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开国帝王的大谋略
8118000000009

第9章 汉高祖刘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布衣之身君临天下的封建帝王(3)

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在阳夏(今属河南太康)之南追上项羽。他与韩信、彭越约期会师,共击项羽。到了固陵(今河南太康西),韩、彭两军未至,项羽向刘邦发起攻击,汉军大败。刘邦只好坚守不出,并向张良寻求计策。张良建议他若能以齐地实封韩信,以梁地实封彭越,他们肯定会全力帮你击败项羽。于是,刘邦派人通告韩信和彭越,只要他们并力击楚,打败项羽后,就封他们为齐王和梁王。韩、彭立即回报:“我们马上进兵。”这时,楚大司马周殷也被刘邦劝降,淮南王英布也带兵前来会战,汉军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到十二月,双方在垓下会战,汉军30万人团团围住了项羽。

项羽当时已兵少粮尽。一天夜里,他突然听到汉军在四面唱起了楚歌,以为汉军已全部占领楚地。他心中悲伤,便起来在帐中饮酒。他让美人虞姬陪饮,命人牵来心爱的坐骑乌“骓”,然后悲歌慷慨地唱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则和唱说:“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二人唱了几遍,虞姬就饮泪自刎。项羽泪流数行,跨上骏马,率骑兵800,连夜突围而出。

天亮以后,汉军才发觉项羽已经突围。刘邦令骑将灌婴率骑兵5000追击。项羽渡过淮河,只剩下100多个随从。到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项羽迷路,引兵向东,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被灌婴追上。这时项羽身边只有28骑,他奋力与汉军激战三次,杀死汉军几百人,最后战败。项羽徘徊乌江边,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于是拔剑自刎。项羽虽然失败了,但后人对这个失败的英雄充满了同情和崇敬。就这样,楚汉战争终于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楚汉之争,争的是天下。争天下必然要争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楚、汉战争是智能与蛮力之争,是人才之争,谁拥有大量的能人贤士,并且又能知人善任,谁就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项羽勇猛善战,无人能敌,性格也直爽豪迈,但他心胸不够宽广,又不善于拉拢使用人才,他虽愿为士兵吸疮疗毒,却舍不得封官设将,把刻好的官印玩没了棱角还舍不得授印。所以原来在他手下的人才,如张良、韩信、陈平都转投刘邦。对于贤士,虽有一范增却不予信任,难怪他会失败。

而刘邦却正相反,他虽不善带兵打仗,却能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在用人方面,刘邦也确有过人之处。后来,刘邦曾和韩信等群臣议论过各位将领的才能。刘邦问韩信说:“你看我能不能统率百万大军呢?”韩信说:“不能。”刘邦又问:“能否统率十万军队呢?”韩信说:“不能。”刘邦生气地说:“依你说,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能带一万就不错了!”刘邦反问道:“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毫不客气地回答说:“至于我么,越多越好。”刘邦既不解又气愤地问:“既然这样,为什么我做皇帝,你只能做将军呢?”韩信回答说:“陛下虽不善将兵,却善将将。”韩信的话虽有奉承之嫌,但却能一语中的。正因为刘邦在人才争夺战中是个胜利者,所以他赢得了整个战争,建立起了强大的西汉王朝。

汉承秦制 帝国一统

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按照与韩信、彭越的约定,立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于是韩信、彭越和原已策立的淮南王英布、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韩王信以及前不久封为长沙王的吴芮上书共尊刘邦为皇帝。刘邦推辞,众人都说:“大王出身贫贱,讨灭乱秦,又以汉王诛灭不义,平定天下,立功臣,不为私,所以与诸侯王的名号不太相称,惟称皇帝实宜。”刘邦说:“如果你们真认为这样会对天下人民有利,那就听你们的吧。”二月初二,刘邦于山东定陶汜水之阳正式称皇帝,史称汉高祖,定国号为汉。接着,他下诏尊王后吕雉为皇后,太子刘盈为皇太子。

汉高祖刘邦定都洛阳,五月,在洛阳的南宫举行盛大的庆功宴会。会上,刘邦让群臣畅所欲言,总结汉胜楚败的经验教训。高起、王陵认为:陛下能“与天下同利”,而项羽却“不予人利”,这是项羽所以失败的原因。刘邦却认为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说:“要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讲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我比不上萧何;讲率军百万,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比不上韩信。但我能任用他们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才是取得胜利的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又不能善加任用,这是他失败的原因。”对于高祖的分析,群臣都表示悦服。

这时,戍卒齐人娄敬从山东赶来洛阳,求见皇帝。他认为刘邦夺取天下的方式和周朝不同,不应当像周那样定都洛阳,而应据秦之险,定都于关中。刘邦把他的意见交给群臣讨论,许多人表示反对,认为还是在洛阳好。只有张良支持娄敬,他对刘邦说,关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攻守兼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刘邦非常赞成,于是即日起驾,西迁关中,定都于长安。因为长安地处西方,和后来光武帝定都洛阳重建的东汉相对,所以后世史家称为“西汉”。

西汉基本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和秦一样,汉中央政府由皇帝总揽大权,下设各级官吏,主要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汉初称相国)、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是全国最高官员;太尉掌管全国军事,是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主要是监察百官,是全国最高监察官。九卿:一是奉常(太常),掌管宗庙祭祀,朝廷礼仪;二是郎中令(光禄勋),掌管皇帝警卫和宫廷事务;三是卫尉(中大夫令),掌管皇宫门卫;四是太仆,掌管皇帝车马仪仗;五是廷尉(大理),掌管刑狱;六是典客(大行令、大鸿胪),掌管少数民族事务;七是宗正(宗伯),掌管皇帝亲属;八是治粟内史(大农令、大司农),掌管全国财政;九是少府(考工),掌管皇帝私人财政。

地方政府也基本上和秦朝一样,实行郡县制。秦初分全国为36郡,末年又增设数郡。汉初,刘邦在全国设置了15个郡,后来,在消灭异姓王时又陆续恢复了一些郡县,同时又从秦时的大郡中分设了一些小郡。这样,加上汉初的15个郡,一共是36郡。汉代乡的组织与秦略有不同,即规定在各乡的三老中,推选一人为县三老,其作用是要他们“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加强县乡之间的联系。

与秦不同的是,刘邦除了继续推行郡县制外,还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汉代郡县制度和诸王国并行。汉初时,刘邦分封了7个异姓王国,后来除了长沙王吴芮,其余都被陆续消灭。但在削平异姓王的过程中,刘邦又分封了9个同姓王,他们都是刘邦的子、侄、兄弟。刘邦规定:诸侯王国的地位与郡相等,王国的相国(后改为相)和太傅必须由中央委派,代表中央处理政务,没有中央的虎符,诸王不得擅自发兵,诸王不得违反中央政令等。在诸王国以外,刘邦还分封了许多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等,大多是封赏给有功之臣的。

为了维护尊卑等级,刘邦还沿用了秦的20级爵位制度。在秦朝法律的基础上,刘邦也改制了新的法律,就是汉代着名的《九章律》。在制定法律的同时,刘邦又仿效秦朝建立起一套礼仪制度。总之,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又重新建立起来了。

汉承秦制集中体现在礼法制度方面,但汉高祖刘邦的统治政策却与秦王朝有所不同,而这种不同,正是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而总结、制定、推行的。

经过长达8年的战乱,全国人口锐减,经济凋敝。故此,汉高祖刘邦首先采取措施,解决劳力不足的问题:释放囚犯,流民返乡,军人解甲归田,解放奴婢,鼓励生育。同时,调整土地,发展地主经济。

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秦的赋税制度基础上,刘邦采取了轻徭薄赋政策,还通过“赐爵”、“复爵”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重点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刘邦也对工商业的政策作了调整,主要措施就是放宽对私人工商业的限制,结果不仅振兴了工商业,也促进了农业生产。

为了保证人民能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汉高祖还比较妥当地处理了与匈奴的关系。他采用“和亲”策略,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送给匈奴大批财物。这样一来,匈奴对中原的骚扰大为减少,汉、匈之间暂时出现了和平,从而给中原人民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产环境。

由于以上措施和政策的施行,汉初的农业生产大大发展,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到惠帝、吕后统治时期,民间已经是“衣食滋殖”。到武帝初年,更是出现了“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的经济空前繁荣的景象。

加强宗室巩固皇权

刘邦做了皇帝,难免有一些意骄志满。一次,他设宴招待英布等人时,曾对父亲不无得意地说:“早先您老人家总是说我无赖,不如我二哥能治产业,现在您再看看,是二哥的产业多,还是我的多?”刘邦享尽了皇帝的特权,口极其味,耳尽其声,怀拥爱姬,恣其所欲。但是他也丝毫没有忘记:天下并不太平,隐患犹在。一是分封的异姓王,他们各自“拥兵据地”,擅长军事,不少人对中央怀有不轨之心。二是中小将领,他们都曾为高祖立过汗马功劳,虽然实力不强,但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带来不小的麻烦。三是六国残余贵族在地方很有势力,一有机会,还会死灰复燃。四是相权太重,人们忠君意识淡薄,而同姓王的问题也相当棘手。为了巩固统一和强化皇权,高祖从称帝到去世前后八年间,始终都在致力于消除这些隐患。

刘邦首先解决异姓诸侯王问题,其中最残酷的要算解决韩信了。项羽失败后,其部将钟离昧、季布只得四处逃亡。刘邦称帝后,立即诏令全国通缉,悬赏捉拿,举国搜捕。钟离昧走投无路,因与韩信同乡,一直友善,便投靠韩信。韩信顾念旧情,就收留了他,将他藏在楚王府中。

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十二月,有人揭发最大的异姓王韩信阴谋叛乱。刘邦一直在提防韩信,恐其为乱,现在有人举报就急忙召集群臣商议,诸将说:“赶快发兵杀了他。”陈平却认为,楚国兵精,如果发兵攻之,无异于自己挑起战端,不如假装巡狩云梦,通知各个异姓王到陈县(今河南淮阳)会面。韩信肯定会前来谒见,那时只要一个力士,就可以不费事地把他抓起来。刘邦照计实行。

韩信得命后,当然要怀疑,他曾被刘邦两次夺去了兵权,他深知刘邦性格多疑,为此格外小心。这次刘邦突然游览云梦,如果不去迎驾,就有失君臣之礼,如去迎驾,又恐出意外。属将见他迟疑不决,有人进言道:“大王并无过失,不过就是收留了钟离昧,违犯了君命,不如斩了钟离昧,献于陛下,陛下一定会十分高兴,如此一来,您还怕什么呢?”韩信觉得有理,便找到钟离昧,话中露出了为难的意思。钟离昧说:“汉所以不敢攻楚,是恐我与你联合造反,同心抗汉。如果把我擒献给刘邦,那么,我今日死,明日你就必亡。”说完后,见韩信毫无反应,便起座骂韩道:“你不是个成大事的君子,我不该往投你处!”说完,拔剑自刎而死。韩信见钟离昧已死,便命人割下他的头,前往陈地面谒刘邦。

韩信一到陈县,当即被逮捕。韩信大叫冤枉,他说:“果然像人们说的那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平定,我本来就该给烹了。”刘邦对他说:“你不要大声嚷,有人告你谋反。”然后就把韩信捆绑起来,押上囚车,返回洛阳。

在楚、汉相争之时,韩信帮助项羽,则项羽可以统一天下,韩信帮助刘邦,则刘邦可以统一天下,如果韩信背叛刘邦,自树一帜,则可与项羽、刘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且当时的具体情况为韩信提供了多次可以自立的机会,也有很多人极力劝告韩信自立为王,但韩信思来想去,还是跟刘邦干了下去。所以,韩信对于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功劳应是第一位的,如果要论功行赏的话,别说只封他做了一个王侯,就是裂土并立,共同为王,也不算太过分。

但封建社会的铁定律条是一山容不得二主,刘邦决不可能和他并立为帝,最多只能封王,而韩信多少又觉得委屈,用当时的话来说,叫做“心怀怨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发展下去,必然导致反叛。因此刘邦为了防患于未然,就先下手为强。刘邦返回洛阳,因思韩信功多过少,且说他谋反,也缺少实据,便把他从狱中放出,由楚王降为淮阴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