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投资也不例外,这也就是说投资有收益就有风险。一般来说,投资风险来自三个方面:选错投资标的;选错买入时机;选错卖出时机。一般来说,要规避投资风险,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内容。
1.分散投资标的——建立基金投资组合
降低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分散投资,即“不将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种方法之所以具有降低风险的效果,是由于各投资标的间具有不会齐涨共跌的特性,即使齐涨共跌,其幅度也不会相同。一般来说,理想的分散投资应该是投资在互不相关的投资品种上,比如股票、基金、房地产、黄金甚至古董等。但对于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如何在证券市场上用资产组合的方式来进行分散投资呢?
这就需要寻找那些互不相关,或者相关性很小的证券品种。从大类上看,股票和债券是独立的。从小类上看,大盘股和小盘股也似乎相关性不大,价值股和成长股也是相关性较小。所以要决定股票和债券的比例,可以参考总体收益的决定部分。
如果选择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那么当然是股票型基金配置越高,收益就越大,风险也越大。只是要注意一条,国内很多基金其实都不是纯股票基金,从这种意义上说,这种基金本身就已经配置好比例了。
其实仅仅配置了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的比例还远远不够,还要进行比例的再平衡。比如你按照自己的投资年限和风险承受能力制定出自己的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的配置比例是7∶3。一年以后,股票型基金涨得快,债券型基金涨得慢,比例变成8∶2了,怎么办?这时候,就要降低股票型基金的比例,增加债券型基金。如果再过一年,遇到熊市,股票大跌,比例变成了6∶4,这时就降低债券型基金的比例,增加股票型基金,使比例重新回到7∶3。这就是再平衡。
一般1年到1年半做一次再平衡。一般来说,一只股票基金和一只债券基金进行组合就差不多了,但还是要多买几只股票基金。原因很简单,也是平衡风险,平衡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风险。
2.分散投资的原则
(1)选择负相关较大的投资标的。组合中各投资标的齐涨共跃的现象越不明显,甚至呈现相反走势,则其分散风险的效果越好。例如,货币型基金走势与股票型基金价格走势不具有正相关性,且通常股票型基金净值下跌时,货币型基金净值并不会受影响,因此,同时投资货币型基金与股票型基金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2)投资标的数量不宜太多。尽管随着投资种类的增加,风险会下降,但当投资种类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风险下降的幅度会达到极限。而且管理成本也会因此而上升。因此,不宜过度地分散投资。
当然,如果二十几岁的人对基金的投资技巧不太精通,而且对大多数基金都不是很熟悉的话,那么还是分散投资的好。只要投资的基金组合标的能够长期上涨,那么,靠其平均报酬便足以致富。
3.分散投资时机
有两种方式可以达到分散投资时机的目的。
(1)有钱就投资。有位先生很有投资意识,只要他在银行的存款达到1万元,便提出5000元买基金,而且每次买的基金都不同。如此一来,不但分散了投资标的,也分散了投资时机。
(2)定期定额投资基金。其方式为,在每个月固定的日期,自动从指定的银行账户扣除一定的金额(如1000~5000元),将其投入事先选定的基金。由于基金净值随时都在变化,所以每期买到的基金单位数都会不同。价格高的时候自然会买得少,而价格低的时候会买得多。如果长期投资,不但投资报酬率相当可观,而且具有降低价格变动风险的效果。
另外,在选择时机时,可以参考以下建议:预期市场反转走强或基金基本面优秀时,进行申购;预期市场持续好转或基金基本面改善时,进一步增持;预期市场维持现状或基金基本面维持现状时,可继续持有;预期市场持续下跌或基金基本面弱化时,进行减持;预期市场大幅下跌或基金基本面持续弱化时,赎回。
4.长期持有
有位证券分析师曾说过:“根据统计,股市有55%的日子是上涨的,有45%的日子是下跌的。糟糕的是,我们不知道哪些天会上涨。”因此,若你不知道明天是涨还是跌,那么可以猜明天会涨。因为猜的次数越多,猜对的概率就越高。既然你每天都猜股市会涨,则最佳的投资策略就是:有钱就买,买了就不要卖。这种办法看起来很笨,却是一种有效的投资理财方法。
有人曾做过的一项实证研究,过去投资基金,是就持有一个完全分散风险的基金投资组合而言的,持有时间越长,发生损失的概率就越小。持有一天下跌的可能性是45%,持有一个月下跌的可能性是40%,持有一年下跌的可能性是34%,持有五年下跌的可能性已降为1%,若持有十年以上,则完全没有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因此,长期持有是降低投资风险的重要手段,这种方法非常值得二十几岁的年轻投资者借鉴。
借鉴“股神”避险方法
巴菲特21岁学成毕业。然而,毕业后他却多次碰壁,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1956年他回到家乡,决心一试身手。有一次,他在父亲的一个朋友家里突然语惊四座,宣布自己要在30岁以前成为百万富翁。
不久,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他凑了10.5万美元,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创业之初巴菲特非常谨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已拥有了五家合伙公司。当了老板的巴菲特竟然整天躲在奥马哈的家中研究资料。他每天只做一项工作,就是寻找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廉价小股票,然后将其买进,等待价格攀升。这些远远低于其营运资本的股票果然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在1962年至1966年的5年时间中,他公司的业绩高出了道·琼斯工业指数20~47个百分点,而巴菲特本人也在当年的《奥马哈先驱报》上获得“成功的投资业经营人”的名头。巴菲特兑现了他的“百万富翁”的誓言。
股神巴菲特之所以能成功,并不在于他有多么幸运,最主要的是他懂得规避股市的风险。巴菲特曾一再强调自己的投资理念:“看清楚了再买,一定要买自己看得懂的股票。”或许在很多人眼中,巴菲特更像是一个古董,他的理念与市场格格不入。但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之下,巴菲特才坐上了“股神”的宝座。那么,巴菲特的避险方法是什么呢?
1.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
在巴菲特的投资名言中,最着名的无疑是这一条:“成功的秘诀有三条:第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坚决牢记第一、第二条。”为了保证资金安全,巴菲特总是在市场最亢奋、投资人最贪婪的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急流勇退。1968年5月,当美国股市一路凯歌的时候,巴菲特却认为已找不到有投资价值的股票了,他因此卖出了几乎所有的股票并解散了公司。结果在1969年6月,股市大跌,并渐渐演变成了股灾,到1970年5月,每种股票都比上年初下降了50%,甚至更多。
巴菲特的稳健投资,绝不干“没有把握的事情”的策略使自己逃避了一次次股灾。但很多投资者却在不清楚风险或自己没有足够的风险控制能力的情况下贸然投资,或者由于过于贪婪而失去了风险控制意识。在进行任何投资之前,我们都应把风险因素放在第一位,并考虑一旦出现风险我们的承受能力有多强,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做一个长期投资者,而不是短期投机者
巴菲特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他是一个长期投资者,而不是短期投资者或投机者。巴菲特从不追逐市场的短期利益,不因为一个企业的股票在短期内会大涨就去跟进,他会竭力避免购买被市场高估价值的企业的股票。一旦决定投资,他基本上会长期持有。所以,虽然他错过了20世纪90年代末的网络热潮,但他也避免了网络泡沫破裂给无数投资者带来的巨额损失。
巴菲特有句名言:“投资者必须在设想他一生中的决策卡片仅能打20个孔的前提下行动。每当他作出一个新的投资决策时,他一生中能作的决策就少了一个。”在一个相对短的时期内,巴菲特也许并不是最出色的,但没有谁能像巴菲特一样长期比市场平均表现好。从巴菲特的赢利记录中可发现,他的资产总是呈现平稳增长而很少出现暴涨的情况。
从1959年到2004年这45年中,巴菲特的年均收益率为26%。若从某一单个年度来看,很多投资者也许会对此不以为意。但没有谁可以在这么长的时期内保持这样的收益率。这是因为大部分人都被贪婪、浮躁或恐惧等人性弱点所左右,成了一个投机者或短期投资者,而并非像巴菲特一样是一个真正的长期投资者。
3.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
究竟应把鸡蛋集中放在一个篮子内还是分散地放在多个篮子内,这种争论从来就没停止过,也不会停止。这不过是两种不同的投资策略。从成本的角度来看,集中看管一个篮子总比看管多个篮子要容易,成本也更低。但问题的关键是能否看管住唯一的一个篮子。巴菲特之所以有信心,是因为在作出投资决策前,他总是花上数个月、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去考虑投资的合理性,他会长时间地翻看和跟踪投资对象的财务报表和有关资料。只有在透彻了解所有细节后巴菲特才作出投资决定。
由此可见,要想在投资市场获得成功关键在于在投资前进行详细周密的分析。很多投资者喜欢道听途说或只是凭感觉进行投资,完全没有进行独立深入的分析,这样投资难免会招致失败。这一点很值得二十几岁的投资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