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帮传奇(第二部)——徽商沉浮
8256200000004

第4章 大江南北,无徽不成镇

徽商不仅垄断了两淮盐业,而且广泛涉猎茶叶、棉布、制药、文墨等行业,其足迹遍及长江两岸。

根据民国初年《歙县志》的记载,清朝中期以后“沿江流域向有‘无徽不成镇’之谚”。也就是说,一个地区,如果没有徽州商贾,就很难形成繁华的市镇。

事实上,自清朝中叶以后,几乎在全国各大城市,都能看到徽州人建立的商号。根据《安徽茶叶史略》的记载,在清末的同治年间,从上海到安徽的芜湖、江西的九江,都遍布着徽州商人的知名茶号,其中,上海的“洪永原”等七八家,资本额都达到白银四五万两。再以织布业为例,盛产棉布的松江、无锡、昆山和嘉定等地,从事货物中转的,大多数都是徽商。无锡甚至被徽州人称为“布码头”。

徽商从事粮食贸易,同样颇有成就。

雍正六年(1727年),湖南因连年丰收,官仓储存的大米多达六十多万石。这里的“石”和扁担的“担”同音同义,一石等于十斗,约合120斤,恰好是一个壮年农夫一担能挑起来的重量。湖南的地方官为此向雍正上奏:“本地气候阴湿,储粮日久必然会发霉,应把余粮调拨到外省。”一个名叫黄光德的徽商得知此事,立刻向官府表示,愿意出资购买积压在湖南的三十万石余粮,运到其他地区出售。黄光德的请求,由两淮巡盐御史噶尔泰向雍正上奏,雍正闻之大喜。一些朝臣上疏强烈反对,雍正不为所动,反而告诫地方官不得在此过程中向黄光德等商人勒索,商人的利润“听其自取,不许交官”。经此一事,黄光德获利颇丰。

徽商的贸易活动,带动了大江南北的很多地区,从偏僻步入繁荣。

晚清长江北岸的重镇汉口,直到明朝初叶,还是一片杳无人迹、芦荻遍野的河滩。但由于汉口是长江与汉水的汇合之处,精明的徽商发现了这块“宝地”,把它作为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汉口由此人气越来越旺,到清朝中叶以后,汉口已成为长江中上游的一座商业重镇,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的汉阳和武昌。如今,汉口与武昌、汉阳,都已成为湖北省会武汉的一部分。

近代史上,有两个城市因商人而兴起,其中一个就是汉口,另外一个是汉末名将“温侯”吕布的原籍包头。包头的兴起,几乎全然得益于乾隆、嘉庆年间山西人乔贵发创办的“复盛公”票号,以及晚清名商乔致庸的数十年经营,因此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但汉口的兴起,并非依靠某个著名的商人家族,而是由成千上万的徽商,历经上百年一点一滴造就的。历史没有记下这些徽商的名字,但为后世留下了一个繁荣的汉口,至今依然堪称长江沿岸的一颗明珠。

如今,许多城市都遗存着“安徽会馆”,这些是徽商行贾天下、遍及四海的历史证明。

被誉为国粹的京剧,也是由徽商传到北京,并由此享誉全国。京剧的前身,就是徽州和江南等地区的杂剧。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都以有偿的戏曲演出为生计,基本具备了“演艺公司”的雏形,其负责人(通常是最精通唱戏的“头牌”)大都被称为老板。乾隆后期“四大徽班”进京为皇帝祝寿,并由此在北京落户扎根,标志着京剧的诞生。

徽商的足迹,以及他们对近代中国社会无可替代的影响力,遍及大江南北,但徽州人并没有因此冲淡了乡土文化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