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二十几岁的人在理财的时候,由于对保险不了解,以为买保险都是消费,因而觉得不合适,认为自己亏了。其实如果买过保险,你就会知道这个认识是很片面的。保险是生活的必需品,并不是要等到你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甚至更高的水平以后才需要。保险是转移风险的一种很好的手段,而风险并不是在生活好了以后才出现,它随时都会出现。
1.理财请别丢下保险
很多人在理财初期很成功,并拥有很多财富,但是一场大变故之后就变得一无所有了。我们先看看下面的案例:
有一个北大毕业的学生到英国留学,读完博士之后在英国就业,后来把夫人也接到了英国,并养育了三个儿女。他爱他的孩子们,所以给孩子们都买了保险,给自己的夫人也买了,唯独没有给自己买。
有一天他上街,遇到了车祸,这位年轻的父亲就这样英年早逝了。由于他没有给自己买保险,就没有得到任何补偿。这个时候,他的太太已经在家里做了全职太太,他的三个孩子正在上高中。
家庭突然失去收入来源,不仅无法进行教育投资,而且连日常生活都出现了困难。这个年轻的母亲,一直记得她丈夫死的时候说的一句话:一定要让三个孩子上大学。为了实现丈夫的遗愿,她每天外出打工做保姆,就这样苦熬了五年,供着自己的三个孩子上了英国数一数二的名校。
在上面的例子中,那个年轻的父亲就犯了严重的错误。其实,他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他的夫人不上班,他有三个孩子上学,家庭所有的收入都是靠他来取得的。依照他当时的条件,他完全应该有能力先给自己买一份保险,这样即使出现意外,这份保险也足以供他的孩子和他的夫人生活20年以上,这样他的夫人也就不用在他出现意外后每天起早贪黑地去打工来维持生计了。
2.买保险是一种风险管理
近代国学大师胡适先生这样解释保险:“保险的意义,只是今天作明天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作儿女的准备,儿女幼时作儿女长大时的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豁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能算是现代人。”所以保险是表现准备、责任和承诺的一种方式。
生活中,每个人都梦想拥有很多财富,然而只有当你作好了充足的准备、履行了责任、实践了诺言,你才能真正拥有财富,而这些财富才是永久且无可限量的。正如李嘉诚先生所说的:“别人都说我很富有,拥有很多的财富。其实真正属于我个人的财富是给自己和亲人买了充足的人寿保险。”
由此可见,保险不是一种普通的投资,而是一种风险转移的方式,即由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风险,而自己所需付出的代价就是支付保险费。如何选择应对方式,可以因人而异。
生活中,还有很多人认为:“富人是不会买保险的,因为他的钱花不完。”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富人一般都买保险,保费对他来说相当于零花钱。一位买保险的富人说:“我考虑更多的是风险投资,一旦发生风险,家人、事业怎么安排?不出意外一定可以赚钱,这是一种自信;但是一旦出了意外,必须把风险变成收益。所以我实际上把买保险当成一种被动的风险投资,用风险来赚钱。”
保险可以规避未来不可预测的风险。当一个人一旦有债务且被迫偿还的时候,他的钱将被拿走,可见钱并不能起到为家庭保全财产的作用。而你用这些钱去买保险,即使你家的房产、汽车都被追偿,这张保单是可以保留的。因为,保险单是以人的生命、器官和寿命为代价换来的将来收益的期权,不作为追偿对象。
3.保险是很好的理财工具
首先,保险是一种资产保全工具。资产保全工具还有黄金、房地产等。黄金十年后能增值多少,谁也不敢说,但有黄金在手,心里就会比较踏实。再比如房地产,有房子也让人心里踏实,尽管现在不是一笔钱,但那是一项资产。保险也一样,是资产保全的工具。有了这些东西,面对未来的不可预测的因素,我们就不会感到不安,心里就会踏实一些。
其次,保险是应对风险的投资。风险一旦来临,我们首先不能让风险对自己造成沉重的打击,其次,我们不能让财富损失,最好是能将风险变成赚钱的方式。
如此看来,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必须买保险,保险理财是必须学习的项目。
保险理财的基本原则
保险的品种五花八门,但是保险不是越多越好。投保是需要成本的,投保的根本原则是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较全面的保障。所以在买保险的时候,还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1.“三三制”原则
所谓“三三制”原则,即1/3的流动资金用于应急;1/3通过投资,获取较高收益;1/3的资金用于保险,获得家庭、人身、财产保障。而在投资类型上,股票、期货解决收益性,处于理财金字塔顶端;基金、储蓄解决流动性,处于金字塔中间;各类保险解决安全性,在家庭理财规划中是必不可少的塔基。
2.按需选择
按需选择原则就是根据目前所面临的风险种类选择相应险种。二十几岁的投资者必须识别目前所面临的风险,根据风险种类和发生的可能性来选择险种。
在一个家庭的保障计划中,应首先考虑家庭的经济支柱,优先为其投保,投保的顺序为先大人后小孩。据理财专家统计,目前重大疾病保险的理赔案件中,50%以上的人发病期在40~45岁之间。
3.合理组合,“混搭”更有利
合理组合即把保险项目进行合理组合,并注意利用各种附加险。
许多保险品种除了主险外,还带了各种附加险。在购买了主险种后,如有需要,也可购买其附加险。这样做的好处是:其一,避免重复购买多项保险。例如,购买人寿险时附加意外伤害险,就不需要再购买单独的意外伤害险了。其二,附加险的保费与单独保险的保费相比较低,可节省保费。所以综合考虑各保险项目的合理组合,既能使自己及家人得到全面保障,又可有效地利用资金。
4.先保障后投资原则
二十几岁的人在选择险种时要注意分清主次,先保障后投资,让有限的保费预算用在“刀刃”上。具体来说,应该是先考虑寿险、健康险方面的保障,然后考虑养老险、教育险方面的保障,最后才应考虑具有投资功能的保险。
5.优先有序
优先有序就是要重视高额损失,自留低额损失。确定保险需求要考虑两点:一是风险损害程度,二是发生频率。损害大、频率高的优先考虑购买保险。对较小的、自己能承受得了的损失,一般不用投保。
6.诚实填写合同,及时合理变更内容
在填写保险合同之前,要看合同保障是不是很全面,有没有说明除外责任,如各保险公司的重大疾病保险条款规定的重大疾病包括哪些,什么才算意外保险等。通常情况下,我们应选择保障范围广的产品,比如看看常见的烧伤、烫伤等意外情况是否被列入保险责任范围之内等。在填写合同时,要本着诚实的原则,比如不隐瞒病史,以免在具体理赔时既麻烦,又得不偿失。
7.保险买得越早越好
年轻时买些保险,不仅能更早地得到保障,而且费率相对低,缴费的压力也相对较轻。因为年龄越小,所需支付的保险费用也越少。而随着岁数的增大,保险费用也可能越来越高,更糟的是还可能被保险公司拒保。一般情况下,27岁以上,职业相对稳定的年轻人,可以开始考虑自己的养老计划。这时候保费相对不高,而且不会给个人造成过重的经济压力,不失为明智之举。
8.不要轻易退保
退保后将遭受较严重的损失:一是没有了保障;二是退保时拿回的钱往往很少,会有损失;三是万一以后要投保新保单,则要按新年龄计算保费,年龄越大,保费越高,同时还要考虑身体状况,有时还要加费处理。
如果实在急需用钱,下面介绍的两种方法可以减少损失:第一是投保人可以书面形式向保险公司申请贷款。第二是变更为减额缴清保费。按照一般规定,投保人未能在保费到期日后60天之内缴纳保险费,保险合同效力将中止,保险公司暂不承担保险责任,但投保人仍有两年的时间可以申请恢复合同效力。因此,经济状况好转时,投保人还可以申请合同复效,复效的保单仍以投保时的费率为基础计算保费。这种做法与重新投保相比,保费不会因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9.量力而行原则
购买保险理财要量力而行,即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灵活的自主规划。投保人应根据年龄、职业和收入等实际情况,适当购买人身保险,既要确保自己的经济实力能长时期负担保费,又要能得到应有的保障。一般而言,投资者可利用商业保险投资理财、保障养老,并配以房地产、基金、股票和储蓄等多种投资工具实现财富的积累。
理财专家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人投资的合理配置应为:银行储蓄在个人货币资产中应占据30%的比例,股票等高风险产品约占30%,投资类保险理财产品约占30%,余下10%的资金用来应急。投保人可根据这种比例,大致确定投资类保险的购买额度。
10.OK理财法原则
现在国际上流行一种理财法,叫OK理财法,即画一个大圆,这是O,圆中写个K,这是K,合起来OK就是好的意思。
根据国际OK理财法的要求:拿出家庭收入的40%~50%用于日常消费,这样才能确保过上高品质的生活。另一半的1/3作为习惯性理财放在银行。为什么放在银行呢?因为放在银行具有安全性和变现性。但是为什么只拿1/3放在银行呢?因为我们目前的消费指数很高,已经到了6.9%~11%,按照目前的利率,放在银行的钱会缩水,所以只能把少量的钱放在银行用于零用或急用。另一半的另外1/3作为常规性理财,比如购买股票、基金、房产等,因为这样的投资是高收益伴着高风险的,因此1/3是最合适的。剩下的1/3是OK理财法的核心,一定要用于购买人寿保险,因为这1/3起到了托底的作用。只需如此,二十几岁的年轻投资者就能放心大胆地把那40%~50%的收入用于日常消费,从而过上无忧无虑的高品质生活。
分红保险的分红奥秘
1.红利的来源
各种分红保险产品虽然名称不同、保障内容各有侧重,但讲到红利,大多都来源于三个方面:死差益、利差益和费差益。
死差益是指实际的风险发生率低于产品设计时预期的风险发生率,即实际死亡人数比预期死亡人数少时产生的盈余;利差益是指实际的投资收益高于产品设计时预期的投资收益时产生的盈余;费差益是指实际的营运管理费用低于产品设计时预期的营运管理费用时产生的盈余。
保险公司在厘定保险产品的费率时要考虑三个因素:预期死亡率、预期投资回报率和预期营运管理费用。费率一经厘定,不能随意改动,但寿险保单的保障期限往往长达几十年,在这样漫长的时间内,实际发生的情况可能同预期的情况有所差别。一旦实际情况好于预期情况,就会出现死差益、利差益和费差益,综合起来就是分红保险账户的盈余。保险公司根据每张分红保单对该账户盈余的贡献,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给投保人,这就是红利。总之,红利来源于保险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好于预期情况时所产生的盈余。
2.分红保险五大误区
在了解了红利的来源后,我们就可以对目前常见的几个误区做一次剖析。
误区一:红利最高可达多少、最低会有多少。
既然红利来源于保险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好于预期情况时所产生的盈余,那么只有当实际情况发生后才能确定红利,事先任何关于红利的估计数字都是假设的。但在销售过程中,某些代理人会把红利说成是有保底的,而且明确说出了最高值,这是在误导投保人。红利会随着实际情况而发生变化,有时甚至为零。对此,投保人要有正确的了解和充分的心理准备。
误区二:投资收益率越高,分红就越多。
红利不仅来源于利差益,还来源于死差益和费差益。良好的投资收益确实可以带来较好的利差益,但如果出现较大的死差损和费差损,综合起来可能会抵消掉利差益。死差和费差是由保险公司的核保能力和费用控制能力决定的。有的保险公司在核保时把关很严,不但要体检,还要对高保额的保单进行财务核保,在车辆、办公用品等方面也严格控制。越是这样的保险公司,越有可能为客户提供长期理想、稳定的红利分配。
误区三:拿分红保险和储蓄相比。
分红保险和储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是不可以直接比较的。储蓄利息是事先确定的,而红利则无法事先确定,要看保险公司实际经营的情况。而且,分红保险属于保险的范畴,提供寿险保障是它最大的特色。
误区四:红利分得越多,该分红保险产品越好。
不同的分红保险产品所分得的红利的多少,是不能简单地加以比较的。红利多,并不一定代表该产品的“收益”就很高。因为分红保险的利益是由保证利益和不保证利益两部分组成的,有的产品在设计时侧重保证利益,红利就有可能分得少;有的产品虽然红利较多,但不侧重于保证利益。因此,片面地关注红利的多少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即使两个人投保同一家保险公司的同一个分红保险产品,最后分到的红利也有可能不同,这是因为他们投保的时间有先后、缴费的方式有差异或有人发生过保单贷款等,这些都会造成他们对分红保险账户盈余的贡献不同。
误区五:红利分得多,表明该保险公司好。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有时个别保险公司会采取“特殊”的分红办法,即将以后保单年度的红利“提前分配”。仅仅根据一两年的分红情况就对一家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进行判断,就是资深的保险专家也很难做到,更何况普通投保人。
3.做好长期投资准备买保险
分红保险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应该怎样选择分红保险呢?
分红保险是一种兼顾寿险保障和投资回报的保险产品。它的特征在于:在保证保险利益的基础上,使投保人有机会分享到分红基金的大部分经营成果。其最大的风险也不过是没有红利可分。因此,它受到了注重保障和投资的投保人的青睐。但分红保险毕竟还是寿险,寿险保障才是它的主要利益,这一点可能被很多人忽略了,故而才会出现片面注重投资回报的现象。
选择分红保险的第一步是找一家可以长期信赖的保险公司,而只有财务稳健的保险公司,才值得让客户终身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