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帮传奇(第二部)——徽商沉浮
8256200000051

第51章 十八个红手印,迈出联产承包的第一步

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勤奋务实的安徽人,都继承了昔日徽商的魄力,以稳健果敢的眼光和大刀阔斧的创新,逐步与市场经济接轨,成为卓有成绩的新徽商。安徽的小岗村的“分田包干”,以及年广久的“傻子瓜子”,是改革开放初期最令人瞩目的两颗新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到了21世纪的今天,他们都逐渐淡出了商界,成为一个大时代的匆匆过客……

位于安徽凤阳县的小岗村,进入21世纪以后,既是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也是在本省颇有战略地位的农副产品市场,并积极引进外商投资。此外,小岗村还有一座颇有名气的“大学生创业园”,最初由3名安徽科技学院的大学生率先来这里种植双孢菇,经商创业,在他们取得辉煌的市场业绩之后,又吸引了很多有志于此的高学历创业者。到2007年,大学生创业园已拥有179座双孢菇大棚,占地面积突破了150亩。小岗村商业气氛之浓厚,市场效益之辉煌,在全国各地的农村中,长期名列前茅。

然而,这一切的起点,始于改革开放前夕,十八名小岗村民的一纸“生死合同”。

安徽凤阳自元末明初以后,长期以贫困著称。“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民谣,数百年来在当地流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凤阳小岗村还依然是当地数一数二的贫困地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严重衰退,很多小岗村的农民,都不得不外出讨饭,其中包括具有初中学历、日后成为小岗村村长的严宏昌。

讨饭毕竟不是长久之计。1978年,严宏昌当选村长,当时,六十多岁的老队长关廷柱(有说叫关廷珠)对严宏昌说:“哪怕你就给我们一天弄两顿菜稀饭,叫我们不要饭我们就满意了。我想喝一碗洋面浆子,想了十年我都没喝上啊!”

就在这一年,凤阳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小岗村的收成非常不好,村民陷入空前的困境。严宏昌仔细向村里的老人询问,惊诧地得知,小岗村的土地并不贫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年能收十几万斤粮食,不但衣食不愁,还有很多余粮交给国家。此外,他还注意到,农民在自留地上的生产积极性很高,一亩自留地上种出的粮食,胜过生产队二十亩地。一个在当时中国前所未有的构想,在严宏昌的脑海中,逐渐勾勒出来。

197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严宏昌和老队长关廷柱,以及另外16条汉子,在严立华家开会,决定把公有的田地承包给所有的与会者。这种做法,在当时会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尾巴”,甚至会带来“杀头”的危险。会址之所以选在严立华家,是因为他家的房子盖在村子的最西头,不仅位置最偏,地方也比较大,总共有五间相互连通的茅草房。而严立华自己,也是田地承包的支持者。这些村民私下商定“包干到户”的事宜,必须严格保密。

18条安徽汉子聚在一起,率先打破沉默的,是一位名叫严家芝的老农夫。他快人快语地说:“要想叫大家不吵不闹,都有碗饱饭吃,只有分开一家一户地干!”严宏昌等另外17人,都一致叫好。“包干到户”的决议就此敲定。

这18个人,当场立下字据,由其中学历最高的严宏昌执笔,其全文如下: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然后,严宏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印章和印泥,这18名“联产承包”的发起人,全都在严宏昌代笔的签名之上按了手印,或盖上私章。这18个将永远被历史所铭记的名字,在字据上依次是:

关庭珠、关友德、严立付、严立华、严国品、严立坤、严金昌、严家芝、关友章、严学昌、韩国云、关友江、严立学、严俊昌、严宏昌、严美昌、严付昌、严家其、严国品、关友申。

这18条安徽汉子的创举,在实行之后不到一年,就被县里的领导闻知,一些领导拍案大怒,声言要将严宏昌等人“抓起来,严肃处理”。这件事被逐级上报到中央,连一些高层领导,也对此事该如何处理举棋不定。严宏昌等人“包干到户”之举,在当时承担的风险,由此可想而知。

但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终究是大势所趋,而严宏昌等人的创举,顺应了历史潮流。他们私下商定的“包干到户”,不但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认同和赞赏,而且将他们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国,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尽管在按下手印的时候,严宏昌还没有入党,另外17位一贫如洗的农夫,有些人甚至是文盲,但他们的创举,在短短几年之后,不但让他们全都脱贫致富,而且带动全国的亿万农民,一起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