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梁晓声文集·长篇小说14
82104600000002

第2章 再版再序

此书自初版后,究竟已经再版多少次了,我是记不清的。大概有七八次了吧。

而这一次再版,因书名之特殊,内容之敏感,出版社是决定不了的。于是须上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新闻出版总署也是决定不了的,于是按要求将校样转呈中央党史研究室审批。

这么一来,我便想——估计我这一部已再版过多次的书,以后将没了再版的可能吧?

然而我竟判断错了。

两个月后,出版社的责编高兴地通知我,中央党史研究室居然通过了对该书的审批。

责编高兴,我也高兴。

我用“居然”一词,是大出所料的意思。

中央党史研究室审读此书的同志,极其认真,对书中涉及的两处史实,指出了时间错误。对书中引用的一段当年《“五一六”通知》中的话,也指出了与原文的出入。并且指出,那一段话,其实非是毛泽东当年的话。

细心若此,令我感动。

这对我是一种教育,即——虽然写的是小说,但涉及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重要历史文件的文字,那也还是应准确无误才对。

是的,该书只不过是一部小说,有仿佛纪实的品相,但绝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纪实书。所谓实,只不过是学校实、城市实、时代氛围及现象实、某些片断实。而虚构的部分,也不全虚,将当年其实与“我”无关的事情,结构在与“我”相联系的人物关系中了。

虚实比例大约一半对一半。

我很钦佩中央党史研究室负责审阅此书的同志的水平。

他之审读意见的第一行字便是——“作者以小说形式写出了此书”。

这结论是正确的。

因为不能反过来认为,有一半左右较实的内容,《一个红卫兵的自白》就不是小说了。

“此书较充分地反映了‘文革’发动后,人们在造反运动中心灵的扭曲和阴暗心理的暴露,但对于红卫兵代表人物后来的反思和思想觉悟过程反映不够。这是此书的一个薄弱环节。”

对于以上评语,我亦心悦诚服。

我们的出版审查尺度,对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这样的小说,持开明而包容的态度,我认为,这也是中国不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走回头路的一种证明。

而中国的希望毕竟在前方,不在回头路上。

再次感谢此书的审读者!

梁晓声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四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