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高考向何处去
8205300000004

第4章 (1)

展望中国高考制度

一些教育专家指出,高考制度要改革,重要的是在内容上下工夫,不要把学生都引导到对课本知识的背诵和熟练操作上来。要使学生在中学真正学到适合这个年龄段的知识。

专家介绍说,美国大学的选拔标准除考试成绩外,个人的特长、参与社区的活动、课外活动也很重要。录取委员会会很细致地阅读推荐信和作文。

为鼓励素质教育,革除“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的弊端,从2004年高考开始,上海市教委尝试在高中试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参考学生成长记录、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等其他资料,综合考査后进行录取的做法,供普通高校录取时参考。

这些探索,让人们看到了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希望。当然,教育制度上要有深刻变革,必须形成髙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层次清楚、定位明确的教育体系,使高考真正摆脱其身上附带的身份、地位、前途等一系列本不由其承担的东西。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如果城乡二元结构被真正打破,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真正摆脱精英教育的窠臼,使个人的发展不再受地域和城乡的束缚,个人的发展机会实现真正的平等,高考也就不再会有所谓“入生第一考”的尴尬。

一位高三老师曾提出“享受高考”的说法。在他看来,高考不仅是一场成绩上的选拔,还是一场心理的竞争,而心理力量恰1合是一个人多年经历的整合。

可以想见,当摆脱了目前附属在高考制度上的种种不合理因素之后,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

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也是一个教育古国。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的出现,让神州大地阳光普照。从汉代开始,考试制度的出现,让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找到了光宗耀袓的最佳渠道,几乎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教育一如温暖的阳光在老百姓的心头挥之不去。为了名题金榜,古往今来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用“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的训戒教育自己的子女,而范进中举的典故则将应试教育的高度推向了极致。

从汉代开始出现的考试制度发展到今天的高考,中国考试制度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汉代:察举制(由地方宫吏考察推举)

魏晋:九品官人法(由中正官按照九种等级考察人才)

隋代:设进士科唐代:完备的科举制

1905年:废除科举制

1938年:民国国立髙校联合招生

1949年:“维持原校”仍然单独招生

1952年: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1964年:分文理两科

1966至1976年:停止全国统考招生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时至21世纪的今天,教育与医疗、房价一起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三大热点、焦点,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中喋喋不休的话题之一。前几年《北京晚报》的一项调查中,在问及“当今你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时,“子女教育”被列为首位。而被调查的对象中,高达93%的人回答只要子女能够上大学自己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中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思想,在这一代年轻父母身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现与强化,子女教育成了炙手可热的社会话题。为了子女成材,众多的父母不惜代价不惜成本;为了子女成材,父母们可以舍弃一切乃至牺牲自己的事业、情爱……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曾对1998年入学新生做过调查,有60外的人认为面对髙考,父母比自己更紧张。主持这一调査的北京建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郑宁老师说,让学生填完问卷后’,他连续翻了很多张,当时就有些震动。因为面对高考的毕竞是考生自己,而许多学生在回答“家庭中谁更焦虑”的问题时填的是“父母”,而填“母亲”的更多。

为什么父母比孩子更焦虑呢?郑宁老师说,可能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父母看问题比孩子更远一点、更现实一点,知道孩子考不上大学的后果是什么,因此心理压力比孩子大;再一点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有些甚至是把没有达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成功,特别是独生子女,好像就是唯一的希、望;另外,有些家长从小就对孩子大包大揽,孩子还没出生就有许多计划,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都要找最好的,而大学虽然没法替孩子找了,但孩子考得上考不上,家长也觉得是自己的责任。有的时候,做父母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比孩子还焦虑。一部分父母担心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有什么话不敢和孩子说,甚至有学生告诉郑老师,高考之前父母都不敢对他大声说话。但家长的这种状态无形中还是会给孩子压力。学生认为父母比自己更焦虑,那是因为他们从家庭的气氛中感觉到了。

郑宁老师说,要让孩子减轻焦虑,家长首先要处理自己的焦虑。他提出几点建议:有些问题,家长可以找有关的老师咨询,做到心中有数;但更重要的是,家长要明囪自己不能包孩子一辈子,同时要信任孩子。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能考出最好水平。最好水平是超常发挥,比如经常考90分的孩子,某次考了100分,就可能是超常发挥。如果把超常当成正常来要求孩子,孩子达不到,家长,就可能越来越失望,家长的态度就容易给孩子造成压力。‘郑宁老师的分析虽不无道理,但对于众多家长来说,他们心头的压力却并非吸烟者吐出的烟雾,可以挥之即去。因为感受到考试压力的,并非仅仅是家长和学生,同时也还有学校的老师。并且这种压力由高考而来,然后由高向低传染扩散,在中考形成同样的高强度。因为中考的好坏,很大程度决定着考生能否升上重点中学,而能否上重点中学又决定着考生能否在高考这一决定人生命运的关键时刻稳操胜券。

中国有句古话:“可怜天下父母心!”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中国考试制度,在选拔人才的同时,不但使中国的父母们可怜,更可|令的还是父母期望之下背负重托的成千上万的孩子!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随着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和人才竞争的加剧,高考牵动着越来越多的人的神经,甚至有人把每年高考的那段时间称为黑色的6月或7月。近年,有些城市竟设立了高考医院,还有的城市开通了髙考心理咨询电话,为考生及其家长答疑解惑,调节情绪,释放压力,防治疾患。但是,情况不容乐观……高考怎么啦?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高考病相之一:黎明前夕静悄悄

“考试的前一天赶到考场所在地许庄中学,晚上睡在教室的课桌上。时值盛夏,蚊虫叮咬令不知所措的心激动、煎熬得烦躁异常,似乎一点火都会燃烧起来。一夜辗转反侧,几乎无眠。次日头昏脑涨,心虚气弱,战战兢兢到了考场,如临杀场,听监考官宣布考场纪律如闻判词般胆战心惊。惊魂未定,考卷发下来了,哗啦哗啦一直垂到地面犹未展尽,一下子懵了头,傻了眼,本已近视的眼睛半天看不清字,拿笔的手颤抖不已,笔在手中似有千钧之重,右肩膀沉酸得难受,脖子也僵硬得像木偶不听使唤。”

上文是笔者1978年参加高考的真实写照,曾收入笔者第一本文集,排在首篇。可见高考对笔者人生影响之巨大和长远。

上世纪末随着高考扩招,参加髙考的人数越来越多,相关的家庭和亲朋好友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髙考的影响也就日益广大。就拿2005年的高考来说吧,报考人数多达800多万,若再加上考生父母及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姨舅姑嫂等上亿乃至更为庞大的护考大军,其影响之巨大可想而知。

可以说从孩子一上高中始,父母的日常话题就转向了高考。到了髙三,高考就成了家长们几乎每天必说的热门话题,而到了髙考的前半年,髙考就成了家长们关注的焦点了。

进入高考的前半年,家长们不仅仅热议髙考,而且着手做有关高考的准备工作。比如为孩子改善伙食,采买营养品甚或保健品;又比如选购有关髙考的资料,尽管学校已统一订阅了《招生考试报》、《报考指南》,但家长们仍慷慨解囊购买《高考志愿怎么报》、《2004年全国高校录取年报》等图书音像资料,唯恐信息不到位影响了不久的将来为孩子选报学校的决策。

上述是普遍的现象,还有家长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辞掉工作陪读的,有关掉商店专心做孩子后勤服务的,还有弃官不千调到离家近的清闲单位以便辅导孩子学习的。有一位家长将搜集到的资料反复归纳、筛选,选择出数十所自以为合适的大学的历年录取线、人数、分数段等多项,以便为孩子填志愿时参考。还有一位家长是个“戳天明”,每天一大早起床后反复研读《高考志愿怎么报》等有关资料,并在书上圈圈画画,眉批心得,什么“位置说”、“大年小年”等观点烂熟于心,堪称高校通和高考活字典。

除了父母,爷爷奶奶姑姑姨姨等亲朋也密切关注着。笔者父亲就在高考前给孙女写了一封语重心长的信,内容如下:

豆豆:

长时未见,很想念。最近学习一定很忙,离高考大约一月,精神压力很大吧!

本来打算来看你,可一想恐怕影响情绪,就不来了,请谅解。

最后望你做到:

1、爱护身体,稳定情绪,尽量减少压力。2、抓紧黄金时间,更系统刻苦学习,较弱课程重点反复学。3、高考前充分做好一切准备,高考中牢记细心,先易后难,明确题意,认真答卷,然后反复检查。

等待你的喜讯!相信,完全相信你能够正常发挥所学到的知识,为家乡争光!

爷爷4月29日

在髙考这场大戏中,主角是考生。一进入高三,学子们便被推到前台,他们的个人爱好和自由受到空前的限制,原来可选读的课外书刊被取消了,寒暑假也被补课所取代,连春节也不能走亲访友。当然亲朋也被打了招呼,今年就不聚了,免得影响孩子复习。孩子也制订了周详的学习计划。笔者女儿制订的2004年11.月8日至12月7日一个月的学习复习计划,其“宗旨”指出:这一个月定考大学的结果,是决定生死存亡的一个月,时间要掰成十瓣用。在“总要求”中强调:学老师教的,同时补以前的漏洞,并完成自己的计划。仅数学就计划如下:

第一轮复习:看课本,看“苏大”,看以前朱老师课笔记及各种资料——《我爱学习》,逐题弄通,弄懂一笔记本上及时总结,相应知识点后缀典例——《优化设计》每节及时做,《十年高考》每单元复习完做;高考模拟卷每周3套。

大考小考越来越频繁,到了临高考的一两个月,模拟考试不断进行,几乎每天有小考,每周有大考,每月有统考。大小模拟考试不仅题难量大,而且要进行估分训练,以适应高考后估分报志愿之需。尤其是文史类考生,面对有弹性的试题,既要以较规范的语言表达得尽量完善,更要强化估分技能训练,不然后患无穷。

学校就备考也多次召开家长会,进行周密的安排。笔者女儿所在的西安某中学在3月20日召开的家长会上对髙考前的两月九周复习考试安排如下:

3月21日一5月20日:9次周考,4次月考;5月23日一27日:在家休整;5月28日返校上课4天,讲评试卷;6月1日一6日在家休整。比往年增加了月考、估分、报志愿的训练。周一至周五每天6节课和自习后进行日考,几乎每天从早7时至晚7时都在紧张的复习和考试之中度过,学生和老师的负荷之重可想而知。家长也不轻松,除了做好后勤部长外,还要察言观色,注意孩子的情绪心理变化,为此,参加学校組织的北师大博导的应试心理辅导。

随着高考进入倒计时,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气氛越来越浓烈’从众多媒体日趋频繁的多种报道就可嘆出。《陕西报刊审读》不得不承认:全社会为高考学生服务的气氛,和越来越周详的应考环境设计,今年又甚于往年。《陕西日报》有一篇报道称“媒体热炒高考檢得我们心神不安”。家长说:我们只关注官方(省招办)的权威信息;考生说:我们只听老师教我们怎么做。热炒高考,包括“高考大讲堂”、“髙考全方位”、“高考大猜想”,以及“高考指南”、“高考特刊”等,会弄得家长和考生无所适从、心神不宁;商业炒作也会给家长和学生带来精神压力。

不管媒体如何热炒,家长却一如既往地默默地做着准备1作,不断地调整和改善着孩子的学习环境。笔者在《王母三迁记》一文中曾记述了吾家两代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所做的不懈努力,兹引拙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