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就读于“髙四”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由于经历过6月“战火”的洗礼,他们的想法可能更实际。在这些人的意见中,有几种思想具有普遍的代表性。首先是对高考公平公正的要求呼声很高;其次对髙考一考定终身的,法感到有些片面;其三则认为应该消除地区间的差别,对分数的划分应更科学,更明确;拜四有很多考生则认为,高考后应该在学生填报志愿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在被调査的学生中,不少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有的可能还很幼稚,但却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面对现实,他们感到惘然。很多同学这样说,一年前他们会说高考如同八股取士,而且会列出很多的改革意见,现在却只有去适应,因为一切不符合实际的空想都是无益的,最终是葬送自己的前程,现实是争取榜上有名。一部分农村学生说得更实在:作为农村的孩子,考大学是唯一的出人头地的机会,尽管对高考有千万个不愿意,也只能适应。当然,对高考制度改革,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认为,改革要从源头抓起。现在的中学竞争十分激烈,而竞争的焦点则集中在高三学生身上,高考的升学率是一所中学生源多少的关键,抢生源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于是,髙三教师成了各个中学争抢的目标,特别是那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所教髙考学生上线较多的教师,更是成为一些中学竞争的目标。在许多地区,高三名教师的年薪已是五六万元。要改革现行的高考制度,必须改变学校重点非重点的格局,避免大量优秀教师定向流动的倾向。
中国高考要走出目前的窘境,就要改变这种不良竞争的格局。其实,受高考影晌的不仅仅是高三的学生。现在的中小学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可是有多少学校是在真正地推行素质教育呢?答案非常简单。如果小学生考不出好的成绩,就不可能进人好的中学;如果中学生考不出好的成绩,又怎么可能进入竞争非常激烈的高级中学呢?在原来的教育领域流传这样一句话: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可时下是怎样的情况呢?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非常强烈,但素质教育的背后却桌升学率的评判尺度。在“素质教育”的大气候影响下的中小学教师苦不堪言。不论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身上都有一个沉重的包袱,那就是如何教出好学生。你所教的班级里出了拔尖的学生,你就是一个好老师;否则,尽管你努力了、奋斗了,但学生的成绩没有上去,你还是劳而无功,评职晋级自然无份。
说到底,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并没有真正的素质教育可言。从小学开始,我们提倡素质教育,讲求学生全面发展,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究竟有多少实用价值?在小学课堂里,提倡全面发展是在上级领导检查和公开课评比时,而在平常的教学中并没有。原因很简单,如果刻意进行素质训练,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哪一个教师敢冒风险让自己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赍呢?于是,在对学生进行素质训练的过程中,实际还是分数占据首位。不仅教师如此,就连家长也持这种观点。尽管素质教育明确要求不搞名次排序,但人们还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名次排列出来。追根溯源,还是高考惹的祸。
正如很多大学生所抱怨的那样,高考应试固然好,但是不能全面考査学生的素质。高考不仅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为袓国的未来发展选拔人才。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由几张纸定性了,无奈400元钱,几张卷子,有时就把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了。而在十几年的学习中学到的任何知识都和实际缺少联系,难怪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感到为难,就业无门。因此,作为招生考试的一种方式,高考成绩不妨作为升学的一个方面,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和个人素质考虑录取,更能体现髙考的公正和公平:此外,对学生投档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的兴趣和水平自主投档,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进人自己喜欢的院校,读自己喜欢的专业。
既然是改革,为什么胆子不能再大一点,步子不能再快一点呢?窃以为,要改革高考制度,一是降低高考题目的难度,增加考试中的综合能力題和实际应用知识的考查,二是调整招生时的考查科目要求。
让高考奏响和谐的音符
何家明
不可否认,现行的高考制度存在着太多的弊端,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问题:一是高考考试的内容问题,包括考试科目的设置、考题的难易程度等等。二是高考后进行的招生录取问题。其中主要是如何解决考生的兴趣、特长及进入大学后的专业取向问题。
高考的考试内容其实就是小学、初中和高中这些基础教育日常工作的“指挥棒”。就拿现行考试的考题难度来说,在全国的各类各级考试中,可能数英语和数学最难了。大家可以看看小学生们每个双休日赶着参加各种英语和数学辅导班就知道了。原因为何?那就是在各类考试中,这两科是最难得分的科目。数学和英语都是工具学科。高中阶段,在运用数学作为工具解决学科中的问题时,根本用不了高考那么难、那么偏的数学知识,而高考的难度却远远高于实际学科应用中的难度,甚至有让全国的学生都对数学失去兴趣方可罢休的嫌疑。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为了大学理工科学习打下基础。既然是基础,就更没有必要考得这么难。
为什么不把那些在专业学习时所鼕用到的数学知识放在大学里面来学习呢?更可笑的是,现在的数学教材很简单,如果仅仅是花力气把教材上的知识搞懂就去参加髙考,那么你肯定会失败的。因为高考的数学是在教材的难度基础上,拔髙了一个又一个难度。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全国上下各类数学资料满天飞,学生不得不在题海战术中提高自己数学知识的模仿能力而不是创造能力。英语就更不用说了,现今,英语大有超过国语之势。现在的英语教学为了“与时俱进”,教材连年翻新,连有些英语教师也有些不适应。学生就更惨了,除了要记住那些语法、短语,记住那些不断增加的新单词外,还得想办法考好连以母语为英语的外国留学生也很难考及格的英语考试,真的是难为他们了。
再一个就是高考录取问题。在现行高考录取中基本就是“一刀切”。怎么说是“一刀切”呢?比如某个大学要招收新闻系的学生,那么这个学生就得在写作方面有特长。可能有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确有特长,但是由于其他科的问题,总分没有上该专业的最低调档线,不得不抱憾而退,而大学也招不到自己想要的人才。
可喜的是,现在的高考正在进行一些改革,虽然改革的步调有些慢,但毕竟正在进行。比如现在进行的一些高校的春招,清华、北大等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的特招分数再一次降低等等。
但是,既然是改革,为什么胆子不能再大一点,步子不能再快一点呢?窃以为,要改革高考制度,一是降低髙考题目的难度,增加考试中的综合能力题和实#应用知识的考査,二是调整招生时的考查科目要求。如若改不了高考的内容和要求,那么永远也革不掉“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基础教育局面。
仍以数学和英语为例。在降低数学的高考题目难度时,应更加强调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要加强在大学学习期间应用得较多的一些知识,减少一些难度过高、实用性差的考试题目。英语也应增加一些日常应用的内容。总之,在教材设置中尽可能地增加知识的趣味性,着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这些学科。当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这些科目的乐趣时,这些科目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会变得更加容易。
关于调整招生时的考查科目及要求,在大学招生录取时,变以单一总分定录取线的方式为多科定录取线的方式。比如以某学校英语专业录取文科考生为例(3十综合),在录取时可设定一个数学科的最低线,语文科的最低线,综合科的最低线和英语科的最低线,在这些符合条件的考生中再以英语成绩、志愿等相关因素作参考对考生进行录取,突出在招生时对专业的要求。录取时在更大程度上以学生的特长和志趣为主,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考生的兴趣、特长及进入大学后的专业取向等问题。
有权进行春招的高校,针对自己高校的特点,可以把春招的名额再扩大一点;在设置舂招考试科目时,也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而有自主招生权的学校,也可以把某些专业性强的专业的自主招生分数降低得更多。在招生录取时采取人性化招生,有的大学甚至可以拫据自己学校的某些专业对学生设置不同的录取要求。
弱化高考,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高考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一种方式,像这样的考查有许多,不能由一次考试、一种考试说了算。
高考制度改革,想说爱你也容易
徐浩英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一直是以一次性的高考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尺度。作为我国当前算是公平的人才选拔渠道,广大的学生、家长莫不把高考作为通向光明前途的重大关口而倍加重视。获取高分,为名校录取,则成了每个考生及其家长的最大愿望。在这种氛围影响下,我国的中学生几乎成了学习机器和应付考试的行家里手。重分数,不重视能力与综合素质,其结果就是造成高分低能的学生。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减少弊端:弱化高考,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髙考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一种方式,这样的考查,不能由一次考试、一种考试说了算。借鉴春季髙考的做法,高考可由原来的一年两次改为一年多次。目前可考虑一年三次。省招办不划分数线,各髙校制定录取方案与录取规则(会考成绩是否承认可由高校决定),并成立招生委员会负责审阅申请人的资料决定是否录取或是进一步考核,包括面试与笔试等,由高校决定。招生从第一次高考结束开始到第三次高考结束后两个月,共十个月时间。在这十个月里,考生只要未被录取,可随时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成绩经过省招办向一个(或按序向多个)高校申请,考生成绩由省招办数据库保管。高校通过数据库访问提取申请人指定的考试成绩。设置考试时间是:一般中学髙三新课结束或是基本结束后进行第一次考试。
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优秀学生与分流髙职、高专学生。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通过提前学习能很好地掌握高中知识,能够适应高校学习;这时会考已结束(利用会考成绩申请高职髙专或一般本科),对于分流到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已经能够适应其后续学习的需要,没必要进人第一轮复习搞题海战术。一般中学第一轮复习结束后进行第二次考试,这一次基本上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入学问题。第三次在6月份,这主要是对第二次没考好的科目重考。如此这样,自然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但同时也会抬高高校入学的门滥。当然,多次考试不会加重学生、教师、命题教师的负担。多次考试并不是每一次都要所有学生参加,参加考试也不是每一门都要考。命题教师的确有负担,但任课教师没有负担。学生的经济负担的确会加重点,我们可以按一科为基本单位收费,但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不是大问题。
如何解决“分数唯一”的现象呢?笔者认为这需要高招录取多元化方案。事实上,高考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是支持高校自主招生的,但必须要有合理可行的约束机制来保障公平公正。以上海两所实行自主招生的高校为例。目前,这两所高校实行的自主招生探索缺乏整体设计,特别缺乏对有效的约束机制的探索。这种零敲碎打式的探索对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是有害无益的。建议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进行系统研究,制订关于高校自主招生的原则性规定,如招生范围及名额分配、招生对象的基本条件以及必要的监督制约措施等等,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试点,逐步完善改革方案,再全面推行。重点是研究有效的约束机制,以保证高校招生的公平和公正。
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渠道,是国家、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我们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把当前这种重分数、不重综合素质的弊端加以革除。这就需要全面改革高考录取制度,改变现在这种只凭髙考分数录取学生的 做法。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录取参考条件之一。这样可以避免高考一锤定音所带来的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使高考录取结果更为公平。更重要的是,要考査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借鉴国外大学优秀的做法,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以分类,按照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文体天赋、道德品质等方面,分为若干档。若数者皆处末等者,即使高考成绩优秀,也不能录取。这样,可以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适应社会能力与创新能力,于国于民于己,皆利莫大焉。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今这个追新逐后、数典忘祖的年代,本来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一个没有历史感和民族英雄的民族,是糟糕的民族。但是高考作文是考查学生背诵记忆的功夫,还是考查平时发现和分析问题的思维逻辑方式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