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丹麦童话家安徒生生活俭朴,经常戴着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有富人嘲笑他:“你脑袋上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
安徒生同样巧妙地回敬道:“你帽子下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的机智幽默被安徒生用于反击对方。反击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对方虽然先搬起了石头,但却砸到了自己的脚。
难怪人们总把激烈的语言交锋称为唇枪舌剑。有时候两片嘴唇一条舌头,比真枪实弹的威力还要大。
春秋时,南方的楚国一天比一一天强大起来,楚王自认为是“岭南虎”,想咬谁就咬谁。齐国虽也是个大国,但楚国也不把齐国放在眼里。为了疏通国与国之间的渠道,改善关系,齐王派晏婴出使南域。
等到晏婴到达楚国的时候,楚王已传令,任何人都可以尽量羞辱晏婴。狭隘的楚王想借晏婴出气,展示自己的威风。
晏婴远远地走来了,前来迎接的礼宾官员见他那么矮小,就命令士兵打开城门旁边的侧门,看他进不进、晏婴威严地站在正门前,一声不响。
士兵嬉皮笑脸地过来了,晃悠着脑袋指了指小门儿说:“先生,您请进吧!”
晏婴冷蔑地笑了笑,用手指了一下侧门儿,打了个比喻反击道:“这是狗洞!出使狗国的人,才走狗洞!”
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想侮辱晏婴的礼宾官员反被侮,却又不能发作,只好命令士兵敞开正门。
楚王虽然接见了晏婴,但非常傲慢,轻蔑地问晏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么?”
晏婴听了这话暗想: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嘲笑,更主要的是对国家尊严的侮辱。于是,晏婴高声赞颂起自己的国家:“我的故国齐都名唤临淄,说大,确实不大,只有几百间人家。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把袖子甩开,那么大的太阳都能被我们盖住,如果每个人挥一把汗水,无异于下一场大雨。国都的大路上,人如潮涌,摩肩接踵,怎能说没人呢?”
听了这话,楚王也想自夸一下,却发现无辞令,困窘了半晌,才接上了晏婴的话茬,冷嘲道:“齐国既然人多势众,为什么选你来出使我国呢?”
晏婴也“顺流而下”,接着楚王的话音讽刺道:“是的,诚如您所说,齐国派出使者,是经过谨慎选择的:水平高的,出使上等国家;水平低下的,出使下等国家。我晏婴水平低下,不用说,就出使到贵国来了。”
楚王还想反唇相讥,可又觉得自己真的是言困词穷了,只好吞下了这颗自己造的“苦药丸”!
到了吃饭的时间,楚王设宴招待,喝了几杯酒,就见楚国士兵押了一名被捆绑着双手的犯人走进宴会厅。楚王装出一副惊奇的模样问道:“这被捆的人是何人?”
“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押解犯人的官吏禀道。
楚王回头看看晏婴说:“哦,原来这盗贼是齐国人!看来,齐国人都是惯于偷东西的吧!”
晏婴随即站起身回答说:“我听说过,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难道您不知道?橘树生在淮南,就结出橘子;移到淮北,就长成为枳,那叶子徒然相像,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水土的差异。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从来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会偷盗,这是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呢?”
楚王听完缄默无语,说不出一句反驳的话。
我们不能不为晏婴的聪明才智叫绝,对于楚王的侮辱,给予了有力还击,同时维护了自己及国家的尊严,显现了语言的威力。
在一个使你尴尬的场合,可以适度地运用巧妙的语言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既维护了尊严,又使对方感到理亏,同时还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
9.出现口误,及时补救
人有失足,马有漏蹄。任何人说话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无懈可击,当你在与人交往时,不小心出现了口误,千万不要将错就错,要不失时机地把出现的口误纠正过来,让真理埋没口误。
紧张的生活中,人的精神状态总会有松懈的时候,一不小心说错话也是难免的。而这时,最重要的就是要镇定自若、处变不惊,飞速地转动大脑思考弥补口误的方法。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虽然说出去的错话很难收回来,但却可以用妙语给予弥补。只要你是个精于处事的人,就可以将口误修补得天衣无缝。
丽莎是一名空中小姐,因此对语言的要求相当严格,她们经常要接受一些特别的训练。尽管是这样,在平时的工作中,还是很难避免口误的出现。
有一次,丽莎和往常一样本着顾客至上的服务精神,热情地为乘客服务。
当她向一对外籍夫妇询问他们的幼儿是否需要早餐时,那位男乘客用中国话告诉她:“不用了,我们孩子吃的是人奶。”
可是丽莎没有听清楚他的话,为表诚意,她又补充了一句说:“哦,是这样,如果您孩子需要用餐,请随时通知我好了。”
男乘客被丽莎的话惊呆了,片刻后大笑起来。丽莎也为刚才的口误羞红了脸,站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与人交际中,任何人都免不了发生言语上的失误。虽然其中的原因各有不同,但造成的结果却大同小异,要么贻笑大方,要么纠纷四起。
基于口误造成的后果有时会严重,在口误产生之后,一定要用好脑子,选择适当的言语给予补救,挽回自己的面子。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他们认为及时纠正、弥补自己的口误是懦弱的表现,所以他们宁愿继续错下去,也不会承认自己的失误,因而落得惨败的下场。
1976年10月6日,美国专门为总统的选举举办了一次辩论会,美国福特总统和卡特共同参加此次选举活动。福特总统在《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佛朗肯关于波兰问题的质问下,作了“波兰并未受苏联控制”的回答,并强调了“苏联强权控制东欧的事实并不存在”。
福特总统的回答出现了明显的失误,当时马克斯·佛朗肯及其他很多记者立刻提出了质疑,反驳他的解释。起初,马克斯·佛朗肯的反驳语气还比较委婉,他想给福特一次改正失误的机会。
马克斯·佛朗肯说:“向您提出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是从您的回答中,我可以理解为您在肯定苏联没有把东欧化为其附庸国?也就是说,苏联不是凭军事力量压制东欧各国的。”
然而,明智的人会立即弥补自己的口误,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偃旗息鼓,可是福特总统却没有这样做,他觉得自己身为一国总统,当着全国的电视观众认输,是不明智的做法,于是他决定继续错下去,结果他为那次口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选举辩论会结束后,各电台、报纸、杂志都刊登这次电视辩论会的内容,并对福特的失策作了详细的报道,他们不由得问:“难道福特总统是个不打折扣的傻瓜吗?为什么他要像驴子一样顽固不化呢?”卡特也再三强调了这个问题,使得福特的口误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
大凡聪明的人不会在口误面前强词夺理,他们会欣然承认自己的失误,并及时给予补救。或许在别人还没有发现他们的口误时,就用长篇大论的真理将自己的过失埋葬了。不但为自己争得了面子,还让他人为其豁达的胸怀钦佩不已。
与福特总统相比,里根的表现更加出色。
有一次,美国总统里根去访问巴西,出于旅途中各方面的原因,在欢迎宴会上,他却出现了一次严重的口误,他说道:“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我能访问玻利维亚感到非常高兴。”
当他讲完这句话后,在场的许多人都在窃窃私语,里根的助手在一旁提示他出现了口误,里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连忙改口道:“很抱歉,前不久我们访问过玻利维亚。”
事实上,他并没有访问过玻利维亚,可是为了弥补自己的口误,而撒了一个小谎。在场的所有人,都还没有明白里根的真正用意,而他那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已经淹没了他的口误。这种弥补口误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为自己留住了面子。值得强调的是,出现口误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及时发现,不失时机地用巧妙语言加以弥补,否则等他人都注意到你的口误后,再想化解难堪就不那么容易了。
通常情况下,弥补口误有以下三种方法值得人们借鉴:
(1)转移法
所谓转移法,就是把说错的话转移到别人头上。例如:“这是某些人的观点,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样一来就给自己弥补口误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即使别人意识到了你的这一过失,可你这么一说,对方也不能抓住你的“尾巴”不放,因为你说的并没有错。
(2)转折法
所谓的转折法,意思是说不要在出错的地方继续纠缠下去,迅速将错误言辞撇开,避免越陷越深,然后再在错误言词后面接上一句:“然而正确说法应是……”或者是“我刚才那句话还不够完善,还应加以补充……”这样一来也就将口误甩到了一边,取而代之的是你正确的言论。
(3)意思延伸法
意思延伸法就是说,将错误的意义延伸为其他的含义。当你意识到自己发生口误时,索性将错就错,然后把你原先错误的意思转变成其他的含义,让它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你修改错误含义时,一定要选用适当的言辞,小心弄巧成拙。
说话出现口误是不可避免的,在处事过程中,最好不要出现这样的错误,或者说降低这种错误出现的频率。如果不慎出现口误,也不要为此而担惊受怕,动动脑筋想出最巧妙的语言给予弥补就可以了。
10.调侃自己。消除隔阂
自嘲的好处很多,比如,可以用自嘲的方法给自己搭建台阶,这样不但能使自己摆脱困境,还可以维护自己的自尊。不过,在采用“自嘲”的说话方式时应注意场合、把握时机,否则不但下不了台,还可能使自己更加难堪。
自嘲要审时度势,见机行事,绝对不能胡乱使用。此外,对待自嘲者必须端正态度。因为,自嘲中包含着自嘲者强烈的自尊心,之所以自我嘲讽目的是为了缓解谈话气氛,摆脱尴尬的束缚。那么,怎样才能正确使用自嘲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用自嘲消除别人的偏见
1862年的一天,美国著名的黑人律师约翰·马克演讲的《要解放黑人奴隶》非常成功。
当时,就在约翰·马克刚要上台演讲时,有人告诉他说在场的听众绝大多数都是白人,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对黑人都存有偏见。约翰·马克得到这个消息后,临时修改了演讲的开场白。他风度翩翩地走到演讲台前,说道:“女士们,先生们,我到这里来与其说是发表演讲,不如说是给这一场合增添一点‘色彩’……”
听到这一独特的、具有自嘲意味的开场白,听众们都大笑起来,原本严肃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对立的情绪也在无形中消失了。虽然开场白后的演说言辞激烈,但听众并没有过激的反应。
生活和工作中,人人都有被人误解的时候。误解你的人或多或少会对你有一定程度的偏见,这是很难避免的事情。偏见的出现并非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它就像一道鸿沟,隔离了友善与理解,送给人们的却是误会和矛盾。如果不能及时将偏见消除,很可能破坏人际关系,久而久之会落得孤家寡人的下场。有些人认为:偏见一旦产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要想改变一个人的意识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事实的确如此,但是如果能妙用自嘲法,消除别人对你的偏见,就显得十分轻松了。特别是遭到别人攻击前,若能先发制人,以自揭伤疤的方式,降低别人的对立情绪,一定能改变自身处境,变被动为主动。这招用在与对陌生人打交道时,有惊人之效。
(2)以自嘲应对“揭短”的人
在美国第35任总统选举时期,肯尼迪得到候选人提名的资格。由于他当时比较年轻,结果遭到了其他人的非议。
众议院发言人萨姆·雷伯恩说:“肯尼迪是乳臭未干的民主党领导人之一。”
肯尼迪笑道:“萨姆·雷伯恩可能认为我年轻,不过对一位已是78岁的人来说,他眼中的大部分人都很年轻。”
哈里·杜鲁门在一次全国性演讲中向肯尼迪挑战:“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极其成熟的人。”
肯尼迪说:“如果年龄被认为是成熟标准的话,那么美国将放弃对44岁以下所有人的信任。这种排斥可能阻止杰佛逊起草《独立宣言》、华盛顿指挥独立战争中的美国军队、麦迪逊起草《宪法》、哥伦布去发现新大陆等。”
通常情况下,那些“揭短”的人,大多是故意找茬的人,这就要求人们在用自嘲的方式摆脱困境时要注意言语的使用,那些过于激烈的言辞最好不要使用,以免影响自己的声誉。
(3)用自嘲的方式倾诉苦衷
一位诗人应邀到某大学做演讲。演讲结束后,一位学生向这位诗人提了一个问题,他说:“在金钱社会里,您是如何看待纯文学与生活问题的?”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中一些纯文学性的东西不太受人关注,这个学生的言下之意是,问诗人如何面对纯文学与贫穷。诗人回答:“就我个人而言,我之所以能写作并坚持下去得感谢我的妻子,她开了一家小饭馆,于是我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
在诗人的回答中,包含了许多沧桑与无奈,但是他并没有把这种情愫直接地表达出来,而是借自嘲的方法,回答了大学生的问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某些特定场合中,一些自暴自弃或对某人、物不满的话都不宜直接说出来,最巧妙的做法是通过自嘲的方式传达给对方,即能让别人体会到自己的苦衷,又不会使别人误认为你是个思想消极、怨天尤人的人。
(4)以自嘲的方式解除尴尬
一家英国电视台记者在采访著名作家梁晓声时提出了一个十分刁钻的问题:“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就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是好还是坏?”
梁晓声没有回答,而是机智地反问道:“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还是坏呢?”
听后,英国记者哈哈大笑,与梁晓声握手言和。
在一次国际会议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故意挑衅。他对我国外交官说:“如果你们不向美国保证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那么显然就是没有和平解决的诚意。”
面对这种挑衅性的无稽之谈,我国代表回答道:“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采取什么方式解决,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无需向他国做什么保证。”说到这儿,他话锋一转,反问道,“请问,难道你们竞选总统也需向我们做什么保证吗?”
与人交际中,当对方有意无意触犯你的时候,可以借助自我嘲讽的方式摆脱困境,这是一种最恰当的选择,也是摆脱困境最有效的方法。它不但可以保住自己的尊严,还将宽容大度的形象摆在对方面前,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与信任。
用“自嘲”的方式为自己搭建台阶,显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在自嘲过程中还应有所禁忌,不仅仅要注意场合、时机、对象,还应注意过于贬低自己的言辞最好不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