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士日读周公孔子之书,舍实事而尚虚文,甘让外人以独步,事不如人,而遂受其制。反若圣道亦逊于彼教者,岂不大可痛恨哉!今既知其弊之所由始,力为矫之。爰立时务斋于味经书院,俾人人心目有当时之务,而以求其补救之术于经史。人人出而有用中国之势,孔孟之教未必不可雄驾诸洲也。《烟霞草堂文集》,卷八,页20。
刘氏时务斋章程详备而琐细,只是学员膏火十分寒薄,每月只给银一两,惟考课优者另有奖金。
向来各地书院往往各立章程,又多出于山长草拟,有著名者、有普通者,原不稀奇,绝不少见。只因近代学制改变,大多书院或改为学堂,或放任倾圯,如王闿运到清末与友人论乡县旧有书院有云:“昔日咏觞之地,今已化为泥坑。” (举彭玉麟捐款兴学,为后世所败。)而至民国时期,书院什九停歇倒废。而书院章程学规,万不存一。已成凤毛麟角,难以追考。今见刘光文集,保存完好,当可借以窥见清代书院其督教、读书、考课、查斋、告假、批答、日册、功过、奖惩,俱可考见一斑。
刘氏之时务斋章程,其具有特色而表现不同旧规者,有两点:其一,规定阅报:欲知时务,须多阅报章,《京报》、《申报》、《万国公报》以及新出各报,时务斋均拟购一份,俾诸生分阅。而时务斋须设法购活字铅版及印书器具一架,择各报之有用者,每月排印一册,散给时务斋诸生及会讲各友,人各一册。余存刊书处货卖。同上,卷八,页24—25。
须知此一时期之报纸,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尚以刘氏所举之《京报》、《申报》最常见,而《万国公报》已为朝野所重。远在内陆之刘光则所知以此为限。后日与梁启超通信,已商请订阅《时务报》,为时当已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
其二,时务斋章程特计划刊印西书,要以商学、法律、商律以及算学为目标。惟此计划由于西学之书原不易得,较难推行。惟其能重视出书,并要刊印商律、算学、交涉条约、格致、器度,自可见师儒之用心,已大见转移。在此章程中,未见再举经学、考据、词章等书,其因时应变,用心可知。
章程之外,刘光在同时又拟出时务斋学规。首叙其时中国签订《马关条约》之耻。立学规六项,显承时势刺激影响:一曰厉耻,二曰习勤,三曰求实,四曰观时,五曰广识,六曰乐群。试一比对梁启超“时务学堂学约”一款,晚于刘氏二年,惟不约而同,宗旨合契。
乙、崇实书院
前节引叙,味经书院山长刘光谕示院生,开首即告知院中附设“时务斋”,出于学政的筹措少量资金,备供四十名生员膏火,先作起步,而为陕省兴办“格致实学书院”之预备。在前节已作引据。而学政赵惟熙确实大力推动,不以试设斋房自限,故自光绪二十一年春间起,即与陕西巡抚张汝梅会商筹措资金,计以配合陕省开办机器织布局之时,可于其近处创设格致实学书院。
陕西大吏张汝梅、赵惟熙的倡率,而使在地有身家功名之乡绅,起而推动一些地方庶政。前面论到举人邢廷荚、成安等,联合地方绅士,合力创办机器织布局,计划发行每千两银一股股票,筹措十万两银以作织布局经费。而附带也设想到开建书院,以培育新学、实学人才。到此时计划成熟。由巡抚张汝梅、学政赵惟熙联衔奏报朝廷。时在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十二日(1896年5月24日),此乃最可靠之官方文献,可以从而见其创始因由:兹据书院(指省城宏道、味经书院)肄业举人邢廷荚、成安,生员孙澄海、张象咏等联名呈恳自筹款项,创建格致实学书院。延聘名师,广购古今致用诸书,分门研习,按日程功,不必限定中学西学,但期有裨实用,如天文、地舆、吏治、兵法、格致、制造等类,互相讲求,久之自能洞彻源流,以上备国家之采择。《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页358。 此奏中措词,与一年前味经书院附设“时务斋”所称作格致实学书院之预备,宗旨互相符合。
进一步细绎张、赵两人奏章,其反应时代补救缺失,亦望自书院入手而造就有用人才,愿取当时之论,以为信据:近来讲求实学,风气一变。然自京师同文馆而外,如天津等处之武备各学堂,类皆选取幼童,俾习西学,其于经籍典章未遑学问,恐亦难期得力。今该举人等请设书院,由学政调取年少聪颖之生员而肄习之,庶根柢即深,程功更易,久之授受渐广,风气渐开,未必无杰出之才奋发而起,似于培植人才之方,不无裨益。同上,第一辑,下册,页358。
本来张汝梅是以布政使兼署巡抚,到了光绪二十三年升任了山东巡抚,而同年魏光焘已于二十二年实际担任陕西巡抚,具有认真推动格致实学书院的赵惟熙则仍在位,抑且张、赵二人上奏,即于二十二年五月初七日奉到上谕批准。是以张汝梅调职他去,而魏光焘则与赵惟熙合力在陕西省城,选地于泾阳县境,味经书院之旁新建书院院舍,并延聘刘光担任山长。其建舍经过与分科立斋以至讲授内容均由赵惟熙与魏光焘商定,于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897年12月16日)奏报朝廷,简叙经过,甚值参考:臣惟熙去秋试事竣后,即会商臣光焘度地于泾阳县治前学臣许振袆奏建味经书院之侧,庀材鸠工,昕夕从事,委派泾阳县学各官,督理监修。兹于十月二十日一律工竣。臣惟熙亲往验收,工料尚属坚实,规模亦觉闳敞。四周余地甚多,可为将来推广学舍及一切讲求制造之用。拟命名曰崇实书院,中分四斋。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页359。
今赵惟熙原奏开列甚详,而大占篇幅,无须列为直接引证,当可约简叙述:其一,所定四斋斋名,分为:致道斋、学古斋、求志斋、兴艺斋。其每斋所攻之学,所读之中西书籍,各有明确规划定额。但有涉琐细,亦难断实效。
其二,每斋先定肄业生员十五名,由学政于每年岁科两试拔取年在二十四岁以下之生员(即县学生)分斋肄习,并定每斋以四十名为定额。
其三,崇实书院山长,则延聘久任味经书院监院之举人刘光担任。以其博学通达,久在书院为资深学者。
其四,肄业生员膏火,拟每人月给二两五钱。此款由学政会同地方官筹措。
其五,至于考课、奖惩,俱同向时各书院之旧规。
学政任职,一般三年为期,赵惟熙上奏之后,随即期满离任。而崇实书院自己步上轨道。初始选取生员不多,特就政、艺两门加强授教,一切由刘光督教考课。继任学政叶尔恺(字伯高)乃于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四日(1898年7月2日)上奏朝廷说明开办后之初期半年进度,足续前情:陕西上年奏建崇实书院,专讲实学。现已设语言、算学教习各一人,今诸生分班学习。臣窃谓致用之学,大旨不越政艺两端。诸生学语言算学者,均令读政艺各书。中国古今政书甚备,西政各书,其已译者亦复不少。惟艺事虽有专书,非躬亲试验不可。臣上年到任后,即令肄业生仿造日本人工轧花机器,已于本年三月制成,可抵十工之用。以后逐渐研求,或能于西人制造之学渐窥蕴奥。杨家骆翻印,台北版,《戊戌变法档案史料》,页258。(原版、原页翻印大陆之书,不注出处,并改题别名,须加于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