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平天国不太平
8094100000056

第56章 封建王朝的常规模式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通过长期实践,一个政权对于神权、君权、相权、兵权这四大权力的分配,早已形成了一种“常规模式”。凡符合这种模式的,才能长治久安,与这种模式有出入的,每每造成混乱;出入太大的,就会发生大乱,直至覆亡。一个政权对神权、君权、相权、兵权四大权力应该如何分配才算是常规模式?笔者认为: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中国的特点,即与西方的封建时代相比,中国人对宗教的态度要淡薄得多。像西方那样由教皇给国王加冕的事是不会发生的;相反的,历史上某些佛教、道教的头面人物却要受皇帝之封。也就是说:神权常常要依附于君权。农民起义的队伍开始时以神权来号召,这样的事历代有之。如黄巾军崇奉太平道,方腊起义崇奉摩尼教。但那只是权宜之计,不是正常现象。朱元璋起初参加红巾军,自是白莲教徒;但他一旦羽毛丰满,正式建立政权,就毅然抛弃宗教,斥白莲教为“妖”而加以镇压。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神权从来只是君权的附属物,谁能打平天下,谁就“君权神授”,从未发生过神权凌驾于君权之上的情况。因此在四大权力之中,君权、相权、兵权是实,而神权是虚。谁掌握了君权,也就同时掌握了神权。起义之初以神权相号召,只能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以后就应该逐渐淡化。但在正式建立政权之后,太平天国对神权不仅没有淡化,而且不断强化,一切信天不信人,这不但成为敌方攻击的口实,也常常引起自己军民的反感。过分强化神权,正是太平天国逐渐脱离“常规”而于己不利的做法。

由于神权、君权几乎合二为一,中国历代封建政权最理想的常规模式是三权鼎立。如汉初的刘邦自掌神权(斩白蛇)与君权(兴汉业),而以萧何掌相权,韩信掌兵权,结果战胜了虽是英雄人物却刚愎自用的对手项羽,开创了西汉王朝。李世民年轻有为,才能远远超过刘邦,才敢于在一段时间之内集神权、君权、兵权于一身,但他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共居相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后来又把兵权交给可以相信的大将,没有违反三权鼎立的常规模式,所以开创了300年的唐王朝。

赵匡胤收拾50多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烂摊子,创立统一的宋王朝,也得力于他的重视文治,尊重相权,恢复了传统的常规模式。

朱元璋是元末群雄角逐中的胜利者,是个大老粗。他在建立政权之后,不让白莲教的神权凌驾于自己的君权之上,并且重用知识分子,尊重相权,这是很明智的做法,基本上符合于常规模式。可是在打平天下之后,他却大杀功臣,废掉宰相,实行一人专制。这种集三权于一身的办法,一个精明能干的皇帝也许还能勉强应付,如果是平庸无能的皇帝,大权就会落到太监与近臣的手中,造成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明代的情况正是如此。