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激荡三十年(下卷)
8125900000056

第56章 ·2004年:表面的胜利 (4)

在郎咸平的炮轰中,三大企业表现各异,海尔仅仅发表了一个简短的声明称“郎先生发表的文章是以海尔是国有企业为前提的,众所周知,海尔不是国有企业,海尔没有任何违规、违法行为,不予评价。”TCL也如出一辙地“不予评论”,李东生甚至在一次媒体追询下反问说,“郎咸平是谁?”中国企业在产权改革中的法制空缺尴尬终于暴露无遗,在过去的几年里,几乎所有的产权改制方案都是“见光死”,没有几家企业经得起公开的、法律及财务意义上的审查。郎咸平显然不是第一个提出质疑的人。如果所有被质疑的企业都顾左右而言它,三颗“震撼弹”将有去无回,富有戏剧性的是,其中一个中弹的人居然起而反击。

反击的是性情自负而暴烈的顾雏军。在郎咸平复旦演讲后的第四天,顾雏军发出严厉的律师函,声称其演讲造成了诽谤,要求郎咸平发表更正并道歉,否则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以保护他的名声。”正愁没有对手的郎咸平当然不会示弱,三天后,他在北京长江商学院的办公室里召开媒体见面会,公布了顾的律师函,声明“绝不会更改或道歉”,并控诉“强权不能践踏学术”。第二天,顾雏军当即向香港高等法院递交了起诉状,以涉嫌诽谤罪起诉郎咸平。

郎顾之争很快升温、升级。郎咸平提出的质疑,事涉中国企业改革的路径抉择与道德正当性,所以让一大批经济学者都卷入其中,一时间观点锋矛相对,护顾卫郎,十分热闹。一些学者认为郎论偏颇,对中国企业变革的大方向有误读,不够宽容。复旦大学张军教授认为郎咸平的案例研究“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有失偏颇”,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还发表演讲,呼吁舆论环境要“善待企业家,不要把他们妖魔化。”同时,也有一些以“新左派”自居的学者则为郎咸平大声叫好,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左大培等十多人联名发表声明“声援郎咸平”。这场大论战顿时掀起惊天骇浪,中国经济界几乎所有重量级的学者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立场鲜明对立,构成近二十年来经济理论界规模最大、火药味最浓的一次大论战。

在学者们的隔空交战中,贸然出头的顾雏军成了唯一的“炮灰”。格林柯尔在产权并购上的手段原本就游走在法律边缘地带,“只能做,不能说,一说全是错”,怎么经得起放在舆论的“显微镜”下考验。顾雏军为了证明“清白”,还十分高调地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经济研究所协办,举办了“科龙20年发展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的研讨会,会上,企业经济研究所罕见地为科龙出具了一份验明正身、全面肯定改革经验的报告书。第二天,这个报告书的摘要以广告的方式被刊登在各大财经媒体的版面上,顾雏军颇有点得意地说,“外面很多评论让我恍若隔世,仿佛回到文革年代……现在又是一夜之间,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我没有问题。

”从事后的效果看,这次研讨会、报告书及软文广告起到了负面的效应,顾雏军好象越描越黑,在公众印象中,他已经显然成了侵吞国有资产的符号化人物。在新浪网进行的网民调查中,超过90%的网民认为“顾雏军肯定有问题”。就在研讨会召开的同时,国家审计署悄然进驻科龙电器,展开调查,11月,深交所与香港联交所一起进驻科龙总部,对其财务问题进行集中核查。2005年1月,香港联交所以关联交易为名对顾雏军进行公开谴责。科龙股价应声大挫。顾雏军为自己和科龙引来燃身大火。【2005年7月29日,顾雏军被佛山市公安人员拘捕。9月,他在看守所里将科龙股份转让给青岛海信集团。美菱、亚星等股权相继被收购或转让。2006年8月,科龙电器公布前一年的年报,宣布巨额亏损36.93亿元,刷新内地上市公司亏损记录,牵案93宗诉讼官司,公司的净资产为负10.90亿元。】

郎咸平发动的这场“讨伐”,让他如愿以偿地成了一个明星级经济学家,不过,郎顾之争最后呈现出来的结局其实已超出了这位公司财务专家的初衷。他本人也在这样的论战中走向极端,提出了“大政府主义和威权政府”的概念,还以中国电信等垄断公司的经营业绩来证明“中国国有企业从来不比民企差”。在很多人看来,郎咸平好象是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里的那个小男孩,他大胆地喊出了真相,不过却说错了真相背后的答案。美国《洛杉矶时报》在评论中认为,“郎咸平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某些批评并不是孤单的声音,他代表着一个被称为新左派的日益有着影响力的团体,他们对国有企业民营化和中国经济的试验进行抨击。”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在一篇《我为什么要回应郎咸平》的文章中说,“我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到底怎样郎咸平才觉得对。”周的观点是:“产权改革不是什么好事之徒策划出来的。就是把主张产权改革的经济学家全部枪毙,只要走市场经济之路,公有制企业还是要搞产权改革。问题是公有制企业的改革实在前无古人,困难自成一家。当初没有清楚的约定,倒回去厘清产权份额谈何容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一直认为实践具有第一位重要的品格。”

从宏观调控到“郎咸平风暴”,2004年的中国企业界可谓大戏不断、惊心动魄。一直到秋天,人们才猛的记起,今年是很多著名公司创业二十周年的“庆典之年”。

1984年被称为是“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海尔、联想、万科、四通、科龙、健力宝和牟其中的南德均创建于斯年。对于商业研究者来说,二十年是一个具有指标意义的年份,1982年,年轻的麦肯锡顾问汤姆·彼得斯与罗伯特·沃特曼发表了改变当代管理潮流的《追求卓越》,而其研究方法便是以二十年间成长性最好的43家美国企业作为基本分析样本,从而归结出了卓越公司的八大属性。不过,当人们把目光投注到这些名声显赫的“中国二十年公司”的时候,看到的事实却是,它们都无一例外地身陷于成长的突围期,成长路径的惯性让这些一度十分成功而自负的公司开始陷入集体徘徊。

当年出名最早的南德集团早在五年前就灰飞烟灭了,曾经的“资本经营大师”牟其中现年已经64岁,在武汉的监狱中,他每天跑步4000米,冬天坚持用冷水洗澡,同时不断地为自己的案件喊冤。今年,他读到了德隆崩盘的新闻,对唐万新这位也被关押到武汉的万县小老乡很是关注,还专门写了一段自己的评论,“我在狱中看到的有关德隆的资料非常有限。这让我想起了成都“武侯祠”的一幅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在我看来,德隆今天的命运跌宕,是在国内宏观环境,即法制条件、金融条件、道德条件尚未具备时,又不采取特殊的防范措施,以为自己处于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孤军深入,身陷计划经济重围的结果,结果只能是被人聚而降之。”其言辞感怀,颇似“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磊”。

四通曾是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的一面旗帜,而此时的它却已经找不到“主营业务”,过去几年里,它最成功的一件事情是“碰巧”拥有一个叫王志东的天才员工,并投资创建了新浪网。在2003年2月至2004年2月的一年时间里,作为新浪大股东的四通电子先后15次在纳斯克达套现,共获得1.47亿美元,这成为四通最重要的盈利点。2003年12月,总裁段永基出人意料地宣布四通出资11.7亿港币收购史玉柱的“脑白金”和“黄金搭档”业务,今后四通发展的两大产业是网络文化和保健品。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段永基在发布收购新闻的时候,竟直言“脑白金什么都不是。”他说,“脑白金就其技术含量来说,什么都不是。但是,就这么个东西他能卖得这么好,而且持续六年,现在还在持续增长。真的白金卖出白金价,不是本事;而把不是白金的东西卖出了白金价,那才是真功夫。”当大学教授出身的段先生与曾经被视为“中国青年楷模”的史先生为了一个“什么都不是”的商品举杯相庆的时候,全中国的消费者惟有远远地默视而咬齿无言。

广东的科龙和健力宝,无疑是过去二十年里中国最优秀的家电和饮料公司,可是现在它们正深陷乱世。创业者潘宁和李经纬都已经先后离职,前者出洋做了寓公,后者躺在广州医院里待罪“双规”。通过暧昧手段得手这两家企业的顾雏军和张海显然无法掌控这两艘大轮,今年以来,顾雏军突然遭遇“郎顾之争”,身缠其中不能自拔,年轻的张海则一改李经纬主攻城镇市场的策略,转而主打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健力宝陷入无比凶险的营销困境。在今后的一年里,顾、张将相继黯然出局,科龙、健力宝最终落得被廉价出售的悲惨下场。

跟上述企业相比,深圳的万科集团和王石则要显得顺利得多。自从专心于地产后,万科此去几无险途。1998年前后,王石突然被查出患上了一种很奇怪的心血管疾病,医生断言,最长一年,一定会坐上轮椅。突如其来的疾病彻底地改变了王石,这位身上流淌着强悍的军人(父亲)和射猎民族锡伯族(母亲)血液的男人开始重新思考生命与商业的意义。他在自己的“王石online”网页上引用捷克总统兼思想家哈维尔的一句名言:“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更能寻找人生的信念。”便也是从这时起,“病人王石”疯狂地喜欢上了有利于心脏和血管扩张的登山运动。他发誓要登遍全球各大洲的最高峰。2002年2月,王石登上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峰,5月,登上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峰,2003年5月,52周岁的他成功登顶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成为登顶珠峰的最大年纪的中国人。他在登山日记中写道:“登山是一个后悔的运动,一进山后,马上就会出现头晕、恶心等高山反应,感到后悔。身下就是深渊,令人不寒而栗!因为难度大,上攀的队员挤压在这里,有的费一个小时才能通过,见到这种情景,瞬间产生恐惧感。……那个时候在顶峰上,一方面是因为太疲惫,另一方面是因为缺氧,人有点麻木,所以没什么崇高激动的情绪。”

不断的攀登,让王石很快成了企业家群体中的“异数”,他的名字有时候会出现在报纸的时尚版和体育新闻版,他还成为中国移动通信、摩托罗拉手机和大众汽车的广告代言人,在他之前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情,人们开始拿他与有“欧洲顽主”雅号的英国维珍集团CEO理查德·布朗森和喜欢作秀的美国地产大亨唐纳德·川普相提并论。万科的具体事务都交给了比王石小14岁的郁亮打理,这是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经济学、有着干练的财务与管理才能、同时又颇有理想气质的青年人。一个奇妙的现象发生了,王石离万科越远,他对万科的影响力和品牌贡献越大,对高度的追求和无所畏惧的浪漫气质竟让万科跟王石一样成了中国公司中的一个“另类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