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懂心理会管理
8136700000051

第51章 “我要看到木屑飞出来”——有反馈才能有进步

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心理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3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

8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也进行了8周。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成绩稳步上升。

这个实验说明,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效果也会不同,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对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及时的给予反馈比以后再反馈的反馈效果要好很多。

反馈对工作也同样非常重要。人们在工作的时候,需要得到上级或下属以及周围人及时的反馈。

有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以证实看到成果对人的激励作用。他雇了一名伐木工人,让工人用斧头背来砍一根圆木。心理学家告诉伐木工人,干活的时间照旧,但报酬加倍。干了半天之后,伐木工人终于不干了,“我要看到木屑飞出来,”伐木工人说。

看来,工作者对自己工作结果的及时了解,对工作积极性有强化作用,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国外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家公司重组时,一个有16年工龄的员工被解雇了,原因是他“工作不合格”,但是自他加入公司以来,每一年的业绩考核结果都表明他的工作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这位员工感到不平,不理解为什么自己会由于“工作不合格”而被解雇,于是,他起诉了原公司。

法庭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调查,证明这名员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工作一直达不到标准水平,但是,每位经理都想摆脱他,把他转到其他部门,为了使不知底细的其他部门经理愿意接收他,就给了他一个“达到标准”的工作评价。

在法官面前,这位员工说,经理没有如实地指出他的缺点,也就等于剥夺了他改正自己错误的机会。结果,这名员工打赢了这场官司,他原来的公司被迫全额补发了他的工资,而且还另外支付了一大笔赔偿金,来弥补“他的痛苦和精神压力”。因为没有作出诚实的反馈,该公司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工作中进行反馈的时候,一定要实事求是,把真实的情况告知给员工,虚假现象和欺骗行为会误导员工。在这方面,有的管理者做得就很好,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小刘,我对你的工作态度不满意。前天开员工会议时,你迟到了半个小时,而且还告诉我,你还没看过我们正在讨论的报告;昨天,你又说家里有事,提前1小时就下班走了……”

“老杨,你对我们的客户科尔公司所做的工作让我很满意。上个月他们在我们公司的订货总额提高了。几天前,我接到科尔公司负责人丹菲利普先生打来的电话,称赞你对产品规格和性能非常熟悉……”

正是因为这位经理针对具体行为进行了反馈,小刘不但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批评,而且很快就改正了缺点;老杨也继续保持了这些好的方面。相反,如果只是笼统地说:“小刘,你的工作态度很不好。”“老杨,你的出色工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小刘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对你的话会感到摸不着头脑并感到精神紧张;而老杨则可能会对经理的表扬不以为然,缺少那种现实的激励。

反馈是奖罚的重要环节。如果奖罚永远是管理者的暗箱操作,那么奖罚将失去员工的参与和信任,而且作为一种评价,奖罚的激励功能也大为萎缩,从而失去真正的价值。那么,在管理工作中,对反馈应该如何操作呢?

绩效考核与评定的最后一步,是由员工和管理人员一起回顾和讨论考评的结果。讨论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对员工作出绩效反馈,分析主要工作职责、任务的完成情况;二是和员工共同制订下阶段的工作计划,确定明确的工作目标。

考评结果的反馈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是信息,即向员工传递相关的信息;第二是激励和警醒,促使员工对上一阶段工作进行回顾——对被肯定的,使他获得动力;对不足的,使他反省并加以改正。

考评信息的反馈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反馈的知觉”,员工对反馈得到的信息进行某种组合和解释,并检索出重要的信息;第二阶段是“接受反馈”,接受信息的员工认为反馈信息正确地描述了自己的工作情况和成绩,或者公正、客观地指出了自己工作的不足;第三阶段是“行为意向”。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员工根据反馈信息,决定是否保持或增强那些被考评为有效的行为,改变或消除那些无效、不良的行为;第四阶段是“意向反思”,即根据奖罚反馈的结果,重新审视和订立自己新的目标。

如何通知本人,也是值得考虑的。一般来说,考绩的结果传给本人是最优的选择,否则,对被考评者就可能无所帮助,但事实上许多管理者并不这样做,他们为了避免不愉快的接触,不愿当面将考评结果告知本人。

总之,不论管理者进行奖励或者是处罚,反馈非常重要——根据员工的具体行为,明确指出他到底“错”在何处,而又“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