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快乐心灵的友情故事
82637600000008

第8章 魏无忌和赵胜

时光的脚步停滞在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五十一年,魏安厘王二十一年,赵孝成王十年。这一年,在秦、赵、魏三国的交界线上,发生了一桩突发性的血案。魏公子无忌的侍从和朋友朱亥,乘着他与大将军晋鄙说话之机,从袖管里甩出了个20千克重的大铁锤,把战功赫赫、执掌兵权数十年的大将晋鄙打得脑浆迸裂,血流满地,一命呜呼。一时间,军营里像开了锅似的,不知怎么办才好。唯有满面泪痕的魏公子无忌从容地站了起来,怀着沉痛而又无可奈何的神情召集全军讲明了事情的原委以后,立即宣布了三条法令:一、父子同在军营者,父归;二、兄弟同在军营者,兄归;三、独身在军营者,遣归。经过一番精选之后,他只留下了8万人马。有所失,必有所得,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之一。无忌命朱亥杀死晋鄙,使魏国失去了一员大将,也是魏国不小的损失。但他夺得了指挥军队的权力,可以为援助赵国、保护魏国进行一场战斗了,可以避免唇亡齿寒了。

历史进入战国时期,“七雄”争天下,特别是势力强大的秦国,久怀并吞八方、扬威四海之志。秦国在打败赵国之后,在长平一次就活埋了40万赵军,接着又围困赵国的京城。战争的风云笼罩着邯郸,魏也随时有亡国的危险。

平原君赵胜、信陵君无忌、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是战国时上流社会的四大名人。他们风流倜傥,富有才华,仗义疏财,广结人才,庇荫大众。他们的声望有的比国君还高,他们针砭时事,关心国家大事,是可以倚重的栋梁之才。但也有因声望过高,遭到国君猜忌和排斥的情况存在,信陵君魏无忌正是这样。

赵公子胜与魏公子无忌既是名流,也是朋友。当赵国受到秦国威胁的时候,公子胜曾多次写信给魏安厘王与公子无忌求援。魏国派大将晋鄙率10万大军去援助赵国,立即受到秦国的威胁:“我们进攻赵国,早晚就要拿下来了,如果各国谁敢去援救,当我们攻下赵国之后,一定立即派军队去攻打他”。魏安厘王害怕强秦,便令晋鄙停止前进,让军队留在邺地,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脚踩两只船,以存观望。

当赵国向魏国求援的时候,公子无忌曾多次向哥哥安厘王建议,希望他真心实意地帮助赵国赶走强秦。可是,胆小如鼠、一叶障目的安厘王,就是不听他的意见,以致晋鄙的军队,总是在原地踏步。望眼欲穿的平原君赵胜,对魏军此举,十分恼火,便写了一封义正词严的信给魏无忌道:“我之所以高攀你,并与你结交,完全是因为你行为高尚,讲义气,重情义,能解救别人的困难。现在赵国早晚要投降秦国了,而魏国的救兵始终不来,从哪里能看得出你能解人之危呢?即使你瞧不起我,要抛弃我,难道也不怜念你姐姐吗?”魏无忌虽然动员了所有能说上话的人去劝说安厘王,但做哥哥的既不给弟弟这个权,也不给妹妹这份情。在万分无奈的情况下,无忌决意不图自己苟活,请求以自己的宾客凑集100多辆车子去赴赵国之难。

“士为知己者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无忌这一破釜沉舟、孤注一掷的行为虽然是崇高的,但其中又包含了许多不够理智和不周密的地方。在这关键时刻,德高望重、足智多谋的侯赢向无忌走来了。他语重心长地指出无忌的盲动性,指出要救赵必须夺得指挥军队的权力;要夺得指挥权,必须拿到控制在安厘王手中的兵符。但是,怎样才能拿到兵符呢?无忌的另一位朋友安厘王的宠妃如姬,为了帮助他,冒着杀头的危险把兵符偷出来并交给了他。这样就有了取代晋鄙指挥军队的可能性了。屠夫朱亥是一位大力士,是侯赢推荐给无忌的另一位朋友,为实现救赵的目的,他也随无忌出征了。在窃符救赵的关键时刻,朋友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侯赢、如姬、朱亥同样踏着“救赵”的鼓点,在设谋、窃符、夺权的旋律中,表现出无限的真诚。正是大家的尚义行动,帮助无忌铺起了一条成功之路。

援军出发了,他们快马加鞭朝邯郸赶去。这时,企图一口吞下赵国而又久围不下的秦兵,恐怕魏军截断了归路,便慌忙撤退,邯郸之围遂解,赵国的安全因而得到了保障。赵王再三向无忌拜揖施礼,高度评价无忌是自古以来最贤德的公子。无忌因为得罪了安厘王,从此,有家不能归,便客居于赵国。

胜利、功劳往往会令人头脑发昏。无忌虽然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但也有失去警觉性的时候。正当赵王和平原君向他再三致谢并要加封他领地的时候,他有些飘飘然、喜形于色。这时另一位朋友批评他道:“事情有不可忘记的,也有可以忘记的。别人对你有恩德,是不能忘记的;自己对人有恩德,希望你能忘记它。何况你这次假传魏王的命令来救赵国,对赵国来说,是有功的;对魏国来说,就不能算忠臣了。如果因为这次成功地救了赵国,就骄傲起来,实在是不应该的。”无忌听了这话,直感到如五雷轰顶,无地自容。这时朋友如明亮的镜子,照出了他心灵深处的阴影,并及时地给他指了出来,使得无忌以后在赵国的日子里,更加注意自己的修养。

毛公、薛公是赵国的两名隐士,富有才华,讲究德行,远近闻名。无忌在魏国时就听说过这两个人,只是无缘相见罢了。到了赵国之后,通过一些渠道,打听到了毛公混迹于赌徒之中,薛公混入卖酒人家中。无忌想会见两人,而他俩老躲着不见,无忌打听到两人的住址以后,便秘密地步行拜访,逐渐与他们成了朋友。赵公子胜听到这事后,不无轻蔑地对妻子说:“从前我认为你的弟弟是天下独一无二的贤人,现在听说他与酒鬼、赌徒混在一起,真是太荒唐了”。赵胜的妻子听后,便规劝弟弟收敛一点,免得人家耻笑。不料,第二天无忌收拾行装来辞行道:“我当初听说平原君是一个明智贤能的人,所以我背叛魏王来救援赵国,以顺平原君的心意。原来,他结交朋友,只是气魄很大,而不是寻求贤士。我在大梁的时候,就听说过毛、谢二公的才能、德行都很不错,到了赵国只怕见不到他们,我这样的人跟他们交往,还怕他们不理睬呢?现在平原君竟认为我跟他们交往是丢面子的事,这是我早没料到的。看来我不应该再与他交往下去了。所以,我决定离开。”

平原君一听这话,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虽然结交了许多朋友,但终因门第观念作祟,忽视了向下层社会寻找具有远见卓越识的挚友、至交。于是,他脱下帽子万般诚恳地请求无忌留下来协助自己。就这样,无忌在赵国一住就是10年。秦国听到魏公子无忌在赵国,便日夜派兵攻打魏国。魏王发了愁,便派遣使臣迎接公子回国。无忌害怕魏王怨恨自己,便警告门客说:“有替魏王传递信息者,处死罪。”门客们大都是当年跟随无忌背离魏国到赵国来的,因此也没有人敢劝公子回国。毛公、薛公知道这个消息后,一同去见无忌,并劝说道:“公子被赵国尊重,名声流传于各国的原因,只是因为有魏国存在。现在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不顾惜,假使秦国攻破大梁,毁坏先王祠庙,那时您还有什么脸面活着呢?”无忌还没有等他俩把话说完,脸色都变了,立即吩咐车夫套马赶回魏国去。从这里可以看出,朋友的话,对无忌顾虑的打消,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啊!人们常说:“多一个朋友,就等于多了一颗头脑,多了一份智慧。”这难道不是铁的事实吗?

临行时,赵胜与无忌依依惜别,毛公与薛公也颔首微笑。一群重义气、重友情的朋友,在纷繁的世态中挥手告别,心中翻滚着永不止息的波涛,为历史书写着一曲友谊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