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清朝的疆域有一千三百万平方千米,而台湾仅有三万五千多平方千米。和珅琢磨,如果皇帝为了小小的台湾战事御驾亲征,而这边一千三百万平方千米群龙无首,那么国家势必会乱作一团,因此和珅要找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阻止乾隆亲征。
和珅说:“皇上,台湾战事不佳有其深刻的原因,在您统治的几十年里,轻徭薄赋,人头税都不征收了,只征一点儿地税,哪儿见过您这么体恤民情的皇上?但是台湾人肯定不知道您的仁慈,不知道您的恩德。什么原因呢?是领导者的责任,您派去管理台湾的人没有把您的恩德带到台湾。所以依奴才愚见,应作两手准备:一、继续用兵;二、撤掉台湾的官员,换上一个新的官员,把您的仁德带给台湾人。”短短的几句话,乾隆皇帝听了很受用,很爱听。和珅这几句话,第一打消了乾隆皇帝亲征的念头,第二夸耀了乾隆皇帝的功德,第三指出了破敌的方略。句句都说到了皇帝的心坎儿上,这样会说话的人,皇帝能不喜欢吗?
第三,对皇帝的生活起居体贴入微 在和珅眼中,乾隆皇帝不仅是个皇帝,而且是个很普通的老人。和珅发迹的时候,乾隆皇帝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而且乾隆皇帝还会越来越老。因此,学会如何照顾好年迈的乾隆皇帝,就成为和珅博得乾隆皇帝垂青的第二项基本条件。和珅是这样做的:
照顾好老年时的乾隆皇帝,本来应该是宫女、妃嫔、太监们的职责。但是这些宫女、妃嫔、太监都没有文化,既不能同乾隆皇帝谈论诗文、书画、佛经,也不能帮乾隆皇帝处理国家大事。所以,对于老年乾隆来说,是没有一个人可以替代和珅的。
更为重要的是,年老的乾隆皇帝与平常的老年人一样,也喜欢被别人奉承、照顾,和珅就陪伴在乾隆左右,对他服侍周到,体贴入微。从朝鲜《李朝实录》中可以看到,和珅虽贵为大学士、军机大臣,但每当皇帝咳嗽吐痰的时候,他就马上端个痰盂去接。
第四,紧紧追随乾隆皇帝的宗教信仰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社会的主流信仰是儒、释(佛教)、道三家。在这三家中,清朝的乾隆皇帝崇奉佛教中的喇嘛教,于是和珅也崇奉喇嘛教。共同的宗教信仰是和珅博得乾隆皇帝垂青的重要条件,也是和珅于乾隆之间联系的纽带。
乾隆皇帝不但崇奉喇嘛教,而且对喇嘛教的经典也颇有研究。乾隆皇帝还曾主持翻译并刻印了《满文大藏经》。喇嘛教作为佛教的一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与其他教派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与被称为“显教”的汉地佛教相比,“显教”以理论探索为主,而藏传佛教以密教为精髓,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为其主要特征,宣传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印契(身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结合的修行方式。
和珅知道乾隆皇帝崇奉喇嘛教,于是自己也认真研习喇嘛教的经典。很快,和珅就达到了能同乾隆皇帝一起“修持密宗”的程度,并且能够做到心意相通。
不少清人笔记中都记载着一件关于和珅同乾隆皇帝一起“修持密宗”的事:
乾隆皇帝当满60年皇帝退位以后,湖北襄阳地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起义军纵横驰骋于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甘肃五省,极大地震动了统治者。这也让已经当上太上皇的乾隆整日寝食难安,耿耿于怀。即使在乾隆弥留之际,也念念不忘。话说乾隆禅位之后,忽然有一天,单独传召和珅入大内觐见。和珅进宫后,发现乾隆面南而坐,而当时已登基称帝的嘉庆,则只坐在乾隆身边的一张小凳上。和珅跪在地上,过了很久也不见乾隆说话,乾隆闭着眼睛好像睡着了一样,只是口中念念有词地说着什么。嘉庆侧起耳朵,努力想听清楚,却终究无济于事,不明所以。过了一会儿,乾隆忽然睁开眼睛大喝道:“那人叫什么名字?”跪在地上的和珅立刻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徐天德,苟文明。”乾隆不再说话,闭起眼睛继续默诵着。大约过了一个时辰,乾隆才让和珅起来,这其间,他没有同和珅说一句话。嘉庆大为惊愕,过了几天,秘密地传见和珅,问他说:“上一次,父皇召你进宫,他说了些什么,而你回答的那六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和珅颇有些得意地说:“太上皇背诵的是喇嘛教中的一种秘密咒语,默诵这种咒语,被诅咒的人虽然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地方也会突然死去。所以当时太上皇提问的时候,我用白莲教匪首徐天德和苟文明的名字来应答。”
这个故事明显地说明了和珅与乾隆皇帝在信仰方面的默契程度。
由于乾隆的宠信,和珅的官阶扶摇直上,在大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和珅的官职:武职——镶蓝旗满洲都统、正白旗满洲都统、镶黄旗满洲都统、步军统领;文职——内务府大臣、御前大臣、议政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军机大臣、领班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兼办理藩院尚书事;学职——殿试读卷官、日讲起居注官、《四库全书》馆正总裁、石经馆正总裁、国史馆正总裁、翰林院掌院学士;钱官——崇文门税务监督;内职——兼管太医院、御药房事务;爵位——太子太保、伯爵、公爵。
第五,本职、兼职工作样样尽善尽美 首先,设立“议罪银”制度。乾隆是一位英明的帝王,但到了晚年逐渐糊涂起来。这大概是中国帝王统治的普遍规律。他喜欢追求泱泱大国的皇家气派和豪华场面,却又想示人以严谨、爱民如子的明君形象。想奢华,又怕人家说他挥霍;欲享受,又不想让人说他贪图享乐。和珅为乾隆想了许多敛财的办法,心甘情愿地替乾隆背上奢侈的“黑锅”。他们之间好像形成了默契,乾隆一在朝廷上下令不要铺张,和珅便在下面怂恿、督促地方官员、各地富商们加紧进贡。在和珅的主持操办之下,只一年内务府就扭亏为盈,国库中的银子也多了起来。在替乾隆敛财的各种方式中,最重要的是和珅创立的“议罪银”制度。
“议罪银”制度是这样的一种制度:谁要是犯罪了,拿一笔钱交到皇帝那儿,皇帝根据钱数适当地减免罪罚。这个“议罪银”制度实际上和今天买保险是一个道理,就是为自己未知的风险提前埋单。在乾隆朝,谁出的主意这事儿就归谁办,所以,理所当然,和珅就是这项制度的经办人。大臣们如果想交“议罪银”的话,就都要交到和珅那儿。这就等于是和珅给皇帝建了一个私人小金库。皇上不知道这金库里的金子、银子有多少,和珅也不大清楚,他们只是知道小金库里面的金银太多了。
通过“议罪银”制度得到的巨额银两,有85%供皇帝个人挥霍,不入国库。这些钱除了乾隆皇帝使用就是和珅使用,这也是和珅巨大财富的一个来源。因为有了“议罪银”制度,和珅经营的内务府一年就扭亏为盈,原来的内务府一点儿钱都没有。乾隆皇帝因此让和珅当上了户部尚书,就因为他创立了“议罪银”制度。
其次,安排乾隆皇帝南巡。乾隆皇帝南巡这一历史事件,已经成了今天众多影视剧的题材,而这个南巡的主意就是和珅出的。和珅知道皇上极想出去走走,考察一下自己统治多年的天下百姓的生活情况,但是又怕被人冠以贪图享乐、挥霍无度的恶名。于是和珅便想出了一个主意为乾隆排忧解难。他向乾隆担保,说江南各地物产丰盛,官员和富商们久沐圣恩,早就一心图报。若皇上南巡,一应费用,江南的官员和富商们都愿捐献,可以不必动用国库。这样一来,那些说乾隆享乐的人就无话可说了。乾隆听了大喜,他当即令和珅全权安排南巡,御驾即刻起程。
和珅接到圣旨,向江南各地发出通知,言明皇上要巡视江南,要求各地官商悉心准备,鼓励商人捐钱捐物以作为皇上南巡之需。虽然公文中没有强求的意思,可是,这既是皇上南巡,又是和珅的主意,官员们若是还想坐稳自己的位子,岂敢怠慢。他们纷纷不惜折本,大兴土木,就怕皇上不满意,有的人还想趁这一机会讨好皇上,以谋得升迁。可是他们怎么会甘心掏自己的腰包呢?弄到最后,各种负担还是转嫁到了百姓的头上,百姓们被迫出工、出钱,疏通运河,建造行宫,修葺龙舟,把江南装扮得一派亮丽,但在这亮丽的背后却不知有多少百姓的哀叹。
在和珅的精心安排下,乾隆几乎没动用国库一分一毫就顺利、满意地完成了南巡,还到曲阜祭拜了孔府、孔庙和孔林,向天下人表示他尊师重道的仁德。
乾隆越是明令节俭,揣摩透了他心思的和珅就越发加紧催官员进贡,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人觉得乾隆皇帝“施行仁政”,另一方面又可以满足他的虚荣和奢侈。
除了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和珅还利用一切机会,做好乾隆皇帝临时差遣的兼职工作并尽量使之尽善尽美。下面是能够体现出和珅做好兼职工作,使之尽善尽美的典型事例:
参与编纂《四库全书》。乾隆一生抱负远大,不只是想留得当世的盛名,还希望能够万世不朽。古人曾说人有三不朽:“其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乾隆皇帝觉得自己的德行足以广泽天下,功绩也是百代无双,就想在“立言”上也做出一番成绩。他不仅要超过他的祖父康熙皇帝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的大业,而且要超过以前的历代君王编出的“功德”,如宋朝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和明代的《永乐大典》。因此他命人编纂了《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丛书,收录书籍总计3503种,共计79337卷,在当时的世界上可谓是绝无仅有的。它收录的书,不仅包括皇室的原有藏书,还有国内各大藏书名家的珍本善本。这套书从公元1773年开始编纂,经十年完成。
其间,《四库全书》修纂馆的负责人数次更换,能够负责《四库全书》修纂的人必须是众望所归的饱学之士。因为《四库全书》修纂馆的总负责人决不能虚挂其名,而是能够切实地对书籍的入选与否、版本的选定等一系列事务作出决定。起初,《四库全书》修纂馆的负责人由大学士于敏中担任;于敏中病故后由和珅妻子的爷爷英廉接任;公元1780年又由和珅担任。
和珅的学问自然不能胜任这么重大的职责,不过,他为人机智、精明,而且还有学富五车的纪晓岚充任总纂官在一旁协助。和珅知道乾隆对《四库全书》的编纂极其重视,当做生平的一桩大事。因此,和珅办起事来理所当然地投入了十二分的精力,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和珅担任正总裁后,在编书之余多次上书建议乾隆严加查缴书籍,对于有问题的书籍应该一律销毁。即使是编入《四库全书》中的书,很多也作了删削或修改,几乎去掉了所有违逆的词句。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四库全书》里的各种图书,都是经过一番“清洗”后的洁本。修纂《四库全书》究竟功过如何,实在是不好判断。
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四库全书》确实为乾隆的业绩又添上了浓重的一笔,而这一笔中也确实包含了和珅所付出的辛劳。
和珅一生中除了充当《四库全书》的总裁外,还负责监督、修订了很多图书,如《皇清开国方略》、《日下旧闻考》、《清三通》、《钦定热河志》、《石经》、《大清一统志》等,为乾隆皇帝在立言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举办“千叟宴”为乾隆皇帝完美谢幕。叟,是老头儿的意思。千,是虚数,很多的意思。宴,是宴会的意思。“千叟宴”最早开始于康熙时期。所谓“千叟宴”,就是召集缙绅中60岁以上的高寿老翁在皇宫中举行酒宴,与皇帝同乐。从康熙到乾隆年间一共办过三次,其中,康熙年间一次,有一千多人参加;乾隆年间两次,前一次不是和珅主办的,一共有三千多人参加。这两次的效果不是太好,为什么呢?因为两次“千叟宴”都在冬天举行,皇帝从全国各地请来好几千个老头儿吃饭,可是,上一盘菜,没几分钟就凉了。虽然说没有吃好,但是皇帝的心意到了。因此,“千叟宴”这种形式便继续流传下来了。乾隆时期的后一次“千叟宴”就是大清朝的禅位归政大典,全国各地一共有五千多位60岁以上的老者参加。
举办“千叟宴”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可以达到提倡尊重老人、孝敬老人的目的,符合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规范;第二,可以表明乾隆皇帝的功德得到了全国人民的首肯;第三,还可以表明在乾隆皇帝统治的60年中,四海升平,百姓都能长寿。这叫一举三得。
为了避免前两次“千叟宴”出现的冷锅冷菜的尴尬局面,和珅别出心裁,调来了一千五百五十多只火锅,举行火锅宴。这一设想,不但可以保证殿内的温度,而且燃烧的煤炭、沸腾的浓汤还能更好地烘托出喜庆气氛,实在妙不可言。
正月初四,“千叟宴”按照和珅的安排在宁寿宫皇极殿如期举行,声势浩大,不同凡响。单凭这一壮观的景象,和珅的名字就足以载入史册了。全国高寿老者都领受到皇帝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太上皇的仁爱也从他们那里传到了全国各地。和珅的这一安排为乾隆赢得了天下盛誉,令乾隆大为满意。
◎ 自绝退路 终获一死
如果说和珅充满传奇的、荣耀的一生是因为他本人深谙封建官场的进退之道,那么,他那与荣耀同样“著名”的结局也恰恰是因为他违反了自己前半生所遵守的进退之道,迷失在了权力的争斗中,终于走上了绝路。
乾隆皇帝在位时间与其祖父康熙一样长,他本可超过祖父,因为不愿对祖父不恭,便在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九月决定年底传位给皇十五子颙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帝。正式传位仪式于次年元旦在太和殿隆重举行。乾隆皇帝当了三年的太上皇。
乾隆末年吏治腐败,官场一片污浊之气,贪官之首便是皇帝最宠信的和珅。和珅位高权重,忘记太上皇年事已高,不但不为自己预备退路,反而继续摆出一副权臣的架子。早在乾隆皇帝刚有意选颙琰继位时,和珅就打探到这一消息,并在宣布此事的头一天送给颙琰一柄玉如意,表示自己对此事劳苦功高。乾隆皇帝退居幕后,和珅专权更甚,嘉庆皇帝有什么事反而要托和珅转告父亲。嘉庆皇帝的老师朱硅由两广总督升任大学士,嘉庆皇帝写诗祝贺,没想到和珅向太上皇告了一状,说嘉庆皇帝在向下属“示恩”,结果朱硅被降为安徽巡抚,嘉庆皇帝也因此得罪了父亲。嘉庆皇帝隐忍不言,表面上更重视和珅。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爱新觉罗·弘历驾崩。次日,嘉庆皇帝命和珅与户部尚书福长安轮流看守殡殿,不得擅自出入,实施软禁。接着嘉庆下了一道圣旨,命令照实查办围剿白莲教不力者及幕后庇护之人。当天就有大臣领会到皇帝的意图,于是弹劾和珅的奏章源源不断地被送到嘉庆皇帝手中。嘉庆皇帝宣布了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令立即逮捕和珅。嘉庆皇帝本要将和珅凌迟处死,但由于身为和珅儿媳妇的皇妹和孝公主的求情,并且参考了董诰、刘墉诸大臣的建议,改为赐和珅狱中自尽。为避免政坛风波,嘉庆皇帝宣布对能弃恶从善的和珅余党一律免于追究。这门使得和珅不至于绝子绝孙的亲事,是和珅在受到乾隆皇帝宠信时所结的一门皇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