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梁晓声文集·散文11
82102700000005

第5章 家,一类“合资单位”

某日李国文老师打来电话,似乎是在他因胆囊炎住了十几天医院之后,不知怎么,我们就谈到了“家”。

记得他当时在电话里语重心长地这么说:“想来想去,人生好比一叶舟。毕竟,家是最有停靠权的一处港湾了。人过中年,没有家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离婚者们,说到底是为了再寻找一处港湾。没了这一希望的支撑,离婚就只是不幸了……”

放下电话,细细思忖国文老师的话,觉得很是年长者的肺腑之言。并且从中体会到,他对我的关心,乃是从最根本处引申的。

是啊,全因了有家,活着才是有些情趣的事。当然,这一点于小青年们也许恰恰相反。但于人到中年和中年以后的男人女人们,却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动物受了伤,还要回到自己的洞穴卧下舔舔伤口呢。中年人是人生最常受伤也最需要一声不哼地毅忍精神的年龄阶段。倘没家,则连个足可以卧下舔伤口的所在都没有了。同样是一声不哼地舔伤口,比较起来,有个家和没有个家那情形是大不一样的……

目前,国内“合资单位”多得不得了。我以为“家”是最可靠的“合资单位”。夫妻双方的收入和支出,都记在一本账上,而且是明账。即或各有什么“私房钱”“小金库”,也是在并不影响大局的前提之下的“财经截留”行为。不像某些双方诚意有限的“合资单位”,尔虞我诈,一方稍有警觉,就被另一方坑蒙拐骗了。就算不被坑蒙拐骗,一遇逆境,往往各顾私利,撕毁合同,分道扬镳,全无半点儿同舟共济的精神。

稳定的家庭,像最可靠的“合资单位”。关系虚设的家庭,名存实亡的家庭关系,自然便像两个没有任何道义可讲的“合资”伙伴组成的“皮包公司”什么的了。一方有难,另一方要不釜底抽薪才怪了呢!

家庭的“合资”关系当然不仅仅是收入和支出的流水账簿子。双方的“投资”,还包括各自的情感,各自的责任感,各自那份儿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同甘苦、共患难的精神。而且,其主要“投资”应体现于后几方面……

据说,西方实行结婚之际,各自财产单独公证。有些中国人,也开始效仿了。究竟是人类基本生活态势的更趋文明和进步,还是更趋物化得没指望了,我没太细想过,也没那份儿闲心细想。

我个人没什么大宗财产,妻子也没有陪嫁过来大宗嫁妆。不管这世界变得多么文明和进步,我们那点儿东西——月薪、感情、对我们这个三口之家的责任感、对子女和老人的义务,还是要统统地混合在一起过生活的。大多数中国人似乎都是这样的。大多数外国人也是。足见没有大宗的财产,对大多数中国人、外国人,未见得不是一件省心的事。

家庭这个“合资单位”,和什么“股份有限公司”是不尽相同的,也不可以没有区别。“股份有限公司”讲“分红”,“分红”不均就要闹“内讧”,就会有断然“撤股”的。家庭这个“合资单位”依我想来,还是要讲“共产主义原则”的,也就是说还是要讲“共同富裕”的好。如果也讲“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搞到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地步,则“家将不家”了……

我庆幸自己是在一个可靠的“合资单位”里任职任着丈夫之职、父亲之职,兼任儿子之职、兄弟之职,较累,全力以赴地任着。但是并不曾产生过“跳槽”的念头。夫妻二人也都没有谁打算“炒”谁“鱿鱼”的暗想……

儿子“代培”在我们这个“合资单位”里,看来还挺快乐的……

祈祝许许多多“家”这样的“合资单位”经济效益好,精神效益也好,更加“共产主义”化而不是更加“股份”化、“私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