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歌仔戏音乐三十年(1980-2010)
8118500000011

第11章 歌仔戏音乐表现力的拓展(1990~2000)(3)

阿母能负重,

悄悄离去亦甘心。

让咱母囝同心愿,

诚心保因一家永安宁。

戏的结尾,“是三娘知道倾尽自己心血的婴儿并非儿子的骨肉,且自己的存在会妨碍他人家庭的正常生活而忍痛离去时,老练的七姑拧痛了婴儿。婴儿的哭声,便使她从声音难以传到的远方勾魂摄魄般地跑回来:她对孩子的爱早已刻骨铭心而超越骨肉之情了。爱也再一次被表达为人与人、人与生活之间关系的灵魂。这最后一笔写得十分精彩,可以说是情到深处的心灵感应,也可以说是浪漫的笔墨,它使整个戏盈盈流彩起来,使人耳目一新”。(引自王评章:《芗剧新编古代戏〈保婴记〉评析》,《福建艺术》1996年第6期,第16页。)整个戏是一出浪漫而充满了民间温情的喜剧,剧目的音乐旋律平稳、优美,与全剧的温情脉脉相生相长,相通相融,无论是唱腔还是场景音乐,都营造出一种温情的气氛。

《李娃传》:第一本台湾歌仔戏音乐总谱

大陆歌仔戏音乐创作在两岸歌仔戏艺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95年,由大陆作曲家陈彬(陈彬(1947~):一级作曲,曾任漳州市芗剧团作曲。曾担任《十五贯》《梁山伯与祝英台》《乞丐与状元》《李妙惠》《加令记》《五子哭墓》《蔡文姬》《钗头凤》《双思钗》《安安寻母》《孟丽君》《李三娘》《打金枝》《情殇红楼》《长生殿》《李娃传》《邵江海》《王翠翘》等,现代戏《龙江颂》《深山红苗》《洪湖赤卫队》《杨开慧》《平原作战》《情海歌魂》《江姐》《两个猎人》等戏的音乐设计;撰写了《论歌仔戏传统四大件与民族管弦乐的结合》《夜话〈李娃传〉》等论文,编著《芗剧传统曲调选》;创作芗剧戏歌《我当代表上北京》《向太阳挑战》《等待》《台湾阿姐嫁阮兜》《七字调随想》《芗情戏韵畅想曲》等;多次赴台湾、新加坡参加访问演出。《情海歌魂》《月蚀》《王翠翘》分别获福建省戏曲会演音乐设计奖;《两个猎人》获全国最佳作曲奖。)担任音乐设计的《李娃传》的音乐总谱是台湾歌仔戏历史上第一本歌仔戏音乐总谱(现被台湾中华戏曲博物馆收藏)。由此,大陆歌仔戏音乐的“定腔定谱”方式传到了台湾,影响了台湾歌仔戏的音乐设计理念。基于这一点,《李娃传》的音乐创作具有两岸文化交流的深刻意义。

20世纪80年代,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及台湾“戒严令”的解除,海峡两岸的往来日益频繁。台湾和大陆歌仔戏界的专家学者、编创人员及演员也通过各种渠道相互交流,促进了歌仔戏在现代社会的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起,两岸几乎每两年就举办一次大型交流活动,活动内容除了新旧剧目展演,还举办歌仔戏学术研讨会,活动规模和影响力越来越大。21世纪以来,特别是两岸“三通”后,歌仔戏艺术节和研讨会成为两岸歌仔戏交流的重要形式,双向交流更加频繁。

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放宽收听台湾广播、收看台湾电视的禁令,东南沿海民众通过广播和电视,收听、收看了台湾的歌仔戏,了解台湾歌仔戏的发展变化,杨丽花、叶青等成为闽南家喻户晓的歌仔戏演员。台湾电视歌仔戏以其剧情曲折,特技变幻精巧,演员唱腔和表演与大陆舞台歌仔戏有所不同而吸引着大陆观众。1985年,厦门电视台把厦门市歌仔戏剧团演出的一些精彩剧目录制发行,《恶婆婆》《状元与乞丐》《杀猪状元》等剧目的录像带通过各种渠道传入台湾。

1987年,台湾终于解除实施长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并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除军人和现任公职人员外,凡在大陆有血亲、姻亲、三等亲以内的台胞都可以到大陆来。分隔近40年后,台湾同胞纷纷回到大陆探亲旅游,许多台胞有了看到大陆民间戏曲的机会。他们从传统剧目中,对同根文化有了认同感,也开始关注两岸歌仔戏和民间戏曲的异同。

1988年,台湾歌仔戏学者陈键铭先生率先来大陆进行田野调查,并与大陆歌仔戏界进行了交流,使两岸学者对歌仔戏史有了进一步认识。1989年,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与福建省艺术研究所共同举办了首届台湾艺术研讨会,台湾著名音乐家许常惠先生和台北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教授陈茂萱先生到会介绍了台湾音乐的情况与歌仔戏发展的状况,并就两岸的交流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台湾著名戏剧研究专家施叔青女士提交了论文《台湾歌仔戏初探》。这次研讨会,可说为两岸歌仔戏学术交流正式揭开序幕。(引自曾永义著:《戏曲源流新论》(增订本),第403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

20世纪90年代,两岸文化交流开始明朗化,被称为“并蒂莲”“姐妹花”的歌仔戏成为两岸共同关注的焦点。1990年,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举办了闽台地方戏曲研讨会,邱坤良、王振义、王瑞裕等台湾戏曲界和音乐界12位专家学者与会。歌仔戏成为研讨会重要议题之一,针对歌仔戏在大陆与台湾的发展差异,与会者从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台湾专家认为,大陆歌仔戏经历40年的发展变化,却保留更多精致面貌,台湾由于近年来受到其他艺术形式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反而不如大陆保存的戏曲古韵多;但也有学者认为,大陆的歌仔戏由于文人的参与,使歌仔戏失去了淳朴粗犷的风貌。这次研讨会,对于歌仔戏在闽台两地的差异提出多方面意见,对两岸歌仔戏极其复杂的历史现象忠实地进行剖析,其间虽有观念争论、观点分歧和理解差异,但已经走向求同存异、共同合作,迈出了全面描述歌仔戏历史的第一步。此外,本次研讨会专程邀请台湾著名歌仔戏艺术家廖琼枝女士参加研讨,并与厦门市歌仔戏演员进行交流表演,这是两岸歌仔戏在分割40年后的首次交流表演,让与会者和厦门观众共同领略两岸歌仔戏的同根同源与各自风采。

1990年,台湾最具代表性的歌仔戏剧团明华园率先赴大陆演出,自此,两岸歌仔戏交流,由纯学术性的研讨扩大到表演团体的交流。台湾著名电视歌仔戏艺人叶青等一批演员和学者来大陆交流也日渐频繁,厦门和漳州成为歌仔戏艺术交流的重要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