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开国帝王的大谋略
8118000000019

第19章 隋文帝杨坚——迷信鬼神又怕老婆的皇帝(1)

姓名:杨坚

谥号:文皇帝

庙号:高祖

生卒:公元541年-604年

在位:公元581年-604年

享年:63岁

陵寝:泰陵

皇后:独孤氏

嗜好:迷信鬼神

最得意:结束分裂战乱局面,一统天下

最失意:惧怕独孤皇后

最痛心:五个儿子虽是一母所生,却内讧不断

最不幸:被儿子杨广谋杀

名言:居上莫能公道以御物,为下必踵私法以希时。

隋文帝杨坚,原为北周隋王。公元581年,杨坚废北周静帝,建立隋王朝,当上了隋朝的开国皇帝。公元589年,隋灭南陈,统一天下,从而结束了东晋以来200多年的分裂、战乱局面。开国之初,杨坚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适应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和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从而使国家人丁兴旺、国库殷实。

然而,杨坚生性多疑、不学无术,且喜欢玩小心计,使得忠臣们不敢直言。杨坚不喜欢诗书,竟然将地方学校全部废除,只留下一个国家办的学校。到了晚年,杨坚更是喜怒无常,滥杀无辜。所以,虽然隋朝是在隋炀帝杨广手中给折腾没的,但杨坚也难辞其咎。

家世显赫仕途艰危

隋文帝杨坚,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六月十三日生于冯翊(今陕西大荔市)般若寺。传说,他呱呱坠地的时候,祥瑞的金光辉映着殿堂,室内洋溢着浓郁的芳香,这也许有些附会,但杨坚出生在一个大贵族家庭,倒是事实。

杨坚是东汉太尉杨震的后代,杨震主持军国要务,地位几乎同于丞相。“弘农杨氏”世任高官,是汉、魏、北朝至隋唐时期最着名的门阀世族之一。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杨坚的父亲杨忠追随独孤信投靠西魏专权的宇文泰。因在宇文泰执政和宇文觉建立北周过程中功勋卓着,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

依靠家庭背景,杨坚曾在王公贵族子弟的专门学校里念过书。至于学习成绩,后世多讥讽他不学无术,他也自称“不晓书语”,大概当时不是用功的学生。杨坚从14岁就开始了做官生涯,15岁,依靠父亲的功勋被授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的荣誉职衔。北周取代西魏后,杨忠为开国功臣,杨坚又升骠骑大将军、加开府。周明帝继位后,又封杨坚为大兴郡公。公元560年,周武帝继位,19岁的杨坚被任命为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公元566年,鲜卑大贵族、柱国大将军独孤信认为杨坚前途无量,便把自己14岁的七女儿嫁给了杨坚,这更提高了杨坚的地位。公元568年,杨忠死,杨坚继承了随国公的爵号。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杨坚立下战功,又被晋封为柱国。第二年,杨坚出任定州(今河北定县)总管,不久转亳州(今安徽亳州)总管。

杨坚并无特别突出的功绩,地位却扶摇直上,逐渐引起一些朝臣和贵族的嫉恨。北周初年,宗室宇文护把持朝政,多次想除掉杨坚,都因别人的阻拦而没有得逞。一次,宇文护外出狩猎,满朝文武大臣随行。当时正是秋高气爽时节,大队人马奔驰在长安郊外的原野上,马蹄杂踏,尘土飞扬,声势很大。就在这紧张忙乱的时候,宇文护乘人不备,嗖地一箭,向正在追赶野狐的杨坚射去。杨坚没有防备,处境十分危险。猛然间,在杨坚的右侧方,一匹高头大马腾空跃起,马上的一员大将扦动长弓,把箭轻轻打落在地,杨坚才化险为夷。这位救了杨坚一命的人正是大将军侯伏。

除宇文护之外,宇文氏家族中的其他人对杨坚也充满敌意。朝中一些大臣还乘机风言风语,推波助澜。杨坚袭爵隋国公、武帝聘杨坚长女为皇太子妃之后,表面上杨坚更加受到礼重,实际上他的仕途更坎坷了。一次,齐王宇文宪对武帝说:“普六茹坚相貌非常,我每次见到他,都感到有些不自在,恐怕他不是一个久居人下的人,请早一点把他除掉。”武帝没有采纳宇文宪的意见,回答说:“杨坚只是一个将才,并不妨书。”又有一次,内史王轨突然求见武帝,对杨坚极力诋毁。王轨道:“普六茹坚貌有反相,应早日除掉。”

北周武帝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北周的其他皇帝不同,他认为王轨是在搬弄是非,便冷冷地回答说:“一切都有上天安排,你能把上天怎么样呢?”由于武帝不为群言所惑,一直信任杨坚,杨坚才没有被除掉。

武帝死后,他的长子宇文赟继位,历史上称为宣帝。宣帝时期,宇文氏家族的成员对杨坚更加猜忌,谋害他的阴谋也接踵而来。杨坚在仕途上更充满了危难。

北周宣帝对杨坚也有疑忌之心,有一次,他让四个宠妃打扮得分外妖艳,站在自己的两侧,又派人召唤杨坚。宣帝对左右的武士们说:只要杨坚脸色稍有改变,就立即把他杀掉。当杨坚在朝殿上走的时候,宣帝还故意和四个嫔妃嬉笑耍闹。谁知,杨坚应召上殿后,脸上始终是一股正气,目不斜视,从容自若。宣帝阴谋没有得逞,只好叫杨坚退下。

虽受朝廷大臣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牵制,但是杨坚本人格外小心,所以,尽管杨坚仕途上充满了艰危,但他终究没有被宦海淹没。

诛杀诸王代周自立

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六月,武帝死,宣帝继位,以杨坚女为皇后,任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第二年初,杨坚又转大后丞、右司武,旋升大前疑(相当于丞相)。在宣帝外出时,由杨坚主持日常政务。

杨坚积极利用已有的社会影响,广泛拉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杨坚在做随州刺史时已与骠骑将军庞晃结为莫逆之交,后来杨坚做定州总管,庞晃任常山太守,二人交往更密。在杨坚转任亳州总管之前,庞晃曾劝他就此起兵,建立帝王之业,杨坚握着庞晃的手说:“时机还不成熟啊。”杨坚代周自立的愿望溢于言表。

周宣帝虽年少,但昏庸荒淫,又修建洛阳宫,致使上下怨愤。杨坚便开始做取代周室的准备工作。有一次,杨坚与好友宇文庆谈论当时形势,预感到北周的统治即将结束,对可能出现的动乱局面进行了充分的估计,并已经做好收拾北周局面的思想准备。

杨坚在积极为代周做准备,曾引起周宣帝的警觉,甚至曾想杀掉杨坚。但杨坚始终不动声色,周宣帝既找不到借口,也不愿随便杀死自己的岳父。

尽管杨坚表面不露声色,但内心对周宣帝的猜疑也感到不安,为逃避周宣帝的猜疑,也想在北周动乱时握有实力。杨坚想暂时离开朝廷,到地方上去掌实权,他把这种想法告诉了自己的同学内史上大夫郑译。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五月,周宣帝决定南伐,郑译乘机推荐杨坚。周宣帝做太子时郑译即以讨好得宠,言无不从,遂任命杨坚为扬州(今江苏扬州)总管。

大军未出,周宣帝病重,召见小御正刘昉、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准备托以后事。二人到时,周宣帝已不会说话。这时,宣帝的长子宇文阐年方8岁,根本不能真正做皇帝。刘昉为以后飞黄腾达,便与郑译商议,共同拟定一个假诏书,声称周宣帝遗嘱,让杨坚以皇太后父亲的身份总揽朝政,辅佐周静帝。宣帝死后,刘、郑等人暂不公开,首先宣布由杨坚总管中外军事大权。杨坚又以诏书的名义控制了京师卫戍军队,基本控制了朝廷。

三天后,杨坚等人才正式宣布宣帝已死的消息,8岁的宇文阐即位,以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就这样,杨坚掌握了军事、政治全权。杨坚深知自己的地位还不巩固,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杨坚首先建立了自己的统治核心。杨坚是在刘昉、郑译等人的拥戴下才得以上台的,刘郑二人都想借助杨坚捞到好处,他们建议由杨坚出任大冢宰,郑译要做大司马,刘昉想任小冢宰,实际上就是要三人共掌朝政。杨坚不愿让他们分割自己的权力,在亲信李德林的支持下,杨坚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自任丞相,设丞相府,以郑译为相府长史兼内史上大夫,刘昉为相府司马,李德林为府属兼仪同大将军,把他们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杨坚又拉拢真正具备政治才能的高颎等一帮人作为自己的亲信。相府实际上已代替朝廷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杨坚利用掌握军权的司武上士卢贲,用军队的力量暂时压服了尚未完全清醒过来的朝廷百官。

然后又向威胁他地位的宗室各王展开了攻势。杨坚初执政时,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赞仍以皇叔身份居上柱国、右大丞相职,在朝廷中与杨坚平起平坐,是杨坚秉政的一大障碍。杨坚指使刘昉把他劝回家中,不要过问朝政,答应以后由他做皇帝,只须在家里等待。他年轻无才,便信以为真。杨坚排除了最近潜在的干扰,但这时真正的威胁是已经成年并各居藩国的宇文泰的五个儿子: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遒。他们既有实力,又有影响,一旦起兵,杨坚根本无法控制。在还没有公开宣帝的死讯时,杨坚便借口召他们回到长安,收缴了他们的兵权印符。五王与雍州牧毕王宇文贤联系,请他起兵,但宇文贤很快就被杨坚击败。杨坚明知是五王从中捣鬼,却假装不知,并允许他们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以此安定他们。五王看到外面指望不上,便寻找直接刺杀杨坚的机会。

有一天,赵王宇文招借口请杨坚吃饭,安排亲信卫士手持兵器守护左右,并暗伏兵士于后。杨坚到后,所带随从均被挡在外面,只有杨弘与元胄跟进去,并且只准坐在门口。元胄看出势头不对,便说:“相府有事,丞相不宜久留。”催杨坚赶快脱身,并强行拉杨坚离开座位,赶快出门,护送杨坚回到相府。杨坚赏赐给元胄大笔财富,并以谋反罪杀死宇文招、宇文遒,其他三王也很快被除掉。宇文氏的势力基本被消灭。然后,杨坚宣布废除周宣帝时的严刑峻法,停止洛阳宫的营建,以此取得广泛支持。这样,杨坚在京师的统治已基本稳固。

杨坚以外戚专权,又引起北周一些地方势力的不满,河南、四川、湖北等地的将领纷纷起兵。杨坚本想寻找种种借口,逐步用自己的亲信去控制地方,把原来的将领召回京师,或杀或用,就可兵不血刃地控制全国局势,但都没有成功。杨坚执政刚一个月,尉迟迥便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发难,王谦在益州起兵,司马消难在郧州(今湖北安陆)起兵,局势异常严峻。杨坚一方面利用自己已经取得的政治优势拉拢地方将领,对反对者进行分化瓦解;另一方面,投入自己所能控制的全部军队,经过半年的战争,三方武装反抗被全部平定,杨坚控制了北周政局,做皇帝仅仅是一个形式的问题了。

从辅政之日起,杨坚要做皇帝已是公开的秘密。在平定三方武装反抗的过程中,杨坚又为铺平做皇帝的道路采取了下列措施:宣布自己由左丞相改任大丞相,废左、右丞相设置,不久改称相国;让自己的长子杨勇出任洛阳总管、东京小冢宰,监督东部地方势力;杨坚由随国公改称随王,以20州为随国,封独孤氏为王后,杨勇为世子,随王位在诸侯王之上;为进一步宣扬自己的家世,追封曾祖杨烈、祖父杨祯、父亲杨忠;为进一步削弱宇文氏的影响,废除所有对汉人的赐姓,令其各复本姓,这一措施得到汉人的普遍拥护。

至公元580年底,杨坚做皇帝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公元581年正月,杨坚走了一个前人使用过的体面形式——禅让。他派人为周静帝写退位诏书,内容极称杨坚功德,希望杨坚按照舜代尧、曹丕代汉献帝的故事,接受皇帝称号,代周自立。诏书由朝廷大臣捧着到随王府送给杨坚。杨坚假意推辞,经过朝廷百官的再三恳求,杨坚才同意接受。仪式结束,杨坚穿戴上早已准备好的皇帝服装,在百官簇拥下坐上心仪已久的皇帝宝座。杨坚这时刚40岁。

杨坚由继承父亲的随国公起家,后来又晋封为随王,故把自己新王朝的国号定为“随”。但他又感到随字有“辶”,与走同义,似乎不太吉利,便改随为隋。改元开皇,仍以长安为首都。杨坚虽然改了随字,但隋朝还是没有逃脱短命的命运,仅仅30年便灭了。说来也是巧合,当初杨坚夺取的是宇文氏的帝位,而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恰是命丧宇文氏之手。

统一海内革旧图新

隋文帝杨坚做了皇帝后,首先追谥其父杨忠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母亲吕氏为元明皇后;以独孤氏为皇后,长子杨勇为皇太子。为吸取宇文氏没有强根固本的教训,杨坚封他的弟弟和儿子们为王,并各掌一州,兼管周围各州军事,又都配备亲信重臣辅佐,以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杨坚是在刘昉、郑译等人拥戴下控制朝政并代周自立的,但这些人并不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况且在杨坚称帝后,多恃功自傲,总想得到更多的财富和权力。杨坚要真正治理国家,就必须彻底摆脱这些人的干扰,以免他们以后再跟自己捣乱。建立新的权力中枢后,这些人逐渐被疏远、罢免或杀头。杨坚以高颎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虞庆则为内史监兼吏部尚书,李德林为内史令,韦世康为礼部尚书,元晖为都官尚书,元岩为兵部尚书,长孙毗为工部尚书,杨尚希为度支尚书,杨惠为左卫大将军。后来又提拔了具有军事才能的杨素和有经济头脑的苏威等人,组成了新的权力中枢。

杨坚在杨氏天下基本稳定、政治机构大致完善后,接受高颎等人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赋税、土地制度、法律、钱币、对外关系等方面,加强了对江南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