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唯识学概论
8239600000052

第52章 附篇:唯识三字经(3)

十支论者,是根据本论造的,如本论的支条。一是世亲所造的《百法明门论》,名略陈名数支。二得世亲所造的《大乘五蕴论》,名粗释体义支。

显扬论 众义包 广大义 摄论高

三是无著造的《显扬圣教论》,名总苞众义支。四是无著造的《摄大乘论》,名广苞大义支。

别名数 有杂集 辩中边 能离僻

五是无著所造的《阿毗达磨杂集论》,名分别名数支,六是弥勒所说的《辩中边论》,名离僻处中支。

二十论 破邪山 建法幢 三十闲

七是世亲所造的《二十唯识论》,名摧破邪山支。八是世亲所造的《三十唯识颂》,后有护法等十大论师作释论,名高建法幢支。

庄严论 严体义 散归关 瑜伽别

九是弥勒所说的《大乘庄严经论》,名庄严体义支。十是弥勒所造的《分别瑜伽论》,名摄散归观支,但此一论未译来华。

经共六 论十一 宗所依 显真实

如上所说六经及十一论,是本宗所依据以显真实了义者。

第十一西竺创宗

昔无著 摄神通 请弥勒 兜率宫

此宗从何建立呢?谓昔者佛灭后九百年时,有无著菩萨者,慨大乘正法之衰微,乃摄神通上升兜率天宫,求请弥勒菩萨。

降中印 说五论 无著阐 世亲应

弥勒乃位居十地的一生补处菩萨,应无著之请,降于中印度阿输遮国,于瑜遮那讲堂说五部大论。所谓:一、《瑜伽师地论》,二、《辩中边论》,三、《庄严经论》,四、《分别瑜伽论》,五、《金刚般若论》是也。弥勒说论之后,无著即依《瑜伽师地》造《显扬圣教论》及《杂集论》等以阐扬之。次有无著之弟世亲,复造《庄严》、《摄论》的释论,及《百法》、《五蕴》、《二十论》、《三十颂》等以应之。

小入大 论千部 难兄弟 耀千古

世亲初从小乘一切有部出家,已造小乘论五百部,后因乃兄无著感化而入大乘,复造大乘论五百部,时号千部论师,诚如俗语所云难兄难弟,足以震耀千古矣。

护法师 释唯识 戒贤嗣 更尊特

唯识宗义之能完全建立者,就是世亲所造的《唯识三十颂》,只因世亲造颂,未及作论,即入灭度,故同时及后世造释论者共有十家,而以护法论师所造的最为精审。嗣护法的弟子有戒贤论师,居印度那烂陀寺,昌扬此宗,渐更尊特。

第十二震旦传达承

第六传 至玄奘 输震旦 义无上

此宗在印度建立,从弥勒数到戒贤已有五代,及唐代玄奘法师至印度,依戒贤为师,承受此学,则为第六传。再转输入震旦,即中国也。糅十大论师的要义合为一部而译之,名为《成唯识论》,谓成就唯识之义,更无有加乎其上者。

大弟子 有窥基 百部疏 阐无遗

玄奘法师之上首大弟子,有名窥基者,智慧宏广,造《唯识述记》等,著述最多,时称百部论师,阐发唯识之义,可云无有遗漏了。

继惠沼 及智周 了义灯 演秘求

次后有淄州慧沼,造《唯识了义灯》十四卷,濮阳智周,造《唯识演秘》十四卷,皆继窥基盛宏此宗,后世可依以求之。

后如理 义演集 撰义蕴 有道邑

后有如理集《义演》二十六卷,道邑撰《义蕴》五卷。

皆唐疏 一贯承 相宗备 古未曾

此上诸家,皆是唐人注疏,各有一贯的师承,相宗于此,灿然大备,古未曾有也。又唯识宗在建立诸法的名相,故亦名法相宗,或单称相宗。

唐以后 禅为尚 谈直指 轻法相

唐时佛教各宗并兴,自唐以后,世渐专尚禅宗,夸言直指心性,即心成佛,世人遂谓学佛当离文字,乃轻视法相,不肯求学。

台四教 判通别 贤首五 大始列

双因天台宗判一代时教为藏、通、别、圆之四级,说唯识宗只算是第二通教,兼第三别教,贤首宗又判教为小、始、终、顿、圆之五级,说唯识当列入第二级之大乘始教。

既非圆 又难习 惑彼言 共舍弃

台贤等宗,既说此宗不是圆教,又苦教义高深,难以学习,故凡为彼等言说所惑者,共舍弃而不肯学。

研无人 典籍堕 宋元来 成绝学

有前数因,致令研究者无人。则关于此宗典籍,亦多失墮,故自元明以来,而唯识成为绝学了。

逊清末 法运昌 得遗籍 自扶桑

清帝逊位于民国,故称逊清。清之末年,有石埭杨仁山居士者,因偶读《大乘起信论》发心,乃于金陵倡刻佛经,法运渐昌,并从日本南条文雄氏取回《唯识述记》等遗籍多种。扶桑即日本别名也。

海禁开 万国通 科哲学 西渐东

中国自海禁大开以来,已与世界各国交通,而西洋所谓科学及哲学等,亦渐渐自西方传入东方。

勤分析 至极微 独斯学 当此机

科学哲学之长处,在勤研道理,分析至于极微细,今此唯识之学,亦独善分析,则正当此时之机矣。

聪慧者 境研究 观行深 果成就

凡学唯识之次第,有境、行、果三,前所宣说,多属于唯识境,即劝世间聪明智慧之人,当先研究此唯识境,境若明了,乃可依之起行,观行若深,亦可成就佛果。

行既广 果无边 此暂止 待后宣

唯识行法,如四寻思五重唯识观,乃至六度万行等,繁广难穷,行既如是,则所证之果,亦如大海广无边际,皆非初学者所能企及。此本既为初心说法,故暂止不谈,待其余著述,再为宣说。(终)

三、唯识三字经讲录

汉口佛教会讲

唐大圆居士讲 学人周文润笔记

唯识之学,不仅为学佛之要素,世间一切法,亦均能包括殆尽。吾辈行菩萨道研究佛理,故必须学此。惟其理甚深,欲求一般人明了,颇不容易。幸佛法有不可思议之妙,但能发殷勤恳切之心,仗佛力之加被,亦可得随顺了解。

唯识之在今世,最适时机,盖现今学者,趋重科学,对于任何道理,喜欢分析,此唯识之学,即善分析法相者,故吾辈学佛,苟欲接引学者,皆应研求。又唯识之学,是当来下生弥勒菩萨所倡导,今释迦如来已入涅槃,吾辈佛子,要想见佛闻法,亦当依止弥勒。则研学唯识,即为他日赴龙华大会之基础,以是吾人复不可不研究唯识。

壹 释作书之缘

本书名为《唯识三字经》者,盖因太虚法师,每谈唯识之学,一般甚难了解,必须用善巧方便,著一种甚浅的书,以普及之。时予闻而感动,遂有此《三字经》之作。《三字经》之名,儒家早有,在佛经中有所谓偈与颂者,亦或三字、五字、七字成句,四句一偈。故此《三字经》,非仅仿儒书例,亦是佛经常例,因知此不独教小孩,凡学佛者,皆可依之研究。

贰 解唯识字义

识即了别,详言谓明了分别也。列如此案上之花,吾眼能见之明了,是谓眼识;次如鼻能嗅此香,是谓鼻识,以此推之,缘六尘所生六识。

谓眼等六根,对色等六尘,所起明了分别之作用者,皆名为“识”。凡世间所有事物,悉不外此“能分别”与“所分别”。是故,此识能包括世间所有万事万物,皆唯是识所变,故名曰“唯识”。识之内容如何耶?即吾人所谓心。不过,就体言曰心,就用言则曰识。

设今有水二盆,同一清澄,若搅其一,使之波动,则名彼曰“识”,其无波者名“心”,心与识亦犹是耳。

叁 言唯识之学

即谓大地山河,事事物物,皆是假相,尽属唯识所变。今略言之,使大众得以依解起行焉。夫人果能明夫一切世间法,皆唯是识所变,无有实事实物,即可泯争端息战斗矣。唯世人皆不知此,是真所谓迷信。且彼等所指迷信者,则适得其反。所以者何?盖彼等或谓学佛为迷信,孰知佛经中无一非指人觉路,今讲此唯识则更可证明矣。

肆 随释藏识

普通之《三字经》,谓“人之初,性本善”,其言误矣。如果个个皆是善性,则世间宜无恶人,何须教化耶?今此书首句说,人之初,性是无记。所云无记者,非善非恶之谓。

性分此三,即谓世间人,有善有恶与非善非恶之“无记性”者也。唯起初之性,即非善非恶之性,亦即名“藏识”。藏识云者,即俗人所呼之良心,以此心能藏世间一切万事万物之种子,就其分别作用言,则名藏识也。

藏识本无形相,今假定此一大圈形,略似中国所云太极图以表之,然其中能藏一切种子。即如予今日在此处讲说,大众闻之,有一二日不能忘者,乃至数年亦不忘者,斯即各人之藏识,能藏吾说者是也。比如仓库然,但仓库藏种有限量,此识藏种虽至多至久,亦能藏之。吾国古书中,有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之二语,则究竟怒云何藏?怨云何宿?今明此藏种之义,始能得其解释矣。

有事经数年而尚能忆及或发现者,此即是“种子”之“现行”。今之心理学家,或谓此记忆是藏于脑筋之印象。然脑是物质,印于脑中,岂能经如此之久乎?故脑不过是识所经过之行台,而所谓种子者,仍当以藏于识中者为是。如小儿看戏归,则仿而演之,斯亦彼看戏所藏之种子,再发芽之现象。如是推之,万法何莫不然。

“种子”发动名曰“现行”,云何名现行乎?盖种子隐藏识中,是静止不行,直至发现于外成为种种行法,故名现行。又世间仓箱,藏种多则难容,惟此藏识,凡前六识所摄入,悉能藏之。然而藏识中之种子,苟不经现行,人亦不得而知之。即如今日讲堂内诸君,其谁有唯识之种子,均不能知,如一接谈,有唯识种子者则大不同,此即种子必须待现行而显之明证。

伍 前六识及第七第八识

识共有八,藏识之外,尚有七种转识。因彼七识,均是依著藏识而转变,故颂曰“依止生”者,依藏识而能生诸识是也。云何七种识耶?即谓眼识能见一切色,耳识能闻一切声,鼻识能嗅一切香,舌识能尝一切味,身识能感一切触,意识能缘一切法。此六种识何由而成?即因六根对六尘,相挟而成六识也。

此六尘为境界,而六根则为识起现行之助缘,合六根、六尘、六识,共名为十八界。界,即种子之义。此各种子之不同,亦均藏于第八识中。又以前五识,尚有五根可见。至意之根为何?即第七识末那是也。彼第七识,虽不能见,吾人亦可用一种比量说明之。盖七识之作用,专起我见者,如守仓库者,坚执屋为我所有,而不知仓库中有何物。第七识亦犹是,妄执第八识为我,而不知是阿赖耶识实不是我。

然则究竟有我乎?如昨讲《心经》,除五蕴以外,直无实我可得。如是则主宰者、造业者为谁乎?即藏识是也。此识能容纳外法之入,复能输出种子而成外法,加以末那之误解,执著不舍,即佛称世人为生盲者,正谓其无明妄执之意。然此等无始以来之黑幕,非佛孰能揭破之?彼禅宗之明心见性,亦求见此本来之藏识而已。故生死关头,唯此我执为重。如人面傅粉不见其面,但见其粉,必一经洗涤,而本来面目乃现,由此可知七八两识之关系。又以第八识能藏一切法之种子,则应知前六识之种子,亦俱由之而发现。

此谓藏识之种子,各依自“根”对“尘”而起“现行”,如“眼根”对“色尘”而生“眼识”等。“阿赖耶”即第八识,义译“藏识”,有“能藏”、“所藏”及“我爱执藏”三义。

陆 心所

此八种识能自由自主,不系属于他者,故名为心王,而有与心王相应,又系属于心王者,则有五十一种,共名曰“心所”。今讲心所,分为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