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品三国论管理
8256400000021

第21章 司马昭之心

管理箴言:真正的与对手之间的竞争不像小时候看到的电影那样,好人脸上写着个“忠”字,坏蛋、特务额头上好像有个“奸”字,斗争的过程也不像电影里描绘的,所有的好心人都团结在你身边,永远不用担心被抛弃,当然结局更不像电影里,好人总是能赢得胜利,敌人总被打得落花流水。

事实上,不知道为什么,对手总是有那么强大的力量,使抗争的过程艰辛异常。而大多数电影都没有告诉我们的是,历尽千辛万苦,我们也还是可能会输,并且有生命危险。就因为战争和竞争都充满艰险,才需要我们百般小心,保证自己的计划一定万无一失,每一步都走得小心谨慎,不能有一丝一毫的不慎,否则就会有性命之虞。

三国故事:曹操是一代枭雄,为魏国的伟大事业东征西讨,终于建立赫赫的功业。当时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地广人多,经济发展快,实力最强,可以说这一切都跟曹操的努力分不开。但是历史的荒谬在于,英雄总是要死的,英雄如果没有一个合格优秀的接班人,他当初不管有多么辉煌的事业,结局常常都是江山易主,社稷改姓。曹操的儿子曹丕虽然取汉而代之,建立了魏国,自己称帝,可是过不久,同样的历史就重演了,曹氏的大权逐渐落入司马氏家族手里。

曹丕当初建立魏国时,得到大将司马懿的支持。在这样一个篡权的过程中,司马家族的势力被树立起来了。等到曹丕死后,司马懿已经成为朝中无人能匹敌的老资格的重臣。他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专权时,权势熏天。司马氏的篡位野心日益显露。

有一天,魏帝曹髦气愤地对大臣说:“司马昭篡位的心思,连马路边的人全都知道了。我不能坐等他来夺走皇位,我得先动手才行。”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可是曹髦说完这话后,却得不到回应,他旁边三位大臣发了老半天呆,忽然才反应过来,吓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大臣王经见状,就劝告皇上说:“陛下,这可万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讨伐?如果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患更大。还请陛下慎重考虑,从长计议!”

王经这番话还是有道理的,不管从皇上的利益还是自身的利益出发,这个时候的曹髦简直就是个光杆司令,一旦发起行动,很可能自取灭亡。可是曹髦毕竟是个皇帝,皇帝的脾气和血性还是有的,只不过等江山基业传到他这里时,因为祖上对司马氏太纵容,他已经回天无力了。但这个时候曹髦激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还有什么可怕的?何况我们不一定会死!”说完,也不管他的大臣了,就自己到后宫,跟太后商量去了。

曹髦的愚蠢在于,他根本不了解他的属下,而他的臣子却知道他们的皇上不过是个傀儡,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很快就会被司马昭杀得片甲不留,如果自己还帮着皇上的话,将来闹出事来,司马昭肯定不会轻饶自己。想到这一点,他们也顾不得什么尽忠了,赶紧溜出大殿,向司马昭告密去了。

这边曹髦所能召集的力量也就是身边一群不知死活的童仆而已,只见他手拿一柄长剑,率领了一帮乌合之众去讨伐已是权势熏天的司马家族,谁知刚走出宫门,就看到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带了一大队人马杀了过来。

曹髦摆出皇帝的威风,大声吼道:“我是堂堂一国之君,你们就这样冲进宫里,难道是想造反吗?”这一吼,把几个胆小的吓住了。贾充见状,就开始给手下的人打气,他说:“司马公说了,只要死的,不要活的。”于是一名叫成济的手下壮起了胆子,拿着长矛冲到曹髦的车前。曹髦大声质问他:“你小子竟敢对我无礼?”话还没说完,已经被成济刺穿了胸膛,死在当场。

司马昭见曹髦已被手下的人杀死,赶紧把一干大臣召集起来,假装悲伤地滴了几滴眼泪,假惺惺地说:“怎么会这样呢?”大家心知肚明,但是都一言不发。

司马昭又问老臣陈泰:“发生了这样的不幸,我该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呢?”

陈泰知道他这是要找个替罪羊,就想了想,说:“杀了贾充,向天下人谢罪吧。”可是司马昭连这点儿诚意都没有,他想了想,打定了主意将责任推到成济一人头上,最后把成济杀了头就算完事了。

就这样,司马昭把杀曹髦的事轻描淡写地交代了过去,接着,他立曹奂为帝。公元263年,魏国灭蜀。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最终,司马氏堂而皇之地取代了曹氏,成功篡位。

谈古论今:曹髦昏庸无能,眼睁睁地看着司马昭取得了大部分的江山,这是他自己的控制力不够所导致的。等到大局已定,自己却突然要逞一回英雄。中国历史上功高震主的臣子很多,他们大多放弃了权力,日后又追悔莫及,但是英明的君主还是能不露声色地降服逆臣的,因为社稷毕竟是皇上的。比如清朝的康熙皇帝,便是在少年时就成功地剿灭了犯上的鳌拜。

曹髦还是有点儿血性的,他知道这样的局面是不对的,所以想要平定司马昭,应该说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他跟康熙和吴越争霸中的勾践没法比的是智谋和耐心。勾践为了复国,忍受了多少侮辱。康熙在动手前,一直都假装天真无辜来蒙骗鳌拜,最后手刃敌人。相比之下,曹髦只是个冲动的笨蛋,白白做了无谓的牺牲,反而成全了对手的野心。

经典案例: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吴国跟附近的越国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吴王趁机发兵打越国。吴越两国在槜李进行一场大战。

吴王阖闾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加之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终前对夫差说:

“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了你的父亲吗?”

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夫差命令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去打越国。越国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

勾践不同意,率军前去应战。两国的军队在大湖一带开战了。越军果然大败。

越王勾践带了五千个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军围困起来。

勾践弄得一点儿办法都没有了。他跟范蠡说:“我后悔没有听你的话。弄到这步田地,现在该怎么办?”

范蠡说:“咱们赶快去求和吧。”

勾践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文种在夫差面前把勾践愿意投降的意思说了一遍。吴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坚决反对。

文种回去后,打听到吴国的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宝,私下送给伯嚭,请伯嚭在夫差面前讲好话。

经过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劝说,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他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

文种回去向勾践报告了。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

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的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胆的滋味,还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的故事。

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亲自织布,来鼓励生产。因为之前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制定了奖励生育的制度,并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好让这个饱受欺压的国家变成强国。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国富兵强了,于是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并一举获胜,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后来,越国又乘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锦囊妙计:表面上看起来曹髦和勾践的故事有点儿相像,他们都是失败者,都意图复国,可是最重要的差别在于他们的结局——勾践终于报仇雪恨了,而曹髦却只能充当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死得不明不白。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曹髦没有勾践那份忍耐和等待的毅力,同时在等待中积极积蓄自己的一切。

看起来成功和失败相去甚远,其实只在咫尺之间。面对失败,孟子早就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要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首先要有高远的目标。勾践能够卧薪尝胆,原因就在于心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一切跟复仇这个目标相比,都变得不再重要,只要想到心愿得偿的那一天,勾践就能够继续忍耐下去。

同时,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常常给自己一些挑战,去忍耐一些看似艰难的事情,来磨练你的意志。因为你不知道挫折何时会来,不如极早做些准备。在上天苦其心志之前,不妨自己先苦己心志,饿己体肤……像美国哲学家詹姆斯所说:“你应该每一两天做一些你不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