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近代经世小儒
8270200000076

第76章 塾师翁仕朝历经世局三变及其故国情怀(1)

一、绪言  翁仕朝其人,世人绝少知之。乃世居香港西贡大埔海下村一介穷儒,未经科考,尤未尝入仕,只是毕生做乡曲僻壤幼学塾师而已。其同代类此一种塾师无地无之,无虑以百万计。且亦未有著作传世,有何足重,而须为文暴表?实自有可重之处,则在于积存生平资料,片纸字字不废。抑且以其一身历经香港新界之割让英国,不期然而成英国属民。再经辛亥革命,故国亦改共和,更在其晚年亲历世界大战,香港沦陷,遂又降为日本统治。似此遭遇,香港同胞同沦异国统治者,无虑以数十万计,翁氏只居其一,然只有翁氏有留其当世亲见新启机,历可窥见翁氏之因应以及其一介小儒之所秉志节。深值后世凭吊。

二十多年前,曾在香港任教时期,撰著一文:《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其内涵即全引举翁仕朝为例 王尔敏:《明清社会文化生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7月印,页37—69载:《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原意重点与今不同,故未详叙翁仕朝对于世变之反应。于今自可置重点于儒生面对世变之因应而作讨论。

翁仕朝(1874—1944)字佐臣,世居香港西贡海下村。自少读书,未尝科考,亦与仕途无缘。惟以熟读四书五经,具有属文做诗根柢,且为治生谋食而广加涉猎医家著作。搜辑各类医道典籍一百余种,初只本村作蒙学塾师,收入菲薄,继以在本乡为人处方治病,终以自开药局,研制成药,榜其药房为六桂堂。六桂堂者:翁、洪、汪、黄、江诸姓氏联合共立之堂号也。

翁氏虽只乡曲小儒,而生性谨勤,珍爱物力,但凡经手之大小文书,片纸只字均不忍弃,故其生平七十年岁月,所有巨细书卷、文牍、账册、田产红契、诗文稿件、日用小抄、婚丧帖式、钱财出入,不一而足,一概保留下来,收存勿失。因是翁氏逝世后,留下大量资料,后嗣俱已改业,自是不加传承使用。积累多年近半个世纪,却幸未为子孙弃置,终于1987年8月将其生平收藏全部捐赠香港沙田地区市政局公共图书馆,开放市民阅读。当交接展览之日,余曾受邀前往观礼。匆匆纵览一过,惊见其散碎芜杂,却保有稀见之鄙陋浅俗之书,为庶民生活保存重要资材。不及细举。鄙人参观当日,即告知在馆服务之门人李光雄君,可以据此撰写博士论文。后日李君果然以研究翁仕朝在中文大学获取博士学位,并递升至馆长职。

二、中国旧时幼蒙学课

环顾当世读书之人,到了二十一世纪年代,即令垂老耄耋之岁,而大多出身小学学堂,其有仍是读私塾出身者,而今已如凤毛麟角,已是二十一世纪硕果。鄙人到今年已八旬,却是幼年在私塾就读自七岁之年之二月至十二岁之年之六月,是读过四书五经之人。我自十二岁之年九月入小学堂,三年而后方考进初级中学。我自入蒙起读八年半方入初中,较一般敏锐者为迟钝晚成,落后他人。

当然,有少数学者在回忆著作多少提及在塾读书经历,近时更有大陆学者专文介绍私塾改良之问题者。惟各家之说甚少重视入蒙之一阶段。鄙人今乘探讨村里塾师之际,据所知可将幼蒙教学之大致情况交代一个常识性过程。

为了介绍一位乡曲塾师,不能不表白一些塾师条件、辛苦与窘困。要知道世人轻薄塾师,丑诋塾师,自唐宋以来流传不断。在此可举一则:法戒禅师云:恰似三家村里教书郎,未念得一本《太公家教》,便道文章赛过李白、杜甫。 《续传灯录》,卷十二。另有一则如次:白云和尚云:恁么见解,何似三家村里。 《景德传灯录》。这些高僧饱负才学,就不免十分卑视三家村的塾师。而后代流行笑谈,俱拿村里塾师作嘲讽对象,形成风气。鄙人受教于塾师,却万分同情抑且视为中国读书种子,且是无知乡民的生活知识顾问,代大圣大贤深契民间的文化网纲。总之,我近三十年来是十分的重视中国传统塾师。

此处所论塾师,只供一种普通常识,以为了解我所举出翁仕朝与一般塾师共通的基础认识。

我辑成本书中分别讨论了梁廷枬、王韬、刘光蕡,此三人俱不是塾师,而是书院山长,具学者声望与儒师地位。是备受官绅士庶所景仰的学问家,于名于实,俱非塾师。

鄙人研治小儒,只能收载到翁仕朝这样一位塾师,用为百万塾师之代表而已。今欲于此略提一致典型之常识可也。

虽然只是民间私塾,自清代以来其性质仍要分判两种,重点不同而确有高下之别,若康有为自称其幼少之时,广州一地有学塾三千所。然此三千所学塾之私家学馆,乃全为准备科考为主。做此塾师者多具科考经验之举人、秀才,其所收学生自然要读五经四书,而重心则放在做八股文,没有甚么名气,难有存立。广州为首善之地,且为乡试考棚所在,由是而学馆林立。本文不暇介绍此类学塾。而第二种学塾则是大小州县、穷乡僻壤所在多有。在此声明以免识者指责不周。

在此所举乃是最低层之学塾,天下比比皆是,但不说清亦生误解。

但凡乡里市镇之遍立私塾,其生徒绝少能达于二十人之数,在十人以上者已很难得。所收脩金微薄。持以谋生,真难顾身家。当以有富户人家设立家馆延聘名师在家馆教书,此例应归于特殊情况。一般情况,为一方热心善士提供空屋一所,学生各自搬来桌椅,塾师即为同村之人,可以就此三间五间小房立为学塾。

但凡私塾学生程度不求其一,每人各恃秉赋各具进度。每人不同。如此必须个别教导,则知塾师如何辛苦。

学费脩金大致要分两种。推断我幼时经验,入蒙一段束脩最低,入蒙之课目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言杂字》,以及朱柏庐治家格言。一般农工子弟读完蒙学即辍学就业,或做小工,或做小贩,或高进一层习商贾做学徒。而家道稍丰裕其子弟会用较短时间读完蒙训,进读四书,由是而知脩金按课目计算,费用各有不同。一年授读九个目,大小各书脩金在十数圆大洋之谱,读五经更须加码,五经四书之外尚有纲鉴、古诗唐诗合解,以及名家尺牍。另加做八股文、做诗又须加码。

在此只能略谈蒙塾一段学课,分举如下:

其一,《三字经》。

大约元明清各代,无论城镇乡村,入蒙之第一本必读之书即是《三字经》,即至于民国时代抗战以前俱依旧惯。一般故说俱信出于宋人王应麟(字伯厚)之手。今引据清道光间大吏梁章钜所考证:扬州包松溪太守新得诸城刘文清公楷书《三字经》全文墨迹,将钩勒上石,寄书属余题其册首。按《三字经》世传为王伯厚作,或又曰是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字正叔,广东顺德人,未知孰是,要皆宋人也。坊间有别本,多出元、明统系数句,是明人所添,萧良有《龙文鞭影》言里中熊氏藏有大板《三字经》,明蜀人梁应升为之图,聊城傅光宅为之序,较旧板多叙元、明统系八句。纪文达师言赵南星集有《三字经注》一卷,其宋以后亦多出数句,而与萧良有所述,又微有不同,今不知文清所书,是从何本也。 梁章钜:《浪迹丛谈、续谈、三谈》,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9月印,页369。  其二,《百家姓》。

蒙塾学课第二种必读之书为《百家姓》,是把历来姓氏,按韵编成四字书,便于童子熟读各样人物之姓。虽无须表现词意,却仍能识其姓知其音,故有应世方便用途。清道光间巨宦梁章钜(江苏巡抚)亦有渊源考证,可举如次:《玉照新志》:“百家姓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盖赵乃本朝国姓,钱氏奉正朔,故以钱次之,孙乃忠懿王之正妃;其次则南唐李氏,次句周、吴、郑、王,皆武肃而下嫔妃也。”按陆放翁自注:“农子十日乃遣子入学,所读《杂事》、《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则《百家姓》之有,自宋前无疑。 《浪迹丛谈、续谈、三谈》,页368。  其三,《千字文》。

蒙学必读之书,接下第三种就是《千字文》,与前二者合称三、百、千。此书功用是全在识字,四言用韵,亦每句自有词意,可以同时记忆日用词汇,故能培养简单对话用词,甚是有用。道光年间进士陆以湉曾任杭州府学教授及紫阳书院山长。于《千字文》一书有所考证:萧子范、胡致堂皆有《千字文》,独周与嗣本最著。重次其字者,明山阴徐文长渭、仁和卓人月珂,并称于世,惜未得见。迨余姚吕裁之章成叙明一代之事,名曰《野述》,辞极详赡。近世作者益众,若彭文勤公、刘金门侍郎凤诰、杨春圃学博世英作,尤为世所传诵。余友新城罗镜泉学博以智,搜集诸家,历三十余年,得二十一篇,录成一编,将以付梓。余于丙辰(咸丰六年,1856)夏五尝次其字,作《冷庐臆言》,今读诸作,弥惬宿好。 陆以湉:《冷庐杂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印,页473。事实上,《千字文》一书尚有意想不到重要用途,即是世间利用为社会生活各样事类之次序排目。如天字第一号,非现代所有,而为明清时代之事物编号,重要者考棚、试卷、仓廪、账册等,恒常用之。陆以湉亦加以申明:周兴嗣《千字文》,今之科场、号舍、文卷,及民间质库、计簿,皆以其字编次为识,取其字无重复,且众人习熟,易于检觅也。《冷庐杂识》,页387。  其四,《四言杂字》。

在幼蒙取材中,世人向不看重《杂字》书,而实则城乡小民日用最为切要,在各种幼学书中,最不可缺少。大凡农、工、商、小贩,要略知文字者,惟杂字一种搜辑最全,文士不常用,小民则无时可缺。吾有门人吴蕙芳博士,专门研治自明、清以至民国之《杂字》成书,搜罗不同时期不同版本,在此三四百年间,共得各类版本八十二种,全力费六年时间,著成专书《明清以来民间生活知识的建构与传递》,即在今岁(2007年)在台北出版。于吴博士所列表谱中,见到各时代俱将《杂字》书引为蒙塾教材。可知明清以来,久成惯例。

据吴氏所论,其书第三章引叙中古时期已有《杂字》书,为《隋书·经籍志》所引。吴氏又举有西夏文杂字、女真文杂字,可见其传衍之广。 吴蕙芳:《明清以来民间生活知识的建构与传递》,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7年印,第三章。

《杂字》书多不具作者姓名,而板本各有不同,形式自由变化,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之杂字,而宗旨相同,俱为市民生活知识而搜辑常用事物名词。因是蒙塾教材,始终列为必读。

其五,《朱柏庐治家格言》。

此书虽名为书,只不过只有四百二十四字,乃是人生格言。出于昆山文士朱用纯所作,用纯字致一,号柏庐。明万历晚年生,卒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惟入清时代绝意仕进,以布衣终老。著述之中独以《朱柏庐治家格言》著名,传世不朽。有清以至抗日战争前,久为塾师引为教材。在我国农业社会生活,此书谆谆告人修身、治家、应世之道理作为,有助于社群之调适和谐。故通称之为《朱子家训》。

其六,《蒙求》。

《蒙求》为唐人李瀚所作。用四言韵句,表示前代人物掌故,且多上下对仗,使两个人物对照。四字一句,表一掌故,真是简捷。童蒙诵记,可备终身引用。卑乡文化落后,塾师向来不搜蒙求,然南方省份非常重视而幼蒙必读。所见伟人有李鸿章引用《蒙求》句子,知其熟记其中掌故。此是鄙人个人经验,鄙人手边现有《蒙求》之书二种,一为《蒙求注释》,掌故六百条而加注释语译,成书六百五十页。是为至详。另一简注辑本,亦达一百二十页,可作一般参考。惟鄙人浅学,生平未读《蒙求》。 今时李瀚《蒙求》最详解之本为《蒙求注释》,顾维材、黎邦天注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印。另一为《蒙学全书》,采辑之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印。

其七,《龙文鞭影》。

《龙文鞭影》是由《蒙求》一书的格局与手法而在明代创生的蒙学书。可以说是取代《蒙求》而作更多人物掌故,并使文句较易明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