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历代名人与天一阁
8094400000039

第39章 路工与天一阁

邱嗣斌先生在其所著《天一阁史话》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当代版本学家、研究员路工,解放前后六次到天一阁访求珍本典籍,先后在天一阁读善本图书二百余种。于1985年8月出版了《访书见闻录》专著,天一阁有十六种善本图书被录入该书中。他对天一阁解放前后的巨变,比拟为‘枯木逢春’,特意将他的《重访天一阁》、《‘天一阁’读书录》二文收录在该书。”从此段话中可知,路工先生是目前已知的登阁次数最多的著名学者,与天一阁有着不解之缘。

路工(1920~1996),慈溪鸣鹤人。原名叶德基,后更名叶枫,青少年时期曾就读于宁波效实中学,十七岁时毅然走出校门,从宁波赴上海参加抗日活动。十八岁到延安。此后从事诗歌创作,至三十三岁时已出版《夜的声音》、《毛泽东号》等五本诗集。民国二十九年至三十四年(1940-1945),曾担任《文化报》、《太行诗报》、《诗风》等报刊的主编或编委。五十年代起,他从中央文学研究所调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部副主任,又调任中央文化部研究员,从事民俗文学的研究,编著出版了《梁祝故事说唱集》、《孟姜女万里寻夫集》、《明清民歌选》(甲集、乙集)、《明代歌曲选》、《十五贯戏曲资料汇编》、《明清平话小说选》等十余部专集。1957年5月至“文革”前,他还作为文化部的访书专员,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查访到许多罕见的秘籍孤本,并将访书见闻和考证所得结集成《访书见闻录》出版。晚年多次回故乡,与家乡文人童银舫等结下深厚友谊。笔者撰此小文,承蒙银舫兄提供相关资料,并参阅了他撰写的《风范长存书林间——追忆著名版本学家、民间文艺家路工》、《老学者的心愿——路工先生访问小记》等文。

路工先生六次登阁的时间,因邱、路两位均已驾鹤西去无法征询。而据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间明确的为五次,即1951年、1961年7月、1973年3月、1980年5月、1980年11月。由于解放以后路工先生多次登阁,成了天一阁此段历史的见证者。1951年,虽距宁波解放已两年,但由于百废待举,天一阁的管理和建设尚未摆上议事日程,其破败之状与赵万里三十年代登阁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路工先生在《重访“天一阁”》中写道:

记得当时我走近“天一阁”的大门,那是一个荒草萋萋、“人迹罕至”的地方。我敲开了紧闭的大门,走到藏书楼前,看到有名的“九狮一象”假山已经倒塌,并闻到“天一池”中污水发出来的一股臭气。在藏书楼下,翻开了一九三七年所编书目,使我触目惊心,所藏书不是残缺,就是虫蛀、水渍、腐败。所剩藏书两千一百五十四部,残缺的有二百四十七部。我借阅了明抄本《北曲联珠》,但是书已被水渍,不能揭开;又借阅《事物纪原》,书中蠹虫爬到我手上,书已千孔百洞。……当我出来时,抬头见到靠藏书楼东边炊烟绕着熏黑了的藏书楼房角飞升,心中想着:“天一阁为什么会败落成这样不堪设想呢?”

天一阁的变化始于1953年,从那时起,天一阁逐渐改换了面貌。1953年为了防止失火,政府拨款四千元征购阁西民房一幢,并拨修理费一千余元。1956年8月大台风刮倒天一阁围墙,政府又及时抢救,连同书楼前假山和天一池一起修好。1959年,政府拨款二万余元,群众自愿投入义务劳动,迁移坟场,修建石亭,美化环境,开始了东园建设。天一阁占地面积从二千七百平方米扩大到八千八百六十平方米。以至于路工先生于1961年访问天一阁时“也出乎想象之外”,并记下了这些重大事情。

十年“文革”期间,路工先生于1973年访问天一阁时,虽然天一阁没有遭到破坏,但大家“仍是愁云满怀”。而到“文革”结束,于1980年两度登阁时,天一阁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藏书文化区的建设迈开了新的步伐。重建东明草堂、新修西大门、新建藏书楼的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特别是面积达九百八十平方米的三层楼新书库的建造,在当时的省内、国内都处领先地位,这使路工先生“兴高采烈”。有了好心情,才会有一年两次登阁,才会翻阅近二百种的珍本书。

在路工先生《访书见闻录》中,对十六种天一阁善本书作了专门介绍,现将书名、作者、版本介绍于下,以飨读者。十六种善本书为唐浙江吴兴释皎然著、明黑格写本《昼上人集》,明末浙江鄞县史荣补注、稿本《唐李长吉诗补注》,宋王应麟著、清初写本《四明文献集》,宋倪思著、明刻本《经钅且堂杂志》,宋文天祥著、明景泰刻本《文山先生集》,明刘基著、明万历间刻本《多能鄙事》,旧抄本《庶斋老学丛谈》,明人著、清姚梅伯烟屿楼抄本《管天笔记》,明沈周著、万历间写刻本《石田先生集》、明末息耕堂写本《徐文长佚草》,明周文玘辑、明嘉靖间刊本《开颜集》,明叶秉敬著、明万历间吴兴闵元衢刻印本《文字药》,明嘉靖刊本《旧编南九宫谱》,漱玉手录、李日华《味水轩日记》,明崇祯霄宾老人手录本《小青传》,浙江镇海姚梅伯手录《复庄今乐府选总目》。此十六种古籍,有不少值得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