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闭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
8125200000026

第26章 从黑洞里爬出来

在你恢复光明生活的途中,一旦出现抵触情绪,你需要的是自制,不要受其影响,提醒自己从现在开始要踩住刹车,不让嗔恨、抱怨、愚昧和贪婪的情绪有机会翻身,让阳光、快乐、清静之心永处上端。

人成长的过程注定是要受到磨炼的,这些磨炼让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可是这些道理通常不会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产生质变。因为我们对这些道理仅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这根本不足以影响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暂且不论这些道理和知识可不可以帮助我们改良心态、改变生活。在某些时候,不能用于实践的知识,对身心成长反而有害。

一个人学到的知识越多,越容易生起傲慢、自大之心,目空一切,在人前夸夸其谈。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禅修就是帮助我们远离那些有害的因素,使人得以达到光明的彼岸。

禅修使我们谦逊,就像杨柳,越是枝繁叶茂,头垂得越低。只有觉得自己像白纸一样,才能吸收更多的知识;而那些自以为已经才高八斗的人是不会虚心受教的。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少不更事的孩童,不管是面对什么,都觉得趣味无穷,带着好奇心去了解和学习。

以欢喜的心求学,那么,你所学的任何东西都会被你吸收;可是如果你用傲慢、厌恶的心去面对学习,从心里就已经抵触别人的智慧,那就什么都学不进去。

当然,学习不是不管黑白照单全收,而是吸收后再通过分析留下有益的,剔除无益的。然而你首先要把原来的成见暂且搁置,放得下才能提得起。如果在学习的时候抱着分别、审视和评判的心,最后我们究竟能学到什么呢?

这里有一个公案:古时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进门后,他的态度十分傲慢,老禅师却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禅师还在不停地倒。他不解地说:“大师,杯子已经满了!”大师自语说:“是啊,既然已满了,我干嘛还倒呢?”禅师的本意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嘛还要向我求教?可见,我们只有将心里的“杯子”倒空,把自己当作一无所知,才能装进新水,才能真正学到他人之长。

如果凡事以自己为中心,采取先入为主的态度,就会在与人相处的时候,看着无缘的人就讨厌;就会觉得坐在教室里上课度秒如年,甚至满腹牢骚。推而广之,我们就知道,有这种心态的人,生活之中绝无乐趣可言。

以这种负面的情绪做人和看世界,他们的生活中就不会有阳光,人人都会怕他们的消极情绪形成的气场,渐渐敬而远之。这样一群无聊的人,终日互相抱怨、互相影响,渐渐地,他们就像是落入黑洞中的异群,越陷越深了。如果有一个周身是光、朝气蓬勃的人靠近他们,他们会很排斥,仿佛担心自己的眼睛被那光刺伤,只有那些乌云盖面的人才有资格进入黑洞。你若是黑洞中的一员,相信你的精神一定颓废不振;也相信在你的潜意识里,是希望自己能够拥有阳光般的笑容的。

在这种情况下,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接受和宽容自己。在你恢复光明生活的途中,一旦出现抵触情绪,你需要的是自制,不要受其影响,提醒自己从现在开始要踩住刹车,不让嗔恨、抱怨、愚昧和贪婪的情绪有机会翻身,让阳光、快乐、清静之心永处上端。慢慢地,从负面切换到正面,幸福将迎面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