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桐城派编年(全集)
82540200000023

第23章 康熙十年 辛亥 1671年

方苞4岁,其父尝鸡鸣起,值大雾,以“鸡声膈雾”命对,方苞答以“龙气成云”。

方以智劝王夫之逃禅,夫之不应。

方以智寄书梅文鼎,征所著历算书。

方以智卒(1611—1671)。以智字密之,号鹿起、曼公,安徽桐城人。崇祯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曾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主盟“复社”,为“明季四公子”之一。南明亡,出家在青原山为僧,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浮山智者、弘智、药枕、愚者大师等。学问广博。尤精于科学和哲学,重视“质测”,意即实验。与利玛窦交往甚密,通晓当时西方科学知识,对神学多所批评。著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26章、《印章考》1卷、《医学会通》、《药地炮庄》、《方子流寓集》9卷、《博依集》10卷、《浮山文集前编》、《浮山别集》2卷等。事迹见《清史稿》卷五〇〇、《清史列传》卷六八、陈田《明诗纪事》卷一七,任道斌编有《方以智年谱》、钱王刚撰有《方以智传》。

按:彭士望《与谢约斋书》曰:“木公病背发,卒于万安。嗜学爱才,至死不变。患难怡然,夫岂易及。望为之三诣吉州,三哭之恸,非偶然也。”(《树庐文钞》卷二)

按:陈子龙《方密之流寓草序》曰:“吾友方子亦移居金陵,云有诗数百篇,名曰《流寓草》,志遇也。予受而读之,大约皆忧愁感慨之作也。然其情怨而不怒,其辞整浑而达,其气激切而沈实,喟然叹曰:世言声音无与世变者,使子野不聪,而延州非贤人也则可。今夫歌颂酬献之作,应乎人者也。应乎人者,其言饰。忧愁感慨之文,生乎志者也。生乎志者,其言切。故善观世变者,于其忧愁感慨之文,可以见矣。夫才士失职,不得在乡里,困顿于羁旅,栖迟于首途,其发为文章,固无怪其鲜和平之气者。然又有异,此岂人力哉!”(《安雅堂稿》卷三)

按:朱彝尊《方以智》曰:“先生纷纶五经,融会百氏,插三万轴于架上,落四七宿于胸中,早推许、郭之人伦,晚结宗、雷之净社,乐府古诗,磊落嵚崎,五经亦无浮响,卓然名家。”(《静志居诗话》卷一九)

按:马其昶《方以智传》曰:方以智自幼博览群书,于“群经史子略能背诵,博涉多奇,……凡天文、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下逮琴剑、技勇,无不析其旨趣”(《桐城耆旧传》)。

按: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曰:方以智“他著有《通雅》五十二卷,考证名物、象数、训诂、音声。……《四库提要》很恭维这部书,说道:‘明之中叶以博洽著者称杨慎,而陈耀文起而与争,然慎好伪说以售欺,耀文好蔓引以求胜。次则焦竑亦喜考证,而习与李贽游,动辄牵缀佛书,伤于芜杂。然以智崛起崇祯中,考据精核,迥出其上。风气既开,国初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扫悬揣之空谈。’顾、阎辈是否受密之影响,尚难证明。要之密之学风,确与明季空疏武断相反,而为清代考证学开其先河,则无可疑。他的治学方法有特征三端:一曰尊疑……二曰尊证……三曰尊今……依我看,《通雅》这部书,总算近代声音训诂学第一流作品。清代学者除高邮王氏父子以外,没有哪位赶得上他。但乾嘉诸老,对于这部书很少征引,很少称道,不知是未见其书,抑或有什么门户之见?……桐城方氏,在全清三百年间,代有闻人,最初贻谋之功,自然要推密之。但后来桐城学风并不循着密之的路走,而循着灵皋(方苞)的路走,我说这也是很可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