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教育资源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作用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孩子在人生最初阶段所处的家庭中发生的社会化过程,担负着构筑人格基础的重要作用。
关于家庭资源,理论研究更多地从经济角度出发,认为家庭资源分为有形的资源(包括家庭拥有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与无形资源(包括家庭拥有的声誉、家风、社会声望或“门第”,以及家人的和谐、友爱、各种可联络有用的血亲、姻亲的亲族网络和其他人际关系)。
关于家庭教育资源概念的使用,在名称与内容上有一些差异。有人认为儿童成长所需的家庭资源包括其家庭背景、文化传统、经济状况、和睦程度、成员结构、民族习俗,以及父母的文化水平、专业特长、处世态度、性格特点、合作意识、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值,以及需求和投入力度等。因此,行使家庭教育功能所需的家庭资源就是家庭的教育资源。有的从教育心理发展方面出发,指出家庭资源就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家庭因素的总和。这些家庭资源内容上包括家庭环境、父母的期望、监控、教养方式与父母学业支持和指导策略。从教育社会学角度,Teachman提出的教育资源的概念是建立在其研究的主要假设之上的,即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就有越多的能力与动机来提供教育资源,进而提高子女的教育成就,并且父母提升家中的物质环境时,也能提升子女的学习动机与成效。Teachman理解的教育资源指的是父母用来促进子女学术技能、动机及导向的人文及物资资源。可以看出,这种观点认为,家庭教育资源与家庭父母的社会背景相关。另外,根据J。P。Keeves的观点,家庭的社会背景包括社会经济地位(含家长职业、家庭经济收入、家庭物质资源、家长社会出身、家长的教育背景、家庭居住地区等变量)与家庭社会文化水平(包括家长受教育程度、家庭民族或种族背景、家庭使用的语言、家庭结构、家庭规模与家庭文化环境如提供的图书的质量、大众传播媒介及有利于学习的条件等变量)。
关于家庭教育资源的研究,台湾学者大都采用家中的教育设备来计数或是讨论是否加入补习教育,其中教育设备部分,包括书桌、书柜以及书架等。
从家庭教育资源的来源渠道分析,可分为个人性的、家庭性的与社会性的家庭教育资源。首先,个人性的家庭教育资源,是指作为家庭的成员各自占据着的自我独特的资源状态,它包括家庭成员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认知水平与风俗、教育水平与经济实力等。父母或子女的这种个人教育资源对于家庭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其影响的内容与程度有差异,而且会随着家庭生命发展周期的变化,有些资源要素如子女的年龄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们的教育要素对于人的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家庭性的家庭教育资源指作为社会集团的家庭组织内部成员中,个人性教育资源的组合配置所形成的新的家庭教育资源优势。它不是家庭个人性教育资源的简单相加,而是家庭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除了个人性与家庭性家庭教育资源,还有社会性的家庭教育资源,它包括亲属、近邻、朋友等社会关系网络,学校、行政或民间团体组织与个体私人等社会服务机构对家庭教育的社会性援助。
每个家庭都是不相同的,具有的家庭教育资源更是千差万别。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同家庭拥有的教育资源不同,所产生的家庭教育问题总是在内容与程度上也迥异。因此,不同家庭面对家庭教育任务时对资源的认知与评价能力及其尔后的自我改正与调整的状态,将决定不同家庭应对家庭教育问题所能采取行动的直接效果。
二、家庭教育的误区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把家庭的重心越来越多地放在了孩子的身上,但是由于家庭教育资源的差异,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并不尽如人意,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念和行为。下面我们将探讨这些误区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导致的结果等。
1.过分溺爱
这一代的父母,年轻时或多或少都吃过一些苦,有的就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绝不能再亏了孩子,对孩子十分溺爱与放纵,表现为家长竭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包办孩子的一切,包容孩子所有的错误与任性。如某报纸报道,南京一位母亲花一个月的工资坐飞机给儿子送去一碗热腾腾的馄饨,只因为儿子电话里说学校的馄饨没有妈妈做得好吃。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心目中只有自我,不懂得也不会替别人考虑,缺乏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家长对孩子的过度的照顾与保护下,孩子的独立意识日渐萎缩,缺乏自理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也很弱;有求必应则易使孩子养成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的恶习。
2.过分专制
一些家长极少或从不倾听孩子的意见,忽视孩子的好恶与自尊,对孩子的言行与活动空间予以严格控制,过多干涉子女的自由,甚至连子女的书信、日记都要进行严格的盘查与监督。生活中,家长也很少对孩子表现温情,且严格执行惩罚。对孩子的学习,则更是喜升恶降,要求苛刻。他们常常忽视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简单地要求孩子一定要考高分,一旦考试分数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一味指责,甚至施以惩罚,订下许多规定,搞得孩子每每考试都提心吊胆,有的成绩差的孩子干脆破罐子破摔失去信心,有的则弄虚作假,考试作弊,甚至自己改分数欺骗家长。这种“按着牛头强喝水”的做法,容易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焦虑、自卑。
这样的家长往往受传统教子思想的影响甚深,认为“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子女有较高的期望,自然就对子女进行严厉管制与强迫教育。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家长怕孩子上当受骗,跟人学坏,于是出于一种保护心理而制定一系列严格的准则来约束孩子,这也是专制型家教方式出现的一个原因;少数家长纯粹是放不下家长的“尊严与虚荣”。
其实,宽松民主的家庭教育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父母与子女间充满温情与慈爱的关系,对儿童宽松民主的引导可积极促进儿童内部控制力与认知能力的提高。家长应以现代的教育观念充实自己,塑造恰当的父母角色,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和子女沟通,尊重孩子的意见。
3.失控型家教方式
失控型的家庭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表现为家长或监护人对孩子放弃,推诿责任或无力过问,使孩子处于一种脱离家教调控的状态。这种家教方式占的比例并不大,但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增多。近几年来,在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离婚比例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孩子处于单亲(或离异)的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之中。离婚前吵闹不休,离婚后又以孩子为筹码,为了折磨对方,不惜伤害亲生子女的父母也不乏其人。部分观念“新潮”的父母(主要是一些年轻家长)为图享受,谁都不愿带个“拖油瓶”而相互推诿,推卸对子女的教养责任。留守儿童增多,父母由于出国、到外地打工、经商等无暇兼顾孩子而将孩子寄养在隔代人或其他亲友家中的现象也日益增多。监护人因为年迈或其他原因,对孩子无力施教。父母早亡或不务正业、被判刑等,使孩子在事实上已成为孤儿,生活无着落,无人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诲与约束。转型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增多,毒品与赌博泛滥使很多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走向了分崩离析。破裂型家庭对儿童社会化影响很大,来自这种家庭的孩子,犯罪率明显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孩子由于失去归属感与安全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易变得敏感而自卑,对生活缺乏正确态度而出现一些偏执型人格特征,又因为得不到及时的劝服与正确的引导,易变得玩世不恭,愤世嫉俗,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政府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法律手段,尽快明确孩子的归属,确立孩子的生活保障,同时学校也应尽量予以关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对孩子实行有效的教育;有关部门要责成家长履行其教养义务,特殊情况不能亲自执行的,监护人也必须是由有教养能力的亲友担任。另外,还要尽力净化社会风气,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三、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学习动机的形成
纵然我们拥有着这些家庭教育资源,也看清了某些教育误区,那我们应怎样才能让孩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呢?
1.由外在动机变为内在动机
我们做与不做一件事,都有动机驱使。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外部动机,指人们为外在的金钱、名誉、奖励等做事的动机。如果驱使我们做事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容易被外部因素所控制,成为金钱、名利等的奴隶。内部动机,指人们不为外在奖励而是为内心的愿望而去做事情的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
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但往往都用错了方法。有的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差,要催促多次才去学习,这就反映出孩子学习的内部动机不足。孩子不着急,家长看着可着急。于是他们变着法子奖励他们,好说歹说让他们完成作业。如果您的孩子是要这样靠着外在因素才能去学习,那么您的孩子也将会像故事里的孩子一样,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不满足于您的奖励或奖品,甚至会出现“罢学”的现象。
或许我们可以反向思考一下,孩子有什么学习方面的陋习,我们是否也可以像故事中的那样,先是奖励他的这种行为,然后再慢慢递减奖品的“级别”,让他也能放弃这些陋习呢?不管怎样,这都只是权宜之计。要提高孩子学习的自觉性,还是要从培养孩子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开始。
2.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动机的源泉是激发和维持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动机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部分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奠基石,只要能把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和激发出来,他们就会自动地去学习和发现问题。
有人做过实验,把能跳一米高的跳蚤,放在半米高的玻璃箱内,盖上玻璃盖。跳蚤一开始总是撞到盖子上,过一段时间后,跳蚤就适应了,不再跳那么高,而是把高度控制在接近箱盖,又撞不到盖子的高度。这时候,去掉玻璃盖,跳蚤完全有能力跳出玻璃箱,可是,跳蚤仍然控制着跳的高度,并不超越玻璃箱的高度。
探索世界,不断学习是每个孩子的本能。好奇心是天生的学习动机。我们做家长的,是如何对待孩子最初的探索的呢?当孩子要玩沙子时,我们经常怕脏,不让玩;当孩子要自己穿衣时,我们嫌慢,帮他穿;当孩子想看漫画书,我们说看这个没出息,还是看名著吧……我们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感受,践踏了孩子的好奇心。我们用自己的观念,妨碍着、代替着、控制着孩子对世界的探索。等我们把孩子训练得已经习惯受到约束,什么都不乱动了,什么都不尝试了,我们会发现,这孩子怎么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孩子再也走不出我们设计的“玻璃”箱了。
面对孩子的探索,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成长!
要想引导好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成功与快乐,就要了解未来社会的需要。目前科技发展迅速,知识不断更新,仅靠知识是不能立足的。未来社会,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独立思考,有学习能力、积极心态,善于合作、沟通的人。这些比单纯的考试成绩要重要得多。
要引导孩子,还要了解孩子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电脑游戏那么吸引人?因为游戏的情节总是新奇多变,充满想象,不断加分,具有挑战性,给人成就感。我们要吸引孩子,就要用适合孩子的办法引导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是什么。
3.满足孩子的低层次需求
一个爸爸总是很忙,回到家,也是经常在电脑前加班。6岁的孩子希望他能陪自己玩一会儿,爸爸总是说,我要忙着工作赚钱。孩子问爸爸,你一天工作能赚多少钱?爸爸说,很多,你数不清的。孩子又问,你一小时能赚到20元钱吗?爸爸笑着说,“当然能!”过了半年,有一天,孩子拿着20元钱来找爸爸玩,爸爸仍然说要工作,孩子说:“我攒了半年,总算有20元钱了,现在这个钱给你,我要买你一小时时间,赶快陪我玩一小时吧。”
许多家长都想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一切。可是,孩子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是否考虑了?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孩子想要的是什么?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人的动机,提出了五种基本需要理论,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就是不断自我进步、实现全部潜能的愿望。自我实现的形式可因人而异,各种职业、年龄的人,只要尽自己所能,都可以实现潜能。
低层次的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满足时,是无法产生高层次的需要的。而高层次的需要一旦产生,就可以克服低层次的困难。比如,一些科学家为探索真理,平时能忍饥挨饿,关键时刻能冒生命危险。求知与创造的动机,就属于自我实现需要层次。当然,低层次的需要,也能产生一些学习的动机,但不如最高层次的需要激发出来的动机强大。
现在大多数家庭里,孩子的生理需要都能得到满足,但其他的需要,就不一定了。有的家长自己的工作压力大,整天焦虑担心,情绪不稳定;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不好,即使瞒着孩子,孩子凭本能也能感觉到。这些情况,都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不能安心学习。尊重的需要,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四川某学校调查,家长认为自己都尊重孩子,但有40%的学生认为家长不尊重自己。在孩子眼中,不尊重的表现有:对孩子不耐烦,拿孩子出气;随意打断孩子说话、游戏;辱骂孩子,贬低孩子;阻止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抢先回答别人问孩子的问题;做决定不与孩子商量;不告知孩子,等等。
我们希望孩子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就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满足孩子的四个层次的基本需要,激发孩子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自然而然地,孩子的学习动机就加强了。
4.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孟母三迁”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这个故事揭示了环境对孩子的重要性。孟母之所以让人敬佩,是她不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没有好环境,就主动寻找好环境,创造好环境。在外部环境不容易选择时,家庭内部环境就显得尤其重要。孩子是最善于模仿的,看到什么就学什么。我们的孩子,哪个不希望成绩优异,让人羡慕?孩子不是冰冷的学习机器,而是有心理需要的、成长中的人。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就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出了哪些问题?有没有主动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有没有给孩子扫除成功的障碍?有没有成为孩子的榜样?在孩子遇到压力与困难时,有没有给孩子强大的支持?
我们期待孩子爱学习,就要自己也做爱学习的家长,不断学习,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提高教育水平,这样才能给孩子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