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华为高效工作法:任正非锻造18万员工超强执行力的秘诀
81032900000012

第12章 把力气花在刀刃上——何时何处需要创新之我见

在我们未进入的一个全新领域进行产品开发(华为未有这种项目),对公司已拥有的成熟技术,以及可以向社会采购的技术,利用率低于70%,新开发量高于30%,不仅不叫创新,反而是浪费,它只会提高开发成本,增加产品的不稳定性。凡是说我的项目,全部都是我做,未利用别人的成就,这种人一定不能按有创业创新精神来加薪酬,而且行政上不能做项目经理。

——摘自《任总看创业与创新》

我们是中研人,不断创新就是我们吃饭的本钱;我们还要学习“创新”?简直是笑话!老大不情愿地参加学习,为讨论发言而不得不细读手中的学习资料,渐渐发现,咦,这次讲的“创新”,和我字典里的解释,好像不是一回事。

揣测老总们的讲话精神,我原先对创新的理解似乎只能被归到“庸俗、狭隘”一类。回想去年加入BTS软件组初期引以为傲的“创新”举动,不禁惴惴不安。

那时我负责软件下载和数据配置两个软件模块的设计。依着我一贯自以为追求完美的理念,当我发现从主机架间下载的子模块有可能通过特别设计使得整体下载耗时有些许缩短时,立刻放弃采用各子模块通用的简单队列算法,花了不少时间精心设计了一种复杂烦琐的特殊队列操作方式。曾为自己的杰作兴奋不已,又唯恐他人不能理解,在详细设计的文档中用大量篇幅论证了这种方法。

在项目组内的代码走读中,当我沾沾自喜地介绍完有关代码(想当时潜意识里可能还期待着满场掌声),项目经理却立刻泼了我一头冷水!不使用通用算法的额外编码、调试、测试工作量有没有想到过?过于复杂的设计引入的不稳定性有没有考虑过?此处性能上的细微改进是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吗?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因此,在强调了当前我们的产品设计“压倒一切的是进度和稳定”后,项目经理请我自行决定取舍。

我费尽心机的“创新”居然不被承认,这是以前在学校做课题时从未碰到过的问题。心里一百个不服气,可眼看后面的调试计划时间紧迫,要我在调试了通用算法后,再为这个小模块单独进行可能比其他模块加起来工作量还大的调试,的确不大可能,只能悻悻地改变设计。当然,“创新”设计文档全部备份到服务器上——哼,总有一天你们会发现这是多么的科学、合理!

调试按期完成的时候,虽然仍有些遗憾,但心中暗暗庆幸:“幸好改了设计,不然调试起来可真够烦的。”接下来就是把程序交给测试组做单元测试了。测试是非常烦琐的工作,为保证完备性要尽量穷举,测试所有的输入排列组合情况,工作量超出我的想象(在此向所有测试组的弟兄们致敬!)。我曾与测试人员开玩笑说,“若按我原来的设计,你们更要忙得人仰马翻了”。这时我不得不承认,“创新”的代价可能会太大。

随着开局日期日益临近,每个人手头仿佛永远有调不完的程序,而每项调试任务对于开局成功都很关键和重要。偶尔想起当初的“创新”,只有付之一笑:下载时缩短半分钟,比起现在这些任务,真是不值一提。感谢我的项目经理!他对我“创新”的否定使我和测试人员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更有价值的工作上去。整理服务器备份时,我仍然没舍得删除那份“创新”文档,但这次只是出于回忆的需要——就让它成为我当初幼稚的见证吧。

进华为快一年了,从学校带来的那股子学究气渐渐散去了,实际开发工作也使我更辩证地对待时常从脑子里迸出的“创新”火花,再也不会像当初那样认为“只要是创新就是好的”,只是从来没坐下来仔细思考过究竟该如何正确理解“创新”二字。围绕“创业创新”的学习犹如当头棒喝,一下使原本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

公司需要的“创新”,前提是尽量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目的是使我们的产品更符合客户的需求,更有市场竞争力。一切违背了这个最终目的的“创新”行为,如果真的应用到实际开发中,一定是不合理的。

“资源永远是稀缺的,经济学研究的正是如何利用有限稀缺的资源,通过合理分配,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这是我大学时的经济学教授给我们上第一堂课时讲的话。套用这句话到每个新产品开发上,公司的人力、物力资源(开发成本)和时间资源(开发周期)总是稀缺的,开发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如何正确安排分配各项资源,得到用户满意度最高的产品。套用这句话到每个开发人员身上,一个人无论多么有才干,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我们的开发工作,是如何把它们投入到最需要“创新”的地方(而不是无谓重复别人已做过的“创新”或盲目“创新”),使得对整个产品的贡献最大。用一句俗话来讲,这里的道理就是:“力气要花在刀刃上。”任何时候,任何方面的“创新”,如果目标错了,力气全用在刀面、刀背、刀把上了,就不能称之为“创新”,而只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

对创新精神的评判也要有目标和导向,不能简单地从表面的数量和大小上衡量。像前面提到的我那不合理的“创新”,虽然听起来不错,而且是几天就可拿出一个来,但和目标不符,就该批评。测试人员的工作,将所有智慧投入到对别人程序的测试,看起来似乎没有新意,而且说不定到后期几星期、几个月才抓到一个BUG,但对产品贡献巨大,这就是最大的创新。

我现在负责调试的底层通信模块,影响到系统联调和开局,一个小问题的定位有时就要花几天时间,重复的分析比较工作烦琐之至,但每当解决这样一个小问题,我仍然有巨大的成就感。通过合理的调试手段,尽快找出问题并解决,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创新。一鸣惊人的是创新,平平淡淡的未必就不是创新。

若能保持时刻准备创新的冲动,我觉得我具备了作为一个研发人员的基本素质;若能冷静地分析每个“创新”萌芽的可行性,理智地打消所有和产品开发目标不符的“创新”念头,我觉得我已经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研发人员了;若能真正将“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融会到实际工作中,为使产品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甘愿啃别人啃剩下的、不愿啃的硬骨头,在枯燥的稳定、优化工作中重复再重复,只为追求最终哪怕只是一行代码、一个变量上的点滴“创新”,我觉得这才是一个优秀的研发人员!

(选自1999年2月8日第83期《华为人》报,作者郑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