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公元269年,晋统一了全国,为了收买人心,下令寻访汉朝的名臣子孙,赐给他们爵禄。那时诸葛亮第三个儿子诸葛怀还在,他推辞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衣食自有余饶。材同樗栎,无补于国,请得归老牖下,实隆赐也。”他在这里说的经济情况,和诸葛亮当年说的大致相同。
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信中指出了两个得以实现远大理想的条件:一个叫静,一个叫俭。他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他认为要有才,就要刻苦学习。要学习就要有志气,就要心静。心不静就不能专心治学。生活太舒适了,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生活俭朴,才是培养高尚品德的重要条件。
他在给外甥的信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自己的远大志向,“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这就是说,要不考虑一时的得失,不贪图生活上细碎的享受,广交师友,不计较个人的恩怨。这样做了,“虽有淹留”,也许一时不成功,但“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学习之中自有乐趣,也一定会有用的。怕的是“老不坚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受追求世俗的物质生活和情欲的影响,失去坚强的决心。那就会“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诸葛亮让子孙生活俭朴,是为了使他们更有理想,更能成为一个对国家社稷有用的人。诸葛亮的教子原则,目光之长远而深邃,实在值得今天为子女的种种问题头疼的父母们借鉴学习。
忠义典范文天祥
杜甫的一首《蜀相》,成就了诸葛亮千百年来在后人心中的形象,而历史上另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更能表现出一位忠臣名士的君子形象,这就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如果说《蜀相》透露给我们的是一种英雄的悲壮,那么《过零丁洋》里则折射出文天祥一种经世的飘零和挣扎的凄凉。
文天祥出身富裕之家,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
宋恭帝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也未能挡住元军。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到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炆任命为右丞相。
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今广东龙川西)。
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驻崖山,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崖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崖山灭亡后,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
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炆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炆说:“圣驾请回!”赵炆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什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尽管文天祥心如刀割,也不愿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艰苦生活并没有消磨文天祥的意志,他在狱中写下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所作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三月,权臣阿合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没阿合马的家财、追查阿合马的罪恶,并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八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贤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菜市口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什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什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儿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衣袋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一朝天子一朝臣,文天祥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忠于自己的国家,这其中究竟是不是值得先不必说,单是文天祥的这种不为威武屈、不为富贵淫的精神就已经让大多数人望尘莫及了。
诸葛亮与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毫无争议的君子形象典范,但是,他们也是集英雄的悲喜色彩为一身的矛盾体。诸葛亮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面对无能的后主,仍然苦撑局面,最终忠魂撒异地;而文天祥放弃了自己的个人前途,为一个根本就没有生命力的政权抛头颅洒热血。
诸葛亮和文天祥,都像戴着镣铐跳舞的舞者,他们高洁的道德准则就是他们身上的镣铐,戴着这副镣铐,他们无法像普通人甚至小人那样为自己谋一个轻松舒适的未来,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感慨和欷炆。
小人与暴徒——庶人用暗器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中国历史上有两股流向,君子代表的清流往往以悲剧收场,而小人代表的浊流却经常在历史中被大肆书写,很多人甚至发出了“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君子总是斗不过小人”的慨叹。叹息归叹息,值得注意的是,从小人的处世之道中,我们更能把握住历史发展的一些特点。
品级最高的恶宦——赵高
赵高是秦朝最著名的宦官,“指鹿为马”就是弄臣赵高的“杰作”。赵高出生于隐官,隐官是秦政府设置于不引人注目的手工作坊,用来安置刑满罪人工作。赵高的出生如此低贱,但却能做秦王嬴政的中书令,能做胡亥的丞相,必有其利害之处。赵姓是赵国五族的姓氏,关于赵高的家世,史书上只是说赵高的父亲是赵国五室的贵族。为何会到了秦国,则没有任何交待。战国时代,天下合纵连横,各国间结盟定约,相互交换王室公子作为人质。这些作为人质的公子,多是国君众多子女中不受宠爱的被疏远者,作为人质后往往长期滞留在异国他乡,不少人贫困潦倒终生,至死不得归还故国。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作一番这样的猜测:赵高祖上,大概是由赵国到秦国作人质的这一类公子,在赵国失宠,在秦国无援,不得以滞留于秦,后来在秦国娶妻生子,子孙后代流落于咸阳市井中,成为秦人,与庶民无异。
与和炆类似的是,赵高虽然在历史上多被描述成恶贯满盈的罪人,但他本人却是极富才华,并非是不学无术之徒。秦朝文法官吏的选拔是比较严格的,而赵高能通过层层选拔,伴随皇帝左右,也正说明了他本人决不是不学无术的庸碌之辈。因为他通晓秦国的监狱行政和司法审判,所以嬴政很赏识他,委以中车府令,并命胡亥向他学习律法。
赵高不久就把小主人侍候得对他亲信有加。自此赵高正式开始了其奸臣之路。
赵高的服侍技术确实不一般,不仅把持住了胡亥,更加把秦王嬴政服侍得面面俱到,深得嬴政欢心。有一次赵高犯下大罪,嬴政交蒙毅审判,蒙毅判其死刑。嬴政念及赵高反应灵敏,特别下令赦免了他,并且将其官复原职。后赵高又被委以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事。这正反映了赵高将做奴才的本领发挥得淋漓尽致。
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赵高和胡亥随从秦始皇出游会稽。行至平原津,秦始皇病危,赵高遂与胡亥、李斯合谋,秘不发丧,窜改了秦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矫诏赐死了扶苏和蒙恬。胡亥回到咸阳,登上皇位,为二世皇帝,赵高任郎中令。
当赵高这位郎中令看到还是丞相的李斯的时候,他不再是那个奴颜婢膝的奴才,而变成了一条毒蛇,慢慢地向李斯“游动”。赵高看准时机诬告李斯谋反。胡亥命赵高查案,那李斯还能逃脱?李斯受笞打捶击千余次,不胜痛苦,只得屈服,但李斯自认对朝廷有功,确实无谋反之心,于是在狱中上书自陈前功,请胡亥明察赦免。赵高将李斯的奏折置于一旁,说:“囚犯哪能上书。”于是判处李斯五刑罪,受腰斩于咸阳,并诛灭三族。从此,赵高成了秦朝的二皇帝。
其实在杀李斯之前,赵高已导演了一出“历史大剧”。嬴政驾崩不久,赵高就唆使胡亥将其兄弟姐妹殉葬,他对胡亥说:“陛下的兄弟姐妹众多,个个封王称爵,恐怕日后有变,不如尽早除之!”赵高并不知足,再次向胡亥进言:“若要帝位稳固,必先将朝中老臣大将大换血,除掉旧臣,全部换上自己的心腹。”胡亥是个没主意的人,于是这位二皇帝轻易地就将自己的对手一一铲除掉,独揽朝中大权。
赵高独揽大权,朝政昏暗,导致各地起义军蜂拥而起,各路豪杰纷纷举事。当刘邦攻下武关,赵高再一次投下了重注,企图将胡亥作为筹码献给刘邦。赵高与其婿阎乐等人密谋,乘胡亥在望夷宫斋戒之机,矫诏发兵围宫,可怜的胡亥被逼自杀。但刘邦根本不买赵高这个小人的账。赵高又企图篡位自立,但恐左右百官不从,只好立子婴为秦王。
可惜秦王子婴比胡亥聪明,他认识到赵高的险恶用意,并作出周密的策划。在赵高督促其到宗庙受玺的时候,子婴令早已埋伏好的手下挥剑杀死赵高,结束了赵高不光彩的一生。可惜,被赵高搞得乱七八糟的秦朝,终究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秦朝的短命,除了帝王昏庸之外,和赵高这个小人作祟不无关系。
中国历史小人之首——秦桧
说到秦桧,如果把他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小人第二,恐怕没有人敢称第一。作为一代奸相,秦桧的小人形象塑造得极为彻底。
秦桧在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与宋徽宗、宋钦宗一起被金人俘获,卖身投靠金太宗之弟挞懒。女真贵族将他释放南归后,任礼部尚书,两任宰相,前后执政19年,为宋高宗赵构所宠信。他杀害民族英雄岳飞,贬逐忠臣良将,力主和议,坚持投降,实行向金称臣纳币的政策,成为南宋高宗一朝有名的奸相。
◎ 被纵南归 得宠高宗
秦桧出生在一个中小地主家庭,父亲当过静江府古县(今广西永福县境)令,这在宋朝统治阶级中只是一个小官。秦桧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可能迅速地飞黄腾达,因此做过乡村教师。他对这个职业并不满意,甚至牢骚满腹,说“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他要求不高,只要有几百亩好田,不再当“童子师”、“孩子王”,不再靠束修自给,也就可以了。但自从中进士后,他就扶摇直上了。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进攻汴京(今河南开封),要求宋徽宗割让三镇: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这时身为职方员外郎的秦桧,提出了较为重要的四条意见。一是金人贪得无厌,要割地只能给燕山一路;二是金人狡诈,要加强守备,不可松懈;三是召集百官详细讨论,选择正确意见写进盟书中;四是把金朝代表安置在外面,不让他们进朝门上殿堂。当时要弭兵就得割地。南宋派秦桧和程璃为割地代表同金人谈判。秦桧在谈判中尚能坚持上述意见,于是又升为殿中侍御史、左司谏。后来,金统治者“坚欲得地,不然,进兵取汴京”。朝中百官在讨论时,范宗尹等70人同意割地,秦桧等36人认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