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快乐心灵的友情故事
82637600000012

第12章 蔡邕和王粲

“蔡邕倒屣”记录了东汉一代名家蔡邕与初生牛犊王粲交往的一段故事。蔡邕与王粲不仅年纪相差很大,而且他们是先闻名,后相识相交,一旦相识,就像故交一样,忘年忘形,推心置腹,真诚相待。

蔡邕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深谙琴音,还能自己做琴。蔡邕的生活道路是坎坷的、悲怆的。他先在司徒乔玄那里做事,受到乔玄的器重,出补河平长,不久拜为郎,校书东观,进而迁为议郎。这时他虽然向朝廷提出过许多革除吏治弊端的建议,主张惩罚不法官吏、选择贤良,但都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反而招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的“大不敬”罪名,而被一再惩处、追杀,逼得他亡命吴越达12年之久。董卓专权以后,想利用蔡邕的名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软硬兼施,逼他应命,竟有“三日之内,周历三治”的事发生。第一天封他为祭酒,第二天封他为侍御史,第三天封他为尚书。不久,又拜蔡邕为中郎将,跟随献帝迁往长安,后又封高阳乡侯。蔡邕虽然受到董卓的器重,也想借此机会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但因董卓的刚愎自用,他提出的许多有益建议都无法实现,加上他无法逃脱董卓的控制,最后随着董卓的诛灭而被王允所害。一代英才被淹没在混乱的时局中,成了野心家董卓的陪葬品,常令后人叹息不已。

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其诗语言刚健,词气慷慨。蔡邕与王粲的交往,发生在汉献帝迁都长安的这段时间。蔡邕因才学著称,且在董卓的一再举荐下,成了“贵重朝廷”的人物,因此前来拜访他的人很多。时人以“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来形容。为了寻求政治上的出路,展现自己的风采,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公子王粲,也加入了来访者的行列。

这一天,蔡邕盘坐在官邸,与来访者高谈阔论。家人前来通报道:“有个年轻人,名叫王粲,想求见大人。”蔡邕一听,神情顿时喜悦起来,连鞋子也来不及穿好,就出来迎接王粲。那股热情劲,让满座的宾客都感到震惊。等到见了面,大家心里不禁凉了半截,原以为王粲是一个风流倜傥、相貌伟岸、令人望而生敬的人,谁料蔡邕领进来的是一个孱弱矮小、面黄肌瘦、难登大雅之堂的人物。蔡邕看着大家的表情,似乎听出了大家心声,连连说:“这是王公(王畅)之孙,是一个很有抱负和才能的人,我远远比不上他呀”。经他这么一说,大家自然就乐意接受这个年轻人了。这时的王粲才17岁。后来在蔡邕的推荐下,王粲担任了侍郎。

王粲在长安逗留的日子里,与蔡邕交谈了许多,蔡邕也更加器重他了。王粲的确是一个奇才,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有过目不忘的本领。道旁的碑文,他读一遍以后,就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他精通数学,文章写得又快又好。人们怀疑他“举笔便成,无所改定”,一定是早就起好了腹稿。其实,在许多情况下,仓促执笔,他也如此神速。坚实的功底,决定了他的才华横溢。

也因为有了王粲的尊崇,蔡邕的心境才变得如此欢乐,从而使“倒屣迎宾”的故事,能更久远地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