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帮传奇(第二部)——徽商沉浮
8256200000037

第37章 一代巨商,是丰碑还是废墟

胡雪岩的面容,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他的绝大多数商号,都随着他的败落,转眼间烟消云散,只有胡庆余堂一直保留到今天。到了21世纪,国内最具盛名的三家中医药老字号——北京的同仁堂、广州的陈李济和杭州的胡庆余堂,只有胡庆余堂保留着最初的建筑。

胡雪岩死后,其中的一个姨太太上吊身亡,其他的家人都被迫各奔东西,不知所终。他的后代,再也没有出现煊赫天下的名商。胡庆余堂屡经易主,新中国成立后收归国有,甚至一度陷入经营危机。

胡庆余堂的“末代学徒”冯根生,在改革开放后,担任青春宝集团公司的负责人,青春宝集团公司的前身是杭州第二中药厂,在某种意义上,是胡庆余堂的“子公司”。冯根生为人敢闯敢干,并热衷于慈善事业,在企业中为“官”数十年从不以权谋私。1996年,他的青春宝集团,兼并了濒危的胡庆余堂,老字号再次焕发出“第二春”。

胡雪岩生前的事迹,正史上记载的并不多,反倒是他的老对头盛宣怀,留下了17.8万件以上的各种档案,字数突破了1亿。但是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胡雪岩的很多轶闻。在杭州,胡雪岩至今依然被视为本地的荣耀。生在徽州绩溪的胡雪岩,不仅是徽商的不朽典范,也被杭州人乃至浙江人,当做浙商的代表人物。按照学术界的普遍共识,无论书写徽商还是浙商的历史,胡雪岩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头戏”。

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社会还需要“红顶商人”吗?既然几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胡雪岩对于现在的商人,究竟是一个正面的榜样,还是一个反面的教材?如果依然将胡雪岩视为“商圣”,那么,他的那些成功经验,还能否适用于今天的商海?

毫不客气地说,胡雪岩的官商结合之路,在封建社会是一种投机取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是应当被淘汰掉的糟粕。况且,晚清的政治格局,于中国历史而言,是一种畸形的病态,而非健康的常态。胡雪岩当上红顶商人的成功经验,即使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也不具备可复制性,何况对于时过境迁的后世。正因为如此,胡雪岩的人生经历,堪称经久不衰的传奇,因为他的故事已经成为“绝唱”,很难再出现第二个、第三个了。

“做官必读曾国藩,经商必读胡雪岩”,这个“秘诀”已在坊间流传多年,关于胡雪岩的很多小说和电视剧都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百余年来,无论官场还是商场,可曾出现第二个曾国藩或者胡雪岩?尽管很多人都想学,却没有人能够学得好、学得像,这究竟是人的问题,还是所学的内容存在严重偏差,根本没有可行性?

确实,胡雪岩把“诚信”做得非常到位,胡庆余堂的“戒欺”匾额,对现今的很多商家、很多企业,都不无警示意义。然而,诚信不仅是徽商古往今来代代恪守的信条,也是几乎所有成功商人的共性,而非胡雪岩的独特之处。况且,就某种意义而言,诚信经营、货真价实,是每个商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就像顾客买东西时不偷不抢、不用假币一样,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并不值得特别夸耀。

而胡雪岩最根本的“发家秘诀”——依附于高官、依附于朝廷,在市场经济不断健全的时期,则理当沦为历史的废墟。即使对于胡雪岩本人来说,左宗棠这个靠山,在成就他的同时,也把他带上了一条通往毁灭的不归路。“经商必读胡雪岩”的说法无可厚非,但这位红顶商人的兴衰史留给后人的,不是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也不是励志的传奇,而是一座用鲜血铸就的“此路不通”的警示标。

胡雪岩的坟墓,当初草草设立在杭州城外,长期以来,没有人知道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巨商,究竟埋骨何处。

直到1992年,一个名叫赵玉成的66岁老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一大片坟茔之间,找到了隐约可见“胡雪岩”字样的墓碑。赵玉成是个资深药师,曾在胡庆余堂工作近半个世纪。他寻找胡雪岩的坟墓,完全出于自发,没有人给他任何报酬。此后,他把胡雪岩的墓碑抬到胡庆余堂,并与青春宝公司的董事长冯根生一起,在取得了当地政府的批准之后,将胡雪岩之墓修葺一新。

如今,很多到苏杭地区旅游的商界人士,都会抽空看看胡雪岩的坟墓,从中感受一代传奇巨商的百年沧桑,同时向这位“红顶商人”挥手告别,开始一段全新的商海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