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学史
8148300000015

第15章 北方民族的放歌:北曲

在中国文学史上领尽风骚的“元曲”,即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元曲”,既包括了上文提到的元杂剧的辞曲,也包括元散曲。散曲于金元时期起源于北方,主要用北方方言演唱,所以又被叫做“北曲”。北曲的形成时间较晚,大约在金元时期,成熟于元,是一种与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的新诗体,又被元人称作“今乐府”,一旦产生就迅速繁荣起来,在元代韵文诗体上与诗、词齐名,甚至超过了诗、词的艺术成就。

北曲包括小令和套数,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主要形式。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特点是单片只曲、调短字少。另外还有一种联章体的小令(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这种联章体的小令以组曲的形式出现,内容上互有联系,但组曲中的各支曲子是独立存在的,所以仍然属于小令范畴。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它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与套数相比,带过去的曲牌要少得多,并且没有尾声,所以又把带过曲视作小令和套数的中间体式。

杂剧注重于叙事讲故事,有着整套曲,而散曲则更注重于作者抒情,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之所以说散曲“散”,是因为它有着语言散、艺术表现散、押韵散三个特点。在语言方面,北曲一方面要遵行一定的格律,另一方面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往往呈现出口语化和散漫化的状态。艺术表现方面,北曲虽然是韵文体的文学形式,但是比诗和词用到了更多的“赋”的散化形式,铺叙散漫。在押韵方面,散曲押韵可以换韵,中途不限韵,平仄通压,还有较多的衬字。衬字有明显的口语化、俚语化的特点,使曲意明朗活泼。

北曲的取材范围很广,思想内容丰富多彩。概括而言,其内容主题主要有寄意田园山水的归隐题材、咏景咏物题材、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题材、歌唱爱情及描写闺怨题材等。总体而言,由于这一时期统治阶级的残暴腐败和道教的兴盛,所以散曲中较多地出现了道家思想。在咏景咏物的题材中,作者将道教仙家之气附着在写景抒怀之上,点染出慕道情怀;田园山水归隐题材中,充盈了“道法自然”的精神,散曲作家通过描写田间风光和隐逸之情寄托自己的有缘情怀和出世感悟;在现实社会题材中,也充满了对当朝政府的愤懑和超脱的理想。这种道化精神虽然为北曲增添了一分特有易趣,但是却相较元杂剧而言使表现范围有所限制,并且呈现出消极的思想格调。

北曲的风格或豪放本色,或清丽疏浚。豪放本色的风格主要在北曲前期占主流,代表人物是马致远;清朗俊疏的风格主要在后期占主流,代表人物是张可久。

北曲的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家主要分布在大都周围,这是散曲的兴盛时期,大批的文人雅士、杂剧作家以及教坊艺人都参与到散曲创作中来,使散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文人雅士提高了散曲的艺术格调,教坊艺人注入散曲以生活格调,而散曲兼杂剧创作的作家,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他们的作品既有民间的通俗平易、质朴自然,又经过了锤炼和开拓,有着高于教坊艺人的意境。

关汉卿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不仅在杂剧创作上堪屈首指,在散曲创作上也是位不折不扣的大家。他的散曲是元代“本色派”的代表,王国维曾经称赞关汉卿的曲词“曲尽人情,字字本色”。他的散曲大多描写离愁别恨、爱情生活,也有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思想性格的自我表白。艺术风格以婉丽见长,语言清新,情调缠绵。最值得注意的,是他自写身世、抒发胸中抱负的作品,如〔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数写得诙谐老辣,笔力横肆,充满自负、自嘲、自乐的情趣,不但是研究关汉卿生平思想的重要依据,也是元代散曲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铜豌豆”本来是元代妓院对老狎客的切口,但此处作者巧妙地用到双关的手法,用“铜豌豆”自比,表现了自己中年仍怀才不遇的不得志,与不屈坚毅的抱负。

马致远是写散曲的高手,有“曲状元”之称,现存散曲的数量很大,达到1300首之多。他是“豪放派”的主将,也是写秋思的始祖,他的作品疏宕豪放,语言熔铸诗词与口语为一体,创造了曲的独特意境。其最著名的《天净沙·秋思》用几个简单而常见的名词勾勒出深秋傍晚,羁旅归思的丰富意境,含蓄幽远,意深韵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后期散曲以张可久和乔吉为代表,进入了衰退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张可久的散曲则清楚地显示了散曲雅化的趋势,元后期曲风的转变,张可久是一个转折人物。乔吉与张可久齐名,有“曲中李杜”之誉。张可久的散曲取材广泛,曲风以清丽为主,其中揭露现实黑暗和愤世嫉俗的恨叹之曲较有特色。

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璧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

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