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史上的一对绝佳搭档
◎ 刘雷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天津卫的相声艺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苦于撂地度饥寒,仰望寿臣和连安”。这句话中的“寿臣”是指张寿臣,“连安”则是指常连安。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的相声艺人大多是撂地演出,过着“刮风减半,下雨全无”的日子,而张寿臣、常连安不但不必撂地演出,就连他们演出的园子也全是中高档的,不让人“仰望”才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连安”,实际上指的是常连安和他那艺名为“小蘑菇”的大儿子常宝堃这一对搭档。儿子逗哏,父亲给儿子量活。那时候的“小蘑菇”还不到十岁,就已经是天津卫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了。
1937年6月中旬的一天,常连安在著名的鲁菜馆子登瀛楼订了座位。之所以订在这里,是因为那时天津卫最著名的曲艺园子是小梨园,登瀛楼就在小梨园旁边,步行两三分钟就到。今儿个来这儿吃饭,常连安带来了大儿子常宝堃,二儿子常宝霖、只有八岁的三儿子常宝霆,还有一位外人,就是艺名“小龄童”的赵佩如。为什么被拉到这儿来,三个儿子都一头雾水,赵佩如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原来,常连安这个当爹的要跟儿子“裂穴”,他希望赵佩如能和常宝堃做搭档。当时赵佩如二十三岁,常宝堃才十五岁,跟这么个小毛孩子合作,赵佩如能愿意吗?
没想到赵佩如二话没说,一点头:“行!”怎么答应得这么痛快?原来赵佩如与常连安还有另外一层关系:当初常连安在北京变戏法的时候,与四个哥们儿拜了把兄弟,其中赵佩如的父亲赵希贤排行第二,常连安排行第四,这哥儿俩又都是变戏法的,所以关系很铁。四叔让堂弟与自己搭档,这是一定要答应的。
常宝堃听了赵佩如如此干脆的答复后非常高兴,说:“大哥,以后我可就有主心骨了。”赵佩如忙说:“彼此彼此!兄弟,我也有主心骨了!”
常宝堃管赵佩如叫“大哥”,其实不只是他这么叫,凡是这一辈的艺人,无论岁数大小,都得管赵佩如叫“大哥”,因为在这一辈的相声艺人中,赵佩如是第一个拜师的,是这一辈的“门长”。此时,二人都说有了“主心骨”,这并不全是出于恭维,更多的是真心实意的表达。
常宝堃和赵佩如成为搭档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这对“强强联合”尚未公开演出,就吸引了各大报刊记者的眼球,如《益世报》《大公报》等,登出的消息铺天盖地,表达了对二人合作的热切期待。
在诸多报道中,文人党子威撰写的一篇文章最有水平。党子威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曲艺评论者,资深曲艺评论家戴愚庵曾说:“报刊上关于杂耍艺人的评论,最值得一看的是党子威写的文章,不浮躁,不虚夸,言之有物。”党子威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对艺人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写成的,如果了解得还不够,就会去深入采访。对于常宝堃、赵佩如二人的艺术特点,党子威已经有了很深入的了解,但他还是约了二人到燕春楼饭店,请他们聊聊对对方的看法。好在三个人相互都很熟悉,说起话来也就少了许多顾忌。
赵佩如长常宝堃八岁,在他眼里,常宝堃就是个小兄弟,但又不是一般的小兄弟。常宝堃那聪明劲儿,那活泼劲儿,那肯下功夫的狠劲儿,尤其是不怕吃苦的劲头儿,在相声艺人中可谓凤毛麟角。这么小的岁数就能成名,每天奔波于中高档园子和各家电台之间,一天少说也得表演三四段相声,掌握的相声近百段,能做到这些的相声艺人在他之前似乎还没有。
再加上赵佩如非常了解常家全家,他认为自己与常宝堃的合作能使常赵两家的关系好上加好,更上一层楼,所以对于能为常宝堃捧哏,赵佩如用了一个词——不胜荣幸。
对于常宝堃来说,他没有哥哥,只有几个弟弟,于是他就把赵佩如当成了哥哥。在父亲提出二人合作的建议之前,常宝堃就“大哥、大哥”地叫得特别的亲。他真正钦佩的艺人不多,而赵佩如就是其中的一个。在常宝堃还很小的时候,赵佩如就已经在北京、天津两地有了名气,曾多次上电台说相声。而且就在几年以前,由李寿增给赵佩如量活,爷儿俩的配合那叫一个默契,很受观众的欢迎。这回自己马上就要与赵佩如合作了,常宝堃的心里除了高兴,就是和赵佩如一样,感到荣幸之至。
按照党子威的要求,常宝堃和赵佩如分别说出了上述想法。可关于二人的合作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尚未解决,就是谁来捧哏,谁来逗哏。常宝堃自从开始说相声,只在两个段子里捧过哏,即《报菜名》和《小孩语》。父亲常连安把这两个对口段子改成三个人说的群口段子,父亲来泥缝,二弟常宝霖逗哏,常宝堃捧哏。除此之外,常宝堃再没捧过哏。可赵佩如多数时候也是逗哏。这回赵佩如表示要给常宝堃捧哏,常宝堃表示不同意。结果,这就成了争执的焦点。
最后还是党子威当了裁判。他提出,两个人原来都是逗哏的,以后不可能两个人都在台上逗,没有捧的,怎么办?看段子。就像前辈“粥李豆腐张”一样,说《粥挑子》时,李德钖逗哏,张德泉捧哏;说《豆腐堂会》时,张德泉逗哏,李德钖捧哏。这个办法好!二人都表示同意。不久,党子威就写出了一篇名为《常宝堃赵佩如欲结伴献艺》的文章,在报上一经刊登,立刻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常宝堃与赵佩如的合作是在天津的曲艺园子燕乐开始的。第一次做搭档,二人表演的段子是《打灯谜》,演出效果非常好。这对搭档在当月就红遍了天津卫。当年八月,二人在天津最著名的杂耍园子小梨园演出。那时候,一场曲艺综合场的演出,少说也得有十几个节目。大轴是刘宝全或骆玉笙,压轴是张寿臣和侯一尘,倒三是“荣派”单弦创始人荣剑尘,倒四就是常宝堃和赵佩如。二人除了在天津最好的杂耍园子里演出,还到各家电台播音,北京不少有名气的曲艺园子也经常邀请二人前去演出。到了1940年下半年,二人的名气几乎与常宝堃的师父张寿臣并驾齐驱。当时常宝堃只有十八岁,赵佩如也刚刚二十六岁,两个人的事业可谓如日中天。
同样是在1940年,常宝堃、赵佩如仅在天津广播电台特殊电台演播的曲目就达一百多段。他们表演的段子数量多,类型也多,有贯口活、柳儿活、怯口活、绕口活,还有子母哏、一头沉等。一年里能如此多产,这在相声界可谓空前绝后。
还是在1940年,常宝堃组建了兄弟剧团。该剧团的成立还有两位功臣,一位是魔术师陈亚南,另一位就是赵佩如。剧团演出的是笑剧,艺人在表演中直接进入角色。他们还采用了诸多相声包袱的处理技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后来,相声业内普遍认为,日后出现的相声剧与兄弟剧团开创的笑剧有着直接的联系。赵佩如在团里主演了《孝子》《前因后果》《前台与后台》《活僵尸》《一碗饭》等近二十部笑剧。天津解放后,兄弟剧团又排演了《枪毙袁文会》。当年的天津人没有不知道袁文会的,他是天津的混混儿头子,也是青帮头子,还是大汉奸,可以说是欺压天津曲艺界的一大恶霸。1946年,袁文会被国民党政府以汉奸罪逮捕,1951年被人民政府执行枪决。赵佩如在《枪毙袁文会》这个戏中扮演袁文会,表演得非常成功,以至于有一次他走在大街上,被看过这部戏的观众指着鼻子大骂。对于这件事,常宝堃说:“大哥,您把袁文会演活了。咱哥儿俩天天形影不离的,连我都以为您就是袁文会了,更何况看戏的呢。再说啦,大哥您这长相、身材,跟袁文会也是八九不离十。”这句话把赵佩如逗笑了。话说赵佩如确实有几分像袁文会,但袁文会是一脸凶气,赵佩如的面相则很和善。
“常赵”组合越走越顺。当年评选天津相声界最优秀的五对艺人,亦即“五档相声”,结果常宝堃、赵佩如得票第二,仅居张寿臣、侯一尘之下。
1951年3月,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总团曲艺服务大队奔赴朝鲜战场,常宝堃任第四中队队长。4月23日,常宝堃率全体队员出色地完成了慰问任务,正准备翌日返回祖国。不料想,就在那天演出结束后返回驻地的路上,突然遭遇空袭,常宝堃和弦师程树棠被弹片击中,当场牺牲。赵佩如被炸昏了过去,还被炸飞的泥土覆盖了全身。当他醒来,发现常宝堃、程树棠已经不在人世,他哭得昏天黑地,又一次昏厥了过去。
常宝堃和程树棠两位烈士的遗体被送回国内,天津城几万市民立于街道两侧为二人送行,送葬的队伍延绵数里,天津市市长黄敬以及廖承志、田汉等众多京津两地的文化名人也位列其中。
常宝堃生前曾提出,希望把天津的曲艺艺人组织起来,成立天津最大的曲艺演出团体。他的这一愿望很快便得以实现。由常连安任团长、赵佩如任副团长的天津曲艺工作团不久后成立,这就是后来在全国都享有盛誉的天津市曲艺团的前身。
著名曲艺理论家啸峡曾说:“在中国相声史上,最值得研究,也是贡献最大的合作伙伴,首选就是常宝堃、赵佩如。”这一观点在相声界得到了普遍认同,也是大家对这对搭档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