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近代经世小儒
8270200000005

第5章 郑复光与泰西科技知识(4)

问:铁能指南,何以中国偏东?而西洋人又谓:在大浪山东则指西,在大浪山西则指东,惟正到大浪山则指南。其说可信乎?曰:西说既非身亲,姑可不论。而中国偏东,京都五度,金陵三度。(原注:京都五度有奇,本梅徵君说。《仪象志》云:四度有余。不能画一者,盖测日星,器大法备,尚难准确。况针体微细,度分甚纤,测实难矣。且罗针至大难以过尺,突出槃外,针大盖高,不切盘面,则有视差故也。)既见诸书,确然无疑,而偏则各地不同。从《仪象志》图悟得是各顺其地脉也。地脉根两极,南北如植物出土,皆指天顶。但不能不稍曲焉耳。惟植物尚小,又生长活动,故曲较大,不似地为一成之质,其脉长大,故曲处甚微焉。又地脉之根,止有地心一线,其处最直,而渐及地面,不无稍曲。针为地脉牵掣,故偏亦甚微。曰针为铁造,铁顺地脉,向南向北,自因生块本所致然理也。迨制成针铁,向南处未必恰值针杪,且针本不指南,磨磁乃然。(原注:曾闻针本指南,余试以寸针,知不确矣。墨林兄以为确,试之而验,但不甚灵耳。是用绣花针,盖小而轻较灵也。)而《仪象志》又谓烧红之铁,铜丝县之,既复原冷,两端自转而向南北。又旧砖如铁缩者亦然。夫针或因磨处在铁,故铁独灵。若烧红则全铁入火,何以独铁指南?曰:铁若圆形,无由知其指南,针是长形,虽各处皆欲指南,必辗转相就,然后分向南北,不得不在其铁矣。《费隐与知录》,页104—105。

其十,候风旗候风旗向用于灵台,早创制于西汉,尤为宋元明清时代航海惯用。盖中国沿海风向秋冬为东北贸易风(Trade Wind)夏秋为西南季风(Monsoon),常年定期出现,便于航行海外,乘风来往。海船测风向风力强弱,遂为不可缺之重要智术。金秋鹏:《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页128—134,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11月印。

唐代李淳风记述候风鸟形制甚为清晰,当为行船使用。

《乙巳占》:“凡候风者,必于高迥平原立五丈长竿,以鸡羽八两为葆,属于竿上以候风。风吹羽葆平直则占。亦可于竿首作盘,盘上作木鸟三足,两足连上而外立,一足系羽下而内转,风来鸟转回首向之,鸟口衔花,花旋则占之。”转引自《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页130。惟郑复光所论,则是解析自两汉以来,灵台之器俱用铜质,航海行舟则用布帛,当是中国久惯之物。问《淮南子》若伣之见风也。许慎注(音桓)候风也。楚人谓之五两(去声)。盖即今之候风旗。其来久矣,其制未详。今刳木为鸟,尾插三角布旗,穿高杆上,则鸟随风转,鸟咮所向,知风所自。,《说文》不载,观其从系,必丝帛为之。名曰五两,盖言轻也。今用布,或价廉耳。制造之宜,可得闻乎。北华曰:旗大于鸟,高四十五度,则招风。腹圆眼细,则利转,可意会也。布易朽败为憾耳。尝见灵台用铜,半虚而半实,腹轴俱钢,坚牢所不待言,恐露处锈涩耳。询之有司,答曰锈处不用,用处不锈。为豁然矣。曰铜质颇重,风能动乎。与知子曰:是薄铜片,实处当风,安能不动?不见风帆乎,其重如何。微风能张之,此而不动,必是无风,焉用占。《费隐与知录》,页99—100。

其十一,火轮船1807年(嘉庆中期)美国人发明蒸汽机轮船之后,中国民间知之最早。大抵以清嘉庆后期行海水手谢清高所知最先,纪叙最早,见于《海录》。时当嘉庆二十五年(1820)春间。姑不具论。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页59—61,注文详载清人初见火轮船之记载,台北,1977年印。惟以火轮船绘图分析解说而言,则自道光二十七年(1847)魏源收录郑复光《火轮船图说》,其详明易识,图位正确,一时应为最先进者。在科技知识上具划时代意义。兹附其所绘全图:兹附其引擎之蒸汽锅炉图:全部火轮船,郑氏作十条解说,兹举其主要动力锅炉部分:六曰锅灶,锅下安灶,后开火门,锅边起墙,高及架上,有盖立两柱夹之。柱端安横梁,中开孔,以螺丁固其盖。前有灶突,高过于架,以出烟。锅近上口,旁有一管,横曲上出,其端如碗以入水。碗底管旁横一柄,命为闭气柄。右推则开以入水,左推则闭不泄气。稍下复次第安两管为出水管,皆横曲下垂,有闭气柄盖,为斟酌水之多寡设也。锅灶切近内之后气筒,则在架前横梁之下,当是长管藏锅内,从项下垂,将至锅底,一折横行,至气筒处,以远滚气入筒也。曲拐左近下,有垂管安闭气柄。想与气筒相通,盖欲泄气以泊舟,兼为气化以出水也。郑复光:《火轮船图说》,见魏源:《海国图志》,卷八十五。再举其轮机部分之解说:二曰轮,后轮二,命为支轮。缘其小于前轮,取其支架令平,可陆行以抵舟也,形似车轮。两轮共轴,轴端圆而轴中竖短柱一,柱端亦圆,为直轴入后槛孔中,则两轮可前后转,以便左右也。轮在舟内。前轮二,命为飞轮。(名见《奇器图说》)缘轮体重而形圆,一周之重如一。故其未动也似多一重,而其既动也则多一力。所谓已似无用而能以其重助人力者也。轮心孔方,轴圆而榫方,轮随轴转者也。轴近榫处各作一曲拐,曲拐外贯旁槛横孔乃安轮,轮在槛外而舟内。外轮二,命为行轮。轮舟双环,连之以版,或八片或十余片,用以拨水如桨。然在舟外两旁,毂孔亦方。

三曰柱,曲拐二,皆运之以柱。为边柱下端各作圆孔,以受曲拐,上贯横梁,两边孔另有中柱贯横梁中孔,三柱上齐,连以横栓,所以同其下上之也。中柱稍短,其下入于气筒。气筒颇粗,面有盖,盖心有管,恰套中柱下端,密而宽,宽以利柱之下上,密欲其不甚泄气也。气动中柱,则边柱同动,而曲拐运转飞轮也。同上。试就清道光后期中英五口通商初始阶段,以观国人对轮船之真切理解,所有文献未见能超出郑复光者,亦均不及其识见之先进。

其十二,人体生理识见

郑复光论及人类与有生之属,无论飞禽走兽昆虫,无不借气以为生存息养。除未发现养气知识,大抵已合于近世新说,且所作理解,譬喻精审,正可表现一种纯科学态度,尤且附其实验证明,更足以代表客观求知精神。然则呼吸借气,是人禽昆虫时刻吐内水火也,否则吐内空虚也。

吐内空虚,竟是底语;吐内水火,未免怪异矣。盖人有呼吸,故能运动;气能运动,故生呼吸。而又燥湿兼资,出入动荡,以遂其生养之理,作息之用。故人在气中掉臂游行而无碍者,如鸟飞天,如鱼在水,高下浮沉,无之不可。使鱼失水,则窒碍矣。人之于气,理亦必然。以为惟空,故能运动,不由乎气,乃习见云然耳。不知举臂欲上,是气从下托之;垂臂欲下,是气从上抑之。皆气之助也。征之鸟飞鱼泳可知。不然如瓶塞口,置虫瓶中,必死矣。气不动故也。不动之气且然,况无气乎。是故气之为助,微妙如此。《费隐与知录》,页3—4。郑氏自经验而创论之生理常识,最新颖可贵者,在于其所解说“精神愈用愈灵”之说,颇具现代精力学观点。

问:精神愈用而愈灵。亦曰:精神愈用而愈出。孰为长?曰:灵者,天畀我以精神,不用之学,则汨没矣。(原注:譬灯时挑则光长而旺,夫木短忽长者,出之谓也。而灼灼而旺者即灵也。)此为劝学者言也。出者,天畀我以精神,惜而不用,必遏而不生矣。(原注:譬之须,剃之十日,可长一分,留之千日,不能长一尺。何者?势之有所限者,非可强求其余,理之所不绝者,原不禁乎其用也。)此为醒愚者言也。曰道家何为以不用求延年?曰:彼但不用于思虑耳。(原注:熊经鸟伸,纳新吐故,莫非用也。)然率民于无用,殊非天意矣。同上,页71。

郑氏日常生理经验饮食养卫之言,合于科学而异于流俗者,在其谏劝常人不可长斋茹素,足以警惕世人。盖世代茹素,足使其宗绝续,相当严重。

问:举室长斋者不可谓非善也。然闻传之数世,多有绝者,何也?曰:天爱人而贱物,故生万物所以养人,肉食其一端也。暴殄则不可耳。而长斋之人,必精力有所缺陷焉;而不足,斯失其所以为养,殊非天意矣。圣人之所谓仁,必合乎天理之当,人心之安,非煦煦妪妪者比。浮屠之说,始于汉代,六朝以后,诸文人创为释典,托诸佛氏,不能通知圣人仁民爱物之旨,而以茹素为仁,其实并非西方佛氏之教。(原注:今西天活佛亦人也,食牛羊肉,实有征据,非同臆说。)虎毕世而交不再,猪一乳而豚数十,食人者其生啬,人食者其育蕃,天意可知矣。《费隐与知录》,页76。郑氏固未尝作实验,而所论则切合现代生理观点。至其推因于天意,则不免为申论之假喻而已。

其十三,辨味妙谛

饮食自是一种重要学问,烹调尤其兼具科学与艺术。郑复光书中颇熟论烹调及食品风味。所示论断,足以诠释古今知味之理。足以追绍《周礼》及《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本味篇》云:“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音决)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吕氏春秋本味篇》,王利器疏证,王贞珉整理,邱庞国译注,页7,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3年10月印。

郑复光举《周礼》而提出进一步解释,颇具精义:问语云:南人以腥为鲜,北人以膻为香,然否?曰:鄙意欲易其辞曰:腥臭之味多属鲜,膻臊之品多属香。《周礼》,膳膏膻臊及腥与芗并举,是未尝以膻臊腥三者为恶。惟辨其不可食者,则与芗同为恶。是芗亦不尽美也。至于臭者气也,古人兼香臭言之。惟恶臭乃指今之所谓臭也。古今食法不无异同,古未闻有以臭为味香者。今乃有虾卤油,其气实恶。恶之者固多,嗜之者亦甚以为珍。然其作法与酱油相似,尚以变化而成,不与恶臭等。若夏日暴腌鱼肉,则稍腐败矣。嗜之者偏觉适口开胃,盖有鲜存焉。《费隐与知录》,页77—78。

香臭味触,其有美恶之别,复具嗜尝之好,其间差异特色,郑氏亦各指陈其关要。

问:腥臊膻与香臭气也。酸甜苦辣咸调和之味也。肥鲜滋味也。今以臊膻属香,是以气隶气也,强二而为一矣。以腥臭属鲜,是以气杂味也,合异而为同矣。亦有说乎?曰:臊膻与香,各自为气,而臊膻近恶香则美矣。犬自臊,牛羊自羴(音膻),然其中别有香。腥恶自恶,鱼鱼鱼(音鲜)则美矣。鱼蟹自腥,虾卤自臭,然其中含有鱼鱼鱼,所以皆为美味也。又各气味自各一义,有因相近而适相合者,如麝之臊与香相近,故皆以为香,不复以为臊也。有因相合而不相掩者,如虾卤之鱼鱼鱼与臭相合,故嗜之者既喜其鲜,遂不嫌其臭矣。同上,页79。郑氏生活上科学常识,提论甚广,观察细微,而解喻浅显。原不止所举之十数端。惟以此所举,以见郑氏科学识见之卓越,及其结合西洋之自然。尤其于日常生活中解释各类现象,亦充分反映中国儒生实用精神之特色,其生平著作所表现在此,应无可质疑矣。四现代学界已注意研究郑复光,并已公认为十九世纪物理学家,或者更明确认定郑氏为近代杰出之光学家。《安徽古代科学家小传》,页176—179,题称为:“清代实验物理学家郑复光”。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4月印。又,有关研讨郑复光光学著作者,有王锦光、林文照、宋子良、许进发等人论著,于光学理论,探讨最深且广。本文故未再涉论光学问题,以免重复。

郑复光字元甫,号浣香,又号与知子,安徽歙县人。生于乾隆四十五年,卒于咸丰初年。毫无疑问,郑复光本身实是一个占毕小儒,一生功名,不过是一监生。以此而观,天下相类者比比皆是,可谓甚是平常,岂非事实?且郑氏既捐监生,实更求进而中举,力图仕进。由其自述:“南北闱十数科不售”,可见其慕望科甲登第,锲而不舍之精神。《十九世纪前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然知识——以郑复光为例》,页9。引丁拱辰书。又,《费隐与知录》,页29云:“余寓都门,尝十余年。”可知必来参与顺天乡试,可惜均名落孙山。而其仕途蹭蹬,自足令人无限叹息,徒诤命乖。郑复光之入世积极精神,于此亦应可推知。

郑复光虽以监生终其一生,于学问未尝疏倦。特别投注精神于科学知识,反复考察,深究其理。固亦充分表现其乐观自信,兴趣盎然。正可见出儒生仕途无望,而抱持之乐天知命之志节。十数科不第,未尝丧志气馁,怨天尤人。在其儒生末路真实不易。其恬淡自甘,致志学问,尤足为后世典范。

我人述论郑复光,特须注意在鸦片战争以前,其所表现一个儒生面对西洋知识之客观态度。其一言一理,俱表现重要参证。是否抱残守缺,拒斥新学?是否排斥洋人,鄙夷外国?此在中英鸦片冲突之前,最能代表平时观感。郑复光所表达之时代意义,既可永世而不磨灭,亦足以发人深省,了悟前此任意厚诬儒家之谰言。真是鲁莽灭裂,信口雌黄,欺罔当世,遗患无穷。

中国文化维系与新知之开拓,历史上硕学宏儒固是时代表率。而占毕小儒,无地不在,无时不有,使文化生根,抱持谨守,其功绩不下于大圣大贤。郑复光即累千万中之一个典型。其学识意趣,行为节操,亦能光耀千古,流徽中外。我史家重在知人论世,岂可使之声名泯灭?

附记:

本文之撰著完成,多承刘广定教授指教及提供同道资料。又承王萍、吕实强、杨翠华三位教授指正之处甚多,特申感谢之意。

1992年10月17日

写于台北之掸泥挥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