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长发飘飘的日子
8161000000008

第8章 屋后篱笆墙

儿时,我们屋后与邻村菜地交界的地方,有一长达近百米的篱笆墙。篱笆墙是菜地主人在插好的木栅栏两旁植上各种荆棘组成,目的是防止小偷和家禽家畜的糟蹋,在那个经济困乏的年代,连菜地的野草都显得尊贵。年深月久,篱笆墙的成员不断增加,纵横交错的荆棘丛缠绕了各种杂柴与奇花异草。

一到春天,篱笆墙涣然一新,蓬蓬勃勃了一身的绿,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绿色的长龙,吸引了我们这些天性好奇的孩子。篱笆墙上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野花,美得出奇,我们摘下来,插在瓶里养在家里。有的草儿出奇的高,出奇地肥,就拔过来,把玩一番。运气好的时候,可以挖到几把野葱,寻到几根春笋。

记忆中,摘得最多的要算荆棘丛中的荆棘芽了。篱笆墙上的荆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叶片呈椭圆形,茎上布满紫红色绒毛夹有刺的毛荆棘;一种是桃形叶片的米荆棘,光滑白净的茎上有锋利的暗红色刺,像刺美人。两种荆棘相互缠绕,茎斜伸向空中,张扬它们顽强的生命力。伙伴们见了,就小心躲过它的刺,摘下来剥去外皮,嚼嫩生生的茎。但伸向空中的茎大都粗老,水份太少,嚼不出什么味道。我们真正的目标是撩开荆棘丛,仔细寻觅荆棘兜下的荆棘芽。发现荆棘芽头了,伙伴们大呼小叫的,扒开荆棘芽周围的枯枝败叶,挖出胖乎乎的荆棘芽。

篱笆墙里也有许多恐惧,正当我们专心致志挖荆棘芽时,突然看见不远的泥土里露出半只癞蛤蟆的脑袋,一只眼睛鼓鼓地盯着你。有时,撩开的荆棘丛上,四足蛇停在前方与我们对视,吓得大伙“哇呀呀”四处逃窜。但篱笆墙的诱惑远远大于恐惧,过不了两天,伙伴们又三三俩俩地来到篱笆墙边,从村东头寻觅到村西头,每个人手里都有了满满一大把的荆棘芽,娇嫩可爱,谗人极了。大伙聚在老堂屋里,剥去荆棘芽的外皮,享用劳动果实。米荆棘芽白皙细长,味道较淡,毛荆棘芽青黄圆润,味道甜中带酸。剥去的荆棘芽皮和着嫩叶卷成一团,整个老堂屋里弥漫着荆棘芽的清香。

夏天,荆棘芽长成了荆棘,又粗又硬。毛荆棘枝桠间结了颗颗荆棘籽,像朵朵盛开的花。有的荆棘籽在篱笆墙的顶端,位置太高,攀缘不到,我们找来有枝杈的枯柴,高高举起,一一勾来。成熟的荆棘籽深红暗紫,晶莹剔透,味道极美,只要吃下一颗,牙齿舌头都变成绛紫色的了。

酷暑时节,烈日蒸蔫了篱笆墙的荆棘杂柴。篱笆墙旁边的竹林成了我们的乐园,爬竹竿、翻筋斗、捉迷藏……有时也去偷篱笆墙里的已成熟的芝麻稿。胆子小的站岗放哨,胆子大的拣篱笆墙薄弱的地方,向两边撩开荆棘丛,跳过篱笆墙,溜进芝麻土里,迅速拔来几兜芝麻稿。

吃芝麻也是很讲究技巧的,先扯下一只只芝麻壳,掰开,用拇指甲拨开,对准张开的嘴,猛地松手,“啪”地一声,芝麻粒顺着弹力爆向口腔各个角落,只合嘴一嚼,就满口里香喷喷得醉人。但芝麻稿不能拔得太多,篱笆墙上的荆棘也要重新扶好,免得被邻村的人发现而骂天。秋天,芝麻稿没了,苎麻土里的臭皮柑也就熟了,或深绿或金黄,好看,一树的喜气。偷偷溜进去摘几个剥开,汁液四溢,但酸叽叽的。伙伴们眼一闭,牙一眦,酸得摇头打颤,牙被酸倒了,回家饭也不能吃。冬天,篱笆墙枯萎了,荆棘丛上稀拉拉的几片烂叶,在凄风冷雨中瑟瑟发抖,善感的孩子见了,便要流泪,发一番幽情。

现在,篱笆墙早拆了,篱笆墙里曾经神秘的菜地真实地坦露在眼前,邻村的房子也近了不少。只有竹林还剩下一小片,从光滑的石头和竹子身上被刻画的痕迹,还可窥见儿时那段美好的岁月。

2007年6月1日

缘溪寻梦:

屋后的篱笆墙,是木栅、荆棘、草丛的天然组合,却蓬勃成了一道寄托着孩子们的希望和乐趣的绿色长廊,一年四季,变幻着诱人的风景。作者以精细的文笔写出了采嫩芽、摘柑果、捉迷藏甚至偷芝麻的种种回忆,把一组组镜头,逼真地推到读者眼前,使人真实地感受到孩提时代的那种与大自然的亲近和从中所得的快意。尽管,“光滑的石头和竹子身上被刻画的痕迹”犹在,却已无法找回旧时的一切。是否,美好天生只在记忆里,无法复制。吃芝麻一节描绘得尤其生动,靠了记忆稍事想像,能觉出满口清香。

银月花刀:

缠绕荆棘的篱笆墙布满童年的欢乐,老道优雅的笔触,精心细致的描摹,童真童趣活灵活现,顽皮的童年,寻找田野里自然生长的零食,的确是一件快乐的事。现在回忆起来,美味倒在其次,趣味盎然的搜寻过程才是牵绊情丝的关键。那样的日子,真的是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