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品三国论管理
8256400000022

第22章 有勇无谋的吕布

管理箴言:据说霸王项羽少年的时候,叔父起先让他学习武艺,将来好上战场杀敌,学了一段时间后,项羽放弃了,他说:“武艺再高强,能敌过多少人呢?至多几十几百人,我要学能打赢千万人的本领。”项羽作为一个英雄,还是有些见识的,他知道武艺的用处是有限的,而能量更强大的,是智谋。所以他后来去读了兵书,可是由于他过于自满,刚学会了一点儿皮毛就出去夺取江山了,最后还是被计高一筹的刘邦夺了天下。

吕布比项羽更可悲,他一生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只想靠使用自己过人的武艺来力克群雄,并且做事不经过大脑,他太随意,选择目标时尤其如此,所以他的悲惨下场也是预料之中的。

三国故事:提起吕布的英雄事迹,没有人不由衷地赞叹。但是谈起他的兵败身死,人们又扼腕叹息。吕布有勇无谋,一生数易其主,王允略施美人计就能使他杀掉自己的义父。虽然董卓本身也不是什么好人,但是背信弃义是中国的传统社会最不能容忍的,所以吕布最后众叛亲离,死得非常凄惨。吕布虽然勇猛,但是少有计谋。在《三国演义》中,吕布是天下无双的超一流武将,曾在虎牢关大战刘备、关羽、张飞,也曾一人独斗曹军六员大将。可是他终难逃“有勇无谋、反复无常、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评价。

当时吕布为董卓效力,纠缠在政治斗争中不得脱身。其实他压根儿就不清楚自己的政治立场,他跟随董卓,甚至将其拜为义父,也不见得对他有多么忠诚,卖力打拼不过是因为董卓给了他一些蝇头小利而已。反过来说,他难道也没看明白董卓对自己不过只是利用?后来王允只用了一个美女貂禅,就让吕布随手杀掉了自己的义父,背上“弑父”这个不可饶恕的罪名。

后来兖州之变中,吕布投奔袁绍、袁术兄弟而去。他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诛灭了奸臣董卓,间接替袁氏兄弟报了董卓杀害袁家之仇,这两兄弟就该对他感恩戴德。吕布在政治上简直就是个孩童,所有的利益关系中,当数政治斗争最为阴暗,袁氏兄弟对他不过是利用,这跟以前的董卓毫无两样。结果吕布在袁氏兄弟这里危机重重,不得不提防对方的暗算,最后仓皇地投奔了河内的张杨。

在徐州之变中,吕布趁机占领了下邳。吕布联合太山诸将多次击退了袁术的进攻,袁术被他弄得狼狈不堪。刘备被吕布击败后,跑到曹操那里求救。这时的曹操已经迎天子于许都,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东汉中央政权,代表了东汉王朝,代表了国家。而在徐州,地方势力陈登父子开始向国家靠拢,被曹操安插在广陵,掎角吕布。最后曹操亲征,终于除掉了吕布、陈宫、高顺等人,吕布和他的军团最终失败。

吕布无论到哪里,总是能成为中心人物,引起一番风波,这一点也是无人可及的,在关中他杀董卓,朝中权力换手,间接引发后来的西凉军入驻长安一事。到了关东,他在曹操背后捅一刀,使曹操陷入人生最大的危机,兖州势力为之一变。兖州之乱还间接导致张杨和臧洪之死。到了徐州,吕布又夺了刘备的立基之地,让刘备日后十几年流离失所,四处投奔。

吕布完全可以说是担当着这武勇天下第一的角色,对此,他很有自信,《三国志》中记载,吕布被擒后,对曹操说:“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

吕布对自己很有自信,认为曹操所担心的只有自己,而且认为由自己带领骑兵,曹操带领步兵,便可平定天下。但是吕布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吕布的缺点比优点更多,而且这些缺点几乎都是致命的。

吕布的确很有战斗力,但是这战斗力也导致了他过于依仗武力。如董卓死后他在长安力主杀尽凉州人,所依仗的便是自己的战斗力。但是一味用武力,只会导致凉州人尽反,长安也被攻破的后果。再看他在兖州对曹操,一度占据优势,却被曹操反败为胜。穷其原因,其一是用兵上不如曹操,在占据要点上屡有失策;其二是不会造势。总之吕布把自己的武力过分夸大,并过分倚仗武力,所以每一次战争的结果都不乐观。

上面说的是吕布的才能,再说吕布的性格。他的性格缺陷也是相当严重的。吕布的性格有什么缺陷呢?他的缺陷是急功近利,而且贪小利而忘大义。如丁原董卓两人之死,给吕布带来了相当大的好处,但是也让他招致了极大的骂名。古人重视气节忠义,弑主之罪则最不能为人所容。他不想在原来主公麾下,离去就可以了,但是吕布不但叛变,还杀了原来的主公来向别人邀赏,这就是极大的过错了。

吕布的性格缺陷根源是目光短浅,没有谋略。吕布个人的勇武,是可以和项羽、袁达等传奇猛将相媲美的,其战绩也堪称了得。而吕布的悲剧多少与项羽有相似之处:过于迷信个人武力,无视政治手段,任用将领过于胆小等。一切的一切只因为他过于勇猛了。勇猛成了他的优点,也成了他的缺点。

谈古论今:战场上的规则是头脑永远比武艺更为重要。如果光凭武艺就可以打下江山,西楚霸王就不会在乌江边自刎,要知道,他可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山尚能够拔起来,何事不能成功?但是项羽的叔叔在他小的时候就已经告诉过他,力气大,只能够战胜几个人或十几个人;如果学了一身好武功,你可以打败几十个人;若能掌握行军打仗的兵法,就可以指挥千军万马,赢得整个天下,无往而不胜。可惜项羽没有听从这一番话,他学了一点儿皮毛就迫不及待地企图靠一身无穷的力气去夺取天下,结果惨淡收场。

历史证明,头脑比力气更重要。而今天竞争惨烈的商场比起从前杀伐冲突的战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不是比谁力气大的时候,在这个年代,如果一个人力气很大,也只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建筑工人,而要成就更辉煌的人生,你必须像个杰出的建筑师那样,受过良好的训练,具有敏锐的前瞻意识,又有与众不同的创意,还具备对时代风尚的敏锐的捕捉能力,然后你还必须能够把你的理念诉诸纸笔,能够成功地把它们表达出来,让它们实现,并让时代承认你的成就,让世界为你的工作喝彩,这才是一个人的价值所在。而这些没有一样是跟武艺有关的。

即使在今天,吕布只能算是那种某项业务能力超强,没有原则、信念的员工。吕布到哪里,业务能力都是100分。但吕布不停地跳槽,而且越跳槽个人信誉值越低。最后,就算他有非常好的业绩,也无法得到重用。

经典案例:人的聪明才智是无穷的。在前苏联的美术界,有一段时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画家在将作品寄给报社编辑之后,美术编辑往往会肆意加以修改。看着美术编辑们并不高明地修改掉了自己原先的创意,扭曲了自己想要表达的心声,很多画家都无能为力。但是有一个人却独辟蹊径,巧妙地避免了自己作品被改的命运。

这个人就是法沃尔斯基。他有个奇怪的习惯,每次画完一幅作品之后,他都会在画的一角画上一只小狗。不论他的作品主题是什么,那只不伦不类的小狗总是固执地出现在每一幅作品上。毫无疑问,美术编辑当然要把这只不识时务的小狗去掉,谁知法沃尔斯基就是不肯,于是双方就爆发了激烈的争执。

结果在长时间的争论后,法沃尔斯基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他们删除掉那只小狗。同时编辑们也觉得筋疲力尽,不再修改他的作品了,于是法沃尔斯基的作品顺利地以原来的面貌出版——这正是他的目的所在,原来他为了自己作品的风格不被肆意篡改才设计了这个小小的计谋,经过这样一番折腾之后,法沃尔斯基的作品总是能够完整呈现出他本来的想法。

凭着这样的智慧,法沃尔斯基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在1962年获得列宁奖。

我们在跟人打交道、为自己的前程打拼的时候,智谋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家工厂的经营主,目前的经营状况不是太好,可是就在这个关头,工人开始罢工,他们要求加15%的工资,否则就都辞职,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处理?答应他们?你这个经营不善的工厂恐怕就要倒闭了。拒绝他们的无理要求?如果工人真的辞职,你还是免不了倒闭的命运。这时工人推举出三个在他们中间非常有影响力的代表来跟工厂主谈判,看看新英格兰的那位工厂主是怎么根据这三位代表的表现而采取不同策略各个击破的。

第一个代表进来了,工厂主是一副非常愿意合作的诚恳态度,他问代表们:“今天我们只是想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需要我们之间良好的理解和沟通,能否请你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要加工资呢?”这个代表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因为最近物价开始上涨,我们的工资不够维持一家大小的生活,我们必须要求涨工资。”这个工厂主说:“噢,是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了,那么我们遇到的是同样的局面,能否请你们从我的立场考虑一下呢?”“你的什么立场?”“你看,物价统统上涨了,所以原料的价格也上去了,近来的产品成本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了,而且我们所要上缴的税款也增加了。”代表只是回答他:“这个我们可不太清楚。”“还有,最近厂里的产品销路也不太好。”代表很不耐烦,就说:“这个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才不管你是不是少赚了呢。”“怎么会没有关系呢,我现在很愿意给你们加这15%的工资,可是我没有这个能力呀。事实就是这样的,我们的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提高,而产品的销售情况却不太好,我如果再给你们加工资,我就要破产了。”代表将信将疑,问:“真的是这样吗?”工厂主马上把厂里的账目清楚而简单地说了一遍,说明了工厂的困难处境,那个工人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他让步了。

对于第二个代表,工厂主采取的是全然不同的另一副态度,他一上来就直接拒绝了代表的要求说:“我已经考虑过了,我是不会给你们加工资的。”代表说:“那我们就都辞职。”“你们一旦辞职,我就关门了。”“是啊,那您的损失可就比我们大多了。”可是工厂主一笑说:“我可没有什么损失,我是不会做赔本生意的,损失的是你们。我已经做了几十年的生意了,我个人的信用非常好,如果你们一意孤行地罢工,导致工厂倒闭,舆论是不会支持你们的。将来我还可以东山再起,可是你们,尤其像是你这样煽动罢工的人是有前科的,想想看还有哪家工厂会招你。而我真的破产关门之后,那么多工人都将失去工作,他们失去了现在的收入,你以为那会比现在的状况更好吗?到那时候那些人就会回来找你算账的。”很快,第二个意志软弱的家伙妥协了。

第三名代表是个妇女,工厂主这次采取了另外一种不同的态度,他说:“能不能请你告诉我罢工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女工回答说:“我们要求加工资,你不加工资我们就不上班,就这样。”工厂主说:“现在厂里的状况你也知道的,如果我每个月再给你们增加工资的话,工厂很快就会关门的。”女工反问:“我们把工作做好了,难道不应该获得一个更合理的报酬吗?”“那么亲爱的玛丽,你是只要养活你一个人还是要养家呢?”这个叫玛丽的女工没好气地回答说:“我的工资只够我自己用的,哪里够照顾父母的?”“可是还有很多的工人都要养活一家人不是吗,那这下冬天要来了该怎么办呢?”玛丽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工厂主继续说:“我很愿意帮大家的忙,我也有一家老小要吃饭,可是如果我勉强给大家都加工资,我支撑不了多久就会倒闭,那时大家都失业了,到了冬天该怎么办呢?现在好歹还可以维持个生活吧。”那个玛丽开始犹豫了,她可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女人,她开始对工厂主的处境感到同情,并且担心其他工人的将来。

就这样,一场风波就这样被这位工厂主化解了。

锦囊妙计:我们来看看跟吕布一样身处乱世的诸葛亮,跟吕布有怎样的差异。

东汉三国时期,群雄逐鹿,人才辈出,长期隐居南阳草庐的诸葛亮,在没出山之前就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他的一生都遵循自己的意志,从来没有随波逐流。所以他一出山就投靠了势单力薄的刘备集团,并终生为其奔走效力。

诸葛亮的一生,是与谋略结缘的一生。他的一生,时时处处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跟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吕布是截然不同的。首先,诸葛亮的人生计划和个人职业发展定位非常清晰。诸葛亮自幼胸怀大志,始终以春秋战国时期两位著名的谋士管仲、乐毅为个人楷模,立志要成为杰出的治世能臣,为光复汉室贡献力量。同时,诸葛亮也非常清楚,他自己长期积累的才干已使他具备了实现职业目标的可能!

其次,从对自己效力对象的选择上看,诸葛亮也独具慧眼,他并没有随波逐流,他的选择,就是他一生的选择。当时的情形是曹操已经统一了半个中国,实力雄厚,看起来很有可能最后统一中国,当上皇帝。孙权只求偏安自保。而刘备集团却是势力最为弱小的,但他有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乃至在此基础上一统天下的潜力。

诸葛亮挑中刘备的原因还在于:第一,刘备始终坚持光复汉室的理想并在全国赢得了相当一批支持者,这与诸葛亮的个人价值观吻合。第二,刘备品性坚韧顽强,敢于与任何强大的敌人对抗。第三,刘备待人宽厚谦和,团队凝聚力超强。第四,刘备是汉朝皇族后裔,具备名正言顺继承大统的资格。综合以上条件,诸葛亮选择了刘备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孙权两大集团都已人才济济、颇具规模,诸葛亮若去投奔,最多也只能成为一名中层管理人员。而刘备集团当时主要是一些武将,高级参谋人才奇缺,诸葛亮完全有可能被破格提拔,进入最高领导层。

在设立了明确的职业目标之后,诸葛亮还有一整套严密可行的实施计划,使他不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闯乱撞。

首先,诸葛亮躬耕陇亩,这种不问世事、埋头苦干的隐者,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里向来是倍受赞誉的,这样就给外界留下踏实肯干的印象。但是同时,他也没有放弃积极宣传自己。他在《梁父吟》中含蓄地表明心志,有心的人一看就能明白他胸中的远大理想。此外,诸葛亮动辄自比管仲、乐毅,在与外人的言谈中从来不忘积极推销自己。

在与刘备的第一次会面中,诸葛亮表现了自己不俗的才华。他对天下大势作了精辟的分析,对刘备将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精准的指导,那种运筹帷幄的风度令刘备折服。所以从那之后,刘备对诸葛亮都是言听计从,不论是全盘的发展还是个别的战役指导,以至于在临死前还以国家权力相托付。这样的信任的确是十分罕见的。

乱世是建立功业的绝佳时机,但是一不小心就可能丧命于兵荒马乱之中。所以诸葛亮的成功和吕布的失败都不是偶然的,差别就在一个“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