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地理知识篇》(下)
8175900000005

第5章 趣谈地理(5)

台湾省天然湖泊很少,最大和最有名的就是日月潭。日月潭风景区位于南投县,是玉山和阿里山间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湖面海拔760米,周长35千米,水域面积9平方千米,平时水深30多米。日月潭中有一个小岛,远看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颗珠子,被叫做“珠子屿”,现在也叫光华岛。以这个岛为界,湖的北半部分圆圆的像太阳,湖的南半部分弯弯的像月牙,这就是日月潭名字的来源。日月潭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四周是一座座长满绿树的山,而湖水又静静的,蓝蓝的,像一面镜子,将周围的山色倒映在湖里。另外,一年四季,早晨晚上,映在湖里的景色也不一样,变来变去,就像传说中的仙境。日月潭四周还有几处名胜古迹。其中潭北山腰有文武庙,庙中有孔子像,左右有文昌君与关羽像。从庙里看出去,日月潭左右两个湖,都看得清清楚楚。日月潭的南边是青龙山,山中有玄光寺,从玄光寺拾级而上,就到了玄奘寺。这座寺气魄宏大,金光闪耀,寺中有一小塔,供奉着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的一份遗骨。日月潭西边还有一座孔雀园,养有数十对经过训练能表演跳舞、开屏和敬礼的孔雀。去日月潭游览,交通十分方便,从台中市乘汽车或从彰化乘火车都可以到达。由于日月潭是“台湾八景”中的第一名胜,所以,人们把它和杭州西湖相媲美,认为这是中国又一处“人间天堂”,一年四季游人不断。

西气东输八千里

2002年7月4日,具有时代意义的标志性建设工程——西气东输正式开工。这是继三峡工程后的又一个上千亿元投资的大型项目。该工程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到上海,总里程达4000千米,跨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投资达1560亿元。工程将于2007年全面建成,并实现每年从西部向东部地区输送优质清洁的天然气120亿立方米,保证供气30年。中国政府对这一工程的建设和经营实行了全面的开放政策,通过多方谈判,中国石油和由壳牌集团、埃克森美孚、俄罗斯天然气等国际集团组成的联合体以及中国石化达成框架协议,共同投资参与西气东输的建设和经营,投资比例为50%、45%和5%。西气东输不仅开创了中国能源建设的新路,更开了中国大型工程建设国际紧密合作的先河。该工程西起新疆轮南,经过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太行山脉,穿过黄河、淮河、长江,是我国目前距离最长、投资最多、输气量最大、施工条件最复杂的输气管道。自2000年8月国务院批准西气东输工程立项以来,有关方面在西气东输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下,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它的开工建设,标志着西部大开发和能源结构调整迈出了重要一步。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迅速

自从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成了我国最有活力的工业区。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了数千家国内外企业到这里投资建厂,生产芯片、光盘、鞋子、玩具、衬衣和牛仔服等等。

曾被认为是中国肮脏后院的广东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已占全国总量的10%,货物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0%,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1/3。

现在,珠江三角洲的变化非常大,村庄变成了工业基地。在过去22年中,城市由5个增加到26个。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了举足轻重的世界性计算机生产基地。

昔日的柑橘和香蕉种植园变成了工厂车间、购物中心、游乐场和居民区。作为富裕的象征,人们在建筑物上装饰了非常漂亮的穹顶、洛可可风格的裸体小天使雕像和科林斯式圆柱。高速公路桥横跨稻田。

城市里狭窄的胡同还有些浪漫。小厨房里发出炸小鸽子的“咝咝”声,小院里传来麻将牌的碰撞声。到处可以看到手机、鞋子和服装商店,里面播放着刺耳的流行歌曲。

五星红旗在曾是殖民地的香港和澳门上空飘扬,港澳与大陆的边界变得更加开放。珠江三角洲在紧密地结合成一个特大城市,它的经济力量将使亚洲其他大城市相形见绌。“十五”计划中已规划在珠江三角洲的各城市之间铺设新铁路。目前,香港、澳门和珠海正考虑在珠江入海口修建一座29千米长的大桥,预计该工程将耗资20多亿美元。

深圳这个过去僻静的渔村从1980年起成为经济特区,现在已经有近400万人口,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工业区之一。

不过,珠江三角洲离建成有着共同管理机构的“珠城”还很遥远。城市之间不是进行合作,而是激烈地争夺每一位投资者和每一元钱。深圳已经在离香港现代化的港口几里远的地方修建了自己的码头设施,而且还会建设新的码头。纺织企业主亨利·唐警告说:“这对香港来说将是威胁。”专业人士估计,15~20年后,深圳中转集装箱的能力将会超过香港。

商人们担心,如果中国加入WTO以后有更多的外国银行和保险公司进入珠江三角洲,那么,香港可能不久就会失去其金融中心的地位。瑞士交易所专家和亚洲问题专家马克·法贝尔甚至认为,几十年后,广州将取代香港成为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和政治中心。

澜·湄航运及旅游开发背景资料

·1990年5月,云南省政府和老挝交通部组成联合考察组,首次乘船对景洪至老挝琅勃拉邦市长达710千米的澜沧江——湄公河航道进行了考察。同年10月,中老双方又联合组织对景洪至老挝首都万象的1170千米航道进行载货试航,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功。

·1992年12月,云南省政府与老挝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及建设部草签《澜沦江——湄公河临时通航协议》。

·1993年2~5月,中老缅泰联合举行澜沧江——湄公河枯水期航道考察,形成联合考察报告。

·1993年5月27日,中老缅泰第1次通航合作专家技术会议在曼谷召开。

·1993年7月,国务院批准景洪港为国家一类口岸。

·1994年11月9日,中老两国签订《澜沧江——湄公河客货运输协定》。

·1997年1月,中缅两国签订《澜沧江——湄公河客货运输协定》。

·2000年4月20日,中老缅泰4国在缅甸大其力签订《四国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定》

·2000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出席在新加坡举行的第4次中日韩与东盟领导人会晤时表示,在条件成熟时中国政府将出资帮助疏通老挝、缅甸境内航道,确保澜沧江——湄公河顺利通航。

·2000年12月1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北京召开“把云南建成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汇报会,进一步推进澜沧江——湄公河、昆曼公路等对外通道合作建设。

·2001年3月12~15日,中老缅泰在北京召开实施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定技术工作组第3次会议暨四国高官会,一致通过航运协定配套的6个技术性文件,四国合作开展上湄公河航运改善工程前期工作,组成实施澜沧江——湄公河四国商船通航联合协调委员会,确定于2001年6月下旬在中国景洪举行中老缅泰澜沧江——湄公河通航仪式。

·2001年5月底,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派出考察团,对澜沧江——湄公河水上旅游线路和泰国的旅游状况进行考察,就开发澜沧江——湄公河旅游线路与老挝、泰国的地方官员会谈,取得积极成效。

·2001年6月24日,中老缅泰实施四国通航联合协调委员会第1次会议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召开。至此,四国航运联合协调机制正式组成并开始工作。

·2001年6月26日,中老缅泰4国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举行盛大的通航仪式。

·2001年12月28日。中老缅泰柬越6国青年在澜沧江——湄公河上举行联谊活动,乘“青年友好”之船从景洪港起航,航行至老挝琅勃拉邦。

·2003年1月10日,云南省省长徐荣凯在省第10届人民代表大会第1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着力培育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旅游线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品牌”。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4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51%。由于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区域差异很大,水土流失侵蚀形式、强度和危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强烈,流失量大,危害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千米,一般地区输沙模数为年均每平方千米5000~10000吨,部分地区在1万吨以上。在黄河干流的河口镇至清涧河之向,皇甫川、清水河、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和无定河等支流,输沙模数可达年均每平方千米2万吨,少部地区高达3万吨。输沙模数在年均每平方千米1万吨以上的强烈侵蚀区面积达11.4万平方千米。强烈的水力侵蚀形成黄土高原区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不仅造成该地区肥力降低,耕地面积减少和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流失的泥沙堆积于黄河下游河道中,使河床不断抬升,泄洪能力逐渐降低,对下游两岸的威胁日益增加。

过去有人认为,我国黄土高原强烈的水土流失是人为破坏自然植被的结果,其实,人为因素只是一个诱发因子,要搞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其地质背景,改变急于求成的思想。另外,在治理措施上,要处理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关系以及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必要财物投入的关系。

从地质因素分析,水土保持工作应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努力改变地表的抗蚀能力和水分保蓄能力,另一方面是改变地表的坡度条件,减低水流的能量。其技术措施如下:

1.生物措施是治理水土流失并有效地保持水土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因为植被的覆盖,可以防止暴雨对地表土层的冲击,含蓄部分降水;植物根系可以固结土壤,增加有机质和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阻滞地表径流以及增加下渗等。据观测,5~7年的幼林,郁被度达到50%~70%,可以减少土壤冲刷量30%~60%。当树冠全部郁被,枯枝落叶与杂草形成地表覆盖层以后,土壤冲刷可以完全控制。其具体措施如下:

(1)增加地面覆被(或覆盖)措施。包括农、林、牧(草)的植物及其枯落物的覆被在内,免耕、少耕法所保留的作物残茬,人工利用各种秸秆以及工业产品等所做的覆盖等。

(2)增加地表造率措施。农地的等高耕作,林草地下面的枯落物等,都起到增加地表造率,减缓水流速度,减小冲刷的作用,同时,增加了渗漏,相应地减少了径流,进一步起到防治侵蚀的作用。

2.农业技术措施在农业生产中,保持水土的主要措施有土壤改良、减缓地面坡度和缩短坡长等。

(1)土壤改良,主要是通过对耕地平整深翻和施肥,使土壤形成较厚的海绵结构层,以增加土壤渗漏速度及增加持水能力。包括深耕、自然免耕法、底层耕松法,钻破底层,增加有机质,多施农家肥,改良土壤团粒结构等措施,都有这样的作用。

(2)减缓地面坡度。各种形式的梯田,如水平梯田、隔坡梯田、反坡梯田、渐变梯田、水平阶等等。

(3)缩短坡长。各种形式的地埂、截流沟、地中或底边的软埝(或称宽底地埂),以及前面所述各种梯田,都起到同样作用。

3.水利工程措施根据不同的地貌类型,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如黄土沟谷的治理,主要有柳谷坊、淤地坝、小水库和护岸工程等。这些措施主要是削弱水流冲刷能力,变荒谷沟为川台地以及防止沟谷的扩展等。对末梢水文网流路的控制措施,包括排洪渠、导流沟,有纵坡的各种地埂软埝等。对于黄土沟间地的治理,特别是保护黄土塬,减轻其因沟谷发展带来的蚕蚀和破坏,必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主要有沟头封沟埂、坡面截流槽和各种蓄水槽,如旱井、水窖、水塘(涝池)等。这是为了防止坡面水流集中,或将永流引向无害地段,并蓄集起来以供利用,同时可以保护耕地,防止沟头扩展。

此外,结合各地区的大型水利工程、道路工程以及城镇厂矿等建设所进行的水土保持工作也取得了重要经验。如兴修水库,不仅可调节径流,蓄水灌溉,改变土地干旱状况,而且可以提高较大范围的侵蚀基准面,配合支流和坡面工程,更有利于减轻流域内的水力侵蚀。

又如人工边坡稳定、滑坡防护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丰富了水土保持的内容。

我国酸雨面积大幅增加

在中国的大气污染中,酸雨和浮尘是最主要的污染。十多年来,由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日渐增多,酸雨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在中国已是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区。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地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在华北,很少观测到酸雨沉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如候马、北京、天津、丹东、图们等地区也出现了酸性降水。酸雨给我国带来的损失巨大,南方11个省直接损失可达44亿元,间接损失无法估计。

双星争晖引领潮流一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其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与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的两大地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成功实践。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高瞻远瞩,提出创办经济特区和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思路,珠三角先走一步。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开发浦东、发展上海、带动长三角发展的新思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区,成为继珠三角经济区之后又一个发展热点。

珠三角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主体,也是中国区域经济中最具生机活力的重要增长极之一。珠三角位于广东省中南部,面向南中国海,为珠江出口处,毗邻港澳,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5个地级市,惠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7个县(区)及县级市,共计14个市、县(区),面积4.15万平方千米,人口2365万。进入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在外部因素和区域内改革力量的合力驱动下,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腾飞。长三角则主要在乡镇企业带动下,以区域内城乡自我积累为支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比较而言,由于当时上海增长极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珠三角独领风骚10年,经济发展水平追上了长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