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楚材秦用:李斯
8184300000011

第11章 参与决策,谋划统一战略

嫪毐与吕不韦相继被歼除后,秦王彻底收回了自己的全部君权。为了加快统一步伐,他礼贤下士,广罗人才,重新组织起了一个决策团和一批文武骨干。

在秦王的决策团,文有李斯、尉缭、顿弱、姚贾,武有王翦、王贲、蒙武、蒙恬,都是足智多谋、精通军政的杰出英才。

顿弱大概是秦国本地人,隐居民间,才望很高。秦王曾屈尊接见顿弱,免顿弱不行施参拜礼,并虚心听取他对自己的一连串尖锐批评,终于将顿弱收为己用。

姚贾乃魏国人,出身微贱,父亲是个监门小吏,即看大门的贱差。姚贾曾在大梁偷窃,因声名狼藉,难于继续待下去,便去了赵国。在赵国游说不受信用,被驱逐出境,来到秦国。秦王重用姚贾,姚贾也就忠心耿耿地为秦国效力。

王翦、王贲、蒙武、蒙恬等都是出身将门世家的将才,他们善于用兵,能征惯战,主要任务是直接领兵作战。

李斯早已向秦王提出了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建议。吞并关东,这是秦国的宏伟战略目标,不论秦王还是他的决策团,都已确认了这一点。但是关东有六个国家,秦国虽强,以一国之力吞并六国,并非一件说干就成的容易事,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比较具体的战略方针。

李斯清醒地认识到,六国之中韩国最弱,先打韩国是不错的方法。但六国中唯有赵国有能力在军事上单独与秦国相抗衡,如不在军事上给赵军以重创,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受到严重的打击,同时也给实力较强的魏军、楚军以必要的打击,那么即或是攻占了韩国,也不一定能保住胜利果实。在赵、魏、楚三国保有相当军事实力的情况下,过早地灭亡韩国(对于秦国来说,灭亡韩国并不困难),只能使赵、楚、魏等国感到危亡在即,促成他们在军事上联合对抗秦国。果真如此,秦军将处于难以抵挡的境地。

秦王嬴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重创赵军、削弱赵国军事实力作为歼灭六国的前期战略目标,于公元前236年趁赵与燕国发生战争的时机,向赵国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当赵国攻燕之时,秦以救燕为名,命王翦、桓齮、杨端和兵分两路夹攻赵国。秦将王翦兵出上党,攻取赵国的阏与、辽阳(今山西左权)。当赵军攻取燕国的狸(今河北任丘东北)时,秦将桓齮、杨端和则攻取赵国的河间等6城。当赵军攻取燕的阳城(今河北保定市西南)时,秦将桓齮则攻取赵国的邺(今河北磁县南邺镇)、安阳(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待到赵军从燕国回师救援时,赵国境内的漳水流域以及河间各城已被秦军占有。赵国攻燕以得不偿失而告终,赵悼襄王不得意而死。

公元前234年,秦军乘胜大举攻赵,在业已占领的赵国土地上建立雁门郡和云中郡,同时派桓齮进攻赵国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今磁县西南),击败赵军并杀死赵将扈辄。次年,桓齮又从上党翻越太行山进攻赵国的赤丽、宜安(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南),赵国处于危机之中。就在这时,一代名将李牧的出现,使秦赵两军之间的战局发生了根本的转化。

李牧原是赵国北部边防上的一员良将,常年居于代地的雁门,防备匈奴的入侵。在边防上,李牧设置官吏,将征收上来的租税全部用作士卒的费用,每日宰杀数牛来犒劳战士,令士卒练习骑射,并多设间谍以察知敌情。李牧令士卒不要轻率与来犯的匈奴骑兵交战,与士卒约定:“匈奴入寇时,可急速进入城堡,有敢于违令捕虏匈奴者,一律斩首!”如此数年过后,赵国无所亡失,但匈奴却误以为李牧为将胆怯,就连赵国北部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领过于怯懦了。

消息传至赵国都城,赵王以此责怪李牧,李牧却依然如故。赵王大怒,将李牧召回邯郸,另派他人代替李牧为北部边地将领。一年多来,每当匈奴来犯,便出兵与其交战,多次不利,伤亡甚多,边境上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遭受到严重破坏。在此种情况下,朝廷不得不请李牧复出,出任边地将领。李牧自回到邯郸后,闭门不出,一再声称健康状况不佳。在这种情况下,赵王不得不再度请李牧到边地将兵。在赵王的一再勉强之下,李牧向赵王提出条件,他说:“大王起用臣下,臣只能在允许按从前的办法御敌的条件下,才敢于接受任命。”赵王对李牧所提出的条件表示认可。

李牧再次来到边地后,依然按旧约约束部下士卒。数年之间,匈奴一无所得,但却以为李牧胆怯。李牧部下的士卒日日受到赏赐,但却得不到用武的机会,因而个个摩拳擦掌,都甘愿为国家同匈奴决一死战。李牧见部下士卒斗志饱满、士气昂扬,便选出1300乘兵车,13000名骑兵与战马,能破敌擒将的士卒5万人,善射的弓箭手10万人,演习战斗。与此同时,大肆纵放牲畜于草原,诱使匈奴前来掠夺。有小股匈奴入寇,便佯装败北,遗弃一些人畜。匈奴的首领闻知后,率众前来。李牧善布奇阵,张左右翼出击,破杀匈奴10余万骑兵,破东胡,降林胡,单于败走。此后十余年间,匈奴不敢入寇赵国北部边境。

公元前234年,秦将桓齮于武城杀死赵将扈辄,斩首10万,赵国形势危急。危难之际,赵王迁调李牧率军南下,任命他为大将军。

公元前233年,秦将桓齮因杀死赵将扈辄而兵骄将傲,奉命发兵进攻赵国的赤丽、宜安。深入赵国内地的秦兵对邯郸形成包围的形势。此时,李牧率领从北部边境带来的精锐部队,在肥(今河北藁城西南)地严阵以待。交战前,李牧率将士誓师,将士们个个决心在国家危难关头奋勇杀敌,誓死保卫赵国。在肥地的激战中,赵军大获全胜,秦军惨败,秦将桓齮畏罪逃奔燕国。李牧因大败秦军有功,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大军进攻赵国,兵分两路,一路进至邺,一路进至太原,然后向赵国的番吾(今河北平山县东)进攻。赵王命李牧率大军迎击,击败秦军,再次取得对秦军作战的胜利。

李牧两次大败秦军,使赵国暂时渡过危机,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李牧在同秦军的战斗中兵力损失亦相当严重。次年,魏国被迫向秦国献出部分土地,韩国也被迫向秦国献出残存的一部分南阳土地,秦派内史腾任南阳郡守。此时赵国又发生了大地震以及严重的旱灾,国内出现政治谣言。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王迁)五年,代地大动,自乐徐以西,北至平阴,台屋墙垣大半坏,地坼东西百三十步。六年,大饥,民讹言曰:‘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生毛。’”

秦王嬴政亲政后对赵国频频发动的军事进攻,其中包括接连两次被李牧打得大败的战争,实际上拉开了秦灭六国的序幕。

李斯灭六国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韩国。

由于韩国地处秦军东进的要冲,是“天下之咽喉”,而韩于山东六国中又实力最弱,因而别无选择地成为秦灭六国的第一个战略目标。

自三家分晋以来,韩、赵、魏三家之中,以韩国的领土最小,辖有现今山西省的东南部、河南省的中部。韩四周的邻国,西和秦、魏交界,南与楚相连,东南与郑相连,东部和宋交界。国都初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后又相继迁至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南)、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后迁都于郑(今河南新郑)。

韩国的地理环境,据《史记·苏秦列传》所言:“北有巩(今河南巩县西南)、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之国,西有宜阳、商阪(今陕西商县东南),东有宛(今河南南阳市)、穰(今河南邓县)、洧水,南有陉山(今河南漯河市东南),”形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就自然条件而言,则如《史记·张仪列传》所言:“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麦,民之食大抵饭菽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不过九百里,无二岁之食。”

进入战国时代以来,魏文侯最先实行社会改革,魏国国力最强。赵烈侯、公仲连在赵国实行改革,亦见成效。然而韩国自韩康子到韩昭侯即位的90年间,在国内并没有进行重大改革,虽灭掉郑国,却在对外战争中接连丢城丧地。韩昭侯重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行社会改革,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史记·申不害列传》)

韩昭侯、申不害之后,宗室贵族公仲、公叔在宣惠王、襄王、厘王在位的50多年间,一直把持着韩国的大权,政治腐败,国势日衰,在山东六国中沦为实力最弱的国家。即如当时人所称:“今天下散而事秦,则韩最轻矣;天下合而离秦,则韩最弱矣。”(《战国策·韩策三》)

经过多番研究,李斯感觉到要加速统一步伐,必须及早确立战略目标,锲而不舍,定能成功。一天,李斯进见秦王说:“当今天下,唯秦雄强,六国皆虚弱不堪,这是自穆公、献公、孝公、昭公以来数百年兼并蚕食的成果,大王幸承先辈伟业,自当发扬光大。可是六国一旦联合,则积弱成强,后果不堪设想。依臣之计,当集中优势兵力,瞄准弱国,一举歼灭,如此则一战而定威,可令诸侯臣服于秦。”

秦王说:“卿所言极是,不过先君昭王以来,灭国方略一直举棋不定,卿以为当以何为先?”

李斯说:“依臣之计,当以韩为先!”

秦王问:“此话怎讲?”

李斯于是有条有理地道出了灭韩的理由,他说:“昭王时代范雎废穰侯之后,提出远交近攻的方针,把战略矛头重点指向三晋,三晋之中又以韩为目标。范雎曾讲过:‘秦韩两国地形如同犬牙交错,韩国对秦而言,仿佛一条大蛀虫藏在树木之中,随时有从中发难的危险。天下不发生变故则已,一旦发生变故,为患最大的肯定是韩国。’所以范雎曾请求昭王彻底消灭韩。秦昭王也一度采纳范雎意见,加大对韩军事进攻力度,其中伊阙一战斩韩军24万,韩举国上下,闻风丧胆,至大王即位之初竟出‘疲秦下策’。依臣之见,昭王若在位时间更长,韩为秦所灭是无疑的。大王承先祖之业,当趁热打铁,消灭韩国。”

秦王听后,点头称是。李斯受到秦王鼓励,换了一个角度,从经济和地理上再论述其灭韩的理由,他说:“东方六国之中,韩国最为贫弱。其国境内崇山峻岭,沟深路险,中原所谓‘五谷’在韩只有麦,老百姓贫困潦倒,大都吃藿菜汤和麦饭,只要年成稍微不好,就连糠糟都吃不饱,这个国家的人民长期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之中。再说,韩国国境狭小,不过方圆900里,居民不过30万,占领这样的国家,战线不会拉得太长,也便于统治。韩国是夹在赵魏两国间的长条形国家,大王出兵攻荥阳,则可切断巩、成皋之路,使韩国南北不通,首尾不能相顾。对大王而言,攻取这样的国家,胜利的把握相对较大一些!”

李斯从经济、人口到军事地理,谈得头头是道,秦王只觉得李斯见解高明,很是高兴,于是,由衷地赞叹道:“爱卿说得好!”

李斯接过话头,最后作总结性的论断。他说:“韩号称天下枢机,下韩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灭韩南可制楚,北能慑燕,东胁齐赵,西则夹击魏。再则,灭韩还可从根本上解决大王所最担忧的合纵抗秦格局。韩国素来是合纵部队的急先锋,灭韩实是斩杀合纵部队的领头雁,使东方六国丧失攻秦的桥头堡。因此,依愚臣之计,统一战争的第一仗选择韩国是最正确的,请大王圣裁!”

后来,秦王又向尉缭征求意见,尉缭亦谓李斯所言甚是。于是秦王便派大兵陈列韩国边境,准备攻韩。这样就使长期埋没的韩国公子韩非显露头角了。

韩非与李斯共师荀子,同窗八载。他辞别荀子回到家乡韩国,抱着满腔爱国热情,想使自己的祖国通过变法强大起来。他想到韩国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祭祀祖先的宗庙也在这里,不能沦入秦国之手,想到这里,不觉热血沸腾。他爱韩国的一草一本,更爱韩国的领土和人民。但是,他想到秦国的强大,想到韩国犹如弱小的绵羊,就不禁打了一个寒战,一片恐怖的阴影布满心头。他多次向韩王上书,陈述自己的治国见解,韩王都是毫不经意地放在一边,只把韩非作为一个书生看待。但是,韩国在每次的颠簸中,屡受重创,韩王渐渐觉得韩非对形势的分析及对策是正确的。这次秦国大军压境,韩王急忙把韩非请了过来。

“公子,秦国陈兵边境,用意明显,国家危在旦夕,你看怎么办呢?”韩王问到。

韩非说:“抗秦莫若合纵,现在关东各诸侯国都觉得秦如虎狼,宗庙难保,倘能派遣善辩说客约关东诸侯合纵,不但秦国不敢兵出函谷,并且会自顾不暇。”

韩王觉得有理,便派使臣到各诸侯国进行活动。这时,赵国因连年为秦军所困,首先响应,接着楚魏、燕三国亦同意参加。于是赵、魏、楚、燕四国举行集会,歃血为盟,决定合纵抗秦。秦国的军队从韩国边境撤退了,四国的军队集中到函谷关外,战鼓喧天,旗帜飘扬。消息传到秦国,举国震动,士兵百姓恐慌不定,连秦王嬴政也心神不定,他急忙召开群臣会议研究对策。

会议是在咸阳宫中的紫宫举行的,秦王两侧大臣60余人排列两行。宫厅虽然雄伟华丽,但是会议的气氛却很沉闷。秦王声音沉重地说道:“现在关东诸侯兵临函谷,将攻秦国,寡人心中甚愁,百姓恐慌不安,军队也士气低落,面对这种局势,望卿等各献良策。”

群臣们垂首默默无言,大厅中冷静得有些怕人,秦王脸上的忧虑气色加重了。

廷尉李斯走出臣列:“启奏大王,关东诸侯合纵攻秦,兵多将广,我军只能坚守函谷,不应出关应战,同时派一智能之士携带重金,游说关东,拆散诸侯合纵,合纵解除,诸侯之兵自退,秦国自安,而统一之计亦可实现。”尉缭亦道:“合纵则秦危,连横则秦胜。因之,散纵为秦第一要务。”秦王又问道:“出使关东谁可为使?”秦王看着两侧大臣的行列。

行列中走出一个小个子:“臣愿出使关东。”众大臣一看,只见这人团眉低鼻,面貌丑陋,原来是大夫姚贾。

姚贾向秦王躬身一揖道:“若使臣出使关东,一定能解散诸侯合纵,使其自行退兵,不然请按秦律治罪。”

秦王不觉眉宇舒展,说:“卿曾使魏,使魏王罢免信陵君兵权,谅亦能办好此事。”说着,立即走下王位,脱下锦袍,为姚贾披在身上,又解下自己的佩剑令姚贾佩戴。并下令说:“为姚大夫准备车辆百乘,黄金千斤及护卫人马,以便出使关东各国。”

姚贾觉得这次合纵的主要国家是楚国,楚国退兵,合纵瓦解。于是便乘坐华丽的车子,携带黄金,带领随从人马到达楚都寿春。这时,楚考烈王刚死,其子楚幽王即位,辅佐楚国三代的春申君黄歇为国舅李园所杀,人心惶惶,议论纷纷。

原来楚考烈王无子,嗣君难定,春申君甚忧,为楚考烈王选择了很多善于生子的妇女仍不生育。春申君的舍人李园是赵国人,想把自己的妹子献给楚王,但又怕将来无子失宠,于是便想了一个主意。一次,李园请假探家,故意过期方归。春申君问是什么原因,李园说:“我正准备启程,齐王差遣使臣来到我家,要嫁我的妹妹入宫。我与齐国的使臣喝了几天酒,因此误了归期。”春申君想:能够名闻齐国,想必是个美女。于是便问:“下聘礼了吗?”答道:“还没有。”春申君说:“可以见一下吗?”答道:“可以”。于是,李园便把他的妹妹献给春申君当妾。后来,李园的妹妹怀了孕,李园令其妹妹向春申君说:“现在我已怀孕,他人都不知道。若把我献给楚王,靠天保佑能生个男孩,必定立为太子,这样将来的楚王就是你的儿子了,整个楚国也是你的了,可以永久富贵。”春申君很以为然,便把李园的妹妹献给楚王。楚王与李园妹交合后,生了一个男孩。楚王大喜,把李园的妹妹立为王后,李园也遂荣贵,参议国政。

可是,李园恐怕春申君泄露秘密,并且为了独揽大权,便在暗处收养善于刺杀的武夫,准备杀春申君灭口,但表面上对春申君仍然很恭顺。

李园暗养武夫准备刺杀春申君灭口,楚国有不少人知道,只有春申君被蒙在鼓里。楚考烈王后来病重,春申君的门客朱英向春申君说:“李园不掌管军事,但暗地里养了很多武夫,已经不是一天的事情了。将来楚王病逝,李园一定杀你灭口。现在你可派我到宫中当保卫楚王的郎中令。楚王死后,李园必定到宫中,在这时我可把他杀掉为你除害。”春申君笑道:“李园是个软弱的人,我又待他很好,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朱英知道说不醒春申君,恐怕祸及己身,便不告而走。

过了17天,楚考烈王死了,李园果然先到宫中,把自己收养的武夫埋伏在棘门。春申君在都城外面居住,听说楚考烈王病逝,即趋车入城。到达棘门,为李园埋伏的武夫所杀,头被掷到棘门之外。于是李园独专楚政,尽灭春申君家族,其他楚国公子亦皆疏远不用。

姚贾听到以上事情,知道楚国国君年幼,国舅专政,便把很多珍贵的珠宝送给李园。并向李园说:“现在秦国的疆土已经占有中国的一半,河山险固,能征惯战的将士百余万,战车千余辆,战马万余骑,法令严明,作战时士卒都奋勇忘死,将领勇武指挥有方。像这样的国家谁是他的对手?关东诸侯服从秦国的能存在,不服从秦国的就灭亡,现在有些国家搞合纵等于驱群羊斗猛虎。现在楚国不与猛虎合作却站在群羊一边,我认为这样做是错的。现在,秦国举兵伐韩,韩国必向秦国称臣,韩国向秦称臣,魏国必定跟随称臣,这样秦国就可攻楚之西,韩魏两国攻楚之北,楚国就危险了。我常听说:兵不及他国强,就不要挑动战争;粮食不如他国多,就不要打持久战。现在有些人光向你谈利,不向你谈害,结果会使楚国遇到祸患,请你为楚王好好想一想。”接着,姚贾又说:“我想,楚国还是与秦国和好,秦王可以将其宗室的女儿许配楚王,并且陪嫁住有万户的大城,互相约为兄弟,这样,楚国就可长期安然无患了。”

李园本是个无耻贪夫,又没什么政治见解,听了姚贾这番威胁利诱的话,觉得有理。一面令人对姚贾很好招待,一面传令函谷关外的楚军将领暗暗撤兵。

关东诸侯的联军虽然在函谷关外耀武扬威,但是,并未敢轻易向函谷关进攻。一天,各国军队忽然发现楚国军营空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撤走了,大惊,于是互相猜疑。就在这时,姚贾分别到其他诸侯国,诡说楚国将与秦国连横,共同进攻中原诸侯。这些诸侯国对楚国退兵本来就有疑惑,又听姚贾这么一说,便纷纷撤兵,走得晚的,被秦军出关冲杀一阵,狼狈逃窜。

关东诸侯合纵攻秦的计策被瓦解了。姚贾回到秦国,秦王亲自到灞桥迎接。灞桥位于咸阳东南,流水淙淙,杨柳依依,是咸阳送客迎宾的地方。这天,秦王带领尉缭、李斯等大批官员、随从到达灞桥,爆竹震响,钟鼓齐鸣,十分隆重。秦王与姚贾同车而坐,共进咸阳,因姚贾功大提升为卿,增加1000户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