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总说一句话:干一行,爱一行。没有任何一个行业是“不好”的,在任何一个行业中,只要你努力去做,都会取得成就,这正印证了一句老人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现在,有很多人抱怨说,自己的工作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工作累不说,而且薪水低。说别的行业发展前景好,工作轻松,薪水也高——这样的人,往往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一个人要想成功,首要前提就是你要喜欢自己的工作,看得起自己的工作,尊重自己的工作,带着尊严去工作。这样你才能发现工作的价值,也才能把工作做到极致,这样你的人生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而财富、地位等等都是你把工作干好的副产品。钱不是工作本身,只是工作价值的一种体现,而且是其中之一。当你为了工作时带给你的那种快乐、那种尊严去工作的时候,你才能发现工作本身,进入到工作的实质里面,也才有可能成为你所处的这一行里的“状元”。
生活指导:喜爱、或者学会喜爱自己的工作
在这个世界上,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所衍生出来的各种工作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每种工作都是服务于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卖菜的并不比写当老师的低多少,搞科研的也并不比织布的高多少。人需要精神,也需要物质,国家需要发展科技,普通人也需要衣食住行。这就相当于一套房子,有卧室就必然要有厨房,缺少任何一种,都不是一套完整的房子。所谓工作分为三六九等,是一种偏颇的看法。诗坛有一个诗仙李白,但在织布界也有一个黄道婆。他们都是各自行业中的“状元”。
封建社会,人们常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这里的“高”应该解释为使人高明的高,而不应该解释为高贵的高。任何行业,你混得不好自然低;相反,任何一个行业,你只要做到顶尖,你就是状元。工作的本质在于满足人的一种生命需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区别在于你对待工作的态度,你如果带着尊严、带着使命感去工作,那么你离“状元”也就不远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战国时,赵惠文王得到了世间罕见的美玉——和氏璧。此玉晶莹剔透,完美无瑕,夜晚时熠熠生辉,堪称稀世珍宝。不久之后,赵惠文王便得到恃强凌弱的秦昭王的一封书信,信上说秦昭王对和氏璧仰慕已久,秦国愿以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宝物。
当时秦国强大,赵国弱小。赵王知道秦昭王换城是假,占有和氏璧才是真,于是进退两难。如果将宝玉送给秦国,担心秦国耍赖不兑现诺言,但如果不奉送的话,就留给了秦国出兵攻打赵国的机会。赵王召集群臣商议,也毫无结果。正在万般无奈、火烧眉毛之际,有一个叫缪贤的大臣请求接见。缪贤拱手上谏道:“大王,臣有一门客叫蔺相如,此人果敢多智,如果派遣此人出使秦国送璧,定能不辱使命。”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了秦国的都城咸阳,秦昭王得意地在宫里接见了他。秦昭王接过和氏璧,左看右看,爱不释手。他看完了,就把和氏璧递给在旁的美人和左右大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一边观赏,一边庆贺秦昭王得到了稀世珍宝。
蔺相如识破了秦昭王的奸计,急中生智,上前对秦王说:“大王,这块和氏璧虽说名贵,但也是微有瑕疵,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一拿到璧,就急忙后退了几步,背靠柱子,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赵王诚心诚意地派我把璧送过来,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表示对秦国的尊重。现在我来了,大王却只在一般的宫殿上接见我,您的态度那么傲慢,得到了宝玉之后就随便传给下面的人观看,却丝毫不提换城之事,可见大王并非诚心,如果您现在要是硬逼我的话,我就把自己和这块璧一起撞碎在这根柱子上!”
秦昭王怕他真这么做,连忙说:“先生别误会,我哪能说话不算数呢?”于是赶紧命大臣拿上地图来,假惺惺地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池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为了保险起见,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如果大王是诚心想换璧的话,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很隆重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答应了。
蔺相如回到驿馆,叫一个随从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和氏璧贴身藏着,从小道回赵国去了。
五天之后,秦昭王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来受璧。蔺相如说:“秦国字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个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看这次秦国也并无诚意,就已经把和氏璧宋回赵国去了。”
人们发出了一阵气愤的惊呼,蔺相如却镇静地说:“请大王息怒,让我把话说完,秦国强而赵国弱,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绝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大王真有诚意换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池割给赵国,赵国绝不敢不把璧交给秦国。”
秦昭王虽然很生气,但转念一想,杀了蔺相如也没用,反而坏了两国交情,不如好好招待他,给赵国以尊严。秦昭王最终在朝廷上接见了蔺相如,举行仪式后送他回了赵国。
蔺相如只是一个使者,但因为对待工作的态度,而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假如蔺相如没有完璧归赵,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这项工作本身就有些送死而去的色彩,或者他没有带回和氏璧,只是空身回来了,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一个人面对秦昭王的诡计多端、威逼胁迫,能奈其何?但蔺相如既没有叛变投敌,又完璧归赵,全凭他对工作的态度而迸发出的潜能。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面对秦昭王的见璧失信的时候,蔺相如拿着璧说要撞柱子的时候,流露出了一点点害怕,哪怕是一点点害怕,秦昭王也是不会害怕的,但蔺相如为了工作愿意献出生命,导致一国国君也奈何不了他,这就是面对工作时态度的威力。蔺相如没有因为仅仅是一个送璧的使者为耻,从而为整个赵国赢得了尊严。这就是一个人面对工作时带着使命感创造的奇迹。反之,一个人面对工作时没有使命感,得过且过,那么即使机会再好他也不会成为“状元”,只会成为淘汰者。
南郭先生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听竽,就组成了一个三百人的吹竽队伍。乐师们的待遇相当优厚。其间,有一个叫南郭的人混在里面。南郭并不会真正吹竽,但每当合奏时,他就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地在那儿“吹奏”。就这样,南郭先生一混就是好几年,薪俸并没有少拿,尊敬并没有少得。
但好景不长,过了几年,齐宣王去世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虽然齐湣王也喜欢听竽,但他和他父亲不同的是,他喜欢听独奏,让乐工们一个一个吹给他听。
听到这个消息后,南郭先生吓得心惊胆颤,自己根本不会吹竽,到时候事情败露,那可是欺君之罪。本想再过几年太平日子,没想到事情是这样,赶紧溜吧!南郭先生越想越害怕,于是当天晚上,趁人们都熟睡的时候,他一个人悄悄灰溜溜地逃跑了,跑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再也不敢回来。
南郭先生本来有优厚的待遇,绝好的机会,但因为对待工作的态度,最后竟灰溜溜地跑掉了。南郭先生如果稍微有一点责任心和尊严感,也不至于最后狼狈逃跑。本来凭他的条件,完全可以成为一个音乐家,好几年的工夫,任他向谁请教请教,自己再钻研钻研,就可以吹好竽。但他只想混口饭吃,不重视自己的工作,看轻自己的工作,最后连口饭也混不到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这几年光景里,他荒废了时间,也没学到什么其他的本领,那以后的日子肯定很悲惨。从对待工作这一点来说,南郭先生和蔺相如是多么不同啊,一个创造了奇迹,而一个却从绝好的机会上滑下来了。所以重视自己的工作,尊重自己的工作,带着使命感去工作,不论做什么,你都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老人家”教导我们:
日本有一个小伙子,在街边给人们擦皮鞋。由于他擦得又快又好,慢慢他有了回头客。但是他一如既往并没有降低质量,擦得鞋子比别的地方擦得光亮度保持的时间更长。渐渐的,他的回头客越来越多,甚至在街边排起了队等他擦。小伙子一如既往好好工作,时间一长,他甚至能根据顾客的鞋子磨损情况判断出顾客走路的姿势,并指出某些不合理的姿势对健康的影响,进而给出一些合理化建议,顾客纷纷对他交口称赞。这时,一个四星级酒店的经理发现了他,把他招进酒店给顾客们擦鞋。昂贵的皮鞋经小伙子擦过,光洁如新,经久耐看。他和很多大老板成了朋友。后来很多客户为了能享受一次他的擦皮鞋,会专门入驻这家酒店。半年后,这个小伙子的薪水和一家皮鞋厂副总的薪水持平。而他仅仅是一个擦皮鞋的小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