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帮传奇(第二部)——徽商沉浮
8256200000032

第32章 官场斗智,四两岂能拨千斤

胡雪岩的败亡,直接导火索是他侵吞“外资”的利息,但即使没有此事,胡雪岩除非自行隐退,否则,在他脚踏官商两条船的财富旅途中,也几乎注定要以悲剧告终。

无论胡雪岩,还是之前的江春、鲍漱芳等,即使表面上非常受到朝廷的重视,也不过是朝廷的一颗棋子,不但无关大局,而且随时可以被替换掉。此外,尊卑有序的差序格局,是封建王朝乃至任何“官本位”社会必须全力维护的核心价值,一介平民无论通过何种手段,一旦拥有了足以和官府相提并论的社会影响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僭越,这种“出头鸟”,早晚会被朝廷打掉。

江春和鲍漱芳的家产,动辄被朝廷巧立名目变相勒索,所谓的“红顶子”都只是虚衔,在他们去世后不久,家道就开始中落。封建王朝扶植这些红顶商人,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敛财手段,而这些红顶商人就像韭菜一样,割完一茬又一茬。至于胡雪岩,被捧得最高,摔得也最惨,短暂的辉煌,其代价是身家性命。

以胡雪岩为代表的“官商”,他们结交官府的方式,其实就是不断地“下注”和“押宝”,除了“小聪明”之外,运气也占很大成分。

胡雪岩早年结交王有龄,瞒着阜康钱庄的于老板,挪用钱庄的巨额资产支持王有龄上京买官,这是他的第一场豪赌。假如王有龄没有买到能立即上任的实际官职,甚至突然觉得“当官不如发财”,携带这笔巨款不知所终,胡雪岩的人生将被全盘改写。

此后,他单枪匹马游说漕帮,并在杭州城被太平军攻破的前夕,设法闯出重围为官军筹粮,这一切,都是以生命为代价的冒险。而且这些行为,都明显超越了商人的本分。胡雪岩的成功,之所以被视为传奇,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以一介商人之身完成这些事,风险太高了,成功的可能性太低了!

王有龄死后,胡雪岩搭上了左宗棠的“顺风车”,这中间,也有很大的偶然因素。两军对战,胜负难料,假如“左大帅”像洋枪队首领华尔或者僧格林沁等名将一样,在“剿匪”的战争中溃败甚至阵亡,胡雪岩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商人,在乱军之中保全性命,谈何容易!而且,胡雪岩乃至绝大多数封建商人的产业,都是由老板及其家族担负“无限责任”,假如胡雪岩死在乱军之中,他的偌大产业,都将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很难继续维持下去。

左宗棠收复杭州、打败太平天国之后,胡雪岩在左宗棠的极力托庇下,生意规模与利润出现了井喷,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是胡雪岩自身努力的结果,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态势。反过来讲,假如左宗棠把胡雪岩的功劳据为己有,甚至对他“卸磨杀驴”,胡雪岩的家道败落,就会提前二十年。这些偶然因素,胡雪岩都只能“碰运气”,自身无力掌控。

胡雪岩的“步步高升”,越发脱离了他自己的掌控,甚至无法停止。至此,胡雪岩就像驾驶着一辆只有油门没有制动的赛车,“发展”的速度越快,危险也就越大。

在此过程中,胡雪岩“违规经营”,并非由于他人品不佳,而是一种必然。

道理很简单,商人为什么需要攀附官府中人甚至朝廷大员?官府单纯只是他们的“大客户”吗?显然不是。胡雪岩和左宗棠这样的清官做生意,如果规规矩矩、公事公办,不但不会暴富,反而会赔掉很多钱,甚至倾家荡产。

左宗棠长年行军,因为朝廷供不起足够的粮饷,所以才需要胡雪岩的支援。和这样的“左大帅”做生意、拉关系,胡雪岩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赚取老老实实经商的利润,而是别有所图——图的是官府的托庇,可以打“擦边球”,并且借助官府之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而公然利用“体制资源”中饱私囊。可以说,古往今来,所有攀附于官府的商人,全都是为了这个目的,也全都是通过这条道路,才能获得普通商人无法企及的暴利。

以胡雪岩之精明,当然不可能不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然而他明显高估了自己,自以为凭借随机应变的技巧,就能在官场斗智中以小搏大。

他对左宗棠自谓“只会做事,不会做官”,一语打动左宗棠的内心,这本身就带有极大的偶然性。至于他后来觐见慈禧,通过巧舌如簧的对答,令西太后“龙心大悦”,被赏赐黄马褂和“淑德彰闻”匾额,这在很大程度上并非由于他的能力,而是慈禧需要利用胡雪岩为朝廷出力。退一步讲,即使胡雪岩在慈禧面前笨嘴拙舌,慈禧在用人之际,也不会少了对他的赏赐。

左宗棠在行军打仗时,动辄托胡雪岩筹集钱粮,这在很大程度上,完全是被胡雪岩“惯”出来的,因为每一次,左宗棠提出的要求无论多么艰巨、多么苛刻,胡雪岩都能不打半点折扣地完成。胡雪岩在巴结左宗棠的同时,也为清政府减轻了负担,但筹备军饷之类“负担”,本来就是大清朝的分内之事,由一介商人胡雪岩设法包办,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动摇国本”。对此,慈禧太后是心里有数的,她既要利用胡雪岩解决好镇压太平军、收复新疆等燃眉之急,又不能让胡雪岩的“破天荒”之举,成为在日后具有长期合法性的惯例。

胡雪岩自以为凭借自己的机巧,无论“左大帅”还是“老佛爷”,都可以在三言两语之间“摆平”,然后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对朝廷的授权灵活利用。其实,越是权力大的人,越是不肯把心里的想法明白说出来。秉性耿直的左宗棠在晚清官场,几乎是个异类。慈禧论经世济民之才,远不及左宗棠,但她的心机,却胜于左宗棠很多。她在厚赏胡雪岩的同时,也摸透了胡雪岩八面玲珑的品性,没有人能洞察到她究竟作何感想。也许在那一刻,就注定了胡雪岩日后的衰败。

此外,“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封建官场到处充满“暗礁”,胡雪岩区区一个商人,所有的权力都托庇于左宗棠,但他本身并无合法的权力,那些官僚对胡雪岩的百般尊敬,甚至卑躬屈膝的巴结,都是由于左宗棠之威,“打狗也要看主人”而已。但与此同时,这些官僚暗中忌恨胡雪岩的,自然也不在少数。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正好相反,是官场中人最普遍患的“职业病”。而且,胡雪岩的靠山左宗棠,就是很多官僚忌恨的对象,其头号政敌李鸿章,在朝廷的地位比左宗棠犹有过之。假如左宗棠在杭州或者在新疆打了败仗,很可能立刻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从朝廷大员跌落到谷底,甚至全家性命堪忧。

身为封建官僚,除非毫无作为,远离高官要职,否则,这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胡雪岩依附高官,从另一个角度看,所依附的是极高的风险。他明明身处险境,却依然不断打“擦边球”,投机取巧赚取朝廷贷款的利息差,并把生意做得很张扬,唯恐天下人不知自己的大名——这一切,都无异于自蹈死路。

中国文化向来崇尚“四两拨千斤”,事实上,这是一个违背客观规律的伪命题,以四两之力拨动千斤之重,只能出现在传奇文学之中,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以伪命题指导为人处世,其后果可想而知。纵观商业史,依靠机巧不断从事风险投机的人,即使获得在辉煌的成就,也是暂时的、不稳定的,迟早会被风险所吞没。对这类人而言,毁灭财富比创造财富来得更快。胡雪岩脚踏官商两道的大起大落,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