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全世界杰出管理者都在读的30本书
8179700000029

第29章 《三十六计》——竞争智慧之绝学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之一。

“阅读理由”

中国古代兵家奇谋方略之大成

饱含丰富的管理哲学的斗争智慧

深刻洞察人性的谋略全书

“作者简介”

《三十六计》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但遗憾的是,不但其确切成书年代难以确证,就连它的作者也搞不清。据说它的作者不止一人,数以百计的政治家、军事领袖甚至是平民百姓都曾对它进行提炼、润色,从而为其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直到它的精髓确定不移。最后在公元1600年前后,由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将其编成手抄本,命名为《六六行·三十六计》(或《秘本兵法》)。

而今,三十六计中的计名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不夸张地说,三十六计中的思想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内容提要”

《三十六计》是中国军事学著作,成书以来便被称为集中国历代韬略及诡道之大成的谋略学奇书,在中国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其核心就是讲述谋略之道,揭示谋略的本质,发掘谋略成功的秘诀,探讨谋略得以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大多数研究谋略的书籍都只包含了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心得和感受,而《三十六计》却集中了几十代人的智慧,概括了影响战争胜负的地形、人物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详细讲解了包括各种背景下克敌制胜的谋略。其体系之完整,叙述之凝练几乎达到完美的地步。

《三十六计》一共论述36条战计,作者把《三十六计》分为6套,每套又各含6计。

第一套:胜战计,包括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包括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包括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包括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途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包括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包括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

每一计都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在阐述战争规律的同时,也包含有战术手段的探讨;在介绍战术手段之中,包含着战争规律的揭示。

“核心理念”

《三十六计》作为谋略书,起源于军事,但它的应用范围决不仅仅局限于军事,人们在人际交往、职场升迁、商场竞争、外交谈判等,都要用它过招,不管是小商小贩的生意经、办公室的人事关系等等,都有“三十六计”的影子。“三十六计”的身影,可谓无处不在。人们使用“三十六计”,无非是为了在竞争中获胜。

竞争犹如战争,要想在竞争中胜出,不仅要有勇,还要有谋,在竞争中使用适当的谋略轻松地杀伤“敌人”。从古至今的伟大战略家,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是因为研读《三十六计》的谋略、手段和行为模式,有条不紊地扩展自己的思维方式,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换位思考等,处处突破常规,从而成为更富创造力的战略家。毛泽东的谋略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三十六计》,并使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追究谋略的本质,无外乎是在复杂的形势下战胜对手,保护自己,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竞争策略。《三十六计》正是指导我们在斗争中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谋略宝典,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方法。顺手牵羊、擒贼擒王等都是把握了谋略本质的极高明的计谋。其中包含着对自我、自我环境、对手、对手处境、双方策略选择、战胜对手的最佳策略选择等的精彩运用,并且要求这些方法或手段始终贯穿于竞争过程中。

另外,谋略能否取得成功,关键还在于信息。博弈双方谁能操纵信息,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局面,谁就能引导事态朝着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方向发展。《三十六计》处处昭示着对信息的重视,并精彩总结出瞒天过海、无中生有、暗度陈仓、调虎离山等有效的信息战略。

在实施谋略的过程中,不但要用辩证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还要顺势而行,然后才会生出事半功倍的策略和方法。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不按规律“顺势而为”肯定是要栽跟头的。釜底抽薪、围魏救赵、以逸待劳、声东击西等都是建立在斗争规律之上的妙计。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不少行业之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政府、企业、机构、个人之间充满着利益的博弈,每个角色都想在博弈中获胜。但要想在博弈中获取利益,必须具备谋略意识并实施合法的谋略手段。《三十六计》在这方面给了我们思想的指导和具体的工具,能够帮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精彩篇章”

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

“计名探源”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原书按语”阴谋作为,不能背于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

“原书解语”“瞒天过海”之谋略绝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夜中行窃、剥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后者绝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虽然这二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定的欺骗性,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

此计的兵法运用,使敌人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隐蔽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用计例说”事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平定东土。一日,大军浩浩荡荡来到大海边上,唐太宗见眼前白浪排空,茫茫无穷,即向众将询问过海之计,众将面面相觑。忽然一个近居海上之人请求见驾,并声称其家已经独备30万过海军粮。帝大喜,便率百官随此人来到海边。只见家家户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分外严密。此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皆是绣幔锦彩,茵褥铺地。百官入座,宴饮乐甚。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动摇,良久不止。太宗惊警,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看愕然,满目一片苍茫海水,横无涯际,哪里是在百姓家里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于大海之上了!原来此人由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的计策就是他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通过战略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效果。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新建,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隋文帝之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营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不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而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国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也竟然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没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隋军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

“精彩评价”

《三十六计》是中国战略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小百科全书,其关于战略的描述要比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精细得多。它既适用于具体的战术,也适用于重大的政治抉择,各行各业领导人都能从中找到新的秘诀。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

西方人无论计谋怎样花样翻新,大概都跳不出中国人“三十六计”的范围。

——瑞士汉学家胜雅律

《三十六计》吸纳了二十几代人的经验教训。与之相比,大多数谋略书籍只包含了一代人多一点儿的感受。

——亚马逊书评

“延伸阅读”

“三十六计”歌诀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和最后两字“伐虢”(指“假途伐虢”)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混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度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途伐虢。

“推荐阅读”

《三十六计》

佚名著

张弓主编

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