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长发飘飘的日子
8161000000034

第34章 生命中的女人

春秋时息国国君的夫人,因脸如桃花,又叫桃花夫人。据《左转》载,因蔡哀侯向楚王称赞了息夫人的美貌,导致楚王发兵灭掉息国。息夫人欲将一身花容月貌付与断井颓垣中,怎奈为了保全丈夫的性命,只得忍辱偷生。息君才得以做了楚国的守门人。这个故事最令人动情也是最令人悲哀的地方,是楚王掳掠了息夫人后,强迫她满足自己热浪滚滚的情欲,而这并不是两情相悦的宽衣解带,而是将自己纯洁尊严的身躯,赤裸裸地横阵在无耻与凶恶前。这只能使她倍感耻辱和痛苦。这种痛苦不是一两天,而是三年!三年里,她为楚王生了两个儿子。三年里,她一直默默无语,始终不和楚王说一句话。楚王再三追问其故,她才答道:“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拂能死,其又奚言?”

没有选择死,而选择了忍辱偷生,哪样的人生更令人痛彻心扉?是否一定要以一死来了结,才能成就美名?“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息夫人在富丽华美的楚宫里,对追随其身边的楚王始终不共一言,以“无言”的方式向楚王的淫威和富贵挑战。这其间有多大的痛苦,这沉默中包含着多少人格的污损,精神的创痛?

即使是默默忍受亡国失身之痛,也免不了世人的微词。杜牧在《题桃花夫人庙》中“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就反问道“息亡不正为夫人的颜色吗?”她忍辱偷生,纵然无语,又岂能无咎无愧?如果选择了死,也许能成就美名。可她在彷徨不能自已中为了保全丈夫的性命,选择了偷生。在纵楼一死的刚烈绿珠面前,显示了她的懦弱与妥协。后来息夫人找机会终于见到了她的丈夫,两人见面,恍同隔世,妫氏哭诉道:“妾在楚宫,忍辱偷生,初则为了保全你的性命,继则为了见你一面,如今心愿已了,死也瞑目。”与其痛苦地偷生苟活,不如以死明志,一了百了,于是奋力朝城墙撞去,香消玉殒。从此结束了她痛苦而耻辱的一生。留在我们心里的,是她永远忧郁而绝望的身影。

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没有时空的。在古老灵魂的阴影里,那些日子和那个忧郁的影子,是牵扯人们心扉的痛楚。遥望浩浩时空里,有多少灵魂在受着同样的扭曲与煎熬?又有多少人思想的极度迷惘困惑,忍受着耻辱与痛苦苟且偷生?最典型的莫过于易代之际的知识分子,面临的生死两难的痛苦选择。清康熙年间的诗人邓汉仪《题息夫人庙》诗曰:“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道出的分明是明清易代之际文人的尴尬处境。

徐承烈《燕居琐语》:“清初巨公曾仕明者,读之遽患心痛卒。”息夫人的忧伤一定触动了内心的隐痛。这是长年积累下来的忧愤,一直处在敏感的边缘,一旦有了同类隐痛的刺激,就会冲破生命的底线。他的死显示他残存与破碎的心,还并没有丧失殆尽,竟爆发出一丝刚烈的气概。

生命中应该有这样一个女人,这是从灵魂不灭生命无限延续的角度来说的。在我看来,人生总是充满各种梦幻般的不可捉摸,有许多事情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美满。当我们的人生处在进退两难尴尬的境地,我们的思想处在极度困惑迷惘痛苦的时候,这个女人就会从冥冥中旷渺里款款而来,桃花般的脸上挂着月亮的眼泪和白云般的忧伤。倪虹般的衣裳衬托着她的楚楚动人。她多么忧伤而绝望的身影,常常踟躇徘徊在人们的记忆中。

历史上,有了这样一个女人,人们的生命才不寂寞;有了人们的痛彻心扉,这个女人才不觉得孤独。同样的人是同一种素质做的。在浩渺长空里,她是一颗发出清幽光芒的星星。她的惊世旷艳永远荡漾于我们心间,她美而忧伤的身影永远照着我们的宁静或者浮躁。她忧郁无语的神情是永恒,是我们破碎人生不散的慰藉。

2007年10月26日

-由向清德评论:

息夫人为丈夫忍辱偷生,为了别人忍辱偷生的又何止息夫人,何止息夫人这样的女人?夏老师眼光敏锐,思想深刻。

-由一窗月色评论:

喜欢小荷这篇文章的观点。但是不喜欢息夫人的壮举,封建制度下的女人就是可悲,如果她不死,也许会招来唾骂,而死亡却可以竖碑建庙。当然,看息夫人不能从现代的观点看,抛开历史就无法认识息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