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帮传奇(第二部)——徽商沉浮
8256200000049

第49章 “胡氏阄书”,分家不分店

自从胡余德那一代开始,胡家一直人丁兴旺,分家是在所难免的,但如果分家,“胡开文”的产业也将被分裂。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胡天柱晚年,拟定了一份分家的阄书。“阄书”就是契约之意。这份阄书的核心思想是“分家不分店”。

胡天柱有八个儿子,虽然大都英年早逝,但他们生前都曾娶妻,有些人还留下了后代。这几个寡妇带着年幼的孩子,其生活状况可想而知,自然都想多分些家产。但胡天柱是商人,资金需要投入墨店的运营当中,无暇过多顾及这几个年轻的寡妇。这些寡妇与胡天柱商谈未果,有人提出诉讼,还有人向胡家宗祠的长者诉苦,希望通过家族中人的舆论,向胡天柱施压。

已经步入老年的胡天柱,在万般无奈下,想出了一个调和的办法。他向本家的众多儿子和儿媳提出,在自己死后可以分家,现金可以均分给八个儿子各自的家庭,没有留下子嗣的寡妇,可以收养一个孩子作为继承人。但是,除了次子胡余德继承总店,有权自行以“胡开文”的招牌制造墨块外,另外七个儿子的家庭尽可以自行开设分店,但不得自行制墨,只许代销总店出产的墨品。

对胡老爷子的要求,有些儿子和儿媳提出异议,他们自己都有制墨的技术,如果此生只能作为胡开文总店的“经销商”,手艺全都荒废掉,岂不荒唐?这个要求,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胡天柱最后想出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总店交给胡余德,屯镇的分店交给七子胡颂德,其他儿子的家庭如果要自行制墨,要另换招牌,不得以“胡开文”之名出售。他把这些分家的方案写下来,抄成一式八份,但“胡氏阄书”刚刚订立不久,胡天柱就突患重病身亡。

继承家业的胡余德,深感左右为难,因为当时胡颂德只有八岁(而且还是虚岁),根本不可能到屯镇分店主持运营,六弟胡懋德是个弱智,虽然胡天柱生前曾给他过继了一个儿子,但年纪尚幼。另外几个已经死去的兄弟,他们的儿子个个年幼,其守寡多年的母亲,也大都没有经商才能。这个家,根本没办法分。

此后的二十几年,胡余德一手支撑家业,并把年幼的子侄都抚养成人,教给他们经营墨店的技能。此时的胡余德,已经须发皆白,所有的子侄,都正值壮年,而且几乎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胡余德决定执行父亲留下的阄书,他和兄弟七人各自分家。

胡余德召集全家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得到了一致的支持。他当即立下另一份阄书,将大家族的现金资产均分成八份,并允许各家自行创办墨店,代销总店的胡开文墨品。但他并不赞成与各兄弟的家庭就此分离,因此,他对先父胡天柱的阄书,做了一些修正。

胡家在制墨发财之后,也经营其他产业,如当铺和茶号等。这些产业,大都为胡余德所创,既是家族公产,又与先父无关,并不属于胡天柱阄书中提及的家产。因此,胡余德在新的阄书中规定,当铺与茶号,分别由众兄弟的家族合股经营,并要求彼此间“商量合作,不得以一人偏见生段违拗”。

分家之后,胡余德把胡开文总店交给儿子胡锡熊执掌,终其一生,各家子侄都谨遵阄书的规定。一些分店开始自行制墨,但他们谁也不敢照搬“胡开文”的字号,都自立门户,如“胡开运墨店”、“胡子卿墨店”等。

胡余德和胡锡熊死后,胡开文总店的第四任“掌门”,是胡锡熊的嫡子胡贞观。此时,胡开文的墨品已经享誉大江南北,各分店的生意都极为兴隆,总店的墨品常常供不应求。

一些分店既要自行制墨,又不愿丢掉“胡开文”这个含金量极高的品牌,于是,胡贞观在精读祖父和曾祖父留下的两份阄书之后,想出了一个皆大欢喜的方案。他允许各分店自主研发的墨品,继续使用“胡开文”的字号,但是,要在“胡开文”的后面加上自己分号的店名,如“胡开文源记”、“胡开文益记”或“老胡开文广户氏墨店”等。

此后的一百多年间,胡天柱的后代子孙创下了很多“胡开文”的分号,但在国内市场上享誉最盛、售价最高的,始终是总店出产的、品牌标识只有“胡开文”三个字的墨块。

位于徽州休宁(休城)的胡开文总店,在胡贞观死后,由他的次子胡祥符接任,胡祥符没有儿子,收养胡洪椿为继子。胡洪椿接掌家业后不到几年,就研发出了享誉世界的“地球墨”,在这块送往旧金山万国博览会上参展的墨块上,胡洪椿特意要求刻上“中国休宁老胡开文造”的铭文,休宁老店(总店)的地位,即使在分店遍及全国各地的民国时期,也依然是无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