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学作品欣赏教程
8119700000002

第2章 总主编

2008年12月

文学欣赏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而获得的一种精神享受。有人把它与文学批评活动混为一谈,附加了许多文学理论专业方面的要求;有人把它当作一种审美活动,过多地从审美原理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还有人将它当作一种修养,让它承载了许多道德的内容。应该说,文学欣赏与以上所列均有关联,但将它完全等同于其中的一种,就显得比较荒谬。从最本质的意义上来说,文学欣赏是一种精神活动,它的目的是使人从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获得快乐,这就与下棋、唱歌等娱乐活动有某些共同的特征。这些共同的特征就是娱乐性和休闲性。因此,本书是写给普通人——当然他们可以是大学生或别的人士——而绝非文学研究专业人士的文学作品欣赏教程,编者必须结合这一特征对此教程进行设计和安排。

既然我们明了普通人的文学欣赏的目的以及特征,那么,文学欣赏的方法或模式显然不能照搬文艺学、美学的方法或模式。当然,必要的借鉴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要编写的文学作品欣赏教程是适用于普通人尤其是正在受教育的非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的,因此,了解和分析他们的文学欣赏模式就成了一个不可省略的步骤。目前,普通人的文学欣赏的模式是怎样的呢?从建国后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以及实际的问卷调查情况来看,普通人的文学欣赏模式是二重性的或称分裂式的。一方面,人们由于中小学所接受的教育形成了文学欣赏的三段式模式,即了解(时代背景)、分析(段落层次、中心思想)、概括(艺术特色);另一方面,人们在日常文学欣赏中只读自己觉得“有味的”作品,这样形成的印象可能是片面的,但却是有自己“心得”的。这两种模式都是有问题的,前者全面、理性却僵化、缺乏激情,后者片面、感性却灵动、独有所悟。新的文学作品欣赏的模式必须取两者之长而避其短,即在整体的体验中适度地进行理性探寻。

文学作品欣赏教程的编写,可以按照体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单元;也可以按照时代,分为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单元;还可以按照国别,分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两个单元。这三种编写法似乎都有人采用,而更常见的是将这三者综合起来。本书亦采用综合的方式,一级目录按体裁分类,二级目录按时代和国别分类。本书一方面全面地介绍了中外文学作品的全貌,使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学作品有一个整体而直观的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作品欣赏实例分析,因势利导地发现和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兴趣和能力。本书有几点与别的教科书不同:一是增加了曲艺文学方面的内容;二是针对我国现状,将外国文学作品欣赏称为外国文学作品汉语译文欣赏;三是在中国文学作品欣赏中增加了英语译文的欣赏,在外国文学作品欣赏中适当地采用双语欣赏;四是重在对学生自身文学欣赏能力的发现与培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贴近现实、贴近普通人,培养全球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本书各章节分工如下:

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二、三小节)刘舒撰写,第三节(一小节)向丹撰写;第二章第一节杨兴华撰写,第二节廖杰锋撰写;第三章第一节朱迪光撰写,第二节雷振华撰写,第三节龙海云撰写;第四章第一节曾朝阳撰写,第二节任美衡撰写,第三节廖杰锋撰写;第五章第一节阳建雄撰写,第二节徐小凤撰写,第三节蒋芳撰写;第六章第一节伍光辉撰写,第二节刘邦奎撰写,第三节蒋芳撰写;第七章阳姣丽撰写。全书由朱迪光统稿。

本教程虽然介绍了中外文学作品的全貌,融古今中外于一炉,但教学时应有所侧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和学生的情况,特别是根据课时的情况,将有些章节作为重点教学单元,而其他章节可主要让学生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