书城宗教道教简史
8270400000002

第2章 孔子以前的宗教传统(1)

一绝地天通

任继愈先生把秦汉以前称为“前儒教时期”。这个时期的宗教,我们称之为“传统宗教”。传统宗教不是一个宗教的名称,而只是说明这个作为儒教前身的宗教,乃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宗教。如果不顾及一些小的曲折,也可以同意何光沪的看法,称它为儒教。

传统宗教也经历了长期的演变。有文字记载、被不少学者认为是宗教改革的重大事件,就是所谓“绝地天通”。据《尚书·吕刑》载:

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

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家殖嘉谷。三后成功,惟殷于民。

这里说的是在蚩尤作乱的年代,苗民丧失了道德,以致采用了残酷的刑罚,使许多无辜百姓蒙冤。上帝哀怜民众,于是命令重、黎绝地天通。天神不再下降,下界的君主们也就努力搞好政治,百姓们也都改邪归正,安居乐业。

其中“皇帝哀矝……”,有的版本作“君帝……”。而据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则两处“皇帝”在《今文尚书》中都作“帝”,指天帝、上帝。孔颖达《尚书正义》用古文本,并据伪孔传,认为“君帝”或“皇帝”是指帝尧。从下文“乃命三后”恤民的情况看,皇帝应当指尧,或者说可能指尧。但若连上文“上帝监民”,则命绝地天通的应当是上帝。

其中的“重、黎”,伪孔传据《尧典》有“乃命羲和,钦若昊天”以及《国语·楚语》观射父解“绝地天通”有“尧复育重黎之后”语,认“重黎”就是“羲和”,而“皇帝”或者“君帝”就是帝尧。郑玄据《国语》,认为皇帝就是颛顼参见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续修四库全书》本;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续修四库全书》本。。

重黎是不是羲和,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这里的帝是上帝、帝尧,还是颛顼?诸家说法的混乱,则表明上古人帝和天帝难分的情况。那最高的君主,生为人帝,死为天帝或上帝,当是比较普遍的情形。所以尧可以命羲和,颛顼可以命重黎绝地天通。至于“绝地天通”的意义,在《国语》中有一段比较明确的解释:

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

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谓之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

“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蒸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曰:‘重实上天,黎实下地。’遭世之乱,而莫之能御也。不然,夫天地成而不变,何比之有?”

依《国语》所说,则绝地天通在颛顼时代,尧,不过是“复育重黎之后”。也就是说,这场宗教改革发生在更为遥远的古代。而它之所以发生,乃是因为当时破坏了古代“民神不杂”的格局,成“民神杂糅”、“民神同位”的时代。所谓“绝地天通”,就是恢复“民神异业”、“无相侵渎”的格局。后来《史记·历书》采纳《国语》的说法,认为是颛顼命重黎绝地天通,其后“尧复遂重黎之后……立羲和之官”,以“明历正度”。把司天司地演化为制定历法的行为。

所谓“民神杂糅”,就是“夫人作享,家为巫史”。韦昭解道:

夫人,人人也。享,祀也。巫主接神,史次位序。言人人自为之。

那么,绝地天通,就是不再允许人人都可以和神灵交通。人不得随便祭神,神也就不再轻易下降。于是天地交通断绝,民神不相侵扰。

联系到后世儒教的天子祭天,诸侯祭境内山川的祭祀制度,可知这绝地天通当是儒教祭祀制度的发端。依照这种宗教制度,每个人都只能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祭祀自己该祭的神。不该自己祭祀的神却硬要去祭,就是渎神,就是淫祀。

在古代社会,祭祀权利也是一种世俗权利,而且是一种最高的世俗权利。把祭祀权利收归部分社会成员所有,其他成员不得享有,乃是社会发生阶级分化的反映袁珂: 《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03页。,也是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和国家产生的前兆。

《山海经》关于重黎有这样的记载:

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次。(《山海经·大荒西经》)

郭璞注,认为这说的就是颛顼命重黎绝地天通事件:

古者人神杂扰无别,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重实上天,黎实下地。

按照郭璞的意见,所谓绝地天通,要解决的,主要也是古代“人神杂扰”的问题。

二以德配天

绝地天通以后,传统宗教还经过了哪些变革,现在还只能说是不得而知。学界认为,商周之际是社会思想发生激烈变革的时代,其主要标志就是产生了“以德配天”的思想。

以德配天的思想见于《尚书·多士》,周公告诫商朝的“顽民们”说:

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

在今后嗣王,诞罔显于天,矧曰其有听念于先王勤家?诞淫厥泆,罔顾于天显民祗,惟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凡四方小大邦丧,罔非有辞于罚。

所谓“以德配天”,就是说,只有德行,才是获得天命的首要条件。不重视德行,就得不到上帝的保佑。

把德行视为取悦神祇的最重要的条件,可说是原始宗教向高级的人为宗教过渡的重要标志。在原始宗教中,神也是拜物重利的。神未必聪明,所以常常和人发生冲突;神也未必正直,所以常有邪恶行为。神与人的关系,也建立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之上。人的祭品丰富而洁净,是讨好神祇的基本方式。神也是根据祭品的状况,来决定是降福还是降祸。

而在高级的人为宗教中,神重视的是人的德行,而不是祭品的丰盛。人的德行好,神才会享用你的祭品,并且降福于你;德行不好,即使祭品丰盛,也得不到神的保佑,神甚至根本不会接受此人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