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拍案说史:中国历史的策略与方法
8230800000028

第28章 历史的诡计——经典谋略中的心理战(1)

心理战,是中国历史上谋略家们常用不衰的计谋。心理战术的集中体现,莫过于《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两部著作。对敌心理的判断揣摩,对己心理的平衡把握,都在这两部著作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谈到中国历史上的策略与方法,就不能不提《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这两部巨著的作者,不仅是卓越的军事专家和谋略专家,同时也是优秀的心理学家。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中的大量谋略和军事技巧,都是建立在各种心理知识与技巧的运用之上的。《孙子兵法》中的用间篇,正是建立在多疑心理之上的计谋;其中的虚实篇,也是对人的心理防御机制的一次精妙概括。而《三十六计》中著名的空城计则是敌我双方心理素质和力量的硬碰硬的较量;暗度陈仓之计,声东击西之计中对虚实力量的把握;笑里藏刀之计中对敌人心理防御机制的迷惑作用;瞒天过海之计中的出奇制胜,都是心理学知识在兵法上成功运用的例子。

军事谋略与心理知识的结合成为了本章的亮点,在本书中频繁登场的诸葛亮也奉献出了欲擒故纵一计的绝佳范例:七擒孟获。该例子中出现的“怀柔夺心”战术,也是现代心理战中被频繁使用的一条战术。有趣的是,西方国家花了2500年时间,经历了无数战争,才逐渐认识到了孙子的伟大和英明,《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正是具有东方智慧的思想体系在谋略与方法上的一次重大的胜利。

信息战略与心理战术的运用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千年历史上的一部军事力作,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军事、政治、商业、甚至教育培训领域。在《孙子兵法》所阐释的一些兵法问题和原则中,除了对地势、天时等客观因素的综合运用,对心理因素的运用和把握是《孙子兵法》最大的亮点。对人性和心理的精到把握也令历代研读《孙子兵法》的人感慨和称赞不已。

巧用多疑心理——用间篇

比较历史上被成功实施的反间计,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反间计的实施,一定存在着一个基础,就是被施计之人具有多疑心理。曹操生性多疑自不必说,其多疑的特点从枉杀吕伯奢全家开始就愈演愈烈;而陈平能够成功地离间项羽和范增、钟离昧两位股肱大臣,也正是利用了霸王对部下的不信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多疑是指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消极心态。具有多疑心态的人往往带着固有的成见,仅凭“想象”把生活中发生的无关事件拼凑在一起,或者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某些事件来证实自己的成见。于是这类人常把别人在意的行为或表现,误解为对自己怀有敌意,没有足够根据就怀疑别人在耍弄阴谋诡计欺骗、伤害、暗算自己,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以致与人产生隔阂,在人际交往中自筑壁垒,严重时还有可能与人反目成仇。曹操极其符合上述多疑心理的特点。

多疑心态一旦形成,就相对比较顽固,是导致偏执性人格障碍的温床。但单纯的多疑心态,即多疑在成为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之前,则通常在有误会或有人搬弄是非的情况下才发生。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下,具有多疑心态的人才会“疑心生暗鬼”,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甚至会产生忿恨报复心理。而在其他没有诱发情景的情况下,他们一般不会产生多疑心态,完全能像常人一样心态平静地生活。

战争年代争霸的豪强们过着刀尖舐血的生活,时刻处在高度的紧张之中,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多疑的心理极容易产生。权力争夺导致的同伴间的不信任,是培育多疑心理的温床,也是反间计得以多次成功实施的心理基础。

◎ 周瑜计算蒋干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周瑜巧用反间计杀了精通水战的降将蔡瑁、张允,这无疑是反间计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

当时,曹操率领83万大军,准备渡过长江,占据南方。而孙刘联合抗曹,兵力还是要比曹军少得多。但是,曹操的军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都由北方骑兵组成,善于马战,不善于水战。这时,正好有两个精通水战的降将蔡瑁、张允可以为曹操训练水军,于是曹操把这两个人当做宝贝,优待有加。一次,东吴主帅周瑜见对岸曹军在水中排阵,井井有条,十分在行,心中大惊,他想:“一定要除掉这两个心腹大患。”

曹操一向爱才,他知道周瑜年轻有为,是个军事奇才,很想拉拢。蒋干,字子翼,与周瑜自幼同窗,交情颇厚,现为曹操帐下幕宾。蒋干看出了曹操的心思,于是主动请命前往江东,以说服周瑜投降。

周瑜一见蒋干过江,反间计就已经酝酿成熟了。他在酒席上,热情款待蒋干,并让众将作陪,炫耀武力,而且规定只叙友情,不谈军事,堵住了蒋干的嘴巴。欢宴之后,周瑜佯装大醉,约蒋干同床共眠。蒋干见周瑜不让他提及劝降之事,心中不安,哪里能够入睡,二更即起,见帐内残灯尚明,桌上堆着文书,便下床偷看。他见有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一封投降书信,不禁大惊,忙将其藏到了身上。这时,周瑜在床上翻了个身,说起了梦话,道是数日之内要让蒋干看那曹操的脑袋。蒋干吓得连忙上床。将近四更,只听得有人进帐唤道:“都督醒了吗?”周瑜装作梦醒的样子,故意问那人说:“床上睡的是什么人?”那人答道:“都督请子翼一同睡觉,怎么忘记了?”周瑜懊悔地说:“我平日从未醉酒,昨天喝醉了,不知可曾说过些什么?”那人道:“江北有人过来。”周瑜小声喝道:“低声!”又叫:“子翼。”蒋干装作睡着,一声不应。

周瑜同来人悄悄走出帐外,蒋干则在帐内偷听。只听来人在外面说:“蔡、张二位都督道:‘急切中无法下手。’”后面的话因声音太小,无法听清。一会儿,周瑜回到帐内,又叫:“子翼。”蒋干不应,仍然蒙头假睡。周瑜遂脱衣就寝。蒋干暗想:这周瑜是个精细人,天亮后若不见了蔡、张二人的书信,岂肯与我干休?因此,刚到五更,蒋干便趁周瑜熟睡之机悄悄溜出帐外,叫上随身带的小童,飞快地赶到江边上船回江北去了。

蒋干回到江北,去见曹操。曹操问道:“子翼,说服周瑜的事情办得怎么样了?”蒋干回答说:“周瑜雅量高致,不是言辞所能打动的。”曹操十分不悦,道:“事情没有办成,反让人家笑话!”蒋干说:“虽然没能说动周瑜,但我为丞相打听到一件重要事情。请屏退众人。”待左右之人退下,蒋干取出书信,并将听到的事情一一告诉了曹操。曹操大怒道:“这两个贼人竟敢如此大胆!”遂唤蔡瑁、张允入帐,未容二人分辩,即命武士推出斩首。这样,大战尚未开始,曹军最为得力的两个水军将领,就被周瑜以反间之计轻而易举地除掉了。等曹操冷静下来,才知中了周瑜反间之计,不禁追悔莫及了。

◎ 陈平反间项羽

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刻。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内达一年之久,并被断绝了外援和粮草通道。刘邦向项羽求和,项羽不许,刘邦十分忧虑。这时,陈平献计,让刘邦从仓库中拨出四万斤黄金,买通楚军的一些将领,并让这些人散布谣言说:“在项王的部下里,范亚父和钟离昧的功劳最大,但却不能裂土称王。他们已经和汉王约定好了,共同消灭项羽,分占项羽的国土。”这些话传到霸王的耳朵里,使他起了疑心,果真对钟离昧产生了怀疑,以后再有重大的事情也就不跟钟离昧商量了。他甚至怀疑范增私通汉王,对他很不客气。

为了彻底孤立项羽,陈平还要把范增除掉,为此不惜设计嫁祸于范增。有一天,项羽派使者到刘邦营中,陈平让侍者准备好十分精致的餐具,端进使者房间。使者刚一进屋,就被请到上座,陈平再三问起范增的起居近况,大赞范增,并附耳低声问:“亚父范增有什么吩咐?”使者不解地问道:“我们是霸王派来的,不是亚父派来的。”陈平一听,故作吃惊地说:“我们以为是亚父派来的人呢!”便叫几名小卒撤去上等酒席,并把使者领至另一间简陋客房,改用粗茶淡饭招待。陈平则满脸不高兴,拂袖而去。使者没想到会受此羞辱,十分气愤。

回到楚营后,使者一五一十地把情形都告诉了项羽,于是霸王更加确信范增私通汉王了。这时,范增向项羽建议应该加紧攻城,但是项羽却一反常态,拒不听从。过了几天,范增也知道了外面说他私通汉王的谣言,并且感到项羽已不再信任自己了,于是他就对项羽说:“天下大事基本已定了,希望大王自己好好地干。我年岁大了,身体又不好,请大王准我回家养老吧!”项羽十分薄情,竟然毫无挽留之意,同意了他的请求,还派人护送他还乡。范增一路走,一路叹气,吃不下,睡不着,伤心不已。他已经75岁了,哪儿受得了这么大的委屈?到彭城的时候,范增气得背上生了一个毒瘤,就此一病不起,不久就忧愤而死了。项羽手下唯一著名的谋臣,就被陈平的反间计给害死了。等到项羽明白中了陈平的反间计错失范增之后,为时已晚,而失去了良相的项羽也开始在战争中走下坡路。

◎ 解读《孙子兵法》之用间篇

孙武在《用间篇》里说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为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半、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必索敌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全篇的大意是:凡兴兵10万,千里征战,百姓的耗费,国家的开支,每天要花费千金,全国上下动荡不安,百姓还要为长途辗转运输物资而疲劳不堪,以致于不能正常操持农事的达70万家。战争双方相持数年,是为了争取一朝的胜利,如果吝啬爵禄和金钱不重用间谍,以致不能了解敌人情况而遭受失败,那就太“不仁”了。这样的人是不懂军队的好将领,这样的将领也不是国君的好助手,这要的君主也是不能够取得胜利的好君主。英明的国君,良好的将帅,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成功地超出众人在于他事先了解敌情。而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用迷信鬼神的方法去占卜,不可用过去相似的事情去类比,也不可用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位置去验证,一定要从了解敌情的人那里去获得。

使用间谍有五种形式: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间谍同时都使用起来,即便敌人莫测高深也无从应付,这是神妙的道理,是国君战胜敌人的法宝。

所谓乡间,是指利用敌国乡里的普通人做间谍;所谓内间,是指收买敌国的官吏做间谍;所谓反间,是指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效力;所谓死间,是指故意散布虚假消息,让我方间谍知道,泄密给敌方的间谍,敌人上当后而将其间谍处死;所谓生间,是指潜入敌方侦察后能活着回报敌情的间谍。

所以,在军队中,人事没有比间谍再亲信的,奖赏没有比间谍更优厚的,事情没有比用间更机密的。不是才智过人的将帅不能使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将帅也不能使用间谍;不是用心精细、手段巧妙的将帅不能取得间谍的真实情报。微妙啊!微妙啊!真是无处不可使用间谍呀!如果用间的计谋尚未施行,就被泄露出去,间谍和知道机密的人都要被处死。

凡是要攻击敌方的军队,要攻击敌方的城邑,要斩杀敌方的人员,必须预先了解那些守城将帅的左右亲信、掌管传达和通报的官员、负责守门的官吏以及门客幕僚的姓名,一定要命令我方间谍侦察清楚这些信息。必须搜索出敌方派来侦察我方的间谍,以便依据情况进行重金收买,优礼款待,要经过诱导交给他任务,然后放他回去,这样,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从反间那里得知敌人情况之后,乡间、内间就可以使用了。因从反间那里得知了敌人情况,所以散布给死间的虚假情况就可以传给敌人。因从反间那里得知了敌人情况,所以生间就可遵照预定的期限,回来报告敌情。五种间谍使用之事,国君都必须懂得,其中的关键在于会用反间。所以,对反间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从前,商朝的兴起,是由于重用了在夏为臣的伊尹;周朝的兴起,是由于重用了在殷为官的姜子牙。所以,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如果能用极有智谋的人做间谍,一定能成就大的功业。这是用兵作战的重要一着,因为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提供情报而采取行动。

古往今来,反间的技巧被用在了诸多的战争中,使用如果得当,往往能取得惊人的效果。

防御心理的较量——虚实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心理防御机制就是以某种心理的方式,对自己与现实的关系作出某些改变,使自己较容易接受现实,不致引起心理上太大的紧张和痛苦,以保护心情安宁的一种机制。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八种:否认,指一种拒不承认现实的某些方面,借以减轻焦虑和痛苦的心理防御机制;潜抑,指一个人能把不被社会或自我意识所接受的欲望、情感和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潜意识里去,使自己意识不到,从而使内心保持“纯洁”、“安宁”;投射,指一个人把自己的过失归咎于他人,或者将自己内心那些不能为社会规范或自我良心所接受的感觉、欲望、意念等推到别人身上,以掩饰自己,逃避或减轻内心的焦虑与痛苦;反向作用,指一个人的表现与自己的欲望、动机、观念等截然相反的矫枉过正式的态度和行为,以此减少焦虑,维护安宁;转移,指一个人把对某一对象的欲望、情感或行为意向不自觉地转向其他对象上去,以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抵消,指一个人以象征性的动作、语言和行为,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以弥补内心的愧疚;合理化,指一个人给自己的行为或处境寻找能为自我和社会认可的理由的做法;升华,指一个人将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导向为人们所接受、为社会所赞许的活动上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