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笔尖的舞蹈
8265900000015

第15章 其他非萌芽作家

第一节 恭小兵

提起恭小兵,就绕不开少年犯、80后、网络代表作家等一系列相互之间看似毫无关系的关键词。在恭小兵这个名字开始被广泛提及以前,恭小兵还叫汪平,是混迹在草根社会里,经历着颇具传奇色彩的江南小镇少年。恭小兵几乎是一夜间在网络上声名鹊起——2003年,一个ID为“恭小兵”的人在论坛里发表了题目为《总结“80后”》的帖子。那是他对身边的一帮同龄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状态的总结。“写的时候,我觉得很自然,就是一个单纯的总结,并没给它下很多其他的定义。”然而后来的局面大大超出恭小兵的预想。2003年以后,几乎每一本新出的青春文学类书籍的封面都会出现“80后”字样。媒体铺天盖地宣传和炒作,半年时间不到,使得“80后”一词被各个领域引用。“80后”概念提出者恭小兵的名字也成为“搜索热门词”。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此时恭小兵的名字已经在网络上迅速走红。

事实上,恭小兵从2002年就开始上网。彼时还不叫恭小兵的他刚刚从少管所获得“新生”的自由,漂泊在异乡的建筑工地上靠打工糊口。对生活一无所寄的年轻人在后来人气不俗的天涯虚拟社区的论坛上注册ID:恭小兵,成为华语BBS的正式用户。恭小兵坦言自己在其中的几个论坛上待人接物很有一套,被顺利升级。同年年底,开始署名“恭小兵”写小说。“可是我既没有留过长发、穿过耳洞,也没有搞过摇滚、吸过大麻。也就是说,我不懂艺术。”

恭小兵把自己的作品传给几位当时网上著名的ID们看后。他们口中说着不错但其实根本不屑一顾——他们建议恭小兵,搞其他的可能会更有前途。恭小兵自然听得出这个话是暗藏机锋。这就等于是,恭小兵试图接近艺术,但是艺术拒绝了他。

被艺术拒绝了的恭小兵继续在艺术身边打转。

就这样在网络上风生水起了一段时间后,他忽然发现为数不少的网友一夜之间就出书了,而且煞有介事地到处签名售书。无数媒体也跟风报道说这些所谓的作家多么多么著名,如何如何神秘。这确实出乎恭小兵的想象。恭小兵觉得,平时在网络上互通思想有无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这些人的思维、思想乃至作品有如何出色。既然这些人都能与文字为伍,以作家自居,那么恭小兵的直觉是,我毫不逊色。

于是,恭小兵悬梁刺股,最终也踏上文学创作的康庄大道。

2003年年底,恭小兵在台湾出版单行本长篇小说《我曾深深爱过谁》。从2004年开始,恭小兵连续推出了《云端以上,水面以下》、《草根时代》、《我们,我们,我们》、《十少年作家批判书》、《无处可逃》、《总是不消魂》、《开门开门开门我是你爱人》。2004年被评为天涯社区年度网络风云人物,2006年策划组织大型文化活动“中国青年作家5.4浙江行”;同年获得腾讯网时代盛典“最具风格创新奖”;2008年3月,做客中央电视台12频道《心理访谈》栏目,迅速成为80后作家中的领军人物,并且成为黄山市黄山区作协副主席、黄山市黄山区政协委员、安徽散文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毋庸置疑,恭小兵,成名了。

以此为界,这个1982年出生的小镇少年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折。在此之前,有谁能够想象到恭小兵是在高墙里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恭小兵的父母都是皖南黄山脚下“传道、授业、解惑”的园丁。耳濡目染,恭小兵三年级开始看《三国演义》、《水浒传》。后来看得更杂,琼瑶、金庸、梁晓声、王小波的作品都在他的兴趣范围内。

聪明伶俐、活泼好动的恭小兵从小是个“孩子王”,调皮得让老师头疼。

高中一年级时,16岁的“孩子王”恭小兵意气用事,为了帮哥们讨回公道,聚集了一批好友围攻老师。当受害人躺在医院里抢救时,被关押在看守所的恭小兵等人开始害怕,开始在心里祈祷那个被围殴的老师能看到太阳照常升起。这群十六七岁的孩子第一次体验到对死亡的恐惧。

最终,因聚众斗殴、致人伤残,恭小兵锒铛入狱。在少年监狱里完成了他由少年向青年的悄然过渡。他真实体验了一种带有黑色幽默的青春。从被捕那天开始,恭小兵就知道自己远离了熟悉的环境,即将开始其漫长的牢狱生活。

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并不因判决的刑期长短而稍减,对未来的迷茫与凄惶,依旧流淌在恭小兵的血液里,随着血液循环一遍遍地让他恐慌。妈妈和姐姐每个礼拜的探望是恭小兵安全感的来源。家人包容的眼神抚平了他内心的不安。她们给小兵送来换洗衣物、日用品,还有书。

书,是恭小兵在狱中的全部精神寄托。只有在那座用文字和标点符号垒成的海市蜃楼里,他才能暂时忘却恐惧、停止焦虑。所以,他不断地从书本中汲取能量及安全感。对好奇心的满足就像盐水,越喝越渴;就像知识的翅膀,懂得越多,也就越想在更广袤的苍穹翱翔。书本打开了恭小兵的思想主机,在物理空间变小时,他的想象空间却得以无限放大。当思想内存日渐丰富的时候,恭小兵开始尝试为这些智慧结晶寻找一个更好的载体——写作。

如果说,书是恭小兵从事写作的硬件;那么,帮教人的鼓励就是让这台写作“机器”运转的驱动软件。

李惠民是安徽电视台的退休老台长,是恭小兵在少管所的帮教人。恭小兵最初的写作,乃至出狱后对写作的坚持,都是在李老师的鼓励、监督和支持下完成的。我到今天都没问过他为什么要帮助我。有些话我们不必问,有些人你永远不会懂。我的印象当中,他是一个慈祥的老者,永远的师长。

恭小兵早期的作品全是在监狱系统的内部报纸刊发的。1997—2000年间,4年的监狱生涯他共发表了数百篇文章——小小说、随笔、诗歌、通信报道等。

后因恭小兵服刑期间表现良好,积极接受改造,法院裁定减刑一年。4年服刑期满后,恭小兵出狱。

英国大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一个年岁甚轻的人可以是富于经验的人,如果他不曾虚度生活的话,这毕竟是罕有的事。”

恭小兵走出监狱大门的时候,感觉自己像个刚出生的婴儿,恍如出世。自由的魔鬼胜过遭受束缚的神仙,瘦弱的自由好过丰满的奴隶,这种话谁都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口。但是,没有亲身经历的人,绝对不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出狱后的恭小兵对生活表现出极端的不适应。但是毕竟要养活自己,于是跟老乡结伴去了上海。到了上海,无数的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高中肄业、一无所长的恭小兵只能拿出自己“革命的本钱”——体力,来赚取生活费。在建筑工地打工,在许多人眼里是份纯粹的苦力营生。然而,恭小兵从没觉得自己是在做苦力。“我觉得自己是在享清福。当然,有时候确实比较苦、比较累。感觉撑不下去时,就拿监狱服刑时的感受来作比较。监狱那么苦的日子都能熬过来,现在这样的小麻烦,算得了什么啊!这样一比较,就很自然地扛过来了。”

2001年冬,天很冷。北风像死了爱妾的魔鬼,凄厉地钻进工棚,渗透进冬衣里。因为实在无法忍受工棚的湿冷,恭小兵就和工友们一起去网吧享受暖气。也是由此,恭小兵开始了自己的网络生涯,并走上了文学的康庄大道。

恭小兵从少年犯到知名作家的转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幼蝉脱壳的情景。外壳裂开了缝,可以看见幼虫的后背,过了好长时间,幼虫的脑袋才从里面钻出来,身体向后倾斜,吃力地抽出腿。脱胎换骨原来是如此艰难的事情,还需要固定的顺序和程式。

恭小兵的处女作《无处可逃》最初的一部分,大约有七八万字的原始记录是从狱中开始的。当时的文体是日记,但恭小兵写着写着就偃旗息鼓,写不下去了。如果按照这个意思来分析,《无处可逃》至少可以说是半自传。恭小兵对过去的那段牢狱经历抱有一种曾经怨恨、现在感激的心态。那是一本肉眼看不见的书。“以前的那些经历,对于我后来的小说创作确实有着很大的帮助。”恭小兵的写作特点是通俗、直白和简练。他说自己在正式投身写作之前,只是有股说话的冲动,只是想把他的那些成长经历浅显易懂地表达出来。如果说得笼统一些,就是希望与他同龄及比他小很多的“80后”们能从他的成长经历中吸取教训。

没有生活的基础就没有创作的源泉。“而我与其他‘80后’们所不同的经历,基本上就是我投身小说创作的原因和冲动——我必须讲述出我自己的成长故事,我希望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2004年12月22日,安徽省黄山市作协和黄山市文联市委宣传部主办了恭小兵作品研讨会,与会的前辈作家们对恭小兵的文学创作成果给予了肯定、赞扬和鼓励。2005年9月5日,恭小兵更在众多媒体的支持下,荣登安徽新锐人物榜。

对于这些荣誉,恭小兵觉得:相比生命,很多东西,包括物质和荣誉,都是虚妄的。写了三四年小说,恭小兵一直都处于一种飘着的状态。于是,他选择了进报社工作。

2007年9月,他成功策划出版《新桐城派文汇——安徽散文新视点》丛书;2007年11月,他策划出版《旗·“80后”精品文丛》(五卷本);2007年12月,他参与策划2007年度中国“80后”作家实力榜。

通过他的经历和作品,恭小兵告诫“80后”必须对自己的“自由意志”负责。同时,首提“80后”概念的他,还试图将这一概念进一步具体化,即用文字记录这一概念背后涌动的力量——一群正在奋斗,并终将成为中国中坚力量的勇创者。

第二节 王小天

王小天,男,原名姚利红,1980年生于陕西,现为湖南省作协会员,中南大学文学院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于著名作家阎真。做过记者、编辑。大型图书《我们,我们——80后的盛宴》策划人之一,主编作品有《1—6届新概念获奖作者作品集》、《第七届新概念获奖作者作品集》,现为《我们,我们》书系执行主编。出版长篇小说《樱桃》、《红香》(该小说另曾发表于大型文学期刊《芳草》)、《空城记》,其超然大气的文风、睿智深刻的行文风格为其赢来了广泛的赞誉。相继被邀请在南开大学,湖南商学院、中南大学、福州大学等高等院校演讲交流,曾先后被《武汉晨报》、福建教育电视台、长沙电视台、天涯社区等媒体专访,被多家媒体誉为继陈忠实、贾平凹、路遥之后,陕西文坛第四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樱桃》是继《尘埃落定》之后又一部描写西部家族传奇的鸿篇巨作。与韩寒、郭敬明、张悦然们一样,小天同属于“80后”一代,但他的文学功底扎实、作品朴实无华、文风超然大气。这与时下流行的青春文学背道而驰,但却延续了陈忠实、贾平凹等老一辈陕西作家的一贯文风。

陕西作家断层的声音越来越大,评论界认为,王小天的出现,将打破这一说法。被媒体称为新生代颇具实力的小说家的王小天,有希望与陈忠实、贾平凹、路遥并称为“陕西四大家”。王小天先后创作出版了《樱桃》、《空城记》、《红香》、《大家族》四部长篇小说,以及《长恨此生非我有》、《人生长恨水长东》两部历史人物传记散文集。

2005年8月,王小天的首部长篇小说《樱桃》出版,在市场上引起强烈反响,全国热销,最主要的是他写的故事一是情节非常吸引人;二是主人公樱桃的命运吸引着读者的阅读。

2006年11月,王小天又出版了新的长篇小说《红香》,还是一部写女人命运的作品。写的是主人公红香的命运。红香生在以借腹生子闻名的榆林寨,17岁就被卖到同州城首富鹿侯府替福太太生子,却被信基督教的鹿侯爷拒绝与她同床。福太太只好把她的表弟、青梅竹马的恋人——葛云飞推进了红香的屋子,红香怀孕,产生了生命中唯一的爱情。生下儿子鹿恩正后,在回榆林寨的路上被土匪劫持,后逃脱土匪窝回到同州城,饥寒交迫被诱拐到妓院翠莺楼,遇上了老情人葛云飞,葛无动于衷。红香心灰意冷刺破自己的半边面容最终嫁给水果街上的小贩宋火龙,生下家宝和家惠。新中国成立后,鹿恩正成了家惠唯一的朋友,60年代中期,家惠与鹿恩正产生了懵懂的感情,红香对家惠严厉遏制,想方设法阻止家惠和鹿恩正的来往。武斗浪潮中,家惠被李健康砸中了头颅后死亡。家惠的死击溃了宋火龙,并认为红香是宋家的灾星,和她分居多年,直至死亡。晚年孤独的红香嫁给了李秉先,李秉先的儿子李健康娶了鹿侯府的下人小梅、阿财的女儿文竹。文竹成了水果街第一个发现红香和鹿恩正有母子关系秘密的人。鹿恩正不敢与红香母子相认,数年后,双双死于尿毒症。

因为红香的命运不好,时时受到生活的打击,心中产生了不少的怨恨。她生下的儿子鹿恩正,被福太太强行抱走,这一切,给她的心灵带来不少的创伤,她也就到处刁难下人,找下人的毛病,心理几近病态。又被卖到妓院,受尽了折磨,才逃出火坑。又被生活所绊,死了女儿还成了灾星,生活已经到了非常凄凉的地步,晚年遭到媳妇文竹逼迫,死于尿毒症。在红香的一生中,没有一天好过的日子,所有的荣华富贵和贫穷,都没有给她解开身上的重负——折磨。红香成了生活病态集中的表现。

其实,这是作者王小天的创作原则,他在安排女人的命运和痛苦时,给主人公——女人一个坑,展现生活的苦楚。在他的所有的长篇小说里,都是那样地安排了女人人生的痛苦,在他的创作心灵深处,已经给女人生活定位为苦与痛。这些苦痛,应该来源于王小天的生活。王小天生长在陕西的农村,在农村吃尽了苦头。后考取湖南的中南大学,在那里攻读矿冶,到处奔波,走遍了许多山山水水,听到、看到许多疾苦,在他的心理有一个人生的苦结。毕业后,又从事过一年的探矿,累坏了身体,又回到长沙,在一家出版公司做图书。在王小天的生活里,是路的坎坷和艰苦,所以在他的创作里埋下了苦的根基,成了为女人书写疾苦的良知。

王小天把他心里的苦与痛写出来,把那些苦难故事展现给读者。他的写作只起到一个推手的作用,把苦难推荐给读者。我读了王小天的几部长篇小说,给他一个总的评价,王小天是一个女人背后的命运推手。

在当今的青年作家中,王小天是我认为的最具文学情怀的作者之一,同时也是文学准备相当充分的一个作者,和其他很多作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王小天的小说和商业保持了更远的距离,不论从是从题材还是叙述方式上来说,王小天都过于古典和传统,比同龄作家多了那么一份文学的执念。所以我们在他的作品中,没有看到风行如潮的青春哀伤、玄幻奇思、爱情悲剧,也没有看到对时尚文学潮流的刻意靠拢和模仿。王小天很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风格,自己的视野,自己的冷静,在这个充斥着商业诱惑的时代,能有这份心实属不易。王小天关注历史,他的几乎所有小说都是以中国20世纪近百年的史实为背景的,同时借以具体的人物为魔方,展现了他对很多问题的叩问和思索。历史是什么?历史正是大世界的动荡沉浮,在历史的变迁面前,人的力量显得相当渺小,微不足道。人的悲剧性不仅在于他的渺小,更在他认识不到这种渺小。20世纪的中国历史波澜壮阔,有一大半时间我们都处在混乱与重建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经历了热情彭湃的革命春秋,同时也经历了充满苦难的抗争,如何进入和展示历史,对一个作者来说是有挑战性的。

王小天的着眼点是变迁,他用变迁两个字阐释历史。变迁是个残酷的词汇,它是以血淋淋的碾碎为背景和铺垫的,历史的车轮驶来时,不管你是王公将相,也不管你是贩夫走卒,都注定将因之而发生巨变。在时间的过往里,人最弱小,也最可怜。就像《大家族》里主人公梅仍,他一生都在勤恳做事,为人善和,诚实守信,不曾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虽然曾经富有却并没有为富不仁,可是他的人生过程和结局都不幸福。他的幸福哪里去了?他的幸福被历史碾断了,被无情的现实碾断了,被那些看似正义实则荒谬的东西碾断了,碾得血肉模糊肝肠寸断,任谁也无法复原和医治。更不幸的还在于,没有几个人能逃离这摧残生命的历史,你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你的父母姐妹死在现实的铁拳之下,亲眼目睹他们的鲜血和哀鸣,在无奈中沦落与妥协,然后再亲尝被践踏的痛苦。仅从这一点看,王小天是非常悲观的,因为他所展示的命题是无可争辩的,人被历史所欺压和践踏的是个大大的宿命,大得谁都逃不出去。

长篇小说《樱桃》讲述了在一个狼烟四起、军阀割据的年代,手握重权的地方长官家族内部也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两位少爷对权力的争夺,两个女人对美丽的争夺,构成了小说的两条主线。小说借用樱桃的命运刻画演绎了一个长官家族扑朔迷离的历史,完整地讲述了那段动荡的历史和其中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家族变迁。作者在勾勒这一家族历史变迁的同时,对人性及人生态度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从而挖掘出了导致人性兑变这一过程的环境因素。

长篇小说《空城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条人情冷漠、庸俗不堪的街道。在这条名为水果街的街道上,任淑红始终处于舆论的焦点,她的大胆和决绝,放肆和不羁,甚至冷漠和残忍,无不处处牵引着整条街上住户的神经。80年代末期的任淑红是个高中生,她厌恶读书,崇尚享受,和不同男生约会,后来离家出走,直至一年后才带着怀孕的身体回来。她生下女儿任泉后去南方打工,任泉由奶奶梧桐抚养长大。不幸的是任泉因病失聪,成了聋哑人。不久后任淑红回到水果街,并一度变得极其放荡,对此水果街人颇有非议。杂志编辑周帅戏剧性地爱上任淑红,并一心一意想和她结婚,甚至愿意倒插门到任家。但任淑红风流成性,使水果街所有人都认定这桩婚姻无法长久。90年代中后期,任淑红追逐商业潮流开了服装店,而此时周帅却被迫下岗。任淑红对他越加蔑视,时有侮辱。之后任淑红出轨,并坚决与周帅离婚。一无所有且性格内向的周帅受不了离婚的刺激,在一个雨夜用斧头砍死了任淑红。审讯时周帅对此的回答是:“因为她羞辱我,所以我要杀了她,我是个男人,我要为了自己的荣誉而战。”

第三节 蒋方舟

蒋方舟,女,1989年10月出生于湖北襄樊。七岁写作,九岁出版第一本书《打开天窗》,后来又相继出版《正在发育》、《青春前期》、《都往我这儿看》、《我是动物》、《邪童正史》、《舌头的战争》、《骑彩虹者》、《第一女生》、《谣言的特点》十部作品。其中《打开天窗》被湖南省教委列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读本。《正在发育》在台湾出版。《青春前期》在《当代》发表。《邪童正史》、《舌头的战争》获第五届第六届“少年作家杯”一等奖。《我是动物》获话剧改编剧本奖。从12岁起,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海峡都市报》、《三秦都市报》、《青年文学》等十多家报刊担任专栏作家。目前担任中国少年作家学会主席。其成长故事选入中宣部对外宣传系列片《中国孩子成长的故事》,在国外媒体播放。

若追溯起来,蒋方舟比韩寒成名还早。1999年年底,韩寒刚刚因为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而受到关注,一开始他的成名作《三重门》还没有出版,又被迫留级,还处于迷惘期的时候,蒋方舟就已经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作品《打开天窗》,那时韩寒17岁,她才9岁。蒋方舟能够在少年成名,这多少得益于她的作家母亲尚爱兰,因此她也算是个“文二代”。知名度很高的母亲尚爱兰,也是位颇有名气的女作家,尤其在网络写手当中非常有影响。尚爱兰长期给国内最知名的文学网站榕树下写稿,作品多次获得大奖。蒋方舟在写作方面发展到今天,母亲所起的关键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于是有人联想到,蒋方舟小小年纪,文笔如此辛辣,是不是母亲在背后代为捉刀。还有人质疑尚爱兰是拔苗助长,认为写作不是体育项目,不能靠硬性训练培养出来。对此,蒋方舟母女都显得十分坦然。蒋方舟对母亲的文字似乎评价并不高。而尚爱兰甚至写了一篇名为《给我个孩子,他就能成为作家》的文章,畅谈自己在开发孩子写作天赋方面的心得体会,文中一些观点对现代家庭的子女教育不无启发。

有个故事说尚爱兰提及她曾特意找来一篇叫《大海》的文章给蒋方舟,今天终于有机会去一览大海的英姿了。现在正逢秋天,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茫茫的大海波浪起伏,无边无际……啊!大海,我爱你!通过这篇反面教材,很容易叫蒋方舟懂得了滥用成语,其实是妨害表达的,越是成熟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中越少成语。所以尽管蒋方舟知道的成语很多,但是文章中用得极少极少,往往有意回避。不可否认的是,“文二代”在其成长中获益是肯定的,陈晓明也提到,“文二代”家中的大量藏书和资料可以帮助他们得到熏陶,这使得“文二代”通常早慧,出道也早。

蒋方舟也是如此。

蒋方舟在《正在发育》中这样说:“我找男朋友,要富贵如比哥(比尔·盖茨),潇洒如马哥(周润发),浪漫如李哥(李奥纳多),健壮如伟哥(这个我就不解释了)——这是她四年级时写下的文字。而她的书中,布满了类似这样的语句:我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早熟。早熟的苹果好卖。”我们同性恋了吗?还没到生米煮成熟饭吧下车后,我忧心忡忡地问他:‘就俺们俩?孤男寡女的?’他答道:‘哼!我们又不发生性关系!’

从她的文字里,我们感知到了一群孩子跳动着的无畏的、超级早熟的青春脉搏。

过去人们一直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的世界就是简单的、幼稚的,如同一张白纸,那么蒋方舟的书可能会让许多成年人感到惊诧甚至有些恐慌。作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成熟地、平静地谈论着恋爱、月经、性,甚至伟哥,丝毫没有大惊小怪。她也坦白地写出了孩子间的钩心斗角,还有对出名,对升官(当班干部)发财的看法。翻翻书的内容:你发育了吗、比胸脯、鱼水缠绵……真是让人头晕目眩。人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蒋方舟怎么敢这样写?而且这样小的孩子,居然知道这么多?怎么能知道这么多?真的知道这么多吗?

可是让人们更深入地思考一下,蒋方舟给人们看的孩子的世界也许是更为真实的。孩子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对复杂的成人世界他们真的一无所知吗?蒋方舟不能代表所有的孩子。但是也许有相当数量的孩子,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单纯,或许正是为了迎合我们的希望。也许人们与孩子之间一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如果人们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他们的想法,就更无从谈起去帮助他们、引导他们。

各种观点看法纷至沓来,赞叹者有之,鄙夷者有之。当年,有的人把蒋方舟和韩寒等小作家放在一起比较,讨论低龄出书好不好。更多的声音质疑小方舟和前一段当红的美女作家们一样,靠性的描写炒作自己,卖文求名求利。其实生活中的蒋方舟除了出众的写作天赋以外,其他方面与一般孩子并没有什么差异。当方舟初次在报纸上发表作品,还以为编辑阿姨要发给自己一块手表,最后没得到手表大失所望。蒋方舟身上体现出来的,正是成年人不再有的率真与直来直去,尽管不太符合人们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也许人们对待她也应该更宽容一些。蒋方舟本人对于少年成名的问题也有过简单的阐述,“其实我没有为名所累过,倒有时会为不名所累,有一阵子,就是签售刚刚结束,没有新书,然后韩寒又做得很好,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那时候就会为不名所累,后来经过了之后,我会觉得其实不名与名已经和我无关了,失落啊之类的已经全没了。”

蒋方舟曾经坦言,不喜欢“小作家”的称号,对加在自己身上的小作家头衔,她本人表示非常不喜欢。作家就是作家,加上一个“小”字,就带点迁就和鼓励的意味,给人的感觉好像因为作者年龄小而降低了标准,很不正式。另外,“小作家总让人联想起小则了了,大未必佳,臆测她会像那个失败的神童方仲永一样注定走向平庸。中国人更喜欢循序渐进,早熟,一向就不是个完全的褒义词,它还不同于早慧,与早熟联系在一起的往往是复杂、世故、浮躁甚至是早衰……”蒋方舟很希望人们能给她一个更适当的称谓。曾经的“美少女作家”现在已成长为青年作家,对于如此改变,蒋方舟说:“原来我20岁之前大家叫我美少女作家,后来美少女作家没有如约成长为美女作家。现在统一叫我青年作家,还挺侮辱人的。”

蒋方舟,一位介于80后和90后之间(89年出生)的美女作家,2008年因为清华大学降60分破格录取而成为人们热议的人物。不过这位曾经的“文坛神童”,如今的清华高材生,对于自己的少年成名时刻保持着清醒。“如果没有出书,我现在肯定做了列车员,嫁给一个扳道工人”。2008年7月20日,这位7岁写作、至今出版9本书的少女作家稳稳当当拿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蒋方舟选择了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她迷恋的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知名记者。“我想接触社会,我的生活经历太少了!”浓眉微蹙,蒋方舟轻叹道:“我终于可以问别人问题了。”

对于蒋方舟而言,人生中这个难得暑期喧嚣未平。清华给参与自主招生的她降60分录取,使她高出清华湖北投档线7分过关。纷扰不断,有人说此举侵占其他考生公平竞争机会。“在这件事上我心安理得,不觉得有任何运气成分”,蒋方舟强调自己和其他同学一样,经过申请、初审、笔试、面试、高考5道门槛,“有些人认为我堵住了他们上大学的路;我认为我不过是参与开路”,对纷争,蒋方舟表现出超越年龄的冷静,锋芒保留。这份自信和成熟,将伴随她走过接下来的快乐的大学生活。

2009年10月30日,“第七届茅台杯人民文学奖”颁奖仪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2008级本科生蒋方舟以散文《审判童年》获得“茅台杯人民文学奖散文奖”。蒋方舟是本次获奖者当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审判童年》以富于想象力的理论分析、烂漫灵动、快意恩仇的语言探究童年和人世的端倪,将游戏精神与诚恳的自我推敲熔于一炉,对于一系列基本的人生关系和文学主体做出了别开生面的阐释,因而赢得评委会的一致认可,被授予“茅台杯人民文学奖散文奖”。

蒋方舟在她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十分的随心所欲,无论表达的主题、描写的对象还是行文的方式都绝少条条框框,显得太轻松,太任性,而不那么严谨,不那么经得起推敲。与传统的文学作品相比,乍看上去不容易让人接受。

然而蒋方舟的风格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除了一大批痴迷的小读者,许多文学界的专家权威也给予她很高的评价。例如,蒋方舟写过有这样一段话:“当我激动着心,颤抖着手,走进了会议室。啊,神圣!啊,庄严!啊,空荡!啊,干净!我这个离十八岁还有八年的孩子,竟有些不知所措、措手不及、手足无措了。”从语文老师的角度看,这段话满是毛病:激动着心,颤抖着手,是不规范的;四个啊,啊得不伦不类,滑稽可笑;连用三个意思近似的成语,累叠重复。但是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引用这段话的时候说:写得太漂亮了。认为孩子对词语的吸收能力很强,在抒情手段不够的时候,能够创作性地使用这些词,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到最畅快的程度。著名文学批评家谢有顺这样称赞蒋方舟,忽然发现努力多年才稍微领略的文字秘密。

第四节 笛安

笛安,原名李笛安,1983年8月生于太原,系著名作家李锐和蒋韵之女。2001年毕业于太原五中,同年考入山西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2002年赴法留学,毕业于巴黎第四大学。已先后创作出版了《姐姐的丛林》、《告别天堂》、《芙蓉如面柳如眉》、《圆寂》、《西决》等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多部(篇)。特别是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西决》系列,经过郭敬明的策划包装,在当前的青年少中有着相当的影响。

笛安也是“文二代”,父亲是曾获得“赵树理文学奖”和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的著名作家李锐,母亲则是山西省女作家协会会长蒋韵。但作为著名作家的父母,李锐和蒋韵对女儿从文并不赞成,“在上高中的时候,我觉得可能以后我会去做广告策划,可能会去写歌词,梦想还是跟文字有关的工作。出国以后,我想也许以后可以做翻译;我念书真的还可以,也许会一路念下去,然后做学术。其实,我爸爸直到今天都说你要是一直读书也挺好的,他希望我读很高的学位,然后在学校里边,直到今天为止都是这样。当初上大学的时候,我爸爸妈妈就非常希望我去学很纯人文一点的东西,就是历史、艺术史这些东西。可是我就没学。”但笛安在少年时代开始就有文学梦想,她曾经在2000年和2001年连续参加了两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可惜都没能获奖。笛安在谈起这段经历是说,“不是(评委们没有眼光),那时候我真的写的不够好。他们都写的比我好,我后来看了人家得了奖的文章都比我写得好。”

直至2003年,笛安写出了她的第一篇小说《姐姐的丛林》,此时,父母们才算看见了自己女儿身上所具有的文学才华,该小说后来发表在著名纯文学杂志《收获》上。

一出手就把自己的文章发表在《收获》这样高端的杂志上,这对许多写作者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从那以后,笛安频频在《收获》、《当代》等一些著名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这不能说不得益于她的作家父母,笛安对此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比如,当有人问她,“如果你不是李锐和蒋韵之女,可能也很难在那个年龄抵达这个位置变成铅字”的时候,笛安这样回答,“收获》送审的程序是三个,就是责任编辑到主编。我记得我爸爸当时好像跟那个主编讲,就是一个年轻的小孩的作品,没有说我是谁。……如果你不喜欢你就不要用。”可见,这还是有一定关系的。后来,笛安又创作出中篇小说《圆寂》,这篇小说获得了“中国小说双年奖”。

2005年1月,笛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告别天堂》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她刚刚过完二十一岁生日的时候完成的。对于她来说,这本书的确意味着她和她自己的少年时代告别,可是笛安却并不觉得它是一本“青春小说”,或者说,并不全是。因为对于这个故事,“青春”只是背景,“爱情”只是框架,“成长”只是情节,而笛安真正想要讲述和探讨的,是“奉献”。这是一部被称为“最具艺术水准的青春小说”。笛安分别以第一人称,四个不同的口吻讲述爱情故事:对爱情执著的宋天扬和江东相恋,但江东莫名爱上视爱情为游戏的方可寒,在两人间摇摆不定。江东远赴国外,苦恋宋天扬7年的周雷远走他乡后归来,发现自己的心意一直不曾改变……小说反映了逐渐步入社会的80后一代彼此各自不同的爱情观。笛安用她令人叹服的才华为我们讲述了五个为爱痴狂的、孤独的孩子在青春岁月中演绎着一段纯粹却迷乱透顶的爱情故事:温暖而倔强的天扬,绚烂而脆弱的方可寒,有点坏其实不太坏的肖强,傻得可爱的周雷,还有明明比谁都敏感却羞于承认的江东,五个人之间“因为彼此深爱,所以互相伤害”的惨爱让你动容,让你扪心惨烈地去痛去哭……这是一部都市校园情感小说,但这部小说是不太成熟的,正如她自己所说,“我记得那段时间我总是在怀疑自己刚刚写完的那一章是不是很蠢,怀疑自己的思想是否浅薄,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驾驭一群比我聪明得多的人物,怀疑自己的遣词造句是否苍白无力,甚至怀疑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是太过任性……但有一件事是我从来没有怀疑过的,那就是:我的诚意。在这份诚意里我真正和每一个人物面对面,我一点一滴地和那五个孤独的孩子相处:温暖而倔犟的天杨,绚烂而脆弱的方可寒,有点坏其实不太坏的肖强,傻得可爱的周雷,还有明明比谁都敏感却羞于承认的江东。在很多情节的关键处他们总是不肯听从我最初的安排,在一番挣扎之后却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对的——于是我可以跟你保证,《告别天堂》或者不是一本好小说,但《告别天堂》里的人物们都是有血有肉的。因为,你知道,我爱他们。”《告别天堂》在2009年12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再版,首印据说也由当年的两万册提高至10万册。

2006年5月,笛安的第二部小说《芙蓉如面柳如眉》也由春风文艺出版社推出。该小说讲述的是夏芳然,一个美丽的被硫酸毁容的女人,经受着身体和内心的劫难,却依然自尊,骄傲,温润。她终于爱上了灾难来临后来到她身边的男孩,却意外地发现,原来他是因为内疚,因为这场残忍的灾难源自另一个女人无望的情感报复。绝望中夏芳然决定和他一起殉情。结果,在冰冻的湖边,遇见了另外一对年轻的孩子,竟然怀着同样的目的,意外接踵而至……快乐的丁小洛,仅仅因为她胖胖的不美的外表,却和一个帅气的男生友谊深厚,就不断遭受到同伴的残忍打击,残酷的青春有了一个黑色的结局,一个降临人间的天使终于离去。这是一部讲述了美丽与信仰,忏悔与尊严的小说。强大的激情和现实的冗长构成了极大的张力,叫人叹为观止。

2009年3月,笛安的长篇小说《西决》由郭敬明的上海柯艾文化公司策划包装,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该小说先在《最小说》上连载,拥有较多的粉丝读者,出版后在图书市场上赢得了可观的成绩,据说销量已经突破50万册。

此小说还受到一些著名作家的好评,苏童在为《西决》所作的序中说:“我是一口气读完了这部小说后,才发现这不仅是一次功课,笛安给了我一次享受小说的机会。我有意外,所有的意外都很美好。首先,我无法给这部小说归类,它当然不是我想象中的‘80后’作品,也不是改头换面的‘家族’小说,似乎也不是什么‘成长’小说,它给我带来了一点程度上的迷惘,迷惘在于我自身的阅读感受,我一时无法判断我是怎么被这个年轻人的小说所吸引的,《西决》明显不是追求‘好看’的小说,但我读得不忍放手,为什么我认为‘好看’?为什么笛安把一部与‘好看’无关的小说写得如此‘好看’,这便成了我真正的兴趣,我想,归根结底,我应该是被笛安的叙述方法和叙述姿态吸引了。容易引起误解的恰恰在于叙述,读者读完小说会发现,《西决》写得生机勃勃,是一篇几乎不着语言痕迹的小说,正因如此,拿叙述来说事,有必要,却有难度。必须承认,年轻的笛安的叙述能力超出了我的预料,甚至超出了我的智商。《西决》的故事围绕着郑家两代人展开,人物众多,众多的人物都衍生大小不等粗细不均的故事枝条,貌似庞杂的‘复式’结构,作者极易自投罗网,但在一条荆棘密布容易迷途的叙述道路上,作者去繁就简,快刀斩乱麻,西决,东霓,南音——她将郑家三个下一代人物以‘三点一线’方式排列,在三个年轻人的点式对冲和碰撞中,从容适度地带入了上一代的故事,就像保龄球中对三个前哨球的有效撞击导致了‘全中’,整部小说的叙述方向因此显得清晰简洁,而且锋利。抓取一个庞大的故事,如何举重若轻,我想这‘三点一线’的叙述方法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我惊讶于笛安对叙述节奏极其自然的掌控,她的文字或跑跳,或散步,极具自信心,有耐性,也有爆发力,当然,偶尔会有算计,一切都显得行云流水,而且心想事成。卓越有效地叙述都是要让读者关心‘他们的命运’的,我在读《西决》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在一座故事的丘陵里晒着太阳,而且我深深地爱上了”二叔的家“那是一个温暖的爱巢。我追随最紧的人物是郑南音,郑东霓,还有他们的小叔叔,我最心疼这三个家庭成员,一个背负的爱太多,一个心中的恨太多,还有一个作恶不多负罪太多。我不停地跟着他们上坡下坡,竭力要看清楚他们往哪儿去。最后笛安把他们都带到了坡下的坦途上,一切水落石出……”《西决》与笛安以前的小说作品相比,不再是小情小爱的题材,无关风花雪月,着手于家庭、成长。两代人,三兄妹,各自的性格各自的价值观各自的角色担当各自的人生道路……作者迪安用着貌似平静实为汹涌的笔触纵向横向为我们娓娓道来。你会被里面各色丰满立体的人物而带动,与他们一起或快乐或难过或景仰或仇恨。一家人的生活平淡着却随时会有一个炸弹把平静打破硝烟弥漫甚至炸得你血肉模糊,之后恢复平静,之后继续被炸开,如此往复。

第五节 孙飞

2004年秋天,吉林美术出版社推出了孙飞的首部长篇小说《朝花偏不夕拾》。首版58000册的骄人印数,使得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孙飞瞬间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领衔人物,随着新书的出版上市,孙飞迅速成为80后青春文学中脱颖而出一匹黑马。

孙飞,1983年12月18日出生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父亲在建设集团海外部的工作,去过许多国家,回来以后就把海外的一些见闻当故事讲给小孙飞听。小孙飞再把故事转述给他的小伙伴,这样他成了小伙伴中讲故事的能手。但据现已从市食品厂退休在家的孙母讲,小时候的孙飞可不是个省事的孩子,经常领着一帮大院的孩子上树下海摸鱼捉虾。院子里有棵倾斜的大树,可能是当年的某次台风给刮歪的,后来成了孩子的乐园,天天在树上爬上爬下的,有一天,孙飞爬到最高处,向下面的孩子做表演从上面掉下来,脑袋摔破了,去医院缝了3针,围着他的孩子都哭了,他却没有哭。孙飞太顽皮了。孙母说,他爸爸经常不在家,学校的老师有时候都管不住他。

孙飞从小就喜欢足球。孙母为了让人好好管教孙飞就在他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进了少年足球队。从此以后孙飞就和足球结缘,踢起球来很有大将风采。足球一直影响着孙飞。2001年,国家足球队主教练米卢来青岛,孙飞与其进行了亲切的交谈。走时,他却送给了米卢一件球衣。

从小熟读古典名著的孙飞,2002年以584分的成绩被全国体育最高学府——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录取。当问及为什么要上北体,孙飞说,那时候主要是太热爱足球了,整天抱着足球和一帮子弟兄摸打滚爬,考大学的时候,想都没想就报北体了。在他打开的一个抽屉里,笔者除看到他大学期间的各种荣誉证书外,还有一些是初高中的:市长杯(足球城青岛最负盛名的大中小学生联赛)初中组亚军两次,殿军一次,两次入选“市长杯”11人最佳阵容。“市长杯”高中组冠军一次,“华辰杯”全国中学生联赛山东省赛区季军一次,青岛市首届沙滩足球赛冠军。现在的他依然热爱足球,是学院足球队队长,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学生会副主席。谈到中国的足球,他是既爱又恨,每次看足球比赛他是喊声最大的一个,嗓子喊哑了,巴掌拍痛了,可走出球场的时候还是要忍不住恨恨地骂上几句。他说,中国的足球也许真的这么样了,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中国最好的足球记者、足球评论员。我说那你的文学呢?他却谦逊的说,我从来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可以说这次出书是绝对的一鸣惊人,连我自己也时常在想这是不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我很小就对文学感兴趣,可是只停留在含英咀华的阶段,直到今年才开始真正动笔。

身高一米七五的孙飞其实骨子里其实最是狂妄。曾在青岛就自称“青岛第一才子”,跑到北京体育大学又自誉“北体第一才子”、“钱钟书第二”等。别人说他狂妄,他也坦承自己的有点狂妄,有点目空一切,但对朋友我很好呀,人缘也是我们班最好的。从小踢球养成了不服输的习惯,所以外在表现就是有点狂妄,老是口出狂言,但我觉得情有可原,少年嘛?不是有这样一句吗——“人不轻狂枉少年”。

2004年3月中旬,孙飞白天上课,下午踢球,洗完澡吃完饭就是晚上七八点了,一天没有多时间进行写作,可是就是这样他用了仅3个月时间完成了12万字的长篇小说《朝花偏不夕拾》,该长篇小说被称为《阳光灿烂的日子》的80版。

与人们印象中的“80后”所主张的或疼痛或忧郁的文风截然不同,而流露出青春特有的阳光与轻狂,这与作者本人有很大的关系,作品记述了作者本人传奇的初中时代及对将来的美好憧憬。用现实和理想相结合的手法与诙谐幽默语言的巧妙运用而使该作品情节引人入胜,跌宕起伏。该小说的主角孙峰是一个非常叛逆的人物,是一名非常有天赋的足球运动员,情节围绕着他层层展开,他的兄弟,以及他的红颜知己们都有十分出彩的表现。

《朝花偏不夕拾》先后在“萌芽”、“红袖添香”网站连载,给读者带来一片惊喜,好声如潮。红袖添香的某网友说,这篇文章将现代中学生的思想意识表露出来。作者缜密的构思,深厚的语言功底,调侃的文风,将一篇绝世佳作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此,我代表所有读者对作者的努力表示感谢。编辑郁一继说,读《朝花偏不夕拾》,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中学时代,想起足球,吉他和青青草地,想起那帮已经奔赴四海,各聚一方的兄弟。那些音律简单但透明的“校园歌曲”,秋千上的蝴蝶,学校教学楼雨檐下的紫色飞燕。青春小说作家,80后概念提出者恭小兵也说孙飞的小说,读起来听起来都很美。正是这样一部小说,由翰墨林青春文学公司一眼看中,首版58000册,在文学并不景气的年代,不能不让人惊奇。

当有人问孙飞的这种嬉皮、调侃、无厘头式的语言是怎么样形成的时。孙飞说,不能说是与生俱来,也不得不承认幽默是一种天赋,而且因为从小就开始踢球,足球队的环境很宽松,大家都很幽默,而且你说出句很有意思的话大家都会拍手称快,所以就习惯成自然了,不幽默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写文章时不知不觉就非要语不惊人死不休。

2005年5月,孙飞又推出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帅哥,射门》,此书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算是《朝花偏不夕拾》的续集。

第六节 安意如

安意如,原名张莉,女,1984年6月20日出生于安徽宣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2002年毕业于安徽某中专院校,做过短时的文秘和会计。2003年以如冰恋枫为名混迹于金庸客栈。安意如天生腿部残疾,却酷爱旅行,变换不同的城市居住。原先只是一个普通的文秘,因爱书而开始写书;她的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人也一跃成为名作家,但却又卷入抄袭丑闻。不过,安意如的书畅销依旧,她的粉丝也仍然热爱着她。

2004年安意如应书商之约写第一部长篇小说《要定你,言承旭》,于2005年6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署名为笔名“粉Q女生·安意如”。翌年2月赴京参与动画剧本创作,并写作《看张爱玲画语》,由云南美术出版社于2005年9月出版。

2006年8月,出版文学随笔《人生若只如初见》和《当时只道是寻常》。2006年10月,出版文学随笔《思无邪——诗三百》。此后与北京弘文馆建立合作关系,创作诗词评赏“浪漫古典情”系列,2006年8月至10月由天津教育出版社推出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和《思无邪》。这三本书因大量内容一字不改复制他人作品引发媒体争议。

2007年6月出版言情小说《惜春纪》。2008年9月在取回《陌上花开缓缓归》的版权后,与万卷出版公司合作出版《陌上花开》,内容与前者基本一致。2009年1月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出版赏析元代戏曲的《观音》。2009年8月出版新书《美人何处》,因引用“人面不知何处去”错用为“美人不知何处去”,且不分内容是以前出版文集中的作品,多有炒冷饭的嫌疑,读者评价不高。

《要定你,言承旭》写美少女李好好是言承旭的超级FANS,在一次演唱会中,与冤家郑颖风结下“梁子”,而后却阴差阳错地遇到郑颖风的好兄弟陆羽,并对酷似言承旭的陆羽一见钟情……这是本在书商限定题目的流水线产品,没有什么思想和品位,基本就是一部花痴性的东西,不具有什么文学价值,连作者自己也很少提及。

《惜春记》是一部重写红楼惜春生死绝恋的小说作品,在《红楼梦》里四丫头惜春的身世是个谜,也是十二钗中曹公着墨最少的人物,却个性鲜明叫人过目不忘。在安意如的笔下惜春成了秦可卿和贾敬的女儿,为公公和儿媳妇爬灰所生。这样的身世注定了惜春的冷淡和自卑。惜春被指配给冯紫英这是一个极为妙绝的搭配。倘若仅仅只是如此,那了不得是个爱情故事的敷衍罢了,这样的惜春又哪里算得出彩?但是《惜春记》却不同,这里的四丫头是极出彩的,此中也有红楼中其他人出场也只是叫她更加立体更加的精彩。此书因篡改《红楼梦》人物关系而引起争议,其中最令人匪夷所思当属惜春成为秦可卿与贾珍“夫妇”的女儿),并因内容高度“模仿借鉴”晋江goodnight小青专栏小说引起网友指责。

《美人何处》在解读古典的同时,也加入了当下流行的美容话题。这是一部牵连古今女性的随笔,谈论她们的美:妖娆、阴暗和明媚。还有关于美容的一些话题,涉及眼眉、胸腰、臀足、香味、美白,等等。全书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解读古代美容时尚,从古典美人的故事中习得当今女子的美丽智慧力,当代女性的内外兼修,以其独有的特质为本,与当下美容话题形成对比;第二部分以解析为主。如杨贵妃的风韵和现今的减肥话题、金庸笔下小龙女的清新和现今的美白话题等。

是一部既古典又时尚的读本。

正如安意如《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新书宣传语,“才女文字——古典情怀的现代阐释;小资读本——沉吟至今的情爱绝唱”。

有人这样评价安意如,“她似在谈诗词,又似在谈风月。她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她用清丽、感性的笔调,配以优雅、飘逸的插图,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诗人,词人,凸显其旷世奇才与至真性情。才子,佳人,似笑非笑的嫣然,执迷不悟的凛然,心照不宣的释然,让我们在悲喜交加中恍然……”

由于赶上读史热潮,安意如得以顺利出位,她的诗词鉴赏作品集一经出版,便迅速得到小资一族的热烈欢迎,图书的热销使得她很快成为畅销书作家,在图书出版界和新闻界得到高度的青睐和关注,作者也成为80后非萌芽作家中身价最高的作家之一。

但抄袭是安意如无法挥去的“罪证”,这使得她在同龄作家中广受“歧视”,她也因此被诸多80后作家所不齿。有人说,安意如是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她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已经不易,因此,应该原谅她的过错。但若从纯粹的文学艺术角度来说,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文学作品与人本身的状况没有任何关系,原创是一个作家最起码的素质,不抄袭是一个作家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有好事网友甚至罗列出“安意如抄袭列表”,“人生若只如初见》抄袭”江湖夜雨“的文章38处,《思无邪》抄袭”江湖夜雨《惊才绝艳录——咏絮女儿评传》“18处,多处抄袭”《先秦诗鉴赏辞典》“整段整段的照搬,《思无邪——一夜征人尽望乡》抄袭”伯夷列传的翻译“13句抄了12句],《思无邪——辛苦,还是心苦》抄袭”《百家姓起源》(姓氏起源——百里)“百里奚的人生经历,几百字从头抄到尾,连标点符号都一模一样;《陌上花开缓缓归》抄袭《上下五千年》中《”海龙王“钱镠》与《僧中诗杰贯休》,《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抄袭小号鲨鱼《那些荒烟蔓草的爱情(一)》,《陌上花开缓缓归》中第一章第三节——”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3900字中有1700字抄袭;《惜春纪》——《永远在手心之外》一章多处环境描写抄袭”二月河《雍正皇帝》“多处对话、环境、衣着打扮完全抄袭自”goodnight小青2003年创作的小说《琵琶行·月魄》“甚至有一部分一字不改完全照搬……”凡此低劣的抄袭在此不一一枚举,因抄袭部分太多,有不少网友将安意如戏称为“安抄抄”,并呼吁要抵制安意如,甚至宣称要永久封杀安意如。但呼吁归呼吁,安意如依然大红大紫。

安意如的出现,一开始可以说是出版商流水线作业的产物,因为她一开始的写作就不纯洁,是被出版商直接“御用”的。而她那些所谓的古典诗词鉴赏的古典散文文学作品,正好迎合了文学素养普遍不高的城市白领和大学生及部分高中生。确实,对于一个普通读者来说,安意如的书确实能够让他们有所收获,至少通过阅读能够熟知一些优美的古典诗词。这与当代的人们喜欢附庸风雅有着绝对的关系。就其作品而言,其本身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及思想性多不强,才子佳人的爱恨情仇本身就是旧时代的产物。她的作品能够畅销,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处于工业文明包裹下的物质时代的人们,因生活过度的单调、贫乏,而急切地需要寻找一点浪漫的情愫和精神寄托——安意如让她们潜意识里的奢望得到了满足。

第七节 其他

郑小琼

2007年最受关注的80后诗人应该是郑小琼,她先是获得人民文学奖,接着是拒入作协所引起的议论。一个低学历的写作者、流水线工人、打工诗人等是她之前的全部简历。

郑小琼,女,1980年生于四川,2001年来到东莞打工并写诗,有多篇诗歌散文发表于《诗刊》、《山花》、《诗选刊》、《星星》、《天涯》、《散文选刊》等报刊,作品多次入选年度最佳等选本。

郑小琼出生在四川省南充市的一个贫苦农家。2001年3月,从南充卫校毕业后在乡村医院当了半年医生的郑小琼便南下打工。然而现实并没有她想象的那样美好,她最初在一个家具厂上班,结果只领到284元的月薪,看到微薄的工资,她再也不敢想象自己以后的生活了。自己读中专四年,家里还欠了上万元的债,自己毕业后孝敬父母、实现梦想的愿望都成为泡影。她只得辗转中山、深圳,好不容易才进入东莞东坑镇一个五金工厂。进入工厂后,郑小琼编号245号。由于工厂工人流动率极高,当人们都还没有记清人家是什么样子时候可人已经换了,所以一般人都以工号相称。郑小琼在流水线上装了两个月的边制,从来没有人叫过她的本名,都叫她“喂,245!”郑小琼在机台操作的那一年,每天重复着在机台上取下两斤多重的铁块摆好,再按开关用超声波轧孔,然后取下再摆,她最多一天打过一万三千多个孔。刚进工厂那个月,她的手皮磨掉了,然后长出了厚厚的老茧。

南方打工的残酷现实让一个刚从学校出来还满怀理想的郑小琼无所适从。由于没有暂住证,郑小琼被盘查过多次,还罚过几次款,结果只得四处借钱过日子。那一段时间,她的心情坏到了极点,她将自我封闭起来,每天下班后,便趴在八人宿舍的双层铁架床上记写着自己想说的话和那份失落。那些长短的文字便是她在孤寂的异乡唯一值得信赖的朋友。

为了生存,郑小琼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几乎没有休息日的劳动强度让她几乎无心与外界联系,她平时主要的乐趣就是诗歌创作,偶尔也向一些报刊投稿。一天,《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的主编许强在翻看《创业者》这本杂志时,看到了郑小琼的一首诗,让他十分震撼。许强感觉这个没有名气的郑小琼是个极有潜力的诗歌创作者,相信只要给她一个平台发挥锻炼,她一定能为打工诗歌文学添上浓重而鲜活的一笔。于是,许强照着杂志上的地址与郑小琼取得了联系,并在他主办的《打工诗人报》第三期头版头条刊发了《打工,一个沧桑的词》这首长诗。这首诗发表后,不少读者都被郑小琼的才华所折服,不少编辑与诗友都主动和她联系交流。

郑小琼在流水线干了两年后便到办公室作文员,然后又作业务员,这样她的业余时间多了,她成天便沉浸在自己的诗歌世界里,与灵魂对话。正如她在《流水线》中写的:“在流动的人与流动的产品间穿行着/她们是鱼,不分昼夜地拉动着/订单,利润,GDP,青春,眺望,美梦/拉动着工业时代的繁荣/流水线的响声中,从此她们更为孤单地活着/她们,或者他们,互相流动,却彼此陌生/在水中,她们的生活不断呛水,剩下手中的螺纹,塑料片/铁钉,胶水,咳嗽的肺,辛劳的躯体,在打工的河流中/流动……在它小小的流动间/我看见流动的命运/在南方的城市低头写下工业时代的绝句或者乐府。”几年间,郑小琼写了大量反映打工生活的诗歌,引起诗坛的广泛关注。

《21世纪文学大系·诗歌卷》的编选人、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清华曾撰文说:“我读到了一位叫做郑小琼的年轻人的大量书写厂区劳工和个人生活的诗,我得说,它们非常令人感动。我以几乎最大的篇幅选入了她的五首作品。这位打工诗人的锐利,会让多少自认为专业和富有技艺的诗人无地自容啊。”他评价郑小琼的《完整的黑暗》:“三条鱼驮着黎明、诗歌、屈原奔跑/对称的雪沿着长安的酒融进了李白的骨头/列队前进的唐三彩、飞天、兵马俑/化着尘土的人手持红色的经幡演讲/达摩圆寂,天生四象,六合断臂/死亡是另一种醒来/时间的鸟只抖落了皇帝的羽毛……”这是何等境界和气势,整首诗一气呵成,气势贯通,绝无叠加拼凑的痕迹。称得上是对一个时代的整体俯瞰,非常富有概括力、悲剧性、精神深度与抒情力量,如果再考虑到她的那些随意铺排的,如悲伤的夜曲一样的抒情短章,郑小琼可以称得上是一颗真正的“新星”。来自底层的真切的生活体验给了她沉实的底气,苍茫而又富有细节能力的风神,再加上天然的对底层劳动者身份的认同,使她的作品倍添大气、超拔、质朴和纯真的意味。

文学圈内的人士给郑小琼起了个“获奖专业户”的绰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出道几年来,她几乎获得了中国国内除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所有其他文学奖项。她2003年参加第三届全国散文诗笔会。2004年获得首届博客诗歌奖,2005年参加第二十一届青春诗会。2005年获得华语传媒文学年度新人提名奖。2006年获得“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2007年获得“利群·人民文学奖”,同年获得年度十大“中国妇女时代人物”。2008年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七届、第八届“PSI-新语丝”网络文学奖。2008年获得“第一届汉语诗歌双年十佳”奖。2009年先后获得第三届宇龙诗歌奖、第八届广东鲁迅文艺奖诗歌奖。还获得了《诗刊》社主办评选的“新世纪十佳青年诗人”奖。

郑小琼先后出版了《黄麻岭》、《郑小琼诗选》、《暗夜》、《两个村庄》、《人行天桥》、《散落在机台上的诗》等六本诗集。一本散文集《夜晚的深度》,一本散文诗集《疼与痛》。

在某个意义上,郑小琼对诗歌和生活的态度,更像是一个群体的缩影。她的诗歌充满了对世界不公平的挑战和蔑视,字里行间充斥着揪心的力量,她的特殊经历及特殊身份,让她成为非萌芽作家群的重要作家之一。2009年7月,她的描写打工生活的中短篇小说《躲》、《在恒村》等与许多余、孙睿等作者的作品一同入选中国第一部非萌芽作家作品集《最后的盛典》(小说卷),这是她第一次正式出版自己的小说。

苏瓷瓷

苏瓷瓷的作品不多,出版也不多,应该算是80后比较低调的作家。但就在其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我们看出了她对于文学的追求及对自己的严厉。曾经在精神病院工作五年的经历,使她的小说习惯于捕捉生活的“非常态”和人性的隐秘癫狂——作者自言“觉得整个社会就像是一座大型的精神病院。”《李丽妮,快跑》等小说的故事及结局错乱而诡异,这是80后作家写出的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2007

年入围“中国80后作家实力榜”。

苏瓷瓷在个人简历上这样描述自己,“女,1981年生。1998年医学院毕业,曾在精神病院工作五年,做过护士、宣传干事、迪厅领舞、酒店服务员、编辑。大量时间发呆,少量时间写字,写字于我而言,只是记录消亡的过程,不交友,懒言谈,善走极端。”2003年开始诗歌写作。有作品发表于《花城》的刊物。曾获得“春天文学奖”。短篇小说《李丽妮,快跑》入围“2006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作品散见《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芳草》、《中国诗人》、《新汉诗》等刊物。现居湖北十堰。代表作:短篇小说《李丽妮,快跑》、《伴娘》、《第九夜》。2009年4月,其短篇小说集《第九夜》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这是她迄今为止所出版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文学作品集。

从小说处女作《第九夜》开始,苏瓷瓷的写作就一直在提醒着我们,我们置身的是怎样一个荒谬的情境,这是一个不提供答案的写作者,她只是在执拗地追问一些再简单不过的问题:爱是必要的吗?活着是否等同于受侮辱?既然深受折磨,这样的人生还值得过下去吗?但是,就是这些问题,它们才是要命的,才是直入人心的,它们已经被无数人追问了无数遍。命中注定,它们还要一再被人提起,只有优秀的写作者才能配得上这些问题,因为它们与瘟疫般发作的虚假唯美主义无关,与畅销书排行榜无关。而苏瓷瓷正是这样的优秀提问者,只有当越来越多的苏瓷瓷出现,写作才重新开始变得激动人心,因为往往只有这样的写作者,才能加深一个时代的写作难度。

更何况,苏瓷瓷比一般人还要做得好一些:前面说过,她没读过几本书,她写作的武器无非是本能和直觉,这可能是一个缺点,但也正因为如此,她规避了自己成为那种苍白的为真理写作的作家。我问过她,她说她的写作是为了完美,并且告诉我,在她看来,有许多东西都比“讲道理”更加重要、更加迫切。我大致理解她所说的完美,不是更多的情调,不是更多的形容词,其实是某种准确。在她不多的小说里,她总能准确地寻找出隐藏在荒诞里的真实抑或真实里的荒诞,一个人、一种关系,经由她的展示,总是纤毫毕现、毛骨悚然。

苏瓷瓷渐渐成为湖北文坛的实力派作家之一。一个1981年出生的姑娘,却写着老辣且深具洞察力的小说,特别是小说中那些疼痛感和荒谬感的强烈进入使许多“上了年纪”的读者也不能不击节叹惋。显然,除了个人天赋、能力外,她有着对生活非同寻常的深刻体验。因为有过在精神病院工作五年的经历,苏瓷瓷的小说里有一个长期以来被人忽视却极富魅力的艺术空间——精神病院,她曾自言“整个社会就像是一座大型的精神病院”。在她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中,好些是以精神病院为背景,她的短篇小说所形成的风格很大程度上是植根在这个隐喻化的“精神病院”中,这个艺术空间既与我们生活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有着鲜明的精神性的内涵。寄托着作家对生活复杂而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基于这样一个空间,苏瓷瓷的短篇小说习惯于捕捉生活中的“非常态”和人性的隐秘癫狂,并以此传达出丰富的象征意味。《李丽妮,快跑!》是苏瓷瓷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情节很简单:一个善跑的精神病院护士,碰上了一个善跑的女患者,女患者躁动不安在病区里乱跑,医生让这个护士把患者约束起来,护士又交给了护工去做,因约束带绑得过紧,患者血液循环受阻导致腿坏死,正好碰上医院要迎接上级检查,因此医院准备把患者“抛弃”了之,这个护士去请求处分,并希望留下患者治疗却遭到拒绝,于是这个护士背着患者逃离了医院。小说直接写精神病院,虽然描写了医生、护士、领导的冷漠僵化,但作者的重点并不在现实主义的人文批判,而在于由情绪氛围传达出的象征意味。护士李丽妮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使她与病人气息相通。相比之下,看似正常的世界却只是秩序井然地演出着荒诞。这种反差,正是小说的内在张力。在我看来,这篇小说要表达的就是“反抗”。对规则、对权威,甚至是“非正常人”对“正常人”的反抗。一个“正常人”背负着“非正常人”逃离精神病院,以避免假借“正常”之名的残害,这看似荒诞的结局正隐藏着作家坚韧的反抗意识。这里的逃离当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逃避,而是一种反抗的手段——尽管势单力薄!小说中的“精神病院”很容易让人想起鲁迅在《呐喊》序言里提到的铁屋子,“假如有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吗?”当年鲁迅写这样的文字透露出他在唤醒国民精神上的两难和悲壮,苏瓷瓷小说中的“精神病院”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铁屋子?然而苏瓷瓷没有彷徨——她近乎固执的偏狂!

苏瓷瓷是一个善于提问的写作者,然而并不回答(事实上也不需要回答)。她总能在精神病院中准确地寻找出隐藏在荒诞里的真实,抑或是真实里的荒诞。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病院中往往被视为白痴或者傻子,然而,在她的小说处女作《第九夜》中,你很难区分,精神病院里的医生和病人,谁才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半梦半醒的,自残的,颓废的语言使得小说自始至终笼罩着神秘的气息。一个人,一种关系,经由她的展示,总是纤毫毕现,毛骨悚然。苏瓷瓷以她特有的心理图式游刃有余地叙写着丁小非和吴风林之间的独特交流和神秘关系,九个夜晚,深重的绝望和残存的贪恋交替出现,寻死的道路就像求生的道路那样艰难。小说似乎在提醒我们,我们置身的是怎样一个荒谬的世界?她在追问一些再简单不过的问题:爱是必要的吗?活着是否等同于受罪?既然深受折磨,这样的人生还值得过下去吗?这样的问题似乎很消极颓废,然而却是文学必须探讨的命题。苏瓷瓷更像一个医生,她以笔为刀,将自己的笔触伸入到社会这个大“精神病院”里最隐秘的角落,小心地划开了附依在我们肉体上的“精神肿瘤”。

与“精神病院”有关的小说还有《左右》,在这个短篇中,苏瓷瓷依托“精神病院”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鲜的精神病症的经验,忧郁的、自闭的,小说中的人物在孤独中不能自拔,令人心伤。总体上看,苏瓷瓷的小说,凭借诗性的语言及深刻的感受,在常态与非常态之间,表现出渴望沟通与理解的健康意愿。毫无疑问,“精神病院”对苏瓷瓷小说主题的建构起到了关键作用。

韩放

韩放,原名韩才,1981年出生于四川泸州,青年先锋诗人,作家。做过《中国铁路文学》等文学刊物编辑,《西南商报》等报社编辑、记者,现在北京。有作品见《青年文学》、《美文》、《诗歌月刊》、《诗选刊》等国内外文学刊物。2005年出版有长篇小说《不要尖叫》(朝华出版社),提出“80后等于七宗罪,我们需要忏悔”而引发争论,有评论者称该小说为“80年代人的心灵忏悔史”。2006年出版第二部长篇《那一年南来北往》。2007年出版第三部长篇《爱是一杆温暖的枪》,已改拍同名电影。另著有诗集《黑镜子》和长篇小说多部。现从事影视娱乐策划工作。

长篇小说《不要尖叫》讲述了我(韩一漂)、暗青、秦莱等都市青年面对生活时的放纵、疯狂和沉迷,以及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直到最后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时的挣扎、抗争、无奈、无力。在事业、爱情等方面失败后,他们都走向了一条无可奈何的路——暗青因为占有的欲望而疯狂爱上已经结婚的旧情人,但传统教师家庭不允许暗青的行为,暗青被旧情人玩弄后,各方面的压力导致他精神疯癫,住进了精神病医院。秦莱在友情、爱情、物质上的过度放纵,导致他负债累累,走上了挪用公款、诈骗之路,等待他的将是牢狱。“我”在爱情上游离,却希望得到纯洁的爱情,在物质需要不能满足、事业失败之际,“我”爱着的人却背叛了自己,落寞、无助时,“我”在夜深人静的夜晚被垃圾车像灰尘一样撞飞。小说揭露某些人性的大丑恶和大卑劣,再现都市青年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从社会意义上说,这是一部警世之作。

《那一年南来北往》讲述了一位诗人、歌手在南方的江城、北京和广州之间来来去去,南来北往追寻自己的爱情和梦想的故事,这是一部纯净而纯粹的小说作品,以低调、平缓、率真的叙述,提倡对人性本真的回归、对纯粹世界的向往,也是对当前年轻人生存状况的再现。

《爱是一杆温暖的枪》讲述了南方江边城市里的画家、诗人姜鱼苦心寻找符合四大标准的美女,结果有一天他真遇到符合标准的女孩——唱意大利歌剧的任离,他们疯狂相爱,但一个噩梦在不知不觉中降临,任离的幻听症复发,精神失常,他们开始了挣扎……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一个边缘群体的爱情故事,一开始很暧昧温暖,但结局却是悲剧。

郭妮

郭妮,女,1981年10月5日生于广西柳州。80后青春偶像作家,有日产万字“华语小天后”的称号。曾联合聚星天华公司创建杂志《火星少女》,面向年轻女读者的刊物。其小说主要为少男少女间的青春恋爱小说,其中台湾版和香港版已发行。号称“亿元女仔”,以高产闻名。主要小说作品有《麻雀要革命》、《天使街23号》、《恶魔的法则》、《壁花小姐奇遇记》、《心跳恋爱社》、《封印之书》(《再见苏菲斯》等。

当年万榕书业为了炒出“文学工业化”新概念,吸引投资融资,其“掌门人”路金波在似真似假的“郭妮小说由团队写作完成”这一业界轰动新闻传开时态度暧昧。2006年开始,路金波与郭妮合作并创下一年出版13部作品、卖出385万本的销售奇迹,成功实现自己喊出的“打造‘亿元女生’”的狂想,而他自身也在商业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依托郭妮与早先签下的韩寒、安妮宝贝,他还得到了当年的“最佳图书策划人”奖。然而,巨大的成功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代价,“在此后的几年里,郭妮的成长道路一直笼罩在当时的争议阴影之下”。

郭妮的所有作品可以说都不具有什么文学性,都是消费文学的流水线产品。有人甚至怀疑她的小说可能是团队化作业的产物,并不是她本人一人所写。“由她署名出版的14本热卖小说,如《麻雀要革命》、《壁花小姐奇遇记》、《天使街23号》等就是路金波专门针对12~16岁、”恋爱前期女生“市场流水线定制生产的,其中《天使街23号》卖了140多万册,最差的《恶魔的法则》也有19万册,全部产品退货率只有1%,在业内销售榜单上几乎本本有名。看一下流水线制造过程,理论上将一本书设定为可拆卸的3大情节、12个小故事。任何一个故事都可以替换,每个章节都是流水线上的零件。他们分三道工序来操作:一是编故事,采访、筛选、小组讨论,编出一个1000字的故事梗概,人物及情节基本定型。这是核心环节;二是将故事梗概交给郭妮(或者王妮),她演绎成一本十万字的小说;三是图画包装组,看适合附送便签、拼图等衍生礼品,还是打造一首主题歌做成光盘。”

落落

落落,女,原名赵佳蓉,1982年4月30日生于上海。落落是郭敬明成功打造的具有巨大市场号召力的青春文学写手之一。其作品华丽、伤感,深受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对于大多数“80后”青春文学作家而言,生活历炼从来都是软肋,文化批评也从没有放过这点,并一针见血:缺乏足够的人生阅历导致作品空洞乏味。然而对于同属“80后”的作家群体中的落落,却从来不缺乏生活挫折与磨炼。她曾离家出走去另外的城市生活,曾中途退学转而从事在长辈眼中不可思议的漫画资讯杂志编辑这样的职业,而现在又重新回到上海成为一个文字的自由职业者兼动漫编辑——她更在成为动漫迷中人气最高的知名编辑兼漫评家后积极投身于青春小说的创作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蕾·STORY100》的人气作者,并在后来成为柯艾公司的文字总监,在郭敬明的策划下出版《尘埃星球》、《年华是无效信》、《不朽》、《须臾》等作品。

叛逆、激烈、放纵、厌恶成长与愤世嫉俗……从来都是“80后”的代名词,同时也是为人诟病最多的。凡此种种被歪曲放大且变形的标签都没有被打在落落的身上。作为少女漫画追随者的她坚持书写着自己所喜爱的那些温暖而又伤感的东西,其作品更是将文艺与动漫等流行元素完美结合,所以她的文字在众多所谓“80后”作品里显得清新并且温暖人心。

落落正以独特的文学方式改变着新生代文学的面貌,她创造了一个与当前流行的青春阅读迥异的艺术世界,而其独特的文字魅力,恐怕是当前许多青春文学作家都是望尘莫及的。曾有人这么评价:“落落文字的华丽程度让一向以自己文字华丽而骄傲的郭敬明也自愧不如。那些文字瞬间绽放光芒然后又瞬间收敛成裹身的华丽,无论落到怎样粗细的琴弦上,也是最华丽的乐章,被往回循环的季风扩音到全世界的空气里大鸣大放”。而事实上落落正是郭敬明最欣赏的作者之一,郭敬明曾说:“落落的作品充满了华丽的文字和美好而温暖的叙述,青春年华里的细节被放大得格外感人”。这在所有号称在落落新作《那些生命中温暖而美好的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文字所绽放的光芒及其作品独特的魅力——该作游离于时下所流行的抱怨青春的残酷、呻吟青春的悲伤之外,处处展现出其从不否认的少女情怀与那些纯净到不会随年龄所更改的少女梦幻,尽管悲伤的情绪足够煽动坚强的泪腺,但作品却始终在呼唤一种人性的美好和温暖,让我们在掩卷之余觉得内心酸楚但却异常暖热。

叶子

叶子,女,1984年生于南京。2000年8月至2001年7月,作为AFS计划交流学生,在美国Findlay高中读完该校的高中课程。在第二届“北外杯”全国中学生英文写作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已经出版个人作品集三部,《带锁的日记》(广州出版社)、《马路在跳舞》(上海文艺出版社)、《苏苏的幸福开始》(人民文学出版社),并和他人出版合集一部《从一串葡萄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散文和小说约十多万字,作品曾被多次转载。《马路在跳舞》荣获“首届中学生性情作文网络大赛”一等奖。《到处都是泡泡》在“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大赛”中获“少年美文大奖”,并被选入中学教材《语文读本》(高三上册)。获第二届春天文学奖“提名奖”。

叶子可以说是绝对的文学世家,其祖上三代都是著名作家——曾祖父叶圣陶是中国文学元老,祖父叶至诚是著名作家,父亲叶兆言也是当代著名作家。有人曾撰文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个四代与文化结缘的文学世家。第一代是”五四“时期文坛风云人物叶圣陶。第二代是著名编辑家、科普作家叶至善;作家、编辑家叶至诚。第三代是诗人叶三午;编辑叶小沫;著名作家叶兆言。第四代是”80后写作“的文学新秀叶子。叶家四代人与文学的奇异姻缘,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化史上富有意味的文化景观。”

目前,叶子已经出版过多本图书,是80后青年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叶子曾作为交换学生在美国生活,她的文字不仅为我们描绘出美国年轻学生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也记录了一个中国独生子女在异国他乡越来越独立越来越成熟的过程。叶子在国外的生活遇到过很多挫折。但是,叶子并没有在这些挫折面前倒下,她哭过,难受过,可是她绝不逃避,她以乐观的方式坚强地面对。当然,一年的学习生活快乐和收获是远远多于挫折的。她的日记用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她所见到的更为广阔新奇的世界、新的学习方式。

叶兆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表示,他从没有给女儿设定过从事写作的目标,也从没有进行过相关引导,“培养她的写作能力,让孩子能写东西,这是一项基本技能,但不等同于引导她去当作家,我从来不干涉她的想法。”在家里,叶兆言的女儿从来都是对他直呼其名,“现在都已经听习惯了,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我们父女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对于叶子的作品,叶兆言表示,自己不太好评价女儿的作品,但是和他们这一代传统作家相比,在语言和手法上有很大不同。

叶子目前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生,“你能想象一个叛逆的女博士会是什么样子吗?哈哈。”作为“文二代”抑或称“文四代”的叶子来说,从小到大她发表了很多文章,不过在叶子看来那些都是小时候闹着玩的,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属于“拿不出手”的东西。现在叶子翻译了很多作品。“最近我翻译了一本阿特伍德的短篇叫《蓝胡子的蛋》,还有安吉拉·卡特的小说《爱》,比尔·布莱森的《在被晒焦的国度》等,都快要上市了。”

《带锁的日记》是叶子的重要作品。记录了叶子处于17岁雨季女孩时对父母爱的体会与诠释,对父母理解的渴望及一年国外生活难忘的心路历程。

父母与子女之间似乎总是横着一条代沟,在21世纪的今天,这条代沟使那份最无私最真挚的爱显得异常沉重。叶子出国前为父母写下了几万字的日记,用最真诚的方式、毫不掩饰的笔调娓娓道出了这一代孩子对这份爱的理解与感激,但同时也向天下父母呐喊出他们对这份爱的困惑与反抗。日记中一个个细致的场景是中国千万家庭的缩影,叶子日记中的欢笑、哭泣、委屈、任性正代表了这一代孩子独特的思考方式,虽然他们在某些方面可能很幼稚,但他们是懂事的,他们渴望得到家长的尊重,他们正学着独立地去面对这个世界。

《带锁的日记》的后半部分更加生动精彩,叶子作为交流学生在美国的生活,不仅为我们描绘出美国年轻学生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也记录了一个中国独生子女在异国他乡越来越独立越来越成熟的过程。叶子在国外的生活遇到过很多挫折,比如因为对接待家庭的小孩子无意地说了一句“shut up”而受到了批评;每天要去接受很“残忍”的游泳训练;更要面对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带来的种种窘境,如与国外孩子讨论爱情,讨论性这些以前几乎被划为禁区的话题……但是,叶子并没有在这些挫折面前倒下,她哭过,难受过,可是她绝不逃避,她以乐观的方式坚强地面对。当然,一年的学习生活快乐和收获是远远多于挫折的。她的日记用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她所见到的更为广阔新奇的世界、新的学习方式。

对生活的敏感,感情的真实流露,加上叶子优美流畅的文字,《带锁的日记》搭起了一座桥梁,让天下的父母可以走进儿女们的内心世界,听听他们的感受,了解一下孩子们的所思所想,这种互相理解将有助于缩小两代之间的距离。叶子在书中对国外生活学习的描述也给青少年朋友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了解世界的途径。

《马路在跳舞》大多也是叶子的日记,分成“按爸爸的部,就妈妈的班”、“同桌的你”、“另类的天空”、“独自上路”等部分。文章都是心灵的流露,看得出作者写作时的一种快乐。

管笑笑

管笑笑,1981年11月生,毕业于山东大学外语系,后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系著名作家莫言之女。

管笑笑受父亲的熏陶,从小偏爱文学艺术。“进入大学后,笑笑就开始构思、酝酿,计划写一部反映当代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长篇小说。大一暑期,因为已经有了一定的大学校园生活积累和素材,感到时机成熟的笑笑开始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写作。暑假过完了,19万字的初稿也画上了句号。笑笑忐忑地把稿子拿给父亲看,莫言着实吃了一惊:没想到啊,女儿已经开始写小说了,而且一个暑假就拿出了十几万字的稿子!这可是她第一次写大部头啊,竟然瞒着老爸在他眼皮子底下偷偷完成了!然而看完初稿莫言并没有胡乱夸女儿,只是淡淡地说:还行。笑笑问爸爸投哪个出版社合适,莫言说,春风文艺出版社好像在出一套校园文学丛书,你试试看吧……”管笑笑曾说:“出这本书,我并没有沾父亲的光。就算我是莫言的女儿,如果我写的是一堆垃圾,人家凭什么接受?”

2003年年初,《一条反刍的狗》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读者中引起不小的反响。2003年年初,管笑笑以一本笔调冷峻的《一条反刍的狗》作为处女作杀入文坛。这本描写大学校园生活的小说很快被读者看好。本书写的是高三的生活历程,在黑色的日子与感情的交织中,每个人对爱情的向往及自己所渴望拥有的,都详细的叙说了出来。曾在高三的一段日子,我感觉生活在黑暗的洞穴里。听自己的呼喊在空洞地回荡,直到精疲力竭,没了力气,沉沉睡去。不断地做梦,因为在梦中感觉到自己是自由的。偶尔有阳光透进来,明亮,温暖,眼泪就流了下来。热情在黑暗中膨胀着,惶恐着,只需一个小小的缝隙,阳光就会倾泻而出。

此外,管笑笑还翻译了一本库雷西的小说《加百列的礼物》,此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孔二狗

孔二狗,男,原名孔祥照,1981年1月8日出生于东北某工业城市,写小说前是上海咨询行业的一线精英,高级金领。孔二狗在家中还有一个堂哥,于是奶奶给他取小名叫做二狗,从小到大亲戚朋友一直直呼二狗,朗朗上口,让人倍感亲切,又具有乡土气息,于是孔二狗选择了这个网名。2007年12月26日,孔二狗开始在天涯社区连载小说《黑道风云二十年》,迅速蹿红网络。《黑道风云二十年》于2009年6月20日在完成第四部的在线连载,兑现了孔二狗写作之初给网友的承诺。《黑道风云二十年》上市以来连续18周排名各大图书畅销榜。不到2个月,销量便突破20万册。2009年8月14日,孔二狗成为《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

2009年迅速蹿红的80后作家孔二狗到目前出版的小说主要有黑道小说《东北往事·黑道风云20年》(系列四本),职场小说《江湖,那个别样的江湖》(该首届“商小说”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另有黑道小说《黑道悲情》等。若从内容上来看,孔二狗的作品属于类型化小说,其关键词是“黑道”和“职场”,并无新意,文学性也不强。但从他的作品畅销程度,可以看出他的作品比较“好看”,本身,“黑道”就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名词,加上2009年重庆打黑打的风风火火,中国人的目光又一次被集中到“黑道”上,孔二狗也因此得到极大的关注。

再者,孔二狗的作品由北京读客出版公司推出,“读客”的创办人之一是职业制榜人吴怀荛,此人有敏锐的眼光和极强的炒作能力,善于把握社会事件与读者心理,他们推出过许多诸如此类的“图书快速消费品”。

潘萌

潘萌,女,1986年7月生于合肥,系著名先锋作家潘军之女。15岁与父合著《我家的时尚女孩——害怕长大》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8岁获得全国新发现作文大赛一等奖(获捷达轿车一辆),2006年出版《时光转角处的二十六瞥》。持续在《芙蓉》、《花城》、《作家》、《读者》、《青年文摘》、《花溪》、《中华读书报》等多家知名报刊发表小说、散文多篇。

2005年6月1日,潘萌的首部也是唯一一部单行本《时光转角处的二十六瞥》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著名作家史铁生给了她高度的评价,“潘萌的文章,最是角度与不甘落后、不拘一格让我赞叹。我一向对仿真不以为然。上帝给了人写作的能耐,未必是要多多地复印实际,而是期待生命因而呈现多种可能。比如,武家坡上的悲歌,几百年来止于一副面孔,一套言词,一种道德审视,多叫人扫兴!生命的多种可能,显然不在外表而在内心,尤其是写者的内心,写者对于这人世间种种僵硬外表之独辟蹊径的观问与求答。这需要想象。角度的丰富与单调,实在是想象力旺盛或萎败的证明。还有荒诞感,如果一切现实都在你眼前奔流得正当、顺畅,想象力又从哪儿长大?想象全国各地和荒诞感,我看是角度与形式的源泉。甭跟我说那么多别人的事——60亿人料你俩也说不过来,我只想看你看生活的独具角度,我只想听你从现实的另一种声音,我只关心对于生命,人还可以有怎样的态度。潘萌的文章所心让我满足。正是想象力不拘一格,或对生命的态度不落窠臼,造就了潘军、潘萌之间不同凡响的父女关系吧。”与父书“一章直读得我欲泪欲喜,感慨万千。如今人们常对人与人关系的功利与冷漠摇头喟叹。其实,对他人的态度无不孕育于家庭。而家庭的美好与否,并不在别的,而在于——社会也一样——是不是真正崇尚爱与自由。”

《时光转角处的二十六瞥》是一本包装精美的呓语式文集,绝对以主人公“我”为中心,一般而言这样的文字不是出于极度自恋的人手下,就是出于还没长开的少男少女手下。这本书属于后者。作者潘萌是作家潘军的女儿,十八岁,从书里的照片看来长得还是很漂亮的。那时,年仅18岁的潘萌,已经有了好几年的写作历史。这个刚刚开始读大一的女孩子和很多的偶像级作家不同,她的写作似乎更合乎文学的传统理念。在这部名为《时光转角处的二十六瞥》的长篇小说中,潘萌别出心裁,以26个英文字母为引子,借着这些字母的形象、声音等描写了26个不同的生命瞬间。而每一个瞬间都和一位男性有关,这些男性中有她的亲人、老师、朋友,更有历史上的人物,甚至还有那个最著名的虚构人物——阿Q,在这些男性的陪伴之下,孩子慢慢长大,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18岁的女孩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历程。

何员外

何员外,男,原名龚文俊,1981年11月出生。上海理工大学2002届电厂热能工程本科毕业,工科学士。1998年以全系倒数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动力与汽车工程系。进校以后乐不思蜀,频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各种娱乐活动。因成绩不好在大三分专业时被分到了电厂热能工程专业。后改邪归正,努力学习,通过了英语六级,甚至拿过一次奖学金,令广大人民群众感到极其不可思议。2001年暑假穷极无聊之时开始在网上发表一些短文诸如《越女剑哀痛者和幸福者》、《养狗还是养蚊子》。转载率很高。2002年发表《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在网上开始恶名远扬,2004年此书正式出版,成为名噪一时的畅销书,何员外也因此被称为“超人气网络怪才”。大四找工作之时,尽挑广告、策划、游戏、影视类,因与所学专业无任何关联,连面试机会都没有。后历尽千辛万苦,通过百折不挠的努力,终于搞定一份电视动画片编剧的职位,为动画片《帅狗黑皮》撰写剧本。一周后因不满该公司压抑气氛离开。离开后去《都市男女》剧组当起了情景喜剧编剧。“都市男女》剧组的老板比较赏识我,把我招进公司从事动漫策划工作……一周后因不慎毁坏办公设备若干而被调回剧组。”之后为即将开机的电视系列剧《长大成人》充当编剧。2004年出版《何乐不为》,延续了《毕业那天一起失恋》里诙谐幽默的风格。2006年出版《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的续集——《学人街教父》。

《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写了毕业生何乐在大学度过的最后一年里,和学妹桃子的纯真恋情。盛行无厘头主义的年代里,何员外笔下的这段恋情,字里行间都显露着E时代校园生活的真实。书中的很多场景都发生在大学男生宿舍,一连串逗乐搞笑捉弄人的事件。这些情节,比起真实生活绝对要夸大很多,甚至带有荒诞的色彩,但却是许多大学生梦寐以求但未必真的敢做的事情。何员外的写作,纯属“无心插柳”。他写这本书是因为跟着朋友一起上网,但不想玩游戏,所以就消磨地写出了开头。后来,何员外把这些片段贴在了网上,受到鼓励,也就陆陆续续地写了下去。

《何乐不为》是一部新武侠小说,该书讲述了三位可爱、聪明、善良、重情义的“少侠”闯荡江湖的事情,整个故事诙谐幽默,主人公何不是个只有十几岁大的鬼灵精,与他的朋友们在《何乐不为》这个精彩的世界里进行着一次又一次不同寻常的冒险,玩得不亦乐乎。《何乐不为》是一个很单纯的故事,单纯,却并不幼稚,里面有着成人世界的尔虞我诈和弱肉强食,又留存了属于孩子的执著与真诚;试着用清澈的眼睛去看世界,虽然有时也会失败,被骗,被伤害,但是却从不放弃,从不妥协、甚或同流合污,总是努力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并且最终取得了成功。

何员外说,写这个故事的时候,他尝试着让一个几乎不会武功的人去闯荡江湖,并且凭借武力之外的力量,成为武林中的传奇。书中的主要人物基本都是他的第一本小说——《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里的主角的后代;何不是何乐的儿子,小山贼是山贼的儿子,桃子,用庸置疑地成了何夫人,而最令人绝倒的是,女山贼仍然没有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