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济学中一直强调以“理性人”为理论假设,而心理学家则从人自身的心理特质、行为特征出发,揭示了影响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实验对象选择是愿意接受1000美元的确定性损失,还是愿意接受有80%可能性的1500美元损失。实验结果表明,90%以上的人宁愿冒再多损失500美元的风险而选择后者。
心理学家由此得出结论:人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却更倾向于冒险。就是说,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联合国的公共决策,也体现了决策的这种心理倾向。比如,太平洋上有小岛遭受台风袭击,联合国决定到底给这个小岛支援多少钱。假设这个小岛上有1000户居民,90%居民的房屋都被台风摧毁了,如果你是联合国的官员,你以为联合国应该支援多少钱呢?又假如这个岛上有18000户居民,其中有10%居民的房子被摧毁了(你不知道前面一种情况),你又认为联合国应该支援多少钱呢?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后面一种情况下的损失显然更大,但是实验的结果却显示:人们觉得在前一种情况下,联合国需要支援1500万美元;在后一种情况下,人们觉得联合国只需要支援1000万美元。据说,这个实验从一般的市民到政府官员,屡试不爽。
这个实验对于管理者的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管理者,应该从中汲取的决策经验就是:
第一,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管理者在作决策时,一定要基于客观分析,警惕落入包含非理性的理性误区。
决策者的决策准确性,与信息的获取量及其准确程度是正向相关的,也就是我们获取的信息量越多且越准确,我们所作出的决策也就越正确,但是在现实中,决策者免不了会受到一些非客观因素的影响,凭借主观的一时判断而导致最终决策的偏差。比如,管理者在作决策时,常常受“完整性”、“绝对值”等表面现象的影响,如作绩效考核决策时,容易出现“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评价错位,即一个人做了二十件事,其中两三件没做好,另一个人只做了十件事,但都做好了,管理者对第二个人的评价往往比第一个人更高。
对此,心理学家为管理者提供了三种常用的风险决策方法:
一是头脑风暴法。这种方法是集中专家、通才、外行等十多名人员一起参加会议。主持人的任务就是使与会者畅所欲言,使会场洋溢着热烈紧张又轻松愉快的氛围,同时记录有所启迪的看法。这样,决策者就可以从中得到对风险的期望值和方差的更全面的把握。
二是试探法。试探法就是按一定的试探规则逐步靠近决策目标的方法,如“摸着石子过河”、“投石问路”等。试探规则是对人类经验的总结,而对决策者来说,更多的是对自己经验的总结,例如,可以把一个大的项目分成实验、推广、普及3个阶段。
三是“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依靠专家的经验、知识及综合分析能力的直观型预测方法。“德尔菲”是古希腊阿波罗神殿所在地,阿波罗神以预测著称。“德尔菲法”是将某个问题寄给若干名专家,向他们咨询,然后对咨询结果进行数学统计处理;再将统计结果寄给各专家修改,然后再作数学统计处理。如此3~5次处理后,得出最后的预测结果,为决策所用。
第二,人对获得与损失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管理者要引导员工辩证看待获得与损失,提高员工的工作快乐感。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加敏感,因此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这就要求管理者不要片面强调员工的正向回报和激励,还要特别重视员工可能遭遇的负向“损失”,重要的是,要引导员工辩证地看待“损失”和“获得”。
目前,中国很多组织都处于变革期,不少员工的既得利益受到一定“损失”。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需要帮助员工相信组织变革的前景,正确认识“目前的个人损失”和“长远的组织及个人获得”之间的关系。损失和获得是相对而言的,改变员工评价事物时的参照系,会有助于改变员工对得失的态度,降低员工对组织变革的消极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