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学作品欣赏教程
8119700000001

第1章 序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以知识创新和新技术变革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挑战,并由此引发了社会各领域的深层次变革。在教育领域,这些挑战和深层次变革带来的影响,最为核心、最为根本的,莫过于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的转变与重树,“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成为这一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如何回应这一时代命题?从普通民众到教育工作者,从教育部门到高等院校,从中央到地方,人们都在思索,都在求解。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纪之交,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率先吹响了回应号角,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力图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环节和突破口,打通一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革新之路。

然而,要打通这样一条路并非一帆风顺。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和实施,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样容易,即通过对原有的教师进行培训自然就可以达成。事实证明,仅仅通过培训来推行新课程改革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新课程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等一系列从教育理论到教学实践的全面变革和转向,特别是一线教师和新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全新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以及将之转变为有效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不可能在短期内做到,它需要从师资培养的源头做起,即重新检视传统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体制机制和模式,将职前教师教育改革(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质性地对接起来,主动搭建和打造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实施要求的师资培养平台。如何将职前教师教育改革(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行实质性的对接,如何搭建和打造这个平台?这些问题无疑要落实到教师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头上,而作为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主体和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地方高师院校必须主动出击,以理论探索和实践行动的勇气与自信作出积极回应。

在开放的教师教育体制下,非师范院校向师范横向扩展以及师范院校也走“师范与非师范共同发展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或正在淡化和冲击着教师教育的特色和内涵,地方高师院校逐渐远离自己的本色,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和特点受到了弱化。为此,高师院校必须打造能够支撑和彰显特色的平台,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要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编写紧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同时又符合自身改革发展需要和突出“师范个性”的校本系列教材。

作为一所省属的师范院校,衡阳师范学院具有“百年师范”的光荣传统,始终高举师范旗帜,积极参与祖国的教育事业,为祖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殚精竭虑,为地方教育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面对新的形势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一方面加强理论研究,先后申报了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湖南省教育厅教研教改项目“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与中学教师素质拓展对接研究”,努力探索高等师范教育尽快适应“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打造出教师教育特色的道路;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深化教学改革,主动对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实施的理论和路径,推进教师教育纵深发展,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增强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功能。《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系列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就是我们在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取得的成果。

以理论探讨为先行、以实践探索为依托,是本套教材编写的特点,也是新时期地方高师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和服务基础教育发展的一种努力和初步尝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贯重视教育,关心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本套教材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对此,我们深表谢意!由于是初步尝试,其中肯定存在许多不足,我们期待全国同行的批评指正,更期待由此而建立起一个相互学习、沟通与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