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1世纪的现代人来说,我们之中几乎已经没有人会相信江湖游医“挑牙虫”的骗术了。大家都知道,所谓“虫牙”的“虫”,就是细菌。
很多人都知道吃糖过多容易坏牙,于是便有意识地让小孩少吃糖,甚至不让小孩吃糖。的确,细菌和高糖食物是引起龋齿的两个重要因素。有人曾统计过,糖果厂工人的龋齿发病率比一般人群要高得多,而且,随着工龄的增加,其发病率、龋均及龋齿的严重程度也随之增加。
有人做过实验,在无菌条件下饲养的小白鼠,即使用高糖食物喂养,它们也不会发生龋齿,也就是说龋齿的发生需要有细菌的参与;而要人工造成实验动物发生龋齿,致龋食物总是选用高糖的。上述两个实验说明,龋齿的发生,与细菌以及高糖食物都密切相关。
胎儿在出生以前,口腔里是无菌的,在出生后,很快就会因周围环境而转变为有菌状态。人类的口腔里,存在着多种微生物,其中与龋齿发生有较密切关系的,是以变形链球菌为主的菌群,这些细菌通常会造成口腔内的混合感染。
细菌在牙齿不易清洁的部位堆积、黏附,形成名为“菌斑”的菌落群。细菌分解食物残渣中的糖,使其发酵、产酸,这些酸性物质使得牙齿中的矿物质和有机物(牙齿中的有机物含量比较少)被分解、溶解、破坏,最终形成龋洞。在这里要注意一点,除了直接摄入的糖类食物之外,米、面中的淀粉以及一些蔬菜中的纤维素等,都可以在细菌作用下分解产酸。
除了细菌和食物两个因素之外,另外还有两个因素与龋齿的产生密切相关,它们分别是宿主(即存在龋齿潜在风险的人)和时间。
即使是有了细菌和高糖食物这两个因素,也并非所有人都会发生龋齿。这是因为宿主的个体状态不同。例如,宿主的牙齿钙化不良、发育不全,牙齿上有易于滞留食物残渣的部位,宿主的易感性高,唾液流量减少和性质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等,均是龋齿的好发因素。反之,光滑、易于清洁的牙面,排列整齐、没有食物嵌塞可能的牙齿,良好的饮食和口腔卫生习惯,再加上认真到位的口腔预防保健等,都有利于减少龋齿的发生。
而与发生龋齿密切相关的第4个因素就是时间,因为以上3个因素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起作用。每次餐后30分钟左右,口腔内的细菌数量就会达到高峰值,因此,餐后及时刷牙是非常重要的。龋齿是逐渐发展而成的,从病变开始到形成明显的龋洞,平均需要18个月的时间,拖的时间越长,病变则越重,无论是乳牙还是恒牙,发生龋齿的高峰期均为牙齿萌出后的2~4年。
总的概括起来,龋齿是细菌——高糖食物——宿主——时间这4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就是现代口腔医学理论所提出的“四联因素”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