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长发飘飘的日子
8161000000035

第35章 飘零的姿势

读到王维《鸟鸣涧》中的诗句:“人闲桂花落”时,就会泛起一种惊叹的心情——为这夜晚的静谧、这静谧显示出来的空寂和那没有人事烦扰内心宁静的人。除此之外,我还常常想象“桂花落”时这样或那样的场景:细细碎碎的桂花从密密丛丛的叶间落下来,如精灵一般,轻灵淡雅,飘飘悠悠,它也许落在地上,也许轻沾于那人的衣襟上,在静谧的夜里发出细微的声响,空气中也有了花瓣飘坠时散发的丝丝芬芳。

那该是一幅多么奇妙的画面。

在乡间,我见得最多的是油菜的花落。一阵风来,许许多多聚在一起的油菜花彼此左推右搡,无数的花蕊花瓣花粉便相约一起落下来。又一阵风来,又有无数新的花蕊花瓣花粉落下来。牵连不断地,落得不慌不忙,从从容容,满地里都是。浓密的花香也随风满世界里飘荡。我似乎听到一阵又一阵的“晰晰”的花落声,在我心里默化成无言的歌曲和一场永久的仪式。

我也见过泡桐树的花落。那是一大朵一大朵极有份量的花,从树枝间脱落,毫不犹豫地快速直线坠下,“砰”地一声碰到地上,显得干脆利落。这种毫不犹豫的精神常令我感动莫名。很多时候,我疑心一朵花最美丽的时候不是花的绽开和盛放,而是凋零的那一瞬间。因为有了这最后的美丽,花儿才会如此细致地绽开,如此热烈地盛放。

后来读到王维的另一首诗《辛夷坞》:“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心里又有了莫名的伤感——为这欣然绽开的花蕾,云蒸霞蔚的灿烂。默默点缀着寂然涧户,再寂寂地纷纷扬扬落去。

看来这“落”一字,即使是同一个人,因心境不同,其意蕴也不同。

曾经在冬天的河边,看见一片高大的落叶乔木,张开密密的枝桠,在空中纵横交错,疏朗有致。枝桠间挂着枯卷的叶儿,经风一吹,便悠扬地盘旋几下,再整整齐齐地斜斜飘下来。这样美丽的风景,在杜甫的笔下却另有一番滋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萧萧”二字令人想起肃杀凄凉的秋天景象。“不尽长江”令人想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诗人感叹的是光阴易逝,生命短暂,联想到的是历代优秀人物的不幸。

《诗经》里的句子“桑之落矣,其黄而殒。”干脆把叶落说成殒,其死亡的意义更直接。从这点意义延伸,飘零总带有悲剧性色彩。“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有屈子的担忧;“泣涕零如雨”中有织女思念的痛苦;“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有陆游的高洁,更多的是他的落寞。

在王维的另一首诗《使至塞上》中,“长河落日圆”一句几乎涵盖了上述意味,“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也给落日增添了无限温情与美丽,但终究抵不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更何况,还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思乡情怀。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算是为“落”字添了亮色吧,但细细究来,这亮色也来的悲壮。

在这里,“零落”一词已负载了诸多情感信息,已含蓄地隐藏了诸多生命幻想。正是因为有了这诸多的意蕴,“飘零”的意象才会有如此丰美动人,才会如此牵人肚肠,让历代文人咏叹不已。

2006年8月28日

-由白翅若芝评论:

又到秋风起,叶自飘零花自落的时候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为此吟咏叹惋,或哀伤或寂寞或悲壮……而小荷说:“很多时候,我疑心一朵花最美丽的时候不是花的绽开和盛放,而是凋零的那一瞬间”,一改自古文人见落花悲凋零的咏叹,赋凋零以“美丽”、“热烈”的新意蕴,古曲新弹,美而有哲理。

由故园评论:

真是花落无声人有意。此文保留了作者一贯优雅的文风,心细如发,总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动人的一瞬,然后如珠落玉盘,细碎有声,文火慢熬,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