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学作品欣赏教程
8119700000020

第20章 中国当代相声作品欣赏

一、中国相声作品概述

相声是一种以说为主,讲究“说、学、逗、唱”的具有喜剧风格的曲艺艺术。它是中国曲艺艺术品种中最具喜剧特征和幽默品格的一种,同时也是影响最大,最受听众、观众欢迎的一种。

含有相声因素的艺术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的俳优表演,后来经过曲折漫长的发展历程,吸收了众多的艺术营养,如魏晋时的笑语、唐代的参军戏以及宋金杂剧里滑稽含讽的表演等,明清时期被称为“像声”的口技模拟艺术和笑话艺术的普及,最终孕育了相声的诞生。但相声作为一种独立的表演形式究竟起源于何时,已难以确考。一般认为,相声约形成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在“像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得名。

相声最初流行于北京和天津地区,已知最早的相声艺人是朱绍文。朱绍文艺名“穷不怕”,相传他常在北京民间艺术的集中展示地——天桥一带撂地(打地摊)行艺。他表演相声时,先手撮白沙子,在地上撒写“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一类的“回文诗”,然后随口学叫卖声,或唱太平歌词,以招揽听众,接下来才说演相声。这也是早期相声艺人的作艺情形。与朱绍文同时代的相声艺人,著名的有阿彦涛和沈春和,他们二位与朱绍文一起,形成了相声艺人早期师承的三大门派。

新中国的成立带来了中国命运的转机,也带来了整个民族民间艺术的转机,相声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后,以侯宝林为代表的一大批从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前就在说相声的演员逐渐转型,将相声的内容加以改造,去掉了大量色情、挖苦别人生理缺陷之类的段子,使得相声快速普及,由最初撂地摆摊的“玩意儿”转而成为一种全国性、全民性的曲艺形式,并被誉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然而,在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很多相声艺人遭到严重打压,以至于相声一度在中国内地绝迹。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相声艺术开始得到恢复并迅速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不仅许多脍炙人口的相声段子陆续登台,更涌现出一大批深得观众喜爱的优秀相声艺术家。著名的相声大师侯宝林和马三立,包括侯宝林的学生马季、马季的学生姜昆等,均凭借各自的艺术表现而负有盛名。由于相声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效果,此时的相声也由最初的京津地区慢慢流传至全国各地,除了有用北京话说讲的相声外,还出现了以地方方言说讲的“方言相声”和以少数民族语言表演的相声如“藏语相声”等。

然而就在获得大发展的同时,相声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随着新型曲艺形式——小品的日益流行,表演形式简单的相声不再得到以电视为主的传播媒介以及观众的青睐,而与此同时,相声的大量元素也被吸收到小品中。尤其到了21世纪初,相声在中国内地更是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虽然一些新的相声形式,如弹唱相声、相声剧等被发展出来,但市场仍然不大,相声的地位逐渐为繁荣的小品所取代。相声的发展前途不被多数人看好,但是在媒体以外的地方,许多以传统方式演出的相声剧团还是保留了一定水平并具有相当多的观众,如在天津的许多小剧场与茶馆都可以听到十分精彩的传统相声。而同样曾在茶馆以传统方式演出的郭德纲在2005年之后突然走红,虽然他的演出不同于真正的茶馆相声,但还是给观众带来了一些对传统相声的认识。

按照演员人数,相声可分为三种: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这几种艺术形式具体运用时可以有交叉。

单口相声又叫“单春”,是相声中最早出现的形式,由一个人说演,类似于讲小笑话或幽默故事,一般有生动的故事或曲折的情节。传统相声《山东斗法》、《连升三级》、《小神仙》、《三近视》等,都是优秀的单口相声段子。

对口相声是相声最主要的形式,由两个人合作表演,在对话中制造笑料,给人启迪。其中一个人为甲方,称作“逗哏”,另一人为乙方,称作“捧哏”。对口相声通常又分“一头沉”、“子母哏”两种。“一头沉”中甲的台词较多,乙的台词较少,整段相声是以甲的叙述、介绍、评论、讲解、模拟等表演为主,而乙只在听甲叙述的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请甲解释,对甲的议论发表一些看法,对甲的论点做出补充,是起辅助作用的;“子母哏”不是甲向乙叙述一个故事,整段相声基本上没有故事情节,而是由于甲、乙双方对某一事物看法不同,你一言、我一语,各不相让,进行争辩。两人的台词分量差不多,不分轻重、主次,而是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辩论使相声所要表达的主题层次鲜明、深入,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另有一种三人或三人以上的多人表演的形式叫做“群口相声”,又叫“群活”。从传统的群口相声看,以三人说的居多。群口相声表演时一个人“逗”,多人“捧”,其中一人起调停、弥合作用,称作“腻缝儿”,取其填补砖墙缝隙之意。

上述三种形式之中以“对口相声”的说演最为常见和普遍,是相声这种艺术样式的主体,而三人以上的群口,已很少有人表演了。

从内容、功能的角度,相声又可分为讽刺型相声、歌颂型相声和娱乐型相声。

讽刺型相声,可以讽刺自己或者别人,如侯宝林的《夜行记》(讽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姜昆的《如此照相》(讽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现象)等。

歌颂型相声,主要在中国内地流行,通常要配合政府的方针、政策,如马季的《新〈桃花源记〉》(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侯跃文的《京九演义》(歌颂京九铁路的建设者)等。

娱乐型相声,主要为娱乐逗笑,思想性不强,如《说方言》、《爱情歌曲》之类。

构成相声的主要艺术手段有“说、学、逗、唱”四种。

相声首先是“说”的艺术。“说”即说笑话、说故事、说绕口令、打灯谜、行酒令等,要求表达流畅、口齿清楚伶俐。

“学”指要善于模仿各种人和事物及其声音效果,以声音模拟为主,兼有形体仿效,如模仿各种鸟兽叫声、叫卖声、唱腔和各种人物风貌、语言等,所谓“人言鸟语、市声叫声、方言乡音”应皆能模仿。

“逗”指两人逗趣,你言我语,你来我往,唇枪舌剑,要擅长制造笑料、矛盾。

“唱”最初指演唱“太平歌词”,现在也指能学唱各种戏曲、小调和流行曲调,或是编唱滑稽可笑的词用各种曲调演唱,或将某些戏曲唱词、曲调夸张演唱以引人发笑。

由于相声表演全仗嘴皮子功夫,故上述四种基本技巧一般要求必须具备。但在实际的相声表演中,常偏重运用其中一两种手段,而且各个演员也各有擅长,各有风格。

一段相声,往往由“垫话”、“瓢把儿”、“正活”、“底”几个部分组成。

垫话是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以吸引观众注意力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瓢把儿是垫话和正活之间的过渡段落,这一段的主要作用是垫砖搭桥,为引入“正活”做铺垫,是高潮到来之前的前奏,略作交代便迅速引入“正活”。

正活是相声的主体部分,俗称“大梁子”,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揭露矛盾、评价生活都在这一部分。

底是相声的高潮,也是相声的尾声,艺人习称“攒底”,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相声登上舞台后,作为不固定并且往往即兴表演的“垫话”已不多使用,于是“瓢把儿”成了引子,“正活”才是一段相声的主要内容,“底”则是用以结束全段表演的部分。

二、中国相声作品欣赏实例

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不可能同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脱轨,而往往要干预生活、评议时政、表达观点,这同样是相声一贯的优良传统。如果一段相声给听众的感觉只是“听上去热闹”,但细细回味一下什么也得不到,未免失于空泛、流于肤浅。而一段好的相声作品,就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所以欣赏相声,首先要把握的就是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声是说给观众听的,其内容首先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要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如果作品的内容偏离实际生活太远,那么就偏离了观众的知觉选择性,就吸引不了观众。但如果相声的内容同实际生活完全一样,演员还没有讲完,观众就已经完全猜中了结局,同样产生不了出乎意料的效果,也就失去了笑声。只有在对生活矛盾的细致观察、精辟分析以及对人情世态的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作者的丰富想象、巧妙构思,并经过奇特的夸张和变形,塑造出一种真真假假的艺术情境,既具有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性,又具有超脱实际生活的虚拟性,才是真正受观众欢迎的好作品。与别的艺术样式不同,相声的特点是寓庄于谐,即运用轻松诙谐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现实,从而表现严肃的主题,它既可以揭露鞭挞腐朽黑暗的事物,又可以对社会上落后庸俗的观念与现象进行善意的嘲讽和调侃,也能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因而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是相声欣赏的第一步,即透过幽默嘲讽的语言、夸张变形的事实以及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去抓住作品所要说明的最主要问题,从而在开怀大笑中受到启迪与教育。

作为通过逗乐来完成艺术审美的曲艺形式,相声表演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让观众发笑,而相声的笑又是借助“包袱”的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所以解析“包袱”是欣赏相声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包袱”是相声艺人的比喻说法,指的是相声的笑料,行内人称作“包袱儿”,它是生活中各式各样矛盾的集中体现和强化,按照艺人的说法,“包袱”就是一个装满笑料的包裹。一段相声通常要求笑料能于偶然中显示必然,既让观众感到出于意料之外,笑过后细想又觉得全在情理之中。因而,欲擒故纵、声东击西、误会巧合、谐声双关等思维智慧与修辞技巧在相声艺术中常被使用。

“包袱”的安排组织:

一是铺包袱,即提出问题,安排矛盾。

二是垫包袱,即往里装东西,把矛盾加以发展、强调,或进行解释、补充以加深人们的印象。

三是系包袱,即在适当的时候,有意避开矛盾,将“包袱”紧系起来,为最后的“抖包袱”蓄势。

四是抖包袱,即出其不意,一语道破,揭示问题的实质或解开悬念。

欣赏相声,不仅要看它是否拥有适当和足够的包袱,更重要的是看作品中包袱的组织安排。一般相声行话把组织安排包袱的要求定为“铺平垫稳,三翻四抖”,即指相声表演时,要经过再三铺垫、衬托,要对人物故事加以充分渲染或制造气氛,然后将包袱猛然抖响以产生笑料。此外,还要看演员表演时是否掌握好了迟疾顿寸,迟是慢,疾是快,顿是停顿,寸是寸劲儿,指演员在某项身段动作结束时,尤其是亮相的一刹那,使用的一种关键性的劲头,可使动作完成得醒目,结束在一个闪光点上。前辈艺人时常提醒说:“到底了,寸住了。”“底”是结尾,“寸住了”就是掌握好寸劲儿。一段相声有若干包袱儿,结尾往往是个大包袱儿,结尾的包袱儿抖不响,这段相声就算白说了。不仅到底时要掌握好寸劲儿,使其他包袱儿时也要求这样,不但要求包袱儿寸,还要求包袱儿准。这回说到这儿把包袱儿抖响,到下回说到这儿的时候,还得把包袱儿抖响。这次抖响,下次抖不响,那就叫包袱儿不准。一段相声要想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引人发笑,最关键的就是包袱的安排组织。

相声是笑的艺术,更是一门语言艺术,这正印证了平常的“看戏”、“听相声”之说。语言是相声表演的工具,正是要借助语言的奥妙才能达到使人发笑的最终目的。可以说,无论什么样的相声段子也离不了说,唱哏、学哏,也同样离不了说,因而欣赏相声也就离不开分析相声的语言。那么,相声语言有些什么特点呢?

一是简洁凝练、通俗流畅。相声多使用口语表达,简洁凝练是其语言的一个最重要特点,表现在多用短句,不用长的附加语等。相声中捧哏的话往往更精练,有时是一个短句、一个字,有时甚至只有一个标点。此外,就是要通俗易懂。假如用语生僻晦涩,语义含蓄曲折,观众要想过之后才能明白,情思早已过去,包袱怎么会响?相声需要演员随时和观众交流感情,因此表达要亲切自然,像拉家常,打官腔、唱高调的相声,观众是不会欢迎的。如果演员进入角色展开对话,就更要生活化。

二是准确、鲜明、生动。准确是鲜明、生动的前提,三者又是很难被截然分开的。相声是诉诸听觉的艺术,必须让听众一下听个真切明白,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语言的准确清晰。相声语言的鲜明性,不仅要求语言的含义要鲜明,而且特别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即要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以及说话的场合等进行表达。语言的生动性,主要指语言要有生气、有活力,要富于动作性、潜台词,力避枯涩凝滞。

三是北京语音。各曲种都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往往得益于地方语言的特点。相声最初起源于北京,流行于京津地区,所以长期以来多用北方话进行创作和表演,当然这并不排斥其他地方的方言相声。用方言,要注意一点,并不是越土越好,而是要进行加工提炼。有的相声段子中,采用“倒口”让人物说方言,这是出于塑造人物、增加情趣的需要,用得恰当可以生色,但一定要防止方言的滥用、乱用。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当代相声的繁荣发展期,在各种段子不断登台的情况之下,《小偷公司》堪称当时相声中的经典之作。该作品是业已去世的著名剧作家梁左先生独辟蹊径、构思绝妙的一大佳作,由著名表演艺术家牛群、冯巩这对相声界的“黄金搭档”进行表演,并于1990年在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栏目上首次公开演出,而后产生巨大轰动。《小偷公司》的主要特色有:

(一)立意精妙,思想深刻

如果按内容、功能的角度来分,相声大体可以分成讽刺型、歌颂型和娱乐型三种,对口相声《小偷公司》则是讽刺型的经典作品。它以小偷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这一荒诞的现象为前提,大胆构想,设计新奇而富于幽默感,从而借题发挥,影射社会。相声中,牛群担当的是“逗哏”角色,扮演一个职业小偷,由于厌烦了小偷生涯而开始抱怨,并通过他的抱怨揭示了该“小偷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存在的一系列荒诞而滑稽的现象:干小偷这一行的,本不可张扬,但作品中的偷儿们,不仅成立了公司,而且还机构庞杂,“规章制度”齐全;公司中,一共只有两个小偷是真正的小偷,剩下的400多人都是领导干部,其中一个总经理,48个副经理,有管行政的、管组织的、管宣传的、管后勤的、管计划生育的,除了这些常设机构,假设有中心任务,还得增加很多临时机构,所以要偷点什么东西得层层审批,逐级画圈儿,甚至还有“贼发1990年1号文件”;公司越精简人越多,还都是拉着关系走后门来的;全是外行领导内行,还没完没了地到旅游景点学习开会、出国考察……然而臃肿的机构和繁杂的审批手续,贻误了这次偷窃计划的“战机”,以至于小偷最后被警察堵在屋内。但此时的小偷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罪有应得,还煞有介事地冒出一句沉重的叹息:“警察同志,官僚主义害死人呀!”一语抖响最后的包袱,耐人寻味,又效果强烈。就这样,通过小偷口中那夸张变形、似真似假的艺术情境,在制造幽默笑料的同时把矛头指向了当代社会不少单位、部门所普遍存在的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的现象,并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尖锐的批判,让人于捧腹大笑中顿悟作品的深刻主旨。

(二)使用“错位”的手段制造笑料,使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对立统一

梁左先生特别善于制造夸张的类比,尤其善于将人们生活中的普通小事与社会大事进行“错位”类比。要么将重大社会事件与普通生活小事“错位”,进行轻描淡写地调侃(大题小做),要么将普通生活小事与重大事件“错位”,强拉硬拽上重大事件的用词(小题大做),从而形成强烈的喜剧效果。《小偷公司》中就把“小偷公司”与“官僚机关”的身份进行了“错位”,当然这种“错位”是建立在挖掘两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之上的:官僚揩公家之油,不也是偷吗?另外,“官僚机关”与相声中的“小偷公司”在臃肿的机关设置、缓慢的办事效率以及名目繁多的消费理由上也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就这样,梁左先生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官僚主义的种种丑态都“错位”移植到了“小偷公司”这个荒谬虚构的组织里,不但增加了相声本身的喜剧性,而且更突出了这些官僚主义的丑陋本质。

尤其最后,当警察一网打尽小偷公司的时候,没想到小偷却“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地大声控诉“官僚主义害死人呀!”这样一句话,从小偷这个特殊身份者的口中说出,同样使人产生“错位”(既是身份的错位,也是语言的错位)的感觉,既叫人哭笑不得,又发人深省。这段相声辛辣地讽刺了官僚主义作风,这是生活的真实,但却是运用艺术的手段进行表现的。小偷办公司也许是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它在艺术中就有可能发生,这使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达到了对立统一。

(三)语言精练传神,包袱安排巧妙

作品基本使用短句,而且是带有典型北京韵味并能充分彰显出人物特有身份与心境的非常个性化的口头语言,干脆利落而且俏皮幽默。其中仅有的几处长句也多为“小贯口”,极大地发挥了汉语言音韵、节奏、旋律的优势,听完给人以愉悦的艺术享受,如“窝窝囊囊、偷偷缩缩、偷偷摸摸”和“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干部带了头,小偷有劲头,小偷没领导,肯定偷不好,不是偷不了,就是跑不了”等。此外,作品非常注重包袱的安排与组织,往往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从前边一步一步地进行铺垫,制造悬念,在层层深入并充分蓄势后,出其不意地把包袱抖落开来,造成出人意料的效果。如作品开头处,在简单的几句垫话之后,开始了该相声的第一个包袱。“我真羡慕您的工作”、“我的工作没法跟您比”首先交代了下面要谈论的话题内容,即工作问题,同时又让观众对甲方的具体工作内容产生深刻的疑问从而制造悬念。紧接着,围绕这一疑问甲乙两人一唱一和、一个陈诉一个帮忙解说:“我们三天两头被人打得鼻青脸肿的。”“哦,你参加了拳击运动。”“老得玩命呀。”“对抗性是强。”“风险太大。”“那才见精神哪!”“提心吊胆。”“习惯了就好。”“生怕人逮着。”“你躲得快点儿。”“让人逮着就往死里打呀。”“那对方就犯规了。”这表面上在不断解释、介绍其工作性质,但实际上恰恰是在误导观众,让观众在毫不察觉的情况下掉进了错误的思维中。经过了这番层层铺垫之后,就在观众觉得基本掌握了前面问题的答案之时,猛然抖落包袱:“就前几天六个小伙子把我吊起来打,一边打嘴里还骂骂咧咧的。”“怎么骂的?”“让你小子偷钱包儿!”“哦,你是小偷呀?”谜底揭开,观众错愕,但错愕的同时回头一细想,一切皆在情理之中,但又出乎意料,于是不禁放声大笑。

三、作品选

驯马专家(对口相声)

“解题”1986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相声大赛,这次大赛对于相声界力量的整合以及推出新人新作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相声大师王谦祥、李增瑞的《驯马专家》就在这次大赛中一炮而红。这是一段利用相马、驯马题材批判不良社会现象的相声,作品借马喻人,极其生动而尖锐地提出了一个在当时极具吸引力的问题——如何正确地识别、培养和使用人才。作品中的“专家”恪守死板、僵硬的传统观念,硬要“千里马”踏着“拉磨驴”的足迹,把白龙马的脾气改造成老绵羊的性格,最后在“驯马棍儿”和“巧克力”的恩威并施下,白龙马竟扭起了秧歌。相声共分四部分:前十几行“垫话儿”聊“找马”的迫切性,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简明扼要,毫不拖沓。第二部分讲的是所谓“专家”选马的标准——清规戒律太多,求全责备,脱离实际。如黄色的马不要,防止精神污染,跑起来翘尾巴的有骄傲情绪等,从而对那些形而上学的谬论给予有力的讽刺。第三部分集中展示荒诞而“出奇”的驯马过程:“不听指挥就用小电棍捅麻筋”,“肯听话就给巧克力”,有力地抨击了那种毒害和腐蚀人才的恩威并施的拙劣手段。最后一部分通过赛马来揭示驯马的“成绩”——“白龙马驯成灰毛驴”。

甲:(南方普通话)喔呀!喔呀呀!我可找到你了,索马里同志呀……

乙:他怎么把我弄到非洲去了?

甲:我找你太不容易了,你无论如何一定要帮帮我这个忙呀!(握手)

乙:不不不,你先等会儿。你搞错了,我叫李增瑞。

甲:噢,不会的,不会的,不是我把你搞错了,一定是你自己把你自己搞错了。

乙:我自己乱了套了?

甲:是的是的。我问问你呀,你过去是不是学过畜牧?

乙:学过呀!

甲:现在是不是开了一个大企业?

乙:什么企业?

甲:白孔雀牛马驴骡开发中心?

乙:哪有这么一企业?我现在就是个养马专业户。

甲:哎呀,那就更对了,索马里同志呀。你你你一定要帮帮我……

乙:你怎么老叫我索马里呀?

甲:啊,没错。我问问你,你住在什么地方?

乙:索家庄。

甲:职业?

乙:养马。

甲:贵姓?

乙:李。

甲:索马里!

乙:嘿嘿,你听听,他把我给浓缩了。那么你是干什么的呀?

甲:我是这个选马小组的小组长,是个驯马专家。

乙:您还是位专家?那您上这干吗来了?

甲:我再跟你讲得明白一点吧。最近呀要举行一次全国性的赛马大会,我呢想选几匹千里马去参加比赛。可惜跑遍了全国各地都没有找到理想的,他们建议我来找你来了,你无论如何一定要帮帮我这个忙呀!

乙:哎呀,那可太巧啦!我这儿还真有几匹好马。

甲:是吗?太好了,太好了!那我先看一看马好不好?

乙:我给你拉过一匹来。

甲:好的,好的,太谢谢你了!太谢谢你了!

乙:看见没有,这是一匹乌骓马!

甲:乌骓马?我晓得,我晓得。

乙:是吗?

甲:这个乌骓马是不是就是当年西楚霸王项羽骑的那种乌骓马?这个项羽是不是就骑的这种马自杀的?

乙:对,他还挺内行。

甲:好的好的,我看一看?

乙:好好瞧瞧。你这找什么呢?

甲:这个马脑袋在哪一边?

乙:连脑袋都找不着?

甲:对不起,我这个眼镜(南方话读成“眼睛”)没有带来。

乙:你把眼睛落家了?

甲:不是的,不是的,是我这个近视眼镜今天没有带来。

乙:你看这专家还是个近视眼。

甲:你不要看我眼睛不好,我这个相马的技术是很高明的,态度是蛮认真的。

乙:这么一说,你还挺负责任。

甲:是的是的。

乙:那你好好看看。

甲:好的好的,我看一看。

乙:你看怎么样?

甲:哎呀,你这个马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很好的,不过有一点美中不足。

乙:哪一点?

甲:笨头窝窝眼。

乙:笨头窝窝眼?那怕什么呀?

甲:我们要求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

乙:那你看怎么就能统一?

甲:我跟你讲,这个千里马呀,不但要跑得快,而且长得还要漂亮。

乙:还要漂亮?我看你这是求全责备。

甲:我不能降低标准,大大咧咧、马马虎虎、稀里糊涂、迷迷糊糊地不负责任。

乙:这专家还是醉鬼呢?

甲:老索同志,我能不能再看一匹别的马呀?

乙:这匹马不行?

甲:差一点,差一点。

乙:那好,咱们换一匹。

甲:好的好的,谢谢你,谢谢你。

乙:嗨,你看见没有,这是一匹黄骠马,你看这黄色,多漂亮!

甲:黄色的东西我是不敢要的!

乙:那为什么呀?

甲:上级有指示,防止精神污染。

乙:咳!你说的那是黄色书刊、黄色录像。

甲:对呀,黄色的鹿和象都不可以,难道黄色的马就可以了吗?

乙:咳,这是两码事,我这就是一匹黄骠马。

甲:噢,我晓得,我晓得。这个黄骠马是不是就是当年唐朝的时候大将军秦琼秦叔宝骑的那种黄骠马。

乙:对,就是这种马。

甲:好的好的,我好好看一看。(看)

乙:你好好瞧瞧。

甲:(看,突然问)这个马是男马还是女马?

乙:男马女马?应当说是公马母马!哪有分男女的呀?

甲:我这样讲是出于对马的尊重。

乙:没你这么尊重的,你这不像话。

甲:好好,按照你的意思,这匹马是公马,还是母马?

乙:那还用问吗?千里马全是公马,没有母马。

甲:嗯,时代不同啦,公母都一样嘛。

乙:哎呀!这话可有新意呀!你好好看看这就是一匹公马。

甲:公马?

乙:欸!

甲:母马!

乙:绝对是公马!

甲:既然是公马,为什么后面梳一条大辫子?

乙:那是辫子呀?那是尾巴呀!

甲:哦,对了,马是有尾巴的。

乙:多新鲜呀!

甲:这个马跑得怎样?

乙:日行千里,夜行八百。

甲:能不能让他跑起来,我看一看?

乙:可以呀,“驾!”你看跑得多快!

甲:哎呀!这马我不能要,这个马骄傲情绪太严重了。

乙:这马还有骄傲情绪呢?

甲:你看你看,你看它跑的时候,老翘尾巴!

乙:翘尾巴?那要依着你,这马跑的时候应该怎么样?

甲:我跟你讲,这好马跑起来的时候这尾巴应当是夹起来的!

乙:那是夹尾巴狗呀!

甲:你看这匹马傲气十足的那个劲头,那小耳朵老是立着!

乙:俩大耳朵耷拉着,那是猪!

甲:我跟你讲,这种骄傲情绪的马,你不要看它现在跑得快,将来一参加比赛是绝对拿不到名次的。

乙:那为什么呀?

甲:常言说得好,虚心使马进步,骄傲使马落后!

乙:咳,那说的是人!

甲: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我跟你讲,这种马根本就不是做赛马的材料!

乙:行,那让它干吗去?

甲:拉粪车!拉粪车——让它臭美去吧!

乙:我这可是千里马!

甲:我要严格把关,这种骄傲情绪的马、翘尾巴的马我是绝对不能要的。

乙:这匹马又不行呀?

甲:我能不能再看一匹别的马呀?

乙:这可是最后一匹了!

甲:最后一匹?好了,好了,太感谢你了,太感谢你了。

乙:看见没有,这是一匹赤兔马!

甲:赤兔马?品种不纯呀!

乙:怎么?

甲:赤兔马就是马和兔子杂交的。

乙:咳!这专家什么都不懂!告诉你呀,当初,关羽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他骑的就是赤兔马!

甲:我晓得,我晓得,这种马最早是不是吕布骑的那种马?

乙:这种马性情暴烈、奔驰如飞……

甲:不要讲啦!性情暴烈的马是不合格的。

乙:千里马全是烈马!

甲:我跟你讲,这个千里马首先应当听话,要老实,要不然参加比赛的时候,跑到半路它一发脾气把我从马背上摔下来了,我一批评它,它踢我两脚丫,我和马吵起来了,我怎么向组织汇报呀?

乙:这位的组织原则还挺强!

甲:我和你讲,这个好马不但要有千里马的速度,更重要的是,还要有老绵羊的性格。

乙:什么,老绵羊的性格?

甲:是的,这样的马才是完美无缺的千里马!

乙:您看吧,我这匹赤兔马也完啦!

甲:啊,你不用着急,可以挽救,我可以训练它。

乙:对,你是驯马专家。

甲:是的是的,我和你讲,我曾经就有这么一匹白龙马,白龙马,懂不懂?

乙:就是浑身上下全是白的。

甲:对了。那匹马性格好暴烈,经过我的训练,不到半年时间就训练好了。

乙:那你是怎么训练的?

甲:讲起来这里面可有很复杂的技术问题,可能你不一定听得明白。

乙:那怎么办?

甲:这个样子好不好,咱们两个人表演表演?

乙:好,那我就看着你到底怎么训练白龙马的。

甲:好,那么从现在开始,我就驯你。

乙:驯我?这怎么回事?

甲:因为这里没有白龙马呀,你就暂时当一个活道具。

乙:我是那代用品?

甲:好不好?

乙:那行,我豁出去了,今天就当一回代用品!

甲:那咱们现在就开始呀。

乙:好。

甲:……(拿出一根小棍儿,类似收音机天线)

乙:这是什么东西?

甲:这是驯马器,音乐家叫它指挥棒,这上面是带电的,这个电压是可调的,如果你不听指挥,我就用它去捅你的麻筋,使你有麻酥酥,疼不唧唧,酸溜溜,说不出来的那么一种感觉。

乙:这感觉好受不了呀!

甲:我这是为你好哇!平时我严格训练你,将来参加比赛拿上冠军,我光荣,你这个马脸上也增加光彩呀。

乙:噢,是这么回事!那现在就开始。

甲:我跟你讲一下注意事项啊。

乙:还有什么事呀?

甲:你要绝对服从我,要听从我的指挥。

乙:行。

甲:好,面向我站好了。现在开始呀,听从口令:“趴下!”

乙:(欲趴又止)不趴下。不兴这个,这不行。

甲:不是讲好了你要听从我的口令,要服从我?

乙:我这马它是代用品,什么趴下、打滚儿、尥蹶子、折跟头,这都不能练!

甲:那那那……那练什么呀?

乙:咱们练点基本动作,什么向左转、向右转怎么样?

甲:好好好,照你这个意思。面向我站好了,注意听口令:“向左转!”

乙:……(向左转)

甲:……(捅乙)

乙:哎!怎么回事儿?

甲:你转错了!

乙:我是向左转呀!

甲:你那是向右转。

乙:我这边是左呀!

甲:(以自己为准)我这边才是左呀!

乙:啊?咱们俩站在相反的位置上,你那边是左,我这边是左!

甲:你要以我为准,要不然我就乱了套啦!

乙:你这是怎么回事呀!

甲:哎!你怎么一点都不讲理呀!是你驯我还是我驯你?服从命令是你做马最基本的准则,你懂不懂呀!

乙:甭管对不对都得听你的呀?

甲:要以我为准!

乙:那好,咱们重来。

甲:面向我站好了,听口令:“向左转!”(乙向右转)、“向右转!”(乙向左转)

乙:您说这多别扭哇?

甲:“向后转!”

乙:……(刚要向后,突然走到甲的身后)

甲:哎!你怎么跑我后面去了?

乙:不是以你为准嘛!

甲:好的,好的!你比刚才要聪明多啦!

乙:是呀,反正就围着你瞎转悠吧!

甲:好好,下面训练下一个科目。

乙:什么呀?

甲:拉磨。

乙:拉磨?当驴使唤啊!

甲:这个是我发明的拉磨训练法,主要是为了磨炼你的性格。这就是磨盘,现在你就开始拉磨。

乙:不拉!凭什么让千里马拉磨呀!

甲:我这是为你好哇!我帮助你克服性格暴烈的缺点,通过拉磨可以使你变成真正标准的千里马,通过拉磨可以使你变得温柔又可爱,美丽又大方……

乙:嘿!他把这歌用这儿啦!

甲:好了,好了,大道理我们不多讲了,下面请你拉磨!

乙:这事我有意见。

甲:有意见你可以保留嘛!但是现在你要绝对服从我呀!拉磨!

乙:不拉!

甲:拉磨!

乙:就不拉!

甲:拉不拉?

乙:不拉!

甲:不拉,我可要电你啦!

乙:电也不拉!

甲:好,我跟你讲啊,现在电压是二百二,我要调到三百八,你拉不拉?(逼近乙威胁)

乙:(害怕地)拉!不拉就加压!

甲:早说拉不就没这些事情了吗!注意力集中,要踩在点子上啊,现在开始了呀,预备起:“呛呛七呛七……”

乙:……(扭秧歌转圈儿)

甲:……(捅乙)

乙:哎!怎么回事,我不是拉磨了吗?

甲:你那个步子要迈得小一点,速度要慢一点,走得要稳一点,脸上还要笑一点。

乙:我笑得出来吗?让千里马拉磨本来就够委屈的了,还让乐,这不挤对人吗?

甲:我这是培养你的革命乐观主义!

乙:(痛苦地假笑)

甲:好的好的!保持住了,这个脸上就这个样子啊。注意你现在步子要小一点啊。预备开始:“呛呛七呛七……”(乙扭秧歌转圈儿)来回拉,用力气,老实听话守规矩,有进步,给奖励,我喂你一块巧克力。

乙:(吐)呸!你这是巧克力吗?

甲:哟,卫生球!

乙:啊,卫生球?

甲:巧克力在这里。

乙:你这兜里怎么什么都装啊!

甲:这就是我的训马方法,一手拿着电棍,一手拿着巧克力。

乙:这方法不怎么样。

甲:经过我的训练,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我这匹大灰马就训练好了。

乙:……哎,不对,不对,不是白龙马吗,怎么成了大灰马?

甲:是呀,这个马都让我给驯灰了。

乙:都变了色了。

甲:我这个马变得非常温顺、老实、聪明、听话!往那里一站都跟别的马不一样。

乙:是吗?它怎么着?

甲:你看它,这匹马那小耳朵老是耷拉着,尾巴老是夹着的,叫唤的声音都跟别的马不一样,不同凡响呀。

乙:它怎么叫?

甲:(学)“咩——”

乙:真成了老绵羊了!

甲:最大的特点是,我这个马通了人性啦!我一进这个马棚,这个马立刻就冲我点头。

乙:什么意思?

甲:请您多多关照!(鞠躬)

乙:还挺客气。

甲:我往马棚边一站,这个马立刻用它那个尾巴在我这个臀部上轻轻地叭、叭、叭地拍了三下子。

乙:马拍马屁!?

甲:我和你讲,这样的马才是真正的千里马!

乙:还夸呢,挺好的一匹马让他给毁了!

甲:我这个马训练好了以后,我带它参加了一次赛马大会,那天人山人海,参加比赛的有一百多匹马,我一看这些马呀,这次冠军我的了。

乙:什么叫你的啦?

甲:这些马都是我过去淘汰的。裁判员一声枪响“啪”,我这个马首先就蹿出去啦!起初是遥遥领先,跑着跑着,我一看坏了,有两匹马赶过去了。我可真急啦!掏出我的电棍来往马背上一捅,你再看我这匹马,立刻是精神抖擞、昂首挺胸、鬃毛乱奓、一声长鸣(学)“咩……”

乙:(高兴地)冲上去啦?

甲:(扭秧歌转圈子儿)呛呛七呛七……

乙:又拉上磨啦!

五官争功(群口相声)

“解题”在为数不多的群口相声中,《五官争功》可称得上是其中难得一见的精品。该作品由著名相声大师马季创作,并由马季与刘伟、冯巩、赵炎、王金宝等合作演出,在198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首度公开表演时,场面火爆热烈,观众掌声如雷,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效果。《五官争功》采用寓言体的表现形式,由四个演员分别扮作甲的嘴、眼、耳、鼻,采用“重复”的手法让它们陆续登场,并通过各自与甲的争论以及它们四方为争功而展开的相互论辩来构成包袱产生笑料,尤其最后“我请求上调”、“我得站最高峰”、我“长你脑瓜顶上”等的争论,使作品所要表达的寓意及所暗示的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清晰可见,从而将矛头指向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脱离集体、排斥他人的社会风气以及见利不让、寸功必争的丑陋心态,生动自然又妙趣横生。结尾部分“你们几位全走了,我脑袋成鸭蛋啦”,更是寓意深长,进一步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利害关系以及整体合作的必要性,从而在笑声中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作品中简洁自然又生动有趣的人物语言、相互间的默契配合更是使整段作品无论在文字脚本上还是在舞台表演上都达到了一个尽乎完美的艺术高度。

甲:哎,我来跟大家说个事儿啊,我昨晚做了个梦,我这梦啊!特别奇怪,我梦见我这五官啊,从……

乙:哟!脑袋……

甲:哎。

乙:哈哈!哈哈!

甲:你好,你好!

乙:您还认识我吗?

甲:我可不敢认啦!请问您贵姓啊?

乙:我姓眼。

甲:姓……姓什么?

乙:姓眼。

甲:百家姓有你这姓吗?

乙:头一个就是啊。

甲:哪句呀?

乙:赵钱孙“眼”。

甲:没听说过!赵钱孙“眼”?赵钱孙李!

乙:啊,周吴郑“眼”!

甲:周吴郑王。

乙:冯陈楚“眼”。

甲:你别“杵”啦!你不怕“杵”瞎啦?

乙:不,我……

甲:你叫什么名字吧?

乙:我叫眼睛。

甲:眼睛?

乙:哎,对对!

甲:哎呀,您说这人有叫眼睛的吗?啊?

乙:那你这部分叫什么?

甲:别摸!

乙:不,我就问问。

甲:摸坏了,哪儿配这零件儿去呀?

乙:你这叫什么?

甲:我这是眼睛。

乙:我就是您的眼睛。

甲:您就是我的眼睛?

乙:对对对。

甲:我这眼睛长得跟带鱼似的?你上这儿干吗来啦?

乙:多日不见,怪想您的,我来看看您。

甲:哎哟!谢谢您,您找个地方坐下看。

乙:啊,坐下看。

甲:我接着说我这梦啊。

丙:哟嗬!您在这儿呢?

甲:怎么又来一位?

丙:您好!您还认识我吗?

甲:你也问我这句呀?不敢认啦。

丙:哎哟,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啦!

甲:请问您贵姓呀?

丙:我姓鼻。

甲:啊,姓……怎么这姓都这么别扭啊?姓鼻,百家姓有您这姓吗?

丙:有。

甲:哪句呀?

丙:赵钱孙“鼻”。

甲:去!没听说过!赵钱孙“眼”!咳!“孙眼”他说的!你叫什么名字吧?

丙:我呀,叫鼻子。

甲:鼻子。

丙:啊,我就是您这鼻子。

甲:坏啦!我这鼻子也下来啦!你上这儿干吗来啦?

丙:多日不见,怪想您的,我来呀,闻闻您。

甲:闻我!去去!甭闻啦!坐那儿,坐那儿。

丙:哎,哈哈。

甲:我这梦啊!

丁:哟嗬!

甲:怎么又来一位?你好,你好!

丁:您在这儿呢?您还认识我吗?

甲:怎么全问我这句呀?我不敢认啦!

丁:您真是房顶上开窗户——六亲不认啦!

甲:请问您是谁?

丁:我是您耳朵呀!

甲:我耳朵也来了。

丁:下来啦!

甲:哎哟,您上这儿干吗来啦?

丁:多日不见,怪想您的,我到这儿来听听您。

甲:听我?您坐这儿听!我这个梦啊!

戊:哟嗬!您在这儿呢?

甲:啊!

甲、戊:您还认识我吗?

戊:哎!这位怎么这么大劲儿啊?

甲:我认识您,您不是赵炎嘛。

戊:啊!不……我哪儿赵炎哪?

甲:你不是赵炎吗?

戊:再好好看看。

甲:怎么看……我看不出来了。

戊:您的眼睛怎么啦?

甲:我眼睛在那儿歇着呢!

戊:我呀,姓嘴。

甲:姓嘴?叫什么呀?

戊:叫嘴呀!

甲:你叫嘴嘴?

戊:没听说过?

甲:嘴嘴……

戊:不像话!我姓嘴、叫嘴,全名还是嘴,我就是您这张嘴。

甲:哦!你就是我这张嘴?

戊:不错。

甲:我这嘴可够富态的。

戊:嘴大吃八方嘛!

甲:您上这儿干吗来啦?

戊:这不多日不见,怪想您的,我来啃啃你呀。

甲:哎……你拿我当猪头肉啦?

戊:亲热亲热嘛!

甲:有这么亲热的吗?你们这五官全上这儿干吗来了!

戊:这不给您道喜来啦!

丙:给您哪,祝贺来啦!

丁:祝贺您,取得成绩呀!

乙:祝贺您获得了荣誉。

甲:我有什么荣誉?你们这么祝贺我呀?

丙:哎?这您还不明白吗?

甲:怎么回事儿?

丙:不久之前,您被评为笑星之首。

甲:啊,有这事儿。

合:哎!

丁:我可听说啦!

甲:听说什么?

丁:您还领了这么大一奖状。

甲:您瞧我这耳朵真够灵的。

乙:还发了那么多奖金。

甲:你看见啦?

乙:夜里三点半,您不还数一回?

甲:谁数啦?

戊:不,关键是您有了荣誉,我们想问问:您这荣誉呀,是怎么得来的。

合:哎。

甲:还是我这嘴会说话。荣誉怎么得来的?

合:啊。

甲:上级的正确领导,同行的支持,观众们热情的帮助,加上我个人的一点努力。

乙:我呢?

丙:我呢?

丁:我呢?

戊:我呢?

甲:坏啦!就这点荣誉不够他们四个分的。碍着你们什么事啦!

合:嗯?

丙:忘恩负义。

丁:过河拆桥。

乙:念完经打和尚。

戊:吃饱了就骂厨子。

甲:哪儿这么多废话啊!

丙:我可告诉您,脑袋!你所以取得这么大的荣誉,跟我们五官这哥几个发挥功能可有很大的关系。

甲:五官各有各的作用啊。

丙:那您说说,谁的作用大?

丁:谁是五官之首?

乙:谁该立头功?

戊:这头份奖金归谁?

甲:你说这问题我怎么解答?这五官全长我脑袋上,这是有机整体呀!谁头功,谁二功?谁拿头份奖金?我分不清楚啦!

丙:胡说!

丁:放肆!

乙:无理!

戊:撑的!

丙:脑袋!我可告诉你,你所以当上头号笑星,那全仗着我这鼻子给你挺着呢。

甲:跟你这鼻子有什么关系?

丙:太有关系啦!

甲:你说说!

丙:你想啊,我这鼻子是你脑袋上唯一的一个呼吸器官哪,一天一呼一吸达万次以上,我有一天不干活儿,您就受不了。

甲:是啊!你这鼻子就管出气的,你凭什么不干活呀?

丙:白天咱就不说了,到晚上也一样啊。

甲:晚上怎么啦?

丙:你老人家躺在床上睡着了。

甲:休息呀!

丙:眼睛闭上啦!嘴也合上啦!耳朵也歇着啦!

甲:对。

丙:噢,就让我鼻子一个人值夜班啊?人家工厂都讲三班倒!你哪怕让我休息个十分八分的?

甲:你休息一会儿,我就休克了。能休息吗?

丙:再者说了,你从小长这么大,你哪时哪刻离开我鼻子啦?

甲:这倒是,打一生出来就有这玩意儿,这玩意儿还原装的。

丙:再者说,我这鼻子还是你脑袋上的嗅觉器官。

甲:怎么叫嗅觉器官?

丙:哎,有我这鼻子,你才能闻出来什么叫香,哪叫臭不是?

甲:得靠我这鼻子来闻味儿。

丙:哎。要没我这鼻子……

甲:啊?

丙:不客气地说:您——饿啦!

甲:怎么样?

丙:您就上厕所啦!

甲:回去!我上那儿干吗去?

丙:您闻不出味儿来呀!

甲:行行,行行,您这鼻子很重要就是啦!

丙:重要。那我得问问你:既然我这鼻子这么重要,那为什么在笑星领奖大会上,你发言的时候,对我这鼻子的功劳,你只字不提呀?

甲:那我怎么提呀?我上来就这么讲:同志们!评我为笑星,主要得归功我的鼻子。锦旗你不用给我,您就挂我这鼻子上……这玩意儿挂得上吗?

丙:反正我鼻子的待遇,您得重新考虑。

甲:鼻子很重要。

乙:胡说!

甲:哎,你怎么啦?

乙:怎么啦?他鼻子重要,我眼睛就不重要吗?

甲:我没那意思。

乙:我眼睛比鼻子重要。

甲:怎么呢?

乙:你的聪明,你的才智,全在我身上体现出来。

甲:哎,对啦!人们都这么说嘛,马季聪明!所以聪明,就聪明在那双水汪汪的……小眼睛上啦。

乙:你用我跟观众交流感情,用我表达喜怒哀乐。请问,没我眼睛,你能学文化、学知识吗?没我眼睛,你能表达喜怒哀乐吗?嗯?没我眼睛,你能看到这大千世界吗?嗯?没我眼睛……嗯?

甲:什么毛病?

乙:就这样,我还得为你的婚事操心。

甲:这眼睛为我的婚事操心?怎么啦?

乙:怎么啦?你们俩第一次见面儿,不是我眉来眼去把她钩住的吗?脑袋!我还告诉你,你们从恋爱到结婚干的那点事儿,我可全看见了。

甲:你瞧我这缺德眼睛。

乙:你要不对我好点,我全都给你说出去。同志们,今天我先说第一回吧。

甲:别!你眼睛很重要,我离不开你。

乙:对啦,你每天下班是谁为您认路的?

甲:对对,真离不开这眼睛。

乙:就是啊!

丙:没关系,没关系!离开眼睛您照样能回家。

甲:不行,没有眼睛我拿什么认路啊?

丙:哎,用我这鼻子,闻着咱们就回去啦!

甲:我长个狗鼻子?像话吗?

乙:不行了,不是!你甭……您就对我好点儿,肯定我就报答您。

甲:怎么报答我?

乙:以后您再办坏事,我睁一眼,闭一眼吧。

甲:我办过坏事吗?

乙:我这眼睛很重要。

丁:胡说!

甲:你怎么啦?

丁:刚才说什么啦,我可全听见啦!

甲:是,你这贼耳朵什么听不见呢?

丁:说什么,眼睛重要,我这耳朵可有可无吗?

甲:我没那么说。

丁:我这耳朵是您脑袋上重要的信息机构。

甲:信息机构?

丁:靠我这耳朵,给你传递信息,没有我这耳朵,你能听出来什么是音乐?什么是唱歌?什么是唱戏?“汪!汪!汪!”这是什么?

甲:这个听出来啦!

丁:是什么?

甲:这是狗叫唤。

丁:对呀,要是没我这耳朵,你以为你三舅唱戏呢?

甲:去!你怎么说话呢?

丁:从小长到大,听报告、听讲课、听说话、听音乐,听什么离开过我这耳朵?

甲:嘿嘿!对对!耳朵挺重要。

丁:别说这个啦,就连你谈恋爱也没离过我这个耳朵。

甲:您怎么也提这事啊?跟你耳朵有什么关系?

丁:哟!你们热恋的时候总是亲亲热热,互相吐露爱慕之情,靠什么呀?

甲:靠什么?就靠那嘴来表达。

丁:靠嘴说?……说什么呢?

甲:没听出来。

丁:就是呀!要有我这灵敏的耳朵,你就会听得一清二楚。

甲:说的什么意思?

丁:她说呀!你小心点儿,我爱人在后边儿呐!

甲:哎……像话吗?我第三者插足啊?

丁:反正我对你是俯首帖耳啊。

甲:嗯,耳朵对我不错。

丁:可是你呢?

甲:我?

丁:你对我们三六九等,你对他们什么样?

甲:对他们一视同仁呀!

丁:一视同仁?你喜欢眼睛,给他戴上变色镜,让他臭美去呀!

甲:那是臭美吗?戴眼镜保护点视力。

丁:你给鼻子、嘴戴上口罩。

甲:是啊,讲卫生啊。

丁:给你脖子围上围巾。

甲:是啊,爱护点儿嗓子。

丁:给你脑袋戴上帽子。

甲:戴帽子显得精神。

丁:你给我耳朵买过什么呀?

甲:哎,我还真没给这耳朵买过什么。

丁:不买没关系,可是你不该把口罩带、眼镜腿儿,全勒我耳朵上。

甲:你说,就这么点事儿他还抱委屈呢。

丁:抱委屈!有件事儿你还最对不起我。

甲:噢?什么事儿对不起你?

丁:我们耳朵本来亲亲密密是一对儿,你非得一边一个让我们长期分居啊!

甲:那……俩耳朵搁一边儿,那不成烧卖啦!

丁:你甭管,你说清楚,一定得说……

丙:别哭啦!没完没了,哭什么呀?

甲:他委屈,碍着你什么呀?

丙:他委屈我不管哪?你让大伙瞧瞧,这么会儿,他把我鼻子全都揪红啦!

甲:别揪啦!人家不乐意啦!

丁:你说我耳朵重要不重要?

甲:重要!我离不开你。

戊:胡说!

甲:怎么回事儿?

戊:我没说你,我说他呢!他说什么,我可都听见啦。

甲:听见啦。

戊:不像话!

甲:就是。

戊:他们这叫见荣誉就上。不明白道理,咱们是个整体。

甲:对。

戊:您这脑袋有了荣誉,大伙都有份儿。

甲:您瞧我这嘴说得多好!

戊:哪有为自己争功的?人家真正有功的从来不争功。

甲:有功人家不争功啦!

戊:你看我什么时候争过?

甲:你现在就争上啦?

戊:哈哈,我还用争吗?

甲:你这不争呢吗?

戊:我是什么呀?

甲:你是嘴呀!

戊:我这嘴对你来讲,最重要。

甲:有什么重要的?

戊:没有我这嘴,你说段相声我听听,说!

甲:我拿哪儿说呀?

戊:还是的!靠我这嘴吧?

甲:对对。

戊:你抽根儿烟,还得靠我这嘴。

甲:拿耳朵抽,嘬得进去吗?

戊:你喝点酒,还得靠我这嘴。

甲:对对。

戊:你吃点饭,也得靠我这嘴。

甲:全靠嘴!

戊:你说个瞎话,也得靠我这嘴。

甲:哎……我说过瞎话吗?

戊:反正我这嘴重要。

甲:嘴确实重要。

戊:笑星评比会上,评委说得清楚。

甲:怎么说的?

戊:说您口齿伶俐,那就是夸我这嘴。

甲:对对。

戊:说您吐字清楚,也是夸我这嘴呢。

甲:也是这嘴。

戊:说您嘴皮子利索,还是夸我这嘴呢。

甲:对。

戊:甭说这个,就是你和您爱人搞对象,也没离开我这嘴。

甲:你怎么也提这个事儿?

戊:多新鲜哪?你跟你爱人花言巧语,不得用我这嘴吗?

甲:对,对。

戊:你跟你爱人说点悄悄话,不得用我这嘴吗?

甲:对,是用嘴!

戊:你跟你爱人表示衷心,不得用我这嘴吗?

甲:对……用嘴!

戊:你跟你爱人亲热接吻……

甲:别……别说啦!嘴下留情吧。

戊:我这嘴怎么样?

甲:好,不错,我离不开您这嘴。

丙:我呀,不干啦!

丁:我呀,请探亲假!

乙:我呀,调离!

甲:怎么啦?又怎么啦?

丙:您说我这鼻子,辛辛苦苦的我落什么好啦?啊?你这脑袋偏心眼儿,你净向着那嘴。

甲:我怎么向着他啦?

丙:嘿!弄点好吃的、好喝的,什么鸡鸭鱼肉、山珍海味、橘子汽水儿、奶油冰棍儿,全塞那嘴里头啦!

甲:我塞你鼻子里头,你消化得了吗,你呀?

戊:行啦!鼻子。他再好吃的东西,我嘴没沾着边儿呢,味儿先让你闻跑啦!你还不知足哪?

丙:哎?我先闻味儿,干吗你那儿流哈喇子啊?

戊:废话!你要伤风,要感冒,这喘气儿,我还得替你顶着呢。

乙:别说啦!你们俩吃香的、闻辣的,我眼巴巴地看着没我什么事儿啊?

丁:对呀!我看还看不见呢?

甲:行啦!没你们俩什么事儿,这里头。

丙:这点好事儿,全落在嘴上啦!

戊:行啦!你们光瞧见我吃香、喝辣的啦!你们谁生个灾,闹个病,喝点苦水、吃个药片,全塞我嘴里头啦。我说什么啦?

丁:对啦,这耳钉还扎我耳朵上呢!

戊:是啊!把你耳朵扎疼啦,我这嘴还得咧着呢。

乙:是啊,你一咧嘴,我还得挤眼泪呢。

丙:那我鼻子直犯酸,我招谁惹谁啦?

戊:凑合吧。

丙:我问你,你抽烟的时候,你干吗那烟打我鼻子里头走?

戊:废话!你过了烟瘾,我还没找你收烟钱呢?

丙:收我烟钱?

戊:啊。

丙:我还没要你养路费呢?

乙:得。

戊:行啦,眼睛,你不错啦!他们家二十寸彩电就给你买的,我们谁看得见哪?

丁:说得好!说的太棒啦!

戊:还有你耳朵,他们家那几千块钱买的音响,就是你的,我们谁听得着啊?

甲:对,对。

丙:瞧瞧,他们全有好处不是。

戊:最可气的就是你鼻子,你不错啦!

丙:我怎么啦?

戊:你站最中间,我们全在边上围着你转,你还不知足,今儿伤风、明儿感冒、后儿闹个鼻窦炎什么的,也搭着他手懒点儿,流点清鼻涕全流到我嘴里啦,你拿我这儿当痰盂啊你!

丙:我再问问你!

戊:问什么?

丙:这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是不是嘴的责任?

甲:是你的毛病。

戊:那你这鼻子麻木不仁、不闻不问怎么说呢?

甲:对。

丁:口若悬河、信口雌黄,就是你这嘴。

戊:行啦!耳朵!你偏听偏信,耳边风,那就是你的毛病。

乙:云山雾罩、造谣生事,说的是谁呀!

戊:你这眼睛也可以啦!那社会上的红眼病就是你传染的。

甲:好!各位,就这么点荣誉,他们自己就打起来啦。

戊:脑袋,我对你有意见。

甲:对我有意见?

戊:嘿嘿。

甲:怎么啦?

戊:你凭什么把我这嘴放在最下边?

甲:是啊,当初它就那么设计来着。

戊:你得把我的位置往上调。

甲:怎么调法?

戊:我这嘴得长你脑瓜顶上去。

甲:这嘴长到这儿来?赶上下雨你不怕存水呀?

戊:我得最高啊!

丙:脑袋!我对您有意见。

甲:你有什么意见?

丙:我不能跟他们在一块儿,我得站最高峰。

甲:好!他也长到这地方来?

乙:脑袋!我高瞻远瞩,我请求上调。

甲:你也上来啦!

丁:脑袋!我耳朵也得必须长你脑瓜顶上。

甲:耳朵也长……我成兔爷啦!

合:就这样吧,好,上面见吧!

甲:别说啦!干吗呢你们?五官全长我脑袋上头,都得听我的!五官分工不一样,得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团结起来才能干出点事儿来呀?照你们这样,自己强调自己重要,不要你们啦!走!走!走!

(众走)

甲:回来,回来!

众:怎么又回来啦?

甲:我琢磨过来啦。

众:啊。

甲:你们几位全走啦?

众:啊?

甲:我这脑袋成鸭蛋啦!

众: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